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1/26 01:03:09瀏覽3273|回應0|推薦38 | |
佛曲欣賞:〈叩鐘偈〉、〈我為你祝福〉、〈阿彌陀佛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藥師灌頂真言〉 2016/1/25 一、叩鐘偈 前言:叩鐘的意義,依據《敕修百丈清規》卷八〈法器章〉的記載,晨曉鳴鐘可以破除長夜,而警覺睡眠;晚暮的鳴鐘可以喚醒世人,破除昏闇。而〈叩鐘偈〉之所以傳唱不絕,是因為偈文裡深切的度眾願心,最能促發菩提心。 鐘聲悠揚、平和、沉穩,深遠,具有警惕、自勵、覺悟、鎮定的法力,能震聾發瞶,驚醒世間上的名利客,也能喚回苦海中的夢迷人。 叩鐘偈一天會唱兩次,一次是在早課之前,一次是在就寢之前。 鐘聲在寺院中有兩種功能:一是提示作息時間的信號,另一是集合僧眾的號令。其實這兩種功能是相互通用的,時間到了就敲鐘,請大眾集合做某事。一般人都知道晨鐘暮鼓,指它敲擊的時間通常是在清晨和晚上,事實上寺院裡不分朝暮,都要撞鐘擊鼓。 早晨起床時,先鐘後鼓:清晨當大家都還在睡夢中時就開始敲鐘,有警策行人精勤、慎勿放逸的作用。晨間敲鐘,是喚醒人起床,一聲聲使人警醒、清醒,在鐘聲中以安詳、穩定、從容、莊嚴的心情整裝漱洗,上佛殿做早課。 晚上就寢前,先鼓後鐘:到一天終了時,大眾以很疲倦,很想在昏沈中睡去,此時的鐘聲,能使修行人維持寧和、安定,心中一片清明,伴著鐘聲的餘韻入眠,充分恢復疲勞,可以不做亂夢,第二天精神奕奕。晚上敲完大鐘後就一切安靜下來。這叫大止靜。於是它有報時的作用。鐘一敲,大家知道是「大止靜」時刻了。一切止靜下來,不能閒逛、聊天。若要看月色、星空,也要靜靜的欣賞。一切聲音靜止下來。最好打坐念佛用功。止靜是用功時間、是休息時間。 所以寺院生活中有一首聞鐘偈:「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增,離地獄、出火坑,願成佛、度眾生。」可見,撞鐘、聞鐘聲是跟修行生活分割不開的。
叩鐘偈(古箏演奏版)
噶瑪巴千諾/叩鍾偈 洞簫版(吹奏-悟佩)
叩鐘偈-早上
叩鐘偈 寶鼎贊 佛光山梵唄.2001
佛光山 叩鐘偈 晨鐘偈
偈文: 一、晨鐘偈 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增,離地獄,出火坑,願成佛,度眾生。 唵!伽囉帝耶娑婆訶(三遍) 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南無華嚴會上佛菩薩, 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稀有;(每誦一段叩鐘一次) 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護法身。 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 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此段是〈楞嚴咒〉的前偈,而〈楞嚴咒〉又在《楞嚴經》第三章裡。《楞嚴經》是佛陀所說,佛教要滅亡時第一部被滅的經典,由於她裡頭包含了一個章節講解魔道如何障礙修行者,也就是廣為人知的〈五十陰魔章〉,被許多法師獨立出來講解。) 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 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 令我早登無上覺,於十方界坐道場。 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 南無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 南無圓滿報身,盧舍那佛, 南無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 南無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南無清涼山 金色界,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峨嵋山 銀色界,大行普賢願王菩薩; 南無普陀山 琉璃界,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九華山 幽冥界,大願地藏王菩薩。