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44.酈道元〈水經注‧江水〉析譯
2009/12/29 06:33:37瀏覽18761|回應0|推薦11

酈道元《水經江水注》析譯 2009/11/17

註:在一般之選文中多將【】中之文句節刪,近似買櫝還珠,頗覺支離而空泛。蓋刪削原文太多,不易關聯。茲為之補入,備得全璧;則注之內容,乃得全面品賞。就一般之選文,敘述極簡。

三峽之首──瞿塘峽(又名廣溪峽夔峽

原文:

《水經注》卷33江水(末段)/廣溪峽瞿塘峽、夔峽

水又東,逕廣溪峽,斯乃三峽之首也。其間三十里,頹巖倚木,厥勢殆交。北岸山上有神淵,淵北有白鹽崖,高可千餘丈,俯臨神淵。土人見其高白,故因名之。天旱,燃木岸上,推其灰燼,下穢淵中,尋即降雨。常璩曰:縣有山澤水神,旱時鳴鼓請雨,則必應嘉澤。《都賦》所謂應鳴鼓而興雨也。】峽中有瞿塘黃龕二灘。【夏水回複,沿泝所忌。瞿塘灘上有神廟,尤至靈驗。刺史二千石徑過,皆不得鳴角伐鼓。商旅上下,恐觸石有聲,乃以布裹篙足。今則不能爾,猶饗薦不輟。此峽多猨,猨不生北岸,非惟一處,或有取之,放著北山中,初不聞聲,將同狢獸渡汶而不生矣。】其峽蓋自鑿以通江,郭景純所謂巴東之峽,后疏鑿者也。

《水經注》卷34江水/巫峽

水又東,逕巫峽杜宇所鑿以通江水也。郭仲產云:「按地理志,巫山在縣西南,而今縣東有巫山,將郡縣居治無恆故也!】江水歷峽東,逕新崩灘。此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晉太元二年又崩。當崩之日,水逆流百餘里,湧起數十丈。今灘上有石,或圓如簞,或方似屋,若此者甚眾,皆崩崖所隕,致怒湍流,故謂之「新崩灘」。其頹巖所餘,比之諸嶺,尚為竦桀。其下十餘里,有大巫山,非惟三峽所無,乃當抗峰,偕嶺;其翼附群山,並概青雲,更就霄漢辨其優劣耳【神孟涂所處。《山海經》曰:「之臣孟涂,是司神於人訟於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執之,是請生,居山上,在丹山西。」郭景純云:「丹山丹陽,屬。」丹山西即巫山者也。又帝女居焉。宋玉所謂:「天帝之季女,名曰瑤姬,未行而亡,封於巫山之陽。精魂為草,寔為靈芝。」所謂「巫山之女,高唐之阻,旦為行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旦早視之,果如其言。故為立廟,號朝雲焉。」】其間首尾百六十里,謂之巫峽,蓋因山為名也。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巘多生檉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水自建平東界峽盛弘之謂之空泠峽。峽甚高峻,即宜都建平二郡界也。其間遠望,勢交嶺表,有五六峰,參差互出。上有奇石,如二人像,攘袂相對。俗傳兩郡督郵爭界於此宜都督郵,厥勢小東傾。議者以為不如也。】江水歷峽,東逕宜昌縣插竈下。江之左岸,絕崖壁立數百丈,飛鳥所不能棲。有一火燼,插在崖間,望見可長數尺。父老傳言:昔洪水之時,人薄舟崖側,以餘燼插之岩側,至今猶存,故先後相承,謂之插竈也。

水又東,逕流頭灘。其水並峻急奔暴,魚所不能游,行者常苦之,其歌曰:「灘頭白勃堅相持,倏忽淪沒別無期。」袁山松曰:「自至此,五千餘里;下水五日,上水百日也。」

水又東,逕宜昌縣北,【分夷道佷山所立也。】縣治之南岸也。北枕大,與夷陵對界。《宜都記》曰:渡流頭灘十里,便得宜昌縣水又東,逕狼尾灘,而歷人灘袁山松曰:「二灘相去二里。人灘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沒冬出,其石嶔崟,數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鬚髮皆具:因名曰人灘也。」

水又東,逕黃牛山,下有灘,名曰黃牛灘。南岸重嶺疊起,最外高崖間有石,色如人負刀牽牛,人黑牛黃,成就分明。既人跡所絕,莫得究焉。此巖既高,加以江湍紆洄,雖途逕信宿,猶望見此物,故行者謠曰:「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言水路紆深,迴望如一矣。

  《水經注》卷34江水/西陵峽

水又東,逕西陵峽。《宜都記》曰:「自黃牛灘東入西陵界,至峽口百許里,山水紆曲,而兩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見日月,絕壁或千許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類。林木高茂,略盡冬春。猿鳴至清,山谷傳響,泠泠不絕。」所謂三峽,此其一也。山松言:「常聞峽中水疾,書記及口傳悉以臨懼相戒,曾無稱有山水之美也。及余來踐躋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聞之不如親見矣。其疊崿秀峰,奇構異形,固難以辭敘。林木蕭森,離離蔚蔚,乃在霞氣之表。仰矚俯映,彌習彌佳,流連信宿,不覺忘返。目所履歷,未嘗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觀,山水有靈,亦當驚知己於千古矣。」

主旨:長江流域中,三峽水流經過之部份河段,所造就成的幻境特殊水文(地理環境、歷史事蹟、民間傳說)。歌頌中華山河,培養愛護國家意識。

引言:地球萬物的生命之源是:太陽、空氣、水。三者之中,太陽與空氣,亙古正面利多,而又不虞缺乏,其重要性反為人類所忽略。只有「水」,既具正反兩面的「利」與「害」而又有不可或缺之虞。本身更特具「變」與「恆」的生存哲理。所以古先聖哲對「水」的感受,多凸著功力!夏禹治「水」,總結人類對「水」的利害的認知。而對「水」的認知,則又提升至生存原理的崇高哲境

