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24.元宵節俚諺與習俗探究 葉慶賢編輯
2013/02/23 06:24:28瀏覽6179|回應3|推薦103

元宵節俚諺與習俗探究 2013/2/23

      節日、慶典、祭典等,都是有別於日常生活的特殊日子。在這特殊的日子中,人們以歡欣莊重虔誠的心情,準備各種飲食、器物,進行祭祀、歌樂、遊藝等活動,藉此傳達其內在的祝願,紓解平日的約束。這有著特定日期且大多一年一度的習俗活動,調劑人類的生活步調,也促成文化的發展。從傳統的民俗節日到現今社會的各種「文化祭」、「購物節」,在在說明節日文化的豐富與吸引力,自古至今,未曾稍減。

對節日的研究,除了關注節日的習俗之外,最重要的是想要歸納其中演變的原則,並且對於人們在節日中的心理狀態,以及時空的體驗,有所了解和分析。這或許可以為節日文化內在的哲學,尋找到某些特質,使我們更真切認識節日對於人類文化與民族文化的意義。

偷挽蔥,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跳菜股,娶好某  圖片來源: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元宵〉詞

炮聲隆隆,彩花滿天,月亮嚇得瞪圓了眼,疑是人間炸翻了天!

 

邊,圓月如盤;空,禮花滿天;

看那月兒多麼無奈嫦娥也在艷羨人間;總是覺得日子平凡總是抱怨生活清淡。

今晚夜空絢爛激起心中無數漣漪;有了膩了煩了原來還有美好明天。

謎語趣事:庄腳人打啞謎,委婉相褒

話說有位子女事業有成的老員外,住家附近有一位經營園藝的朋友,每次兩人見面﹐總笑嘻嘻地互打招呼。員外稱對方「古意人」 (河洛語);那位園藝老闆則喊員外「十五的月亮」(河洛語),讓旁人聽了之後總是像丈二金剛,霧煞煞,不知他們是在打啥啞謎。

原來,他們都巧妙地運用修辭學上的「皮話兼諧音雙關」:老員外稱對方為「古意人」,一方面讚美朋友之為人處世很老實,不會跟人黑白花,另一方面則委婉而俏皮地表示出他所從事的行業是園藝、賣花。至於經營園藝的朋友以「十五的月亮」稱老員外,是因為十五的月亮是最圓的月亮,縮語是圓月,與「員外」諧音,委婉而俏皮地贊美老員外的地位和成就

2013/2/26晚農曆正月17是這個月的望月,15的月亮17圓,相當罕見,這種情況要想再次遇見,得等上26年後

小小開心農場  初種10天的蔥苗和菜股(畦)

成長45天的青蔥

成長65天的青蔥

白蘿蔔和紅蘿蔔

成熟白蘿蔔

冬日種100天的蔥在元宵前後正好長成,可以予人來挽...這是開心農場特意留的ㄡ...

元宵節習俗之俚語:

「偷俗」是其中比較特別及有趣的。正月十五日元宵節的習俗中,除燈市、走橋外,尚有「偷青」的習俗,此又以華東地區福建台灣廣東等地為盛。

俚諺:「偷挽蔥,嫁好尪;偷拔菜,嫁好尪婿」

解析:「偷蔥」之俗在大陸叫做「偷青(情)」。古代的婦女,尤以未婚女子要守貞守節,平時夜晚難得出門,即使白天亦然,唯有元宵佳節期間方能做竟日遊。而好事者傳凡上元節當夜,能至鄰家田園偷得青蔥,就可祈願嫁得一位聰明的如意。此風俗一直到抗戰末期因物資缺乏,原僅採一株兩株者,變成見青即採,引起農家極大的抗爭,此一風俗因而式微。臺灣傳統社會民間相信:想要祈求婚姻美滿的女孩在元宵夜,到農家菜園裡偷摘蔥或菜,將會嫁到好丈夫;蓋取南語中「蔥」與「尪」諧音,而且一定要去菜園偷摘的才算數,大概是提醒女孩若要結婚,記得找「聰明」的帥哥或云:偷蔥不能帶走,而是拔了以後放在地上,以免農人損失。但偷蔥而不帶走,又怎能算偷。不過根據研究:元宵夜女孩偷拔的蔥和菜不能拿回家,必須放回原處,據說若拿回家的話就沒有效了,真不知道此習俗為真,還是為了避免農家的抗議而想出來的因應策略。

為了免除農人的辛苦一夕成災,「想要偷挽蔥、嫁好尪」的未婚女子,記得準備一個小紅包,壓於菜股上,可免去被辛苦的農人一陣破口大罵,那反而會招來不好」。

俚諺:「偷得蔥,嫁好公;偷得菜,嫁好婿」;「偷老古,得好婦讀某

解析:《臺灣方志/一六四澎湖廳志/卷九風俗/歲時》「是夜男女出遊,以竊得物件為吉兆。未字之女,必偷他人的蔥菜。諺云:『偷得蔥,嫁好公;偷得菜,嫁好婿』。未配之男,竊取他家牆頭老古石。諺云:『偷老古,得好婦』。又婦竊得別人家餵豬盆,被人咒罵,則為生男之兆,週年吉慶云。」未配之男,竊取他人家的牆頭老古俗稱咾咕石),可娶得好媳婦

