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科技風雲: 一個小盒子 為何讓小米指名單挑?
2015/04/10 12:23:59瀏覽322|回應0|推薦0

科技風雲 : 

一個小盒子 為何讓小米指名單挑?

撰文 / 何佩珊     出處 / 今周刊   920期

群暉搶搭「私有雲」商機 年營收挑戰百億元

台灣有一家公司,近七年營收每年成長都逾六成,今年更預計破百億元,卻堅持不對外釋股、不上市。他們從單純軟體商,做到自有品牌,如今還被小米點名為頭號強敵,它是網路儲存伺服器廠——群暉。

隱身在台北市長安西路上的平凡大樓裡,走廊上堆滿紙箱與產品,只有小小的門面寫著群暉科技,令人意外的是,這家公司今年營收就要突破百億元,甚至還被小米點名挑戰!

群暉在台灣的知名度不算高,對多數人甚至可以說是陌生,但你不知道的是,這家創立十四年的公司,靠著賣「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網路儲存伺服器),在歐洲拿下逾五成市占,過去七年營收更是年年繳出成長超過六○%的表現。

一個外形像烤麵包機的盒子,賣到營收破百億元,是如何辦到的?要認識群暉,就一定得先搞懂NAS。

簡單來說,NAS是一個私人雲端大腦,可以計算、儲存、連網,用時下流行的科技術語來說,就是「私有雲」。

從企業、SOHO族到PC玩家,甚至是智慧家庭,都會需要這樣一個小盒子,把所有資料存在裡頭,隨時取用。市場研究機構TechNavio預估,二○一四年全球消費型NAS市場規模逾三十億美元(約九百億元新台幣)。

過去十多年來,科技業把焦點放在筆電、智慧型手機,NAS就像是群暉的獨門生意;如今,當萬物都要連上網路,NAS這塊肥厚大餅,連小米都在窺探,推出相關產品「小米路由器」。

面對小米公開下戰帖,直接挑明要顛覆群暉的市場,聽在群暉總經理王俊斌耳裡,他顯得格外淡定,露出招牌笑容說:「我們覺得還好,就是很開心有競爭對手幫我們Heating up(加溫)。」

創辦人出身微軟
不靠創投,以軟體授權起家


你一定很好奇,為什麼群暉能做到讓小米視為敵手?故事得從二○○○年說起,兩位出身於微軟的工程師創辦了公司,他們是群暉現任董事長翁英暉和董事廖群。
他們在微軟的老同事、台灣微軟消費通路事業群總經理吳勝雄透露,翁英暉算是他的「學長」,負責技術授權,當時微軟會跟宏達電創辦人卓火土牽上線,一起合作開發早期的微軟WinCE手持產品,翁英暉是關鍵推手之一。

後來,他們離開微軟、拿了積蓄要創業,其實思惟深受微軟影響,「他們就是想做一家軟體公司,靠著賣伺服器的軟體授權來賺錢。」參與過群暉草創時期的資深前主管說,如果微軟賣的是電腦軟體授權,翁英暉與廖群則是看到了伺服器軟體授權這塊利基市場。

只是,現實與理想之間存在不小落差。在公司成立第一年就加入的群暉法國區總經理呂青鴻說,「軟體授權的商業模式經營得很辛苦,營收一直起起伏伏。」王俊斌更透露,「最差的時候,營運資金一度就要見底。」就這樣搖搖擺擺撐三年,才勉強損平。

即使如此,翁英暉與廖群堅信「道不同不相為謀」,依他們在科技界的資歷要找到創投注資輕而易舉,他們卻不從。原因無他,就為了一句:「我們不希望營運有太多雜音。」

轉型專注攻品牌
推掉訂單,研發小型伺服器


不釋股、不引資的堅持,換來了團隊的高度專注,就在○三年,「才損平就轉型」的大膽決定為公司帶來希望。

當時接下轉型重任的呂青鴻還記得,一開始大家只有粗略的想法:「純軟體授權的模式不可行。」但究竟要轉向哪裡?沒有人知道。

回憶起那一年,呂青鴻直呼:「真的非常辛苦!」因為軟硬體平台全部重來,再加上全新概念無前例可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為此,他整整一年幾乎天天熬到晚上十二點才下班。
 
經過不斷地測試、推翻、再討論,團隊對未來才有了比較清楚的輪廓。「我們思考,如果把我們的軟體變得更精簡,擠進一個小盒子裡,可能嗎?」他們不知道答案,只知道這件事還沒有人做過!