「水」在人類生活中,雖不可一日離,但對「水」的蘊義,卻大都十分隔膜,孟子所論析,也只是就人性修養比對「水」性之惕厲。嚴格言之「水」性之高遠圓融,孟子析論,仍不足以盡。推究精蘊,應周延多面:

()水是大地生物生命與活力之根源,融入萬物體中。

()水反求自身,永遠向前奮進。動而能止,靜而能化。

()水能勇敢克服任何困難。遇方而方,遇圓而圓。具有無比調適性。

()水本身澈底潔淨:卻雍容有量,能洗滌萬物之污濁。

()水能創造動力,發展光熱。在人類生活上,作無限奉獻,但卻不要求任何回報。

()水充滿海洋,化為蒸氣、為雲、為雨、為雪花、為雹霰。但水本性永不消失。

這是就內在的「質」,肯定其功能之多面,若就其外在的「量」言,則大地之「水」不增不減,不生不滅,此消彼長,永恆不變。落實於功用,則是一「多」。《玄中記》云:「天下之多者,水焉。浮天載地,高下無不至。萬物無不潤。」所以江、河、海、洋與湖、泊、沼、澤,占地球面積十分之七以上。而懷山襄陵,浩浩滔天,自然也生負面的災禍。夏禹治水就是為拯救黎庶。其實,古今中外,治國經邦,莫不以水利為訏謨大計,有關「水」事紀載,史不絕書。到了東許慎《說文解字》,對「水」的解釋是內外功能的綜合:「水,準也」

長江三峽今昔:三峽,是萬里長江一段山水壯麗的大峽谷。它西起奉節縣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市的南津關,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組成,全長192公里,其中峽谷段90公里以其險峻的地形,綺麗的風光,磅礡的氣勢和眾多的名勝古跡稱著於世,為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是大陸的旅遊熱點。瞿塘峽的雄偉,巫峽的秀麗,西陵峽的險峻,還有三段峽谷中的大寧河香溪神農溪的神奇與古樸,使這馳名世界的山水畫廊氣象萬千。

三峽是萬里長江的山水畫廊在古代,更是溝通巴蜀荊楚和兩岸交通的水路要道李白杜甫蘇軾……名士墨客的文字記錄下三峽當年的樣子,詩詞背後,是他們途經三峽時的心境和審美三峽的角度。踏著古人的足跡順流而下,讓我們尋訪那些曾經感動古人的風景,串起他們的故事與心情

西陵峽中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簡稱「三峽工程」),由大壩、水電站廠房和通航建築物三大部分組成,大壩壩頂總長3035,壩高185正常蓄水位175,總庫容393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量221.5億立方米,能夠抵禦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成為三峽中新的宏偉景觀。

題解:我國古代記載河流的專著就叫《水經》,其作者歷來說法不一,二說晉郭璞撰,一說東漢桑欽撰,又說郭璞曾注桑欽撰的《水經》。當代學家陳橋驛認為即使漢桑欽撰有《水經》,郭璞為其作注確有其事,但這部《水經》和《水經注》也都已失傳,今本酈道元所注的《水經》當是另外一部,是無名氏所為,其成書年代,諸家說法不一,全祖望認為是東漢初,戴震認為是三國時作品,今人鍾鳳年又認為是新莽時所作,諸說尚難確認,不過大體應為漢魏之作不成問題。段玉裁注云:「《釋名》曰:水,準也。準,平也。天下莫平於水,故匠人建國,必水地」。而前此桑欽,則將長江黃河兩大水道,窮源究委,支派別流,詳載考竅,共得一百三十七條,合為《水經》三卷,這是中國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輿地典籍。可惜,古代交通不便,江河所經,或有未備。山川景色與自然勝境,更無由觀。所以《水經》問世,人多不能瞭然真際。西晉郭璞,北魏酈道元,先後為之作注。書久佚,後世所傳唯酈道元之注而已

《水經注》是西元六世紀北魏酈道元所著,是我國第一部以記載河道水系為主的綜合性地理著作,在古代中國長期歷史發展進程中有過深遠影響,自明清以後不少學者從各方面對它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專門研究,形成了一門內容廣泛的「學」。《水經注》是用來注釋《水經》的一本書。《水經》全書一萬餘字,《六典注》說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是古代地理名著。《水經注》共四十卷(原書代已佚五卷,今本仍作四十卷,乃經後人割裂改編而成)。《水經注》是以《水經》所記水道為綱,則將支流等補充發展為1252條,詳細記載了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迹、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中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該書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文筆絢爛,語言清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由於書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獻中很多在後世散失了,所以保存了許多資料。

注《水經》,並非文字訓詁,而係補備江河流域之實境。凡沿流之山陵川澤,城池關隘,名勝古迹,莫不備載。不僅詳其支分派別,兼及人文地理,滄桑變革。鑒往知今,多所裨益。尤其文辭古雅,突破南北朝駢儷藩籬,與楊玄之洛陽伽藍記》,並為當時散文傑作。而為景狀物,出神入化,卓然為後世山水文學之祖。藝術之高境,影響後代深遠也。柳宗元之〈永州八記〉、明徐宏祖之《徐霞客遊記》等,皆深受《水經注》的影響

由於注內容層面既深又廣,擴增為一千二百五十二條,後人又加訂補,篇幅宏富,自以降,箋校討論者頗不乏人。今人趙永復將全書水體包括湖、澱、陂、澤、泉、渠、池、故瀆等算入,實記2596,倍於《唐六典》之數。《四庫全書》總目史部地理類,收有三種版本:一為「永樂大典」本,二為清沈炳巽所撰《水經注集釋訂訛》四十卷本,氏係據明嘉靖黃省曾本加以注釋厘訂。三為清趙一清所撰《水經注釋》四十卷,《刊誤》十二卷本。氏係採全祖望之說撰成。