俚諺:「跳菜股,娶好某」

解析:傳說在元宵節晚上,未婚男子跳菜股,將可娶到賢慧的妻子。「菜股」指菜圃中的畦地,「股」字與「某」協韻。

俚諺:「偷竹籬,得男兒」

解析:新婚婦或已婚婦如果想要生男得子,則可在元宵夜偷竹籬。

基隆縣志》:「亦有求子婦女,偷拔他家竹籬以為吉兆,因竹籬音同得兒。惟此類風俗,僅為象徵性質,鄰居得知,亦多不以為意。」;雲林縣台南縣市高雄縣澎湖縣等,也都有類似記載。對此「偷」俗,《雲林縣志》說:「是以元宵夜此類竊案,失主為成人之美,並不招警查辦。」有的地方則以偷折花枝竹葉為吉兆:「正月,上元節,未字之少女偷折人家花枝竹葉,為人詬罵,謂異日必得佳婿。平民有毀傷他家牆垣,或竊豕槽、雞欄,辱及父母,亦謂一年大利。」(台灣《重修台灣府志》25 卷,1961 年《台灣文獻叢刊》本,《匯編華東卷下》,頁1385)將這些資料歸納,福建台灣的習俗主要都以元宵「偷青」為得良緣與得子之兆,此俗以女性為多,「偷」的東西包括人家園蔬、蔥菜、竹籬、花枝竹葉,也有「偷」人家春聯、豬槽,也可見到男子「偷老古,得好婦」的習俗。這些物品,大都和諧音有關,以求得佳婿賢婦;春聯,應是取其紅色,為吉祥之兆;豬槽,或以豬之多產,象徵多子之吉而竊之。值得注意的是,「為人詬罵」與失主「不以為意」的描述,這表示此類「偷」俗是被默許的,因此得以盛行受歡迎

俚諺:「躦燈腳、生卵葩LP)」更正一下,不要那麼粗魯,是

「躦燈下、才會快做老爸」「躦燈腳,阮尪年底做阿爸」「躦燈火、才會賺傢伙

「迓古仔燈,才會快出丁」。

解析:元宵夜或用完餐,趕快去賞花燈;或是在元宵節當天前往寺廟「棱燈腳」。年輕丈夫記得買一只「紙作的古仔燈,並點上燭火,給新娘仔拿,才會快出丁火燒古仔燈,俗稱出丁;即添男丁之意)。

俚諺:「十五上元暝,食飽拆柑棚」。

俚諺:正月十五暝種菜瓜,生得壓倒棚

解析:這句臺諺,最有趣的是:它只針對一種在往年不算是主要作物的農業副產品──絲瓜。意思是:若在正月十五的夜晚播種絲瓜子,這年的絲瓜會生得把瓜棚壓倒。絲瓜又稱菜瓜,料理時削皮切片後小火悶煮,不加水最清甜。春夏之際在農村屋前屋後,菜瓜是最常見的瓜果之一,用竹木支柱撐起一個簡陋的棚子。陰曆配合太陽曆的二十四節氣,在農業時代,是最主要的中長期氣象預測系統,農作物的收成,與播種時機有必然關係,一直到廿一世紀的現代,臺灣多數的農人仍然依照這一套系統的運轉,進行各種作物的播種與收割。這句台諺的準確性無庸置疑,絲瓜是這陣子播種的絕對沒錯,收成的好壞變因固然很多,和正月十五暝雖無直接關係,但在此時種植絲瓜一定合乎天節令,保證會結實纍纍。而早年的過年,從除夕開始,要過了正月十五以後,年節才算真正結束。在正月十五這天夜晚種絲瓜籽,可能有提醒人收拾起玩心的意味在。讓人覺得,這句臺諺很可愛,說起來順口,聽起來也帶著點幽遠古老的神秘感。

俚諺:正月十五暝菜瓜上棚,生得壓倒棚。」

解析:從時間推算,在聖誕節前後是育絲瓜、南瓜等各種瓜苗的好時機,也是我親身體驗過。此語不論在押韻和意境皆更勝一層,大意是說:人勤春早,若能克服寒害,在正月十五暝即能將絲瓜苗照顧到和瓜棚一樣高,一旦春暖花開,絲瓜的收成可掌握先機。蓋菜瓜苗只要一攀上棚架,很快的就一邊生長一邊開花,不久肥碩翠綠的枝葉便蓋滿了棚架,隨後就開始有柔滑甜嫩的菜瓜可以上桌做菜了。這在農業科技的社會,有溫室栽培法,當不是問題。

田野體悟報告:

今年的正月十五暝,我們真的在開心農場種蔬果。元宵假日一大早,除了到附近「樂成宮」去「走橋」、「走百病」之外,又回家鄉南投過元宵:先是在市集對蔬果產銷狀況做了瞭解(發覺芭樂物美價廉,各品種的冬蕉則品質超好,但一斤30元,依然居高不下),順手買絲瓜、匏子、蔥、韭菜的幼苗和扁豆、敏豆種籽,即直奔市郊的農園耕耘栽種、採收青芭蕉,直到圓月東昇,炮聲隆隆,彩花滿天,月亮嚇得瞪圓了眼,始賦歸台中。在栽種過程中,深深體悟到前述兩個俚諺的智慧:並非純是誇飾語法和單指絲瓜而言。老祖宗以風趣的口吻真正要提示我們的:正月十五元宵前後,不論是栽種何種瓜果作物,會「生得壓倒棚的,獲得大豐收應該不會只是絲瓜!種植完畢,還針對蝸牛和小扁蝸牛可能會危害瓜豆幼苗做好防範措施。

俚諺,反映了農人樂天知命的生活態度。農諺:「正月蔥,二月韭,三月莧,四月蕹,五月匏,六月瓜,七月筍,八月芋,九芥藍,十芹菜,十一蒜,十二白指白菜」,「靠天吃飯」的老祖先,累積了長期的農事經驗,知道依循節氣變化,栽種適時的植物。

元宵暝記得種絲瓜了嗎?