(之後叩鐘十八次) (偈文誦三遍) 回向 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 南無華嚴會上佛菩薩 (輕敲一字一下) 南無三州感應護法 韋陀馱尊天菩薩 (三稱輕敲三下) 叩鐘偈-晚上(偈語版本二) 齊豫 - 暮鐘偈(偈語版本一) 二、暮鐘偈 願此鐘聲超法界,鐵圍幽闇悉皆聞,聞塵清靜證圓通,一切眾生成正覺。 唵!伽囉帝耶娑婆呵(三遍) (偈語版本一) 洪鐘初(再、三)叩,寶偈高吟,上徹天堂,下通地府;(每誦一段敲鐘一次) 上祝諸佛菩薩,光照乾坤,下資法界眾生,同入一乘; 三界四生之內,各免輪回,九幽十類之中,悉離苦海; 五風十雨,免遭饑饉之年,南畝東郊,俱瞻堯舜之日。 干戈永息,甲馬休征,陣敗傷亡,俱生淨土; 飛禽走獸,羅網不逢,浪子孤商,早還鄉井; 無邊世界,地久天長,遠近檀那,增延福壽。 三門清淨,佛法常興,土地龍神,安僧護法; 父母師長,六親眷屬,歷代先亡,同登彼岸。 (偈語版本二) 洪鐘初(再、三)叩,寶偈高吟,上徹天堂,下通冥界。(每誦一段敲鐘一次) 上祝三寶,普遍昌隆,下祈人類平安,世界和平。 三界四生之內,各免輪迴,九幽十類之中,悉離苦海。 五風十雨,免遭饑饉之年,四大部洲,福慧莊嚴自在。 干戈永息,爭戰不起,相敬相助,人間淨土。 飛禽走獸,羅網不逢,法界眾生,各得其所。 無邊世界,地久天長,布施持戒,增福延壽。 三門鎮靖,佛法常興,八部龍天,安僧護法。 父母師長,六親眷屬,歷代先亡,同登彼岸。
南無清淨法身 毘盧遮那佛,南無圓滿報身 盧舍那佛, 南無千百億化身 釋迦牟尼佛,南無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 南無當來下生 彌勒尊佛,南無清涼山金色界 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峨嵋山銀色界 大行普賢願王菩薩,南無普陀山琉璃界 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九華山幽冥界 大願地藏王菩薩,南無護法 伽藍聖眾菩薩。 (之後敲鐘十八次) (偈文誦三遍)
回向 南無大乘妙法蓮華經 南無法華會上佛菩薩 (輕敲一字一下) 南無當山護教 伽藍聖眾菩薩 (三稱輕敲三下) 二、〈我為你祝福〉詞/聖嚴法師;曲/王建勛 編曲/陳世音 歌詞:逢人便說我為你祝福,祈禱人人平安快樂, 隨時不忘我為你祝福,祝你時時增慧又增福; 心中常念我為你祝福,口中常說我為你祝福, 人人平安又快樂,世界和平又幸福。
析義:我們都希望別人對我們好,為我們祈福,如果反過來,我們也來為別人祝福、為別人祈福,那人與人之間,不但不會再吵架,還能拉近彼此的距離。當每個人都能為別人設想時,我們的社會就會減少暴戾之氣,越來越和諧。 聖嚴法師的談話
〈我為你祝福〉古箏演奏 真心五動_我為你祝福 佛曲(動禪)帶動唱
〈我為你祝福〉
我為你祝福 卡拉 ok 版
我為你祝福 卡拉 ok 第二版
聖嚴法師 108自在語(中英)第一集-我爲你祝福 (108 Adages of Wisdom, Part I)
我為你祝福 演唱版 法鼓山合唱團〈我為你祝福〉
我為你祝福--2012聖誕平安 佛曲分享-我為你祝福A / 法鼓山紫雲寺 2013-02-21 司法大廈 法鼓山合唱團 我為你祝福
佛曲分享-我為你祝福 / 中華佛教護僧協會 三、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四字五音(純音樂古箏伴奏)
古箏音樂:阿彌陀佛Chinese instrumental
南無阿彌陀佛 Namo Amitabha 12小時 憶佛念佛 長時薰修