永樂大典」本《水經注》。按王國維《觀堂集林》卷十二「注多種刊本跋文」,知原為殘卷,清戴震據水名逐條參訂考正,得復舊貌,為聚珍版戴震本,奄有諸家之長,世稱善本。及至近代,則有王先謙之《水經注合校本》:楊守敬及其弟子熊會貞之《水經注疏》及《水經注圖》。又大陸上海人民出版社印行以明朱謀煒《水經注箋》為底本之王國維《水經注校》。學如積薪,後來居上,愈出愈精也。

但滄海桑田,山川幾變,西漢桑欽《水經》所記,自非原始江河流域面目,注訂補距今又已一千餘年,則溯源沿流,自然地理、人文景觀,亦必迥然有異。所以今日研讀《水經注》,已不在自然地理之考據。世事興衰,本成陳迹。唯人文景觀,通過典雅文章,可資文學之品賞,發思古之幽情。宇宙人生,變化俯仰。興懷之理,其致一也。

本篇所節選乃長江流域中,三峽水流所經之部份,三峽長江上游。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綿延聯貫。自四川奉節縣起,至湖北宜昌縣。全長約七百里。氏原注兼及多面,內容既廣,篇幅亦繁。歷來選讀,隨意節錄。內無準則,外無關聯。重心在文章之賞析。故修辭時有省略。章節亦有擇刪。此云「江水注」,自非長江水流全程之記述,即三峽所經,亦僅採摭部份。幸奇山異水,美景佳境,已窺大略。後世山水文學之精華亦得藉以追溯其淵源

注疏之文,依經而發。推本詳末,踵事增華。充其內容而不見主旨。本篇節錄注第3334卷。合計七小節。第一節為廣溪峽。出自第33卷。其餘六節出自第34卷。二至六節為「巫峽」等。第七節為「西陵峽」。繁簡不同,雋美則一。

作者:酈道元,字善長,北魏涿州酈亭(今河北涿縣南)人。他生年說法不一,史書僅記載他於孝昌三年(527年)被害於陰盤驛亭(今陝西臨潼縣東)。他出身仕宦之家,少年時隨父官居山東,喜好遊歷,酷愛錦繡河山,培養了「訪瀆搜渠」的興趣。成年後承襲其父封爵,封為永寧伯,先後出任太尉掾、書侍御史、冀州鎮東府長史、穎川太守、魯陽太守、東荊州刺史、河南尹、黃門侍郎、侍中兼攝行台尚書、御史中尉等職。他利用任職機會,周遊了北方黃淮流域廣大地區,足跡遍佈今河北河南山西陝西內蒙山東江蘇安徽等省區。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道形勢,溯本窮源,遊覽名勝古跡,在實地考察中廣泛搜集各種資料,以補文獻不足,從而完成了舉世無雙的地理名著《水經注》。酈道元自幼好學,歷覽奇書,除《水經注》外,還撰有《本志》13卷及《七聘》諸文,但都已亡佚,僅《水經注》得以流傳。他當時身處南北朝政局分裂時代,著眼於《禹貢》所描寫過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版圖廣大的故江山國,他利用屬於全國的自然因素河流水系來作綱,可以把當時人為的政治疆界的限制打破了。

酈道元為何要為《水經》作注?

在他自己序文中就寫道:首先,古代地理書籍,《山海經》過於荒雜,《貢》、《職方》只具輪廓,《漢地理志》記述又不詳備,而一些都、賦限於體裁不能暢所記述《水經》一書雖專述河流,具系統綱領,但未記水道以外地理情況。他在遊歷大好河山時所見所聞十分豐富,為了把這些豐富的地理知識傳於後人,所以他選定《水經》一書為綱來描述全國地理情況。正如王先謙所說,酈道元注《水經》的目的在於「因水以證地,即地以存右」(《王先謙合校本序》)。其次,他認識到地理現象是在經常變化的,上古情況已很渺茫,其後部族遷徙、城市興衰、河道變遷、名稱交互更替等等都十分複雜,所以他決定以水道為綱,可以進而描述經常變化中的地理情況。而更重要的是,他當時身處政局分裂時代,他嚮往國家統一,著眼於《禹貢》所描寫過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版圖廣大的祖國,他利用屬於全國的自然因素河流水系來作綱,可以把當時人為的政治疆界的限制打破了,從而充分體現他要實施祖國統一的決心。由此說明酈道元是一位愛國主義者,他所著的《水經注》是一部愛國主義著作。

原序:《易》稱天以一生水,故氣微於北方,而為物之先也。《玄中記》曰: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載地,高下無所不至,萬物無所不潤。及其氣流屆石,精薄膚寸,不崇朝而澤合靈宇者,神莫與並矣。是以達者不能惻其淵沖,而盡其鴻深也。昔《大禹記》著山海,周而不備;《地理志》其所錄,簡而不周;《尚書》、《本紀》與《職方》俱略;都賦所述,裁不宣意;《水經》雖粗綴津緒,又闕旁通。所謂各言其志,而罕能備其宣導者矣。今尋圖訪賾者,極聆州域之說,而涉土遊方者,寡能達其津照,縱彷彿前聞,不能不猶深屏營也。餘少無尋山之趣,長違問津之性,識絕深經,道淪要博,進無訪一知二之機,退無觀隅三反之慧。獨學無聞,古人傷其孤陋;捐喪辭書,達土嗟其面牆。默室求深,閉舟問遠,故亦難矣。然毫管窺天,歷筒時昭,飲河酌海,從性斯畢。竊以多暇,空傾歲月,輒述《水經》,布廣前文。《大傳》曰:大川相間,小川相屬,東歸於海。脈其枝流之吐納,診其沿路之所躔,訪瀆搜渠,緝而綴之。《經》有謬誤者,考以附正文所不載,非經水常源者,不在記注之限。但綿古芒昧,華戎代襲,郭邑空傾,川流戕改,殊名異目,世乃不同。川渠隱顯,書圖自負,或亂流而攝詭號,或直絕而生通稱,在諸交奇,洄湍決澓,躔絡枝煩,條貫系夥。《十二經》通,尚或難言,輕流細漾,固難辨究,正可自獻徑見之心,備陳輿徒之說,其所不知,蓋闕如也。所以撰證本《經》,附其枝要者,庶備忘誤之私,求其尋省之易。