 

元宵暝要記得順手種二欉匏子ㄡ

這南華蕉幼苗的模樣,是否覺得有點酷。約二個月後才適合移植,八天長出一片葉,當它長到第30片葉時就會開花結實

看香蕉葉略為枯萎,即知已屆採收時。通常長至九分熟就要採收以免裂果、落果或遭鳥啄食

業餘超愛種各品種的香蕉

元宵日採收的南華蕉↑、旦蕉↓,色澤青綠如翡翠,好像沒發現有人來「偷青」,鄉親們太客氣了

聽說今年冬天,因曾連續下十多天的酸雨,導至冬蕉「歉」收,價格居高不下。冬天的南華蕉(芭蕉)約任意擺放兩週,自己就會自動「黃」,不像寶島蕉那樣須以人工催黃

瀕臨尾聲的紅肉木瓜,啊!沒想到小鳥兒早已捷足先登,來幫忙「收成」

 

傳統短絲瓜  菜瓜生得這樣,居然還沒壓倒棚....

特長絲瓜

 不知是哪一位絲瓜達人,所種的絲瓜讓人歎為觀止

絲瓜炒蛋

絲瓜麵

引言:偷青,即正月十五到別家地裡去偷菜。民國以前鄉下人正月十五會打著燈籠走上山坡去「偷青(情)」。相傳這可以偷來一年的好運,偷來桃花的運,姑娘的情。小伙子喜歡誰家的姑娘,就去她家的菜地偷幾把她家的菜,這樣,姑娘就知道有小伙子愛上她了。小伙子回家把摘上幾把青青的豌豆苗尖交到媽媽手裡,告訴媽媽這是誰家的,媽媽也會知道兒子喜歡上誰了。不動聲色的媽媽煮上一鍋清香的陽春麵,讓兒子飽飽地吃下,期待兒子好運長青,叫的媒人去姑娘家提親的時候一帆風順。

在舊社會,未婚女子受禮教禁錮,是一年也不能走出家門幾回的。偷青正是源於人們嚮往自由思想的釋放。春節是中國農村最重要的節日。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延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的,這一天既是中國「情人節」,也是嶺南農村的開耕日,過了這天,一年的忙碌又將開始了。正因為如此,正月十五這一晚,青年男女們是可以自由狂歡的,他們以鄰朋為伴,邀請心儀的姑娘,常常在月光下故意「偷」人家的青菜,來表達自己的癲狂,俗稱偷青。

「偷」來的青卻又有一定的規矩:一是不得攜帶進屋;二是不得存放過夜,需當晚野炊。篝火下,青年男女們歡聚暢談,互表衷情,別有一番風味,許多姻緣由此而成。

偷青的另一風俗便是在偷青菜時一旦被人發現,將給對方帶來來年好運,因此各方往往均樂在其中。在父輩的默許下,偷青在嶺南漸成習俗,迅速傳遍了湘、桂、贛等地。「偷青」是流傳在四川等地的一種古老習俗,傳說可以偷來運氣、偷來吉祥。據瞭解,元宵夜「偷青」,是墊江縣民間傳統習俗。據當地一老人介紹,相傳正月十五元宵夜,如果呼朋喚友潛入別人菜地,隨意扯一棵生菜或拔一個蘿蔔、一把青蔥,回家跟家人分享,在嘻嘻哈哈的笑聲中能送走大年,也能迎來嶄新好運的一年之所以選擇生菜、蘿蔔,是因為生菜寓意「生財」、蘿蔔菜頭寓意「綵頭」、青蔥寓意「聰明」。此外,大家還會專挑家裡女主人比較潑辣的人家偷,因為她會罵人,偷了讓她罵,就把「災星」罵掉了

20世紀80年代開始,偷青逐漸為人們所淡忘,現在,它已是一種模糊的歷史。但在中老年人心中,又怎能忘掉這往日的情懷呢?嶺南的多少風情,在等待著我們重新領略。

節日、慶典、祭典等,都是有別於日常生活的特殊日子。在這特殊的日子中,人們以歡欣隆重的心情,準備各種飲食、器物,進行祭祀、歌樂、遊藝等活動,藉此傳達其內在的祝願,紓解平日的約束。這有著特定日期且大多一年一度的習俗活動,調劑人類的生活步調,也促成文化的發展。節日最初可能是和祭祀祝禱有關,例如古代的社日、上巳與寒食等節日,原本都是為了祭祀或祓除,但習俗衍化之後,卻伴隨著宴飲、踏青、遊樂等風氣,形成放縱逸樂的享樂現象。是故,在古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規律生活中,節日即代表著休閒與歡樂,因此使人滿心期待節日的到來。當節日的習俗與活動褪去巫祝的色彩與功能後,人們便可以有一種遊戲的心情,享受一種無所為而為的趣味,這也就是審美的體現。直到魏晉南北朝以前,禁忌、袚禊、禳解等觀念及活動,在節俗中都佔著主導地位,所有的歌舞、供品、節物,都是為了娛神、驅鬼,到後來才慢慢演變為娛神兼娛人。隋唐以後,由於民生富庶,節日已由信仰祭祀而增加了娛樂的、社交的、經濟的等多種功能;原先作為厭勝的節物,也變成了供人賞玩的手工藝品而獲得了審美價值。但節日的審美價值,不只是節物的工藝之美,還應包括人們從節日習俗所體驗到的心理美感。