南無阿彌陀佛聖號 ~ ( 加長版 ) Namo Amitabha 經文:譯者:唐三藏法師──玄奘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內容結構: 首段:指出空是在修練過程裡體現在一般經驗中。而凡俗只看到種種生命現象──五蘊。 ◆之後所寫皆是開示舍利弗,修行有成時會有甚麼樣的境界。 二段:開示舍利弗:五蘊皆空,全是假和不實的道理。 三段:重覆「五蘊皆空」之意。說明:處於空的狀態就沒有真實的肉身現象,亦沒有其餘四種生命現象。 通過十二因緣、四諦的解扣,及研究客觀存在的性質問題如色蘊及六境等,解釋五蘊不實的狀況。心經沒有交代生命現象是空的理由,而是破斥它們的存在。先破五蘊中的色蘊及其餘四蘊,再破十二處、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聖諦的實踐。 四段:菩提薩埵皈依〈般若波羅蜜多〉為修行法,故能達到超越生死的無上智慧;即使欲得無上菩提之三世諸佛,亦無有不皈依般若波羅蜜多。 五段:人應該知「般若波羅蜜多」這無上智慧,真正是所有痛苦的解藥。 六段:提示人應時時誦持「般若波羅蜜多」密咒真言的內容。 解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經文簡短只有二百六十個字,然而《大般若經》龐大的內容要義都濃縮在其中,將大乘、小乘的思想都包括在內,是佛教近萬卷的經典中字數最少,義理最豐的一部經典。在簡潔有力的文字中,闡明「般若皆空」的道理,否定一切分別心,同時也闡述了人的自性,本妙真清淨,具有一切功德智慧。凡是出世的一切法都由此真心而生,所以稱之為「心經」。教人依「般若」(梵語「智慧」的音譯。般:從舟從殳,以篙竿旋舟,即划舟使旋轉。若:如,似也;言般若如船,可渡人。「般若」是指一個人非以肉體感覺器官所論定出來的真實智慧,而以人的靈性所體會的正智慧)的妙法修行。「波羅蜜多」是梵語音譯。「波羅」譯為彼岸,「蜜」是到,「多」是上,整個意思是到彼岸之上。心,就是中心、心法與核心的意思。佛佗說法共四十九年,講般若就講了二十二年,幾乎用了一半的時間,足見般若的重要。 從姚秦到宋代的六百年間,心經一共有十一種譯本,到今日多已散失無存,其中唐代玄奘大師所譯流傳最廣,玄奘法師世稱唐三藏,河南洛陽人,十三歲便出家,二十六歲時下定決心,冒險西行取經,經戈壁大沙漠,穿過蔥嶺到印度,經過十餘年的旅遊參訪學知識,終於帶回大量梵文佛經。 名詞釋義: 色與受想行識 當今世上五十六億七千萬人中,只有極其少數的人是得到生命最高真理的覺悟者,我們稱他為「佛」。他們所生活的世界,我們姑且稱之為「彼岸」。而剩下的大多數錯看生命實相,活在顛倒夢想世界裡的眾生,他們所處的世界我們姑且稱它為「此岸」。活在此岸的平凡人們,他們有主觀上的我,他們處在任何時空,就像一根針掉進一桶水一樣,永遠保持著自我,不肯溶入時、空的水中。有我就有與時空對比出來的好、壞、貴、賤。有了我就有了他們。他透過他自己的辨識工具:眼、耳、鼻、舌、身、意,接收到了外在世界所學回來的資訊:色、聲、香、味、觸、法。於是這些資料進入了他的內心世界裡。資訊傳進人的大腦後,先存入資料中心,並進行比對。用原本存有的資料與新資訊比對,並加上自己一直在改變的感情標準進行分析、推理、決策,最後發出行為的指令:口行、身行、意行。而這些內心所產生的反應與行為作用,也因而造成了結果。這個會因外在而起變化的內心世界,就叫做『受、想、行、識』。而內心世界以外的所有外在世界,包含自己的肉身,就叫做『色』。外在世界的色與內心世界的受想行識合稱為『五蘊』。眾生處在有我有對象的相對世界裡,於是就有大、小;有美、醜有順、逆的分別心;他們處在這種把自己獨立起來與時、空對立的生活態度,我們稱它為活在於色境。 空 而活在彼岸的覺悟者們,他們活在世界的態度是不一樣的。他們活在任何空間,就無我地把自己溶入那個空間;他們活在任何時間,就無我地把自己溶入任何時間。「熱得過癮,正好做日光浴」;他觀花時,「我即是花,我即是香」。他聽雨時,「我即是雨,我即是雨聲」;他生、老、病、死時,「我即是生,我即是老,我即是病,我即是死」。他無我地消失了自己,對於外在世界的一切變化,他都能真誠地承認、面對、接受,並喜悅地仔細品嚐任何一片時空,他生活在這個世界的態度,就像一粒鹽溶入一桶水一樣。鹽溶入水,把自己化為億萬個分子,自己雖消失了,但每一部分的水都有鹹味。在時空的水桶裡再也找不到自己,而與整個時空溶而為一。他像無量光一樣,佈滿整個空間;像無量壽一樣,佈滿整個時間。