原文:1.水又東,逕廣溪峽,斯乃三峽之首也。【其間三十里,頹巖倚木,厥勢殆交。北岸山上有神淵,淵北有白鹽崖,高可千餘丈,俯臨神淵。土人見其高白,故因名之。天旱,燃木岸上,推其灰燼,下穢淵中,尋即降雨。常璩曰:縣有山澤水神,旱時鳴鼓請雨,則必應嘉澤。《都賦》所謂應鳴鼓而興雨也。】峽中有瞿塘黃龕二灘。【夏水回複,沿泝所忌。瞿塘灘上有神廟,尤至靈驗。刺史二千石徑過,皆不得鳴角伐鼓。商旅上下,恐觸石有聲,乃以布裹篙足。今則不能爾,猶饗薦不輟。此峽多猨,猨不生北岸,非惟一處,或有取之,放著北山中,初不聞聲,將同狢獸渡汶而不生矣。】其峽蓋自鑿以通江,郭景純所謂巴東之峽,后疏鑿者也。

段旨:記述廣溪峽

結構分析:

一、廣溪峽為三峽之起頭。

桑欽《水經》,水流所「達」,所「經」,所「抵」,多用「過」,用「至」。注則多用「逕」。

二、廣溪峽中有瞿塘黃龕二灘。

瞿塘」本為「廣溪峽」中之一灘,因其水湍激,舟行所忌後遂代「廣溪」成為峽名,杜甫詩:「瞿塘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則以後,瞿塘已以峽稱,代廣溪而為三峽之首矣。

三、推原廣溪峽之史實

「其峽,蓋自鑿以通江。郭景純所謂:巴東之峽,夏后疏鑿者也」。此二句涵義一貫。

1.為肯定古來傳說。

2.引《水經》專家郭璞之說以佐證。

水經之精華,不在自然地理之水流層面,而在美景勝境,墜文軼事,滄桑變幻、盛衰雲煙,感懷賞析之人文層面。

語譯:長江的水又向東流,流到廣溪峽,這是長江三峽的第一個峽。……峽長三十里,兩岸峻峭,江面極狹,傾斜的山崖和樹木,幾乎相接。……這峽裡有瞿塘黃龕兩個灘,夏季江水迴旋倒轉,不論船隻順流而下或逆流而上,此地是最畏懼的地方。這個峽谷大概是由夏禹所開鑿以疏通江水的。這就是郭景純所說的:巴東之峽,是夏禹所開鑿的。

長江6300公里的流程中匯集千河百川,橫切深入峽谷,浩浩蕩蕩瀉入東海,當它流經四川盆地接納了岷江嘉陵烏江幾大支流後水量大增,以不可阻擋之勢劈開重山峻嶺,奪路東下形成舉世聞名的三峽:瞿塘峽西起奉節白帝東至巫山黛溪,在三峽中以雄著郭沫若有詩云:「若言風景異,三峽此為魁」。峽口南北兩岸峭壁切仞,如刀砍斧削一般江流洶湧僅100餘米的狹窄江道之中呈現出「眾水會萬,瞿塘爭一門」的壯觀景象,順江而下迅速湍急,雲天一線,船過其間遊客會「峰與天關接,舟從地窟行」之感。風箱峽處於一段石壁上,在近100高處的崖隙間放著幾口木匣,形如風箱,故名風箱相傳是魯班的風箱,其實是安葬死者的懸聽說那是當年部落首長的兒子可能得了天花,因天花在當年是無藥可治,所以把他葬在此處,以免傳染給族群人。然而旁邊那小的懸棺竟是那首長兒子的陪葬女孩,(居然要有人陪著他死當然棺材裡少不了金銀珠寶,國家當局不敢冒然動它怕變成了灰燼,什麼也保留不下了呢。古人云:「便將萬管玲瓏筆,難寫瞿塘兩岸山」。瞿塘峽內南岸有「瞿塘孟良梯鳳凰犀牛望月風等壯觀景色。北岸有七道風箱瞿塘棧道等奇特景觀。  

瞿塘峽注之廣溪峽

白帝城登船東行就來到以「雄」著稱的瞿塘峽它雄踞長江三峽之首,亦稱「夔峽」。西起奉節縣白帝山,東迄巫山大溪鎮,長8公里,是三峽最短、最窄最為雄偉險峻的一段。瞿塘峽兩端入口處江面寬不到百米夔門絕壁相峙,把江水收緊為急流,於是便造就了『千里江陵一日還』的速度。沿途兩岸斷崖壁立如同刀劈,高達10001500;峽中山高峽窄水急,江面最窄處不足五十公尺,仰視碧空,雲天一線;波濤洶湧,奔騰呼嘯,令人驚心動魄,極為壯觀。形如門戶,名夔門,也稱瞿塘峽關,山巖上有「夔門天下雄」五大字。左邊的名赤甲山,相傳古代國的赤甲將軍曾在此屯營,因含有氧化鐵的水溶液粘附在風化的岩層表面,此山土石呈紅色,如人袒背,故名。右邊的白鹽山系因粘附在岩石上的含鈣質的水溶液色似白鹽而得名這兩座山都是石灰岩,長期的風剝雨蝕,使兩岸巖壁,好似刀削斧砍一般,形成十分奇麗的自然景觀。緩坡沖坪處,因有植被而呈蒼青色。面江迎風之絕壁陡巖,雖然寸草難生,而各現異彩,有白色、赤色、黃色、褐色等。這些色調和晨曦、晚霞、明月交相輝映,形成了「赤甲晴暉」、「白鹽曙色」和「夔門秋月」等勝景。名勝古跡多而集中:峽口上游的奉節古城、八陣圖、雲陽張飛廟,峽內的白帝城、古棧道、漁王洞,峽口南岸的古代大溪文化遺址等等,都是珍貴的歷史文物古跡。