元宵俗稱小過年,是人重要的節日之一,民間習俗認為元宵之後,過年才算結束,因此元宵的活動也是熱鬧非凡。元宵夜的重頭戲就是賞花燈,傳統社會男女界線分明,女性平常沒有機會在外面遊走,不過在元宵這天,未婚男女可以假藉賞燈物色對象,或是藉著賞花燈的名義見面,就像歐陽修所言「花市燈如晝,月上柳稍頭,人約黃昏後」,可見元宵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除了賞花燈之外,民間還有懸燈門首及提燈遊行的活動,此舉除了慶祝元宵,也因為「燈」與「丁」諧音,俗話說「鑽燈腳生男胞」,民眾在門首懸燈,讓婦女從燈底下鑽過,據說此舉可以祈求神明保祐,讓婦女一舉得男。

臺灣元宵節的種種傳說:

時的臺灣元宵,可由高拱乾的《臺灣府志》(1696)得到一個粗略的印象:「初十放燈,逾十五夜乃止,門外各懸花燈。別有閒身行樂善歌曲者數輩為伍,制燈如飛蓋狀,人之導遊絲竹以次雜奏;謂之「鬧傘」。更有裝束昭君、婆姐、龍馬之屬,向人家有吉祥事作歌慶之歌,悉裡語俚詞,非故樂曲;主人多厚為賞賜。神祠,俱延僧道設醮祈安;醮畢,迎神。迎畢,置酒廟中,社眾集飲;謂之「食供」。大抵數日之間,煙花火樹之屬,在在映帶。又有一種豪門,挾鼠炮以角勝負,延燒衣履,人亦顧而樂之。」

這段記載,大抵和中原節日習俗相彷彿。但到了胡建偉修《澎湖紀略》時(1789),已可看出臺灣的地方特色逐漸形成:各廟中張燈,男女出遊,謂之看燈。廟中扎有花卉人物,男婦有求嗣者,在神前祈杯,求得花一枝或「亞公仔」一個,回家供奉,如困添丁,到明年元宵時,另做新鮮花卉、人物以酬謝焉。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是夜男女出遊,以竊得物件為吉兆。未字出嫁之女,必偷他人的蔥菜。諺云:『偷蔥,嫁好公;偷得菜,嫁好婿。』未配之男,竊取他家牆頭老古石為吉兆。諺云:『偷老古,得好婦。』又,婦人竊得別人餵豬盆,被人咒罵,則為生男之兆,週年吉慶云。又,是夕各地婦女有『聽香』之風習。先向神前擲杯筊請示方向,佇立戶外,竊聽人語,依其入耳首句以卜本年休咎。此與大陸新年聽鏡之相類。」

基隆縣志》與上例略同,又加上:「亦有求子婦女,偷拔他家竹籬以為吉兆,因竹籬音同得兒。惟此類風俗,僅為象徵性質,鄰居得知,亦多不以為意。」;雲林縣台南縣市高雄縣澎湖縣等,也都有類似記載。對此「偷」俗,《雲林縣志》也說:「是以元宵夜此類竊案,失主為成人之美,並不招警查辦。」有的地方則以偷折花枝竹葉為吉兆:「正月,上元節,未字之少女偷折人家花枝竹葉,為人詬罵,謂異日必得佳婿。平民有毀傷他家牆垣,或竊豕槽、雞欄,辱及父母,亦謂一年大利。」(台灣《重修台灣府志》25 卷,1961 年《台灣文獻叢刊》本,《匯編華東卷下》,頁1385)將這些資料歸納,福建台灣的習俗主要都以元宵「偷青」為得良緣與得子之兆,此俗以女性為多,「偷」的東西包括人家園蔬、蔥菜、竹籬、花枝竹葉,也有「偷」人家春聯、豬槽,也可見到男子「偷老古,得好婦」的習俗。這些物品,大都和諧音有關,以求得佳婿賢婦;春聯,應是取其紅色,為吉祥之兆;豬槽,或以豬之多產,象徵多子之吉而竊之。還值得注意的是,「為人詬罵」與失主「不以為意」的描述,這表示此類「偷」俗是被默許的,因此得以盛行受歡迎

正月十五還有「聽香」的風俗。聽香的方法是先在神前燒香擲筊。請示過出行的方向後,於途中竊聽他人談話,再根據所聽的容,向神前擲筊占卜今年的吉凶。

祭玄壇爺:也是臺灣元宵特有的風俗。玄壇爺也稱玄壇元帥寒單爺傳說即朝的武官趙公明,因善於理財而致富,民間奉為武財神。祭祀玄壇爺的神像綁在竹竿上,由四名赤膞的大漢扛著前進。據說玄壇爺怕冷,所以民眾便擲鞭炮為他驅寒。一般相信,鞭炮炸得愈旺,當年的財運也愈旺。所以神轎所之處,往往成為鞭炮射擊的對象,抬轎的乩童也被炸得皮開肉綻。

炸寒單鬧元宵習俗:台東縣炸寒單鬧元宵昨天開始一連炮炸四人,以真人扮演的寒單爺僅著紅短褲站在竹轎上,以肉身抵擋濫炸炮火,被炸得千瘡百孔,光是一場四十分鐘就炸掉了廿萬元的鞭炮,商家卻樂得愈炸愈旺。

台東玄武堂供奉的寒單爺,在台東縣被視為武財神,而炮炸肉身寒單爺已經成為台東慶元宵的重頭戲昨天上午十點半在光明路的金葉銀樓,展開首場炮炸活動,總共動用了三個人扮演寒單爺,並有二十多人簷任炮手,現場火光四射、煙硝瀰漫,戰況相當激烈,寒單爺所到之處同時也是「票房」保證,人山人海。

全身刺青的寒單爺僅穿著紅短褲,手持榕樹枝保護眼睛,威風凜凜地站在竹轎上,接受眾人歡呼,同時四面八方的炮火立刻展開狂掃,儘管炮聲震耳欲聾,煙硝嗆鼻,炮火在身上爆破造成皮開肉綻,但他仍不動如山。