終於,○四年,群暉轉型後的第一個產品誕生了。

「現在回頭看,這個產品一點都不完美。」但呂青鴻立刻補充:「可是它太獨特了。」在一片追求高效能的IT市場中,群暉卻推出一個運算能力不強,卻省電又多工的小型伺服器。

在過往只存在於大型企業,售價動輒上百萬元的NAS市場中,群暉推出最低不到五千元的產品,「是我們把這個東西往下拉到中小企業市場和重度使用者。」自此,群暉也從單純的軟體商,成了軟硬體整合、打出自有品牌的伺服器廠商。

當年群暉的規模小、知名度低,要做自有品牌,大型通路業者根本看不上眼,但曾經也有大客戶招手,要群暉做代工,一下單就是上千台,等於當時群暉一整年的出貨量。但翁英暉咬著牙也要拒絕,這種訂單不接就是不接!

「資源有限,我們必須專注在自己的產品。」王俊斌還記得,群暉初創時期,就是這種OEM(設計代工)模式,讓他們每天都花大把時間,在為不同客戶修改問題上,其中還不乏修改LOGO(標誌)的瑣碎小事。

後來,不論訂單規模再誘人,翁英暉和高階主管心一橫,既然決定轉型,就不要再為同樣的問題所擾,只要專注在產品上。

把產品做到最好,是群暉品牌經營的最高信念,因此全公司三百多人,有超過七成是研發人員,而且不同於傳統科技廠的工程師思惟,他們極度重視使用者意見。
 
早期在群暉內部,經常是由翁英暉帶頭,花一、兩個小時的時間研讀使用者來函。「有一次為了解決風扇噪音問題,總經理和硬體總監乾脆直接飛去瑞士,聽取專業玩家的意見。」王俊斌說,從此再也沒有人抱怨這個問題。

「我們讓消費者覺得,他們也是群暉的一分子。」呂青鴻很感謝這群早期使用者,認為就是他們把群暉的品牌知名度一步步推上來,進而在全球打下扎實基礎。

到了一一年,就連原本對群暉不感興趣的歐洲大型通路業者英邁(Ingram Micro)都主動上門;去年群暉在歐洲還擊敗索尼,以高銷售成長表現獲全球大型通路商推舉拿下「成長之星獎」。

「三心二意」哲學
重視回函,營收年年高成長


對照十年前翁英暉在尾牙宴上和員工分享了「三心二意」的目標,他說:「服務客戶要用心、做產品要專心、功能要創新;很快公司營業額就可以到一億元,最後大家就可以感受到公司的心意。」如今,群暉員工數從當年的二十多人成長到超過三百人,營業額也從不到一億元,預計今年突破百億元大關。

這些年來,群暉的崛起和創新開始引發市場關注,自然也少不了競爭者的學習與追趕,但群暉表示,「我們知道做這東西的困難度,也知道別人要學的困難度。」王俊斌很有信心,「我們有二百多位研發人員,開發時間超過十年,要進來這塊市場沒那麼簡單。」

事實上,就連競爭對手主管私底下都忍不住稱讚,「他們(群暉)真的做得很好。」並坦言過去內部進行產品開發時,總是不免會提到群暉。

當然,王俊斌也不否認,隨著群暉營收基礎墊高,要維持高成長率必定越來越困難,但他仍相當看好未來成長機會,「畢竟還是有很多人不知道NAS。


問王俊斌在群暉成長的過程中,是否有標竿的學習對象?他斷然地搖了搖頭,「群暉從來就沒有偶像,因為學習別人終究會被局限,我們奉行的就是專注,把自己做好。」也正是這股力量,才能讓群暉營收突破百億元的里程碑之後,繼續往前走。

群暉科技

成立時間:2000年
負責人:翁英暉
資本額:1.87億元
主要業務:NAS(網路儲存伺服器)
主要客戶:專業玩家、企業

群暉布局策略,從玩家回攻大企業

家庭和重度使用者

追求以最快速度配合市場主導者,如Google、三星和蘋果的發展方向。

中小企業

降低成本和技術門檻,並搭建私有雲到公有雲的橋樑,協助混合雲環境的建置,吸引中小企業使用。

大企業

三年前才重返企業市場,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資料整理:何佩珊)
相關文章推薦》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aam&aid=22136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