貫通在8公里瞿塘峽的棧道修建於晚期,留下許多縴夫和馬幫的足

瞿塘峽雖短,卻能「鎮全之水,扼巴鄂咽喉」,古人形容瞿塘峽「案與天關接,舟從地窟行」。沿江可見古棧道遺址、風箱峽古代懸棺、粉壁牆孟良梯凰飲泉倒吊和尚犀牛望月等奇觀,其中壁牆上佈滿了歷代碑刻,儼如一面掛滿了書法墨寶的廳堂之壁,十分可觀。

李白〈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白帝城的婦孺皆知,從李白的一個轉身開始。『夜郎萬里道,西上令人老,』西元759年,政治鬥爭中受牽連的李白被判流放夜郎,在西行的路上已經走了將近一年,正要經白帝城進入巴蜀,天下大赦的消息從天而降,李白大喜,立即撥轉船頭,順江而返。那個清晨,猿猴的高低啼叫聲回蕩在山谷間,一葉輕舟在瞿塘峽口顛簸而過,載著李白的快意和似箭的歸心返回江陵,急流險灘也擋不住他飛揚的神采。

奉節縣的白帝城,是三峽的起點。一路東流的長江流經富庶平坦的天府南緣後,迎接它的是崇山峻嶺的挑戰。『西控巴渝收萬壑』,江水奪路東下,從這裡進入三峽的第一篇樂章雄偉的瞿塘峽。

杜甫夔州歌十絕句〉

中巴之東巴東山,江水開闢流其間。白帝高為三峽鎮,夔州險過百牢關

白帝城中雲出門,白帝城下雨翻盆。』雲雨聚高地,杜甫的詩句正說明了白帝城的地勢。對於他來說,時稱夔州夔門一帶是再熟悉不過的。杜甫獨鍾這裡,雖然只居住了兩年,卻完成了一生中三分之一的詩作,也許正是這裡不凡的風景和氣勢給了他和古今諸多文人源源不斷的靈感,他們在這裡留下的大量詩句,使白帝城成為名副其實的『詩城』。

位於瞿塘峽口,長江北岸的白帝山三面環水,站在白帝城上東望,夔門的景色盡收眼底。北岸風化形成的土紅色赤甲山,彷彿被血水染紅的將軍甲冑,南岸青灰色的白鹽山,是歷代文人揮灑文采的天然粉壁牆。湍急的江水衝過門,如同脫韁的野馬在迂回曲折的峽谷中奔騰激蕩。『縱將萬管玲瓏筆,難寫瞿塘兩岸山。』以『雄』著稱的瞿塘峽,兩岸斷崖壁立,江面最窄處不足50,江水衝過峽口浩蕩東瀉,不知曾經有多少古人詠嘆過這驚心動魄的勝景。

『千裡江陵一日還』的紀錄,已經被今天的水翼飛船刷新,從重慶宜昌,只需幾個小時,三峽風景盡收眼底。山水間,疾馳的船身拖出兩條長長的波浪,當年回蕩在兩岸的猿聲,被悠長的汽笛鳴響取代。..

白帝城建壩前↑,建壩後↓

 

 

《水經注34江水/巫峽》

巫峽的清晨

2     水又東,逕巫峽杜宇所鑿以通江水也。【郭仲產云:「按地理志,巫山在縣西南,而今縣東有巫山,將郡縣居治無恆故也!】江水歷峽東,逕新崩灘。此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晉太元二年又崩。當崩之日,水逆流百餘里,湧起數十丈。今灘上有石,或圓如簞,或方似屋,若此者甚眾,皆崩崖所隕,致怒湍流,故謂之「新崩灘」。其頹巖所餘,比之諸嶺,尚為竦桀。其下十餘里,有大巫山,非惟三峽所無,乃當抗峰,偕嶺;其翼附群山,並概青雲,更就霄漢辨其優劣耳!【神孟涂所處。《山海經》曰:「之臣孟涂,是司神於人訟於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執之,是請生,居山上,在丹山西。」郭景純云:「丹山丹陽,屬。」丹山西即巫山者也。又帝女居焉宋玉所謂:「天帝之季女,名曰瑤姬,未行而亡,封於巫山之陽。精魂為草,寔為靈芝。」所謂「巫山之女,高唐之阻,旦為行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旦早視之,果如其言。故為立廟,號朝雲焉。」】其間首尾百六十里,謂之巫峽,蓋因山為名也

段旨:記述「巫峽」之得名,及江水歷峽之故實與奇景

結構分析:分為四層

一、巫峽之開鑿──「江水又東,逕巫峽杜宇所鑿以通江水也。」

河山奇境,古多有異聞傳說。氏採摭入注,可以廣見聞,不必真信其事。

按《華陽國志》,杜宇乃古帝名,七國稱王時,杜宇即稱帝,號曰望帝,會有水災,其相開明乃鑿峽疏浚大水以通,因禪位於相,升西山隱焉。

二、考述新崩灘之成因與奇待

1.新崩灘故實──朝代歲曆並詳,可以確信。

2.新崩灘之形成與奇特,及巫山原始之高峻:此小段之描述,凸顯山水文學之雋妙:

「水逆流百餘里」──崩崖隕石之巨,阻力之大

「湧起數十丈」──水力反激之大觀。事未必實,筆則傳神。

「今灘上有石,或圓如簞,或方似屋,若此者甚眾。皆崩崖所隕,致怒湍流──灘本疾流。中阻眾石,激力大增。」「怒」字,刻畫入微。

「頹崖所餘,比之諸嶺,尚為竦桀」。──「竦桀」謂挺聳特出,則此山之高竣,可想像而得也。

三、大巫山之雄偉

1.實寫:「其下十餘里,有大巫山,非惟三峽所無。」──杜甫詩:「群山萬壑赴荊門」,李白詩:「兩岸猿堅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則三峽乃層巒疊嶂,高峰綿連,此云:三峽所無」。可信其雄偉。