元宵炸寒單的習俗在台東縣已經延續超過半世紀,相傅寒單是武財神,因為怕冷,所以在出巡的時候喜歡民眾燃放炮火為他暖身,而店家則相信炮火炸得愈多,人氣財氣都會愈旺,因此捨得花大錢買炮炸寒單爺。由於場面壯觀,每一場都炸掉二十萬元左右的鞭炮,晚間在南京路由縣府出錢的炮炸活動,現場湧入數千位民眾圍觀。

鹽水放蜂炮火網威力大類似「炸玄壇爺」而規模更盛大的,則是名聞中外鹽水蜂炮。據說在光緒初年,鹽水一帶瘟疫肆虐,居民便請關聖帝君出巡遶境;以驅逐邪疫,為了助關公的氣勢,沿途便大放炮竹煙火,沒想到瘟疫果然就此此絕跡。從此每年關公出巡時,當地人都競放鞭炮以答謝神恩。如果有人要向關公還願,還會準備巨大的炮城,上面插滿了數萬枝的蜂炮。等神轎一走到面前就馬上點燃,頃刻之間,上萬枝蜂炮如萬箭齊發,咻咻地向人群射去,硝煙瀰漫之中,只見火花響炮到處亂竄,人群驚叫走避。就是這種叫人又愛又怕的蜂炮,每年吸引了數萬人湧進鹽水小鎮,成為南臺灣著名的元宵活動。

相傳光緒初年,鹽水鎮因瘟疫肆虐二十餘年,人煙稀少、田園荒蕪,餘存的居民於關帝君祭日,央請關老爺出巡獲得應允,居民乃於元宵時節,以各式陣頭虔誠地恭請關公及眾神出巡繞境,沿途並大放煙火炮竹,助其聲威並驅逐邪疫瘟疫竟因而絕跡。從此以後,當地人每年都要恭請關老爺出巡,並競放鞭炮,相沿至今,發展成深具特色的鹽水蜂炮盛會。

鹽水蜂炮活動於入夜後展開,由一頂頂全副武裝的神轎與轎夫從武廟出發揭開序幕,一直到隔日清晨五、六點,整個鹽水市街所見所聞皆是蜂炮。

這些蜂炮中以酬神的炮城最為壯觀,炮城的規模不一,但總有數萬枚沖天炮製成,每當神轎來到炮城前,主人拉開紅布點燃蜂炮頃刻萬發齊放,五彩火花絢麗奪目,是蜂炮夜中最刺激、迷人的時刻。

極具震撼力的「南蜂炮」咋晚在鹽水鎮豋場場,二百座炮城萬蜂齊發,有如槍林彈雨,襲向人群,遊客驚聲尖叫,綿綿不絕的火光點亮了漆黑的夜空,鹽水有如一座不夜城。

今年鹽水蜂炮人潮銳減,受傷情形也大幅減少,但仍發生遊客遭炸傷憾事,迄截稿為上,兩天的鹽水蜂炮沾動有近廿人受傷,其中兩人眼睛遭炸傷,有失明之虞。.

昨晚十時四十五分左右,一名粱姓女遊客右眼疑遭蜂炮直接擊中,送至鹽水鎮公所救護站,署立新營醫院眼科主任黃柏禎檢視後,初判右眼眼球已經破裂,對光線已無反應,認為傷勢嚴重,轉送林口長庚急救。而前晚雖為蜂炮暖身夜,也有三人受傷,台北市廿八歲蔡姓男子下體被炸傷,一男子右眼被炸傷有失明之虞,一人右耳被炸傷。

今年鹽水蜂炮有二百座大、小炮城,數量並未減少,蜂炮威力更勝往昔,前晚首夜蜂炮活動,造成三名遊客傷勢嚴看,其中一人有失明之虞,昨天晚上二百座炮城登場,密集炮火飛向人群、飛向夜空,更讓遊客頻呼過癮。
   
晚上八時三十分,遶境神轎隊伍從武廟出發,施放第一座炮城,點燃緊張氣氛。游各中有些是全家出動帶著小朋友前來「歷險」,多數是年輕人、學生前來體驗刺激感,部分前夜還不過癮的,咋晚又來趕場,其中也有外國人來體驗蜂炮威力。今年最大一座「巨」炮城天聖宮的五十尺炮城,長度足足橫跨四線道馬路,內藏十萬支蜂炮,晚間十時三十分後施放,場面壯觀。

南蜂炮北天燈

寧靜的平溪夜空,元宵節因天燈的點綴,顯得分外美麗燦爛。

台北縣平溪、十分一帶,位處偏僻山區,開發甚遲交通不便,原為平埔族的勢力範圍。早期入山開拓的漢人,常遭殺害或土匪搶劫,由於通信不便,人們遂以「放天燈」互報平安,後來逐漸演變成當地元宵夜特有的習俗。

所謂「南蜂炮、北天燈」,台北縣的平溪、十分一帶,有元宵節放天燈的習俗。天燈又稱孔明燈,據是諸葛亮發明來作事信用的。另一說則以為天燈的外型和畫像中孔明的帽子很相似,因而得名。天燈是運用熱氣上升的原理使整個燈飄上天去。平溪、十分雖煞地處偏遠山區,但是放天燈的習俗經過傳播界的報導後,近年來也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前往參觀。

乞龜的活動

臺灣的許多寺廟,也在元宵節舉行「乞龜」的活動,以作為慶祝。所謂「乞龜」,就是由廟方準備由糯米或麵粉製成烏龜擺在廟前。元宵節當天可由信徒擲筊乞回,讓家人「吃平安」。乞得面龜的人家,明年元宵必須還給廟方一個更大的面龜。於是面龜每年愈作愈大,甚至有重達數百台斤的。至於前年乞龜後,到今年尚未還願的,廟方都會將他們的姓名公佈在牆上,俗話說『龜爬上壁』。當事人往往會成為眾人戲謔的對象。