他的這種生活態度的境界,我們稱之為「空」。 色與空 如果世界是一片草原,每個人是一根小草,你自認為自己是一根小草,你就是活在此岸的「色境」,「我是一根小草」;如果你自認為你即是草原本身,那麼你即是活在彼岸的「空境」,「我就是草原」;如果世界是一片大海,每個人是一滴海水,你自認為自己是一滴海水,你就是活在「色境」,「我是大海中的一滴海水」;如果你自認為自己即是大海本身,那麼你即是活在「空境」,「我即是大海」。這個此岸與彼岸,其實是同一個時空。「好無聊、好清靜」。只是處於這時空中的人的態度不同,而活的境界有所不同。「好吵、好好聽」。所以佛陀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個人處在任何時間、空間時,要像一粒鹽溶入一桶水一樣。此時、此地、當下,一粒鹽剛掉入一桶水時,「有我有水,我是一粒鹽」。當它溶入於水之後,「無我無水,消失了自己」。無我的把自己溶入時空的每一部分,「我即是水,水的每一部分都有我」。把自己溶入一桶水,你就擁有了整桶水;把自己溶入所處的時空中,你就擁有了整片時空。大多數的人都老是背負著過去,期盼著將來,而沒有活在現在。要做一個溶入於當下的人,別當一個背負過去與企盼著未來的奴隸啊!要像一艘隨時空而流的船啊!水到那裡,就到那裡;船到那裡,人就到那裡;人到那裡;心就到那裡。 上下四方叫做「宇」。從最近最近,到最遠最遠,包含所有的空間,所以無盡無窮;古往今來叫做「宙」,從最初最初,到最後最後,包含所有的時間,所以無始無終。 經文析譯: 當「觀自在菩薩」用無我的觀點、能達彼岸的智慧,做最徹底深永的沉思時;他清澈地領悟到宇宙的一切一切都是一體的,沒有任何東西能獨立於宇宙之外。世間外在的一切物質、名利與自己內在的身心感受,也都是隨時隨地流變不定的。人應該把自己化為無我,隨時隨地與所處的時、空溶為一體,這個整體性的觀念與實踐叫做「空」。當了解、體會、實踐了這個「空」,把自己完全溶入「空」之中,於是再也沒有所謂的苦難、厄運,這些由自身所發出的偏曲看法而產生的痛苦了。佛陀對他的學生舍利子說: 舍利子啊!如果我們用自己的觀點去看自身以外的所有對象,其實這些對象也同時是本體;本體也同時是對象啊!因為沒有任何東西能獨立於本體之外,包括你自己、包括你的心靈、包括從你心靈發出的感受,這些也都包含在這本體之內,這個本體我們姑且稱它為「空」。一切你所看到的對象,我們稱它為「色」。如此一來,你就知道空跟色並不是兩回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沒有不同。人的感受、知覺、判斷、意識、觀念等,一切精神作用也是如此,都涵蓋在這個「空」裡面。 舍利子啊!一切事物、一切觀感都是因為你站在自己的立場才產生的啊!所謂生、死、美、醜、多、少,都是你的立場看,才會有這種感受的啊!因此你若不要有立場而能不據任何觀點去看事物。我觀花時我即是花;我觀蝶時我即是蝶。在任何時間,就無我地把自己溶入於任何時間;在任何空間,就無我地把自己溶入任何空間。我置身於水中,我即是水;我置身於魚群時,我即是魚。把自己化成億萬個分子,溶入你所處的任何時空之中。這時再也沒有我,也沒有宇宙、法象、時間、空間這些對象了。就像一粒鹽溶入一桶水一樣,鹽消失了,但水的每一部分都有鹹味。進入沒有鹽也沒有水,完完全全溶入的境界。也就沒有所謂自身的感受、知覺、判斷、意識了,不據自己的立場,用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心靈去偵測,就不會產生這些感官所看、所聽、所聞、所嚐、所觸、所感受的一切偏曲資訊。不站在「生」去看待「死」;不站在「無」去想望「有」。沒有偏曲的觀點,就不會產生各種差異的分別心。無所謂「因」,也無所謂因的形成;無所謂「果」,也無所謂果的來不來臨。生命的意義在於完全的溶入,在於過程而不在於目的。明白了這些,就不會再被老、死的問題所困擾而痛苦憂心。人生的痛苦,發覺苦的原因,進行消除苦的修行治療,而達到最後的無我無苦的的境界。這四個階段我們稱之為苦、集、滅、道。當了解到生命的本質,乃是生生不息、生死交替的變遷,溶入生的過程就不再有生、老、病、死的問題,也不再有所謂的苦、集、滅、道的問題了。能了解這個道理看來很聰明,其實那何有聰明之處。這個道理明明白白地擺在那裡而已,只是一般人迷惘看不到。