2.設想:「乃當抗,偕嶺──應當與岷山峨眉山諸峰比高。跟衡山九疑山諸嶺同偉。

3.陪襯:「其翼附群山,並概青雲。更就霄漢,辨其優劣耳。」──左右附連之群山,並與青雲齊高,唯有上入太空,才能俯覽辨其高低。

四、巫峽之得名

「其間首尾百六十里,謂之巫峽。蓋因山為名也」。古人句:「巫山巫峽長,垂柳復垂楊」,正寫實也。

語譯:水繼續向東流,經過巫峽巫峽杜宇王時派人鑿開用來疏通江水的。郭仲產說:「按照《地理志》,巫山巫山縣城西南,可是現在巫山巫山縣城的東邊,這大概是郡縣政府所在地不固定所造成的結果吧!」水經由此峽,往東流到新崩灘。這座山在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崩塌下來,晉太元二年又崩塌了一次。崩塌的的那一日,水倒流一百多里,湧起的水幾十丈高。現在灘上的石頭,有些是圓形的像竹籃,有些是方形的像屋子,像這類形狀的石頭非常多,都是從崩塌的山崖上墜落下來的,使得湍急的江水更加洶湧,所以稱它為新崩灘。那崩塌後剩下的殘崖,比起其他各個山嶺,還算是高聳突出的。從新崩灘往下行十多里,有座大巫山,其高度不僅是三峽中沒有能與之並比的,而且可以跟岷山峨眉山爭高低,同衡山九疑山相並列等齊;大巫山左右附屬的許多山,高與高空的雲齊平(像是被高空的雲所概平),只有再直雲霄上天際,才能分辨出它們的高低!神人孟涂就居住在這大巫山上。《山海經》記載:「君主的臣子孟涂,這人在地主管神靈之事。地的人到孟涂那裡訴訟,孟涂把那衣服上有血的人抓起來了,被抓的人請求饒命,孟涂赦免了他,讓他居住在這丹山的西邊。」郭景純給《山海經》作注說:「丹山丹陽,屬地。」丹山西就是巫山。天帝的女兒也住在那裡。宋玉所說:「天帝最小的女兒名叫瑤姬,未出嫁就死了,埋在巫山的南面。靈魂變成草,這就是靈芝。」《山海經》所記載的「神女離別楚懷王時自敘:『巫山神女,住在巫山險要的地方,早上變為朝雲,晚上變為雨霧,早早晚晚,都在陽台山的下面。』第二天早晨去看,果然像神女所說。因此楚懷王為神女立廟,叫做朝雲。』這一段從頭到尾全長一百六十里,叫做巫峽,是根據巫山而得名的。

峽谷風光: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3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巘多生檉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段旨:巫峽地形、水勢、景致。

結構分析:巫峽連山,水流湍激。峰巒綿亙,景色絕勝,本節承前意而出,內容分四層:

一、巫峽綿延甚長,兩岸高峰無間斷,非正午夜半,不見曦月:

1.「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三峽兼包瞿塘峽巫峽西陵峽。起四川奉節,至湖北宜昌。此云七百里,自是約數。此承前「因山為名」言,則專指「巫山」「巫峽」。峰巒綿連如屏,不見任何斷缺處也。

2.「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此四句為山水文學描述之精妙筆法,刻主劃入微。重即疊也。巖即嶂也。皆以言其峰巒之迴複。隱即蔽也,並以言「天」 「日」之遮蓋。此描述兩岸高峰入雲,岸壁如削。峽中仰觀唯太空一線。

二、夏水遽漲,浸淹山嶺,水勢激疾,一日千里;

1.先言水流之大──「夏水襄陵,沿泝阻絕」:夏水漲大,舟楫上下皆阻絕不通。

──《書經典》「蕩蕩懷山襄陵」,本指洪水肆虐,洪水浸圍高山,淹沒崇嶺。此簡為「夏水襄陵」。

2.次言水勢之急:「朝發白帝,暮到江陵」:極言其速。「其間千二百里」:總言其遙遠。「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斷言其迅疾之超特。

三、冬春水落,別多一番趣味景色

1.「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巘多生檉柏。」──清澈急湍,碧綠深潭。迴蕩清波,倒影山色。危岸多生檉柳怪柏。

2.「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山泉懸瀑,飛灑其間。檉柏高矗向榮,頗見奇趣。

四、秋日初霽,猿啼感人

這小段之描述,極盡高水準文藝美。尤其文辭之精鍊,已臻化境,清新婉麗,媲美南朝小賦。

1.晴日霜旦──天朗氣清,紅葉晨粧。

2.林寒澗肅──林間袖冷,澗底靜謐。

3.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高山猿嘯,聲淒厲而迴蕩。

4.空谷傳響,哀轉久絕──空山深谷,音響旋傳,哀婉動人,彌久而絕。

5.故漁者歌曰:「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漁者之歌,乃民間長期凝鑄之心聲。則巫山之長,猿啼之哀聲,固已普遍植人心矣

語譯:在三峽七百里之中,兩岸的山嶺緜亙不絕,沒有一處缺口;重重的山嶺和層層的峰巒,把天空和太陽都遮擋住了;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陽和月亮。(兩岸高峰入雲,岸壁如削;峽中仰觀唯太空一線。此四句為山水文學描述之精妙筆法,刻劃入微)

到了夏天,水上漲,漫上山陵之時,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絕,船隻完全無法通行有時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須急速傳達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極言其快速)這中間有一千二百里的距離(總言其遙遠)即使騎乘快馬、駕馭急風,也比不上江流的快速(斷言其迅疾之超特)

春冬之時,這一帶有白的急流和碧綠的潭水,水面清光迴旋反射,水中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素湍迴清,綠潭倒影:錯綜句法)斷崖上長著許多姿態怪異的柏樹掛的泉水和瀑布在山谷林木間瀉沖。景致清新優美,草木繁茂水清,樹榮,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橫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結霜的早晨(天朗氣清,紅葉晨粧),林谷山澗間一片清冷寂靜這時常可聽到高處的猿猴放聲長叫,聲音持續不斷,異常淒涼,空蕩的山谷裡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秋日初霽,猿啼感人)。所以當地漁夫的歌謠唱著:「巴郡東邊的三個峽中,巫峽最長。猿猴悲啼了幾聲,就使人淚濕衣裳。三峽基本上都在郡東邊境外。三是代指數,非實數;運用誇張修辭,表現出漁者生活的艱辛和漂泊不定的淒涼。注引用此民謠,就是要襯托三峽秋天的悲涼,體現作者的人文關懷。與上文明朗歡快的氣氛形成對比。)