曬新丁粄與豬籠粄(菜包)

客家人的聚落則有在元宵節「曬新丁粄(粿)」的風俗。台中縣東勢地區就盛行這項舊俗。每年元宵節,以廟宇的角頭單位,角頭內新添丁的人家都製作相當數量的新丁粄分贈每戶人家。另外再做一個巨大的粄放在廟前的廣場。

苗栗地區的客家人不吃元宵,而是做菜包吃,菜包因形似竹製豬籠,因此又稱「豬籠粄」。製作方法是以糯米制粄皮,裏麵包上蘿蔔絲、蔥、香菇、蝦米、絞肉等餡料。包好後在表面捏出一條稜線,蒸熟即可。

元宵節的晚上,兒童還會成群結隊,提著燈籠,帶著一盤豬籠粄到附近的伯公廟去「ㄌㄧㄡ閹雞」。到了伯公廟,便擺上供品,上香祝禱:「伯公伯婆,今,大正月半暗,晡大家來燒金,用豬籠粄敬您。要捉大閹雞大豬回去飼。豬公閹雞大大只,過年就來敬奉伯公伯婆」。待燒完金紙後,便爬上伯公樹,折下一大把樹枝,即是所謂「閹雞」。再到伯公廟附近犁好的田,找塊連著稻草梗的大土塊充當「大豬」。每戶人家各自抓著「閹雞」、「大豬」,成群結隊沿原路回去。一路上抓「閹雞」的便學雞「咯、咯、咯」的叫,抓大豬的人就叫「ㄡˇㄨㄟㄧ,ㄡˇㄨㄟㄧ」,其他的人也都會跟著叫,就這樣輪流叫喚到家,再將土塊放在豬舍,樹枝放在雞捨,就算完成。這叫「ㄌㄧㄡ閹雞」、「ㄌㄧㄡ大豬」。

炸寒單爺

鹽水蜂炮

關於某些地方的偷青風俗  2011-03-04 21:16

四川今年某些地方的偷青活動 有點過分了  很多的農民慘遭損失  無論是經濟上還是精神上 都遭受了很大的損害  更多的人越來越反對這樣的行為  傳統風俗和現實發生碰撞該怎麼辦?

元宵節晚上,樂山市通往關廟鄉的路上,小車排起長龍,直奔路邊菜地而去。車內人拿著菜刀、鐵鍬等,到了菜地,開始摘菜,然後絕塵而去。昨晚,不少墊江人都到菜地「偷青」了,一些人回家還得意地把自己「偷青」的行為在網上炫耀。

「偷青」行為由此引發一場爭議。有網友稱,「偷青」活動雖是一場遊戲,但卻包含著「偷」的行為,這種習俗到底該不該保留呢?網友「十字准心」說:「偷青應該算是一種陋習,發揚偷這種行為是鼓勵不勞而獲,而且偷青過程中難免會損壞菜地,給菜農帶來不必要的損失。」

然而,大多數網友還是表示支持這一習俗。「看燈偷青吃湯圓都是元宵習俗,現在還有多少人能記得?」網友稱,「偷青」作為一個傳統的民間習俗,是傳統文化之一,人們圖的就是一個熱鬧和吉利,而不該過多用道德眼光去評價它。網友「ry1201」稱,現在的元宵夜,自己也會和朋友帶著小孩去「偷青」,除追憶兒時趣事外,也為讓孩子記住民俗。但是他們均表示,「偷青」前,大家都會約定只象徵性地拔少許菜或菜葉,不能踐踏菜地。對此,當地民俗專家也稱:「『偷青』都是象徵性的偷幾棵,價值不高,大家只是圖個綵頭,不算違法。」

西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副院長周祖成教授稱,偷菜居民如在主觀上沒有犯罪故意,客觀上也沒有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應支持這一習俗。但如果「偷青」價值較大,警方肯定要依法處理

警方說法「偷青」過度就涉嫌盜竊

墊江縣公安分局王警官告訴記者,根據多年經驗,民間元宵夜「偷青」的習俗是被大家默認的,一般不會有村民因「偷青」而報案,警方也不會主動查處「偷青」者。但是,如果接到群眾的舉報,如果「偷青」過度,所偷蔬菜價值達800元以上,警方就會立案進行調查

警官舉例稱,前天晚上,墊江縣白家鎮三角村五社的蒲新文及兩戶鄰居家放在自家附馬路上近兩噸的青菜頭,被小偷偷走了蒲新文和鄰居目前已經報案,被盜青菜頭市場價值上千元,這和「偷青」習俗有本質區別,偷菜者已涉嫌盜竊,目前,警方已介入調查。

「偷青」若只是象徵性的肯定無違法問題,而且非常歡迎未婚的姑娘來「偷」

四川今年某些地方的偷青活動,實在有點過頭了.....