能實踐這個道理看來像深有所獲,其實哪有得到什麼,這個道理原本如此,只是一般人不懂得取用。 悟者們都想通了這些,清澈地看清一切事物原本的樣子,他的心就豁然開朗,不再被偏曲的錯誤觀點所左右。捨棄自我,捨棄心靈所產生的差別。於是他不再有恐懼、渴望與幻想,不再活在顛倒錯誤的觀念中。因為他知道這些錯誤的觀點,都是人自己站在一己之私的立場而產生的啊!因此,他的心像一潭湖水,由濁而慢慢地澄清,直達清澈平靜,這就是彼岸。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悟者們,也都是依照這種能達彼岸的智慧而得到最高的覺悟,擺脫了發自一己身心的偏曲看法與幻象,而直達彼岸。 所以我們應該知道,到達彼岸的智慧是偉大的方法,是大徹大悟的方法;是至高無上的方法;是超絕無比的方法。它能消除一切因偏曲看法而產生的妄想跟痛苦,這是絕對真實毫不虛假的。 所以說:這個方法是真實的、可行的,每個人都可以採用而因它達到彼岸,讓我們為採用這方法走在半路上的悟者們,唱首歌鼓勵一下吧!「走在半路中的同道呀!走在半途中的同道呀!走往彼岸的悟者們呀!走向彼岸!走向彼岸!登向彼岸!登向彼岸!哈哈哈!登上彼岸後多快樂呀!登上彼岸後多快樂呀!」
動畫卡通《 漫 談 心 經 》非常好看-很有啟發性-全集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古箏演奏:鍾嘉鳳)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古箏佛贊 - 心經 五、〈藥師灌頂真言〉 咒文:南無薄伽伐帝,鞞殺社,窶嚕薜琉璃,鉢喇婆,喝囉闍也。 怛他揭多也,阿囉喝帝,三藐三勃陀耶,怛姪他。 唵!鞞殺逝,鞞薩逝,鞞薩社,三沒揭帝莎訶。 釋義:〈藥師灌頂真言〉咒文:俗稱〈藥師咒〉,是藥師佛的根本真言(陀羅尼),是佛教界普遍誦念的知名咒語。根據《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中釋迦摩尼佛在答覆曼殊師利的問題,要求世尊宣說發願消除業障諸佛的名號和殊勝功德時,世尊答覆,說出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十二本願,並說藥師琉璃光如來進入禪定於禪定中說出其陀羅尼,有兩項作用: 一、是在生病、受傷時誦念,祈求藥師佛為病人加持,減除病人的痛苦,幫助早日療癒。用法一般是在食物或飲水誦念一百零八遍,給病人服用。 二、是與藥師佛相應,希望命終之後,能夠往生藥師佛的東方佛國琉璃世界,也可以為亡靈誦念。 「曼殊室利!若見男子、女人有病苦者,應當一心,為彼病人,常清淨澡漱,或食、或藥、或無蟲水、咒一百八遍,與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滅。若有所求,志心念誦,皆得如是無病延年;命終之後,生彼世界,得不退轉,乃至菩提。是故曼殊室利!若有男子、女人,於彼藥師琉璃光如來,至心殷重,恭敬供養者,常持此咒,勿令廢忘。」──《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咒文有分詳版及簡版兩個版本。在日本留傳的有大咒、中咒、小咒,大咒三個版本:當中的大咒即詳版,中咒即簡版,至於小咒。日本學者佐藤任認為其實可能是把《無能勝明王真言》錯當成為本真言,因而出現「小咒」這個版本,因為在其他地方的傳承均沒有「小咒」。 生病求醫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其實無病也可以求醫的。只不過不是找醫院的醫生,而是保證人們生病必定痊癒,沒病也能健康長壽的藥師佛。人,身體的疾苦, 藥師佛知道;生活的困苦,藥師佛更是知道、總之,不管你有任何問題,請掛號找藥師佛(掛號者稱念藥師佛號是)。藥師佛不怕你出的難題,不怕你給祂麻煩,不論你的問題多困難。 〈藥師灌頂真言〉童言版
〈藥師灌頂真言〉童言版 藥師灌頂真言 7遍(童音版,超好聽)+ 大禮拜(嘎確仁波切)
藥師佛心咒 (梵音)
藥師咒
藥師佛心咒 |
|
( 在地生活|中彰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