4     水自建平東界峽盛弘之謂之空泠峽。峽甚高峻,即宜都建平二郡界也。其間遠望,勢交嶺表,有五六峰,參差互出。上有奇石,如二人像,攘袂相對。俗傳兩郡督郵爭界於此。【宜都督郵,厥勢小東傾。議者以為不如也。】江水歷峽,東逕宜昌縣插竈下。江之左岸,絕崖壁立數百丈,飛鳥所不能棲。有一火燼,插在崖間,望見可長數尺。父老傳言:昔洪水之時,人薄舟崖側,以餘燼插之岩側,至今猶存,故先後相承,謂之插竈也。

段旨:記述東界峽空泠峽)之景觀。

結構分析:

一、東界峽之地理

1.東界峽之異盛弘之謂之空冷峽──「空泠」或作「空舲」,舲:小舟。峽勢狹逼,夏秋水漲,空舲乃可上泝,故名。

長江牛肝馬肺峽,峽口北岸有一廟河小鎮,對面是鏟子巖崆嶺灘就在廟河段的大江中。「青灘、洩灘不算灘,崆嶺才是鬼門關。」崆嶺灘是三峽中有名的洪水險灘,此灘水深流急,礁石密佈。大珠石樑長200餘米,像一條大鯊魚縱臥江心,把江分為南北兩漕。南漕亂石嵯峨,水流紊亂;北漕彎曲狹窄,礁石交錯,惡浪翻滾。大珠下端的「頭珠」、「二珠」、「三珠」,呈「品」字形排列在南北兩漕的出口處。因它們不常露出水面,所以人們把它們稱為「暗棋礁」。船過崆嶺,驚險萬狀,特別是洪水季節,珠石盡埋江底,激浪翻滾,水柱沖天,更令人怵目驚心。行船過此,「必從大石左旋,捩柁右轉,毫釐失顧,舟糜石上。」由於古代船隻過灘,多要將船上的貨物卸下,「必空舲而後得過」,故崆嶺灘又有「空舲灘」之說;又由於船工到此,一個個心寒意冷,毛骨悚然,生死末卜,所以乾脆稱它為「空冷灘」。

2.東界峽之地勢

「峽甚高峻,即宜都建平二郡界也」──建平東至宜都,即以此峽為界,是據地理稱名也。

二、東界峽遠望形勢及奇石傳說

1.東界峽遠望形勢

「其間遠望,勢交嶺表,有五六峰,參差互出。」──峽中仰望,兩壁陡削。峽勢似交於峻嶺之外,峰巒五六,交互錯出。

2.嶺上奇石故實

「上有奇石,如二人像,攘袂相對。俗傳兩郡督郵爭界於此。」──石出太古,郡界後定。形本無義,境由心生。民間傳說,妙趣橫生。

三、說明插竈之高峻和名稱之由來。

語譯:水從建平流到東界峽盛弘之把它稱為空泠峽,這空泠峽的地勢很高峻,就是宜都建平兩郡的分界線。從峽中向上遠遠望去,山勢似乎在嶺外相交,有五、六座山峰,高低不齊地相互突出。有塊奇特的石頭,像兩個人的模樣,捲袖伸臂,相對立著。民間傳說這是兩郡督郵,在此爭論界址的遺跡。宜都郡的督郵態勢顯得較弱又側偏向東,議論的人認為他的氣勢不如對方。水經過此峽,向東流到宜昌縣插竈峰下。在這裡的南邊江岸上,就是高達幾千尺的峭壁,這個峭壁,連飛鳥都無法停留,然而在半崖上,卻有一根長約數尺火把殘枝插在上面;據老人們說,很久以前,某次洪水時,有一個人的船靠在峭壁旁邊,將他的火把插在峭壁上,殘枝一直保留到如今,所以這個地方才稱為插竈

5     水又東,逕流頭灘。其水並峻急奔暴,魚所不能游,行者常苦之,其歌曰:「灘頭白勃堅相持,倏忽淪沒別無期。」袁山松曰:「自至此,五千餘里;下水五日,上水百日也。」

段旨及結構分析:記述流頭灘水勢之峻激奔暴。

語譯:水再往東流,經過流頭灘。這裡的水流湍急,奔騰凶暴,連魚鱉都不能在裡面游動,經過的人常苦於無法通過,唱道:「流頭灘白浪硬是一波接一波(凝聚不散)若稍有閃失)瞬間翻船下沉,那就永別人世,從此再見無期了。」袁山松說:「從地到這裡,有五千多里路程;乘船順水而下只要五天就可到達;逆水而上行卻要一百天。」

6     水又東,逕宜昌縣北,【分夷道佷山所立也。】縣治之南岸也。北枕大,與夷陵對界。《宜都記》曰:渡流頭灘十里,便得宜昌縣水又東,逕狼尾灘,而歷人灘袁山松曰:「二灘相去二里。人灘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沒冬出,其石嶔崟,數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鬚髮皆具:因名曰人灘也。」

段旨:人灘景象及其得名之原因。

結構分析:

一、宜昌縣之地理

1.水又東,逕宜昌縣北」──水東流,抵達宜昌縣北境。

2.「縣治之南岸,北枕大江,與夷對界」──宜昌縣轄治江水南岸,北靠大江,與對岸夷陵縣為界。

二、人灘實際

1.「江水又東,逕狼尾灘,而歷人灘──此謂狼尾灘人灘啣接,明兩溪之接近也。故下引袁山松言知兩灘相去僅二里。

2.人灘奇景:「水至竣峭」湍激。「南岸有青石,夏沒冬出」。青石隨時節而出沒。

3.人灘稱名:「其石嶔崟」高直。「數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鬚髮皆具。因名曰人灘也」。名依灘中人面石而取。

語譯:水再往東流,經過宜昌縣北面,……縣城在長江的南岸,北面靠近大江,和夷陵縣相對。《宜都記》曰:渡過流頭灘十里路誠,便可到宜昌縣。江水再往東流,經過狼尾灘,又流過人灘袁山松朝著名文人)說:「這兩個岸灘相隔二里。人灘的水勢非常湍急(水落而石出),其南岸有許多青色的石頭,夏天沒入水中,冬天露出水面,這些高峻的石頭,在幾十步的範圍內(步:古時長度單位),都像人臉的形狀,有大的有小的;那些紋絡比較清晰的,連頭髮鬍子都具備了:因此稱做「人灘

7     水又東,逕黃牛山,下有灘,名曰黃牛灘。南岸重嶺疊起,最外高崖間有石,色如人負刀牽牛,人黑牛黃,成就分明。既人跡所絕,莫得究焉。此巖既高,加以江湍紆洄,雖途逕信宿,猶望見此物,故行者謠曰:「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言水路紆深,迴望如一矣。

段旨及結構分析:黃牛山之奇景及黃牛灘湍急紆洄。此段之紀事寫景,與攬勝認知並高,敘述分三層:

一、黃牛山黃牛灘之關聯;

地名必有所因──崖石牛形而色黃,山取以名,又以名灘,自然而當理也。

長江腰叉河,過鹿角灘,使進人黃牛峽,仰望南岸,高崖矗立,三峰突起。宛如屏風。峰壁呈灰白色。其中西邊一峰的大石壁上,有一幅天生的彩畫,好像一位粗黑壯士,牽著一頭大黃牯牛。昂首健步,煞似邁向那無邊的遠方,故而人稱「壯士牽牛圖」。這就是有名的黃牛巖,這段峽谷也就被稱為「黃牛峽」古往今來,人們對這幅大自然的傑作,無不驚異。現在,高達千餘米的黃牛巖腳,層層梯土,數座村落,點綴於「牛頭」下的山衝上。站在黃牛崖前北望,長江在這裡流了一個大「S」形,周圍幾十里的風光,盡收眼底。

黃牛峽:宜昌市45公里處。黃牛峽以長江南岸之黃牛山而得名。山又名黃牛岩。此處有一排陡峭石壁,形狀似神人牽牛,人呈黃色,牛身赭黃。這個景區有黃牛峽黃牛灘黃牛山黃牛岩黃牛泉黃陵廟等風景名勝。黃牛峽一帶的江水呈「之」字形流淌,水急灘險,舟楫難行。黃牛山海拔1000余米,行船遠望,數天仍不出視野。黃牛岩下瀕臨蒼翠群峰,形成九條蜿蜒下垂的綠色山脊,好似九龍臨江,氣勢磅薄,雄偉壯觀。黃牛峽南岸山麓建有黃陵廟,係三峽中歷史最悠久的名勝古跡之一。此廟為紀念大治水而始建於戰國時期,原名黃牛祠

三國時,諸葛亮率師入,路經此地,重修黃牛祠,並立碑題刻《黃牛廟記》。歐陽修夷陵縣令時,更名為黃陵廟,沿用至今。現修復的黃陵廟代木構大型建築,宏偉壯麗。院內有山門、戲樓、禹王殿武侯祠和不少的石刻碑記。還有塊碑刻記載同治九年(西元1870年)洪水淹到「玄功萬古」匾額下,是歷史上三峽最高水位的真實記錄,有很高的水文資料價值。

二、黃牛山景緻之絕奇

1.奇景:「南岸重嶺疊起」──重巒疊嶂。

2.絕構:「最外高崖間有石,色如人負刀牽牛,人黑牛黃,成就分明。」──鬼斧神工。

3.神祕:「既人跡所絕,莫得究焉」──宇宙祕密。

三、黃牛灘之湍急紆洄

1.實寫:「此巖既高,加以江湍紆洄,雖途逕信宿,猶望見此物」──高巖紆湍,信宿洄旋。

2.引行者之歌謠虛証:「行者謠曰: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朝發暮宿,黃牛未去。

3.推理:「言水路紆深,迴望如一矣」──旋轉紆迴,高巖似駐。

語譯:水又向東流,流到黃牛山前,山下有個石灘,名叫黃牛灘。南岸山嶺重疊高起,最外面的高崖間有會巨石,外觀像人背著刀牽著牛的樣子,人是黑色牛是黃色的,造形十分清晰。這個地方是人們無法到達的,沒辦法探討其究竟。這座山嶺已經很高了,又加上江流湍急,水路回旋曲折,即使經過兩天兩夜的航行,還可遠遠地望見此物。所以旅行的人有首歌謠說:「早晨從黃牛灘出發,晚上還在黃牛山麓過夜,過了三天三夜,黃牛山還是和原來一樣,依然在那裡。」──這是在形容(岩石很高,)水路非常曲折深遠,從各處望去,景觀全然相同。

黃牛峽

秀麗風光

【附錄】

一、巫峽巫山

出了瞿塘峽,經過25公里大寧河寬谷就到了幽深秀麗的巫峽:西起巫山縣大寧河,東至湖北省巴東縣官渡口,全長約46公里,是長江橫切巫山主脈背斜而形成的。峽中兩岸青山連綿,群峰如屏,江流曲折,幽深秀麗,宛如一條天然畫廊。巫山十二峰分別座落於巫山縣東部的長江兩岸,江南江北各有6峰,各距縣城10-30公里不等。北六峰由西向東依次為登龍聖泉朝雲神女松巒集仙集仙峰形似群仙相聚,上分兩叉,很像剪刀插天,故又名剪刀峰);江南六峰只有飛鳳翠屏聚鶴可見,淨壇起雲上升隱於岸邊山後,須從飛鳳峰附近的長江支流青石溪溯流而上,登岸,才能看到其雄姿。

巫山山脈位於川鄂交界區,北與大巴山相連,呈東北西南走向,主峰烏雲頂