婦女們著節日盛裝,成群結隊走出家門,走橋渡危,登城,摸釘求子,夜半始歸

正月十五迎紫姑

偷青、摸秋習俗與女性婚姻的祈願

節日習俗中,求婚配與祈子的祝願一直是節日慶典的基調。從古代社日、上巳節祭祀高禖神的種種儀式,我們約略可以了解祈求美滿姻緣以及早生貴子,是人們在節慶的歡愉之外,內心深刻的願望。這熱切的願望,對女性尤其明顯,例如南一帶有正月送燈、元宵穿燈腳的習俗,「燈」諧音「丁」,指男丁,所以母家送燈給女兒,表示添丁生子之吉兆;而俗諺「過燈腳,生兒拋」,也是指穿越燈下,可以有得男之兆。透過元宵「偷青」與中秋「摸秋」習俗,我們可以看到未婚女性祈求佳婿,已婚女性祈求生子的祝願

()正月十五日「偷青」習俗:正月十五日元宵節的習俗中,除燈市、走橋外,尚有「偷青」的習俗,此又以華東地區福建台灣廣東等地為盛。例如:有的地方則以偷折花枝竹葉為吉兆:正月,上元節,未字之少女偷折人家花枝竹葉,為人詬罵,謂異日必得佳婿。平民有毀傷他家牆垣,或竊豕槽、雞欄,辱及父母,亦謂一年大利。(台灣《重修台灣府志》25 卷,1961 年《台灣文獻叢刊》本,《匯編華東卷下》,頁1385

將這些資料歸納,福建台灣的習俗主要都以元宵「偷青」為得良緣與得子之兆,此俗以女性為多,「偷」的東西包括人家園蔬、蔥菜、竹籬、花枝竹葉,也有「偷」人家春聯、豬槽,也可見到男子「偷老古,得好婦」的習俗。這些物品,大都和諧音有關,以求得佳婿賢婦;春聯,應是取其紅色,為吉祥之兆;豬槽,或以豬之多產,象徵多子之吉而竊之。還值得注意的是,「為人詬罵」與失主「不以為意」的描述,這表示此類「偷」俗是被默許的,因此得以盛行受歡迎。

福建台灣的元宵節和中秋節習俗常有互相重疊的例子,例如前引諸例,元宵除「偷青」外,也有「聽香」之俗。而此「聽香」之俗,也見於中秋節,甚至元宵節的「走百病」,也見於中秋習俗。例如:八月,中秋⋯⋯婦拈香牆壁間,竊諦人語以占休咎,俗謂之聽香。(福建省《廈門志》16 卷,頁1228)八月,十五日,中秋節⋯⋯士女通宵遊街玩,或雇渡船遊江,或聽暗卦,清興不淺。(台灣《嘉義縣志》12 卷,頁1785)此「聽暗卦」與「聽香」是類似的。而福建省有中秋節「走百病」之例:「八月,婦女連臂出遊,謂之走百病。」(《福建續志》92 卷,頁1195);元宵節與中秋節的習俗雷同,殆因婦女祈良緣與祈子的心態使然,凡逢佳節,都希望藉此良辰而遂願。如同台灣的諸多民俗志所說:八月,中秋⋯⋯未婚婦女為求佳偶匹配,已婚婦女為求早生貴子,夜深時作「聽香」之戲,一如元宵節然。(台灣《台灣省通志稿》10 卷,頁1368

廣東習俗,正月十五日前後,有「走百病」之風,又多見「采青」之例「采青」也就是偷採人家園中菜蔬,也有稱「偷青」者。例如:「正月,十六之夕,婦女出遊采青,曰走百病。」(廣東省《花縣志》13 卷,頁689)正月,元夕,各家婦與多往園圃中偷採蔥菜,謂之偷青,以為吉利。吳昆源〈竹枝詞〉云:「元宵風景正清和,仕女如雲逐隊過。夜半歸來聞笑語,小姑爭勝得青多。」即指此也。(廣東省《石城縣志》10 卷,頁832)正月,元夜,婦女步夜至人家,擷菜少許,曰偷青;或撕取人家門前春聯,曰偷紅;或到神廟摘燈帶懷,歸置床箦下,云宜男。(廣東省《四會縣志》10 編,頁866

石城縣志》所引的吳昆源〈竹枝詞〉,前二句即應是寫仕女連袂出遊的「走百病」習俗,而末句「小姑爭勝得青多」,則代表「采青」習俗,得青多者,正表示新年諸事如意,有覓得佳婿的吉兆。「夜半歸來聞笑語」句,尤可見女性在此節日中的歡欣。而《四會縣志》所述,「偷青」、「偷紅」與「偷燈」應都具有宜男之祥,也可見「偷」俗的多樣化。「偷青」以取吉兆,在廣西貴州兩地,則又有其他的衍化。廣西省的偷青習俗,婦女於元宵夜偷摘他人園中蔬菜,露天烹食之,園主不禁。采青取「一年清吉」之意,或以所採蔥菜給小兒食用,取「聰明」之意。貴州的偷青也變成偷採瓜豆而眾人煮食的習俗:「八月,十五日夜,平民男女歡笑,悄赴鄰里園圃偷取瓜豆、蔬菜,名曰偷青,歸即煮食之,群意歡洽。失者雖知,不可呼罵。」(貴州省《劍河縣志》12 卷,頁605);由此得知,「偷青」習俗中的祈良緣與祈子之願已淡化,反而形成了露天煮食聚樂的風氣。 

()八月十五日「摸秋」習俗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南北各地大多有祭月、賞月之舉,此日也是全家團圓的佳節。中秋和元宵的習俗有類似性,因為中秋的「踏月」、「走月亮」和元宵的「走橋」、「走百病」是十分相似,都是婦女結隊夜遊,因此江南地區婦女盛行夜遊賞月,稱「走月亮」,江蘇有的地方在中秋時也有走三橋的習俗。而最特別的是「摸秋」習俗,此指婦女於中秋夜偷採人家園中瓜果以為宜男之兆。此習俗大抵以華東為盛,中南、西南地區亦有,但華北的河北地區與西北的陜西甘肅地區,中秋習俗則以祭瓜果、月餅,親友聚飲玩月為普遍,未見「摸秋」習俗的記載。東北地區情形亦如此。「摸秋」也可稱「摸青」,此與「偷青」、「采青」之義相同。而所採摘之物,有瓜、豆、竽等,但以南瓜最普遍。瓜取「瓜瓞緜緜,子孫昌盛」 之意,南瓜則諧因「男」瓜之意。「摸秋」最初也是偷採瓜豆的舉止,也是「偷」俗的一種,但有的地方會演變為由旁人代「偷」,然後「鼓吹爆竹送之」,此由「偷瓜」而「送瓜」,有將「偷」俗化暗為明的意味。從其他地區的習俗記載,更可證明這個推論。湖北湖南兩地,亦多見「送瓜」之俗。例如:「兒童訪初孕少婦,以彩縛瓜,鼓吹送之其室,曰宜男瓜」;「婦女祈子者,鄉間多於園圃採瓜為驗,謂之摸秋。城中則以金鼓、花紅,令小童衣冠捧南瓜至祈子之家,謂之送秋」;「有艱於嗣者,或婦人私取鄉園瓜,暗酬以值,或親友備鼓樂送瓜,主人設筵款賓」;「婦人有艱於子者,親友家以鼓樂送瓜,意取瓜瓞,主人設筵待之。至次年生子,復延飲焉」、之例;廣西的「摸秋」,係由未育子嗣者的妯娌「於是夕更深時潛入人家園中,摘瓜抱還,以小兒衣裙裹之,送入少婦床間,謂之送子。俗謂瓜須偷來者方吉。」(廣西省《全縣志》13 編,頁1000

四川省的習俗是由婦女自己「偷瓜」,或是偷瓜送人,以祝生子;或者由親友相率童子抱瓜送其家,而主人盛筵以款待之。如:「八月,中秋節。親友相饋果餌。或偷園瓜,輿兒抱送,鼓樂遊街,提燈列隊,至親友家,置瓜床頭,夫婦剝煮食之,為生男之兆,謂之送瓜。」(四川省《西昌縣志》12 卷,頁372

由是可知,「摸秋」習俗,由自己「偷瓜」以祈子,又有演變為由親友代為「偷瓜」,以「送瓜」預祝得男。必須指出的是,「送瓜」習俗似有一套儀式,亦即必須將瓜彩縷裝飾,從「以小兒衣裙裹之」看,更可了解這是將瓜偽飾為小兒、男兒,或是由小兒抱送,藉其形與象徵,而得「宜男」之兆。而「鼓樂遊街,提燈列隊」的熱鬧,更使得此「偷」俗呈現公開化的趨向。「送瓜」之後,又有「主人設筵款之」的情形,可見「偷」俗公開化之後,又形成親友酬酢往來的宴飲場面。陜西省全縣志》云:「俗謂瓜須偷來者方吉」,應是維護古俗,而強調「偷」者為吉。

()「偷青」與「摸秋」習俗的女性心理觀

元宵的「偷青」與中秋的「摸秋」習俗,皆和女性祈婚配祈子有密切關係。此俗雖然必須走至戶外,但仍然是以隱藏式的行為來表達女性的心願。龍彼得〈中國戲劇源於宗教儀典考〉一文認為,「偷」是一種轉換儀式,將某物轉換為另一意義以祈求吉祥;李豐楙也說這類「偷」俗,「都是違反正常的禮教、日常的習慣,卻對遵循正常軌道無法取得的有種彌補作用,其中具有諧謔、戲弄的本甚至偷換、偷取物件也仍有嬉戲的成份。類似民俗性的嘲弄是對僵硬性的、支配性的官方、正統文化,都開了一道缺口,甚至讓人反思;為什麼要偷?」;藉此以觀,「偷青」、「摸秋」習俗中「偷」的行為,是象徵性的,它可能是上古時代,「令會男女,奔者不禁」(《周禮禖氏》)的遺風,或是「非常」的野合求子習俗之變調,只不過「偷」的對象已轉為象徵物,整個成為一種儀式性的習俗,有的更接近遊戲的成分。

為何要偷?這正是給予女性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社會背景下,一個可以自由表露自己對婚姻期望的機會,雖然它是寄託在一個陌生人隨意的言語(「聽香」),以卜吉凶,或是違反常理的偷摘別人的瓜菜,以求吉兆。而不孕或未生男兒的婦女,在「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壓力下,甚至「無子」可成為「七出」理由之一,如何找到宣洩或寄望的管道?此時的「偷」瓜、「偷」菜,「偷」豬槽,並且最好遭人極度詬罵,才愈顯得吉祥,保證可得子,這樣的習俗,不啻是給予求嗣婦女一個心理的補償與寄望。由「偷瓜」而「送瓜」,化暗為明的公開儀式,可說明這不只是女性個人的願望,更是背負著整個家族、社會對女性生殖的期望,因此堂而皇之的,爆竹鼓樂吹送;這反使此類「偷」俗喪失「偷」的非常性,我們不禁懷疑,在公開「送瓜」後,它不能成為女性心理壓力宣洩的缺口,反而成為新的壓力來源──如果明年仍不生子呢?如此看來,「瓜須偷來者方吉」,不僅是遵從古俗,恰證明違反常理的「偷」,更具有神聖祝禱的力量,也更能照顧女性的心理需求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100227459&aid=7330585

 回應文章

小荷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3/18 20:32


山水光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多的是我不知道的事
2013/03/12 23:31

經這一事長了一智

謝謝


寄居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絲瓜麵和絲瓜炒蛋
2013/02/23 16:51
看起來都很好吃呢!
葉慶賢 岳飛詞〈滿江紅‧寫懷〉(m100227459) 於 2013-02-28 01:20 回覆:
各種瓜果的香甜,往往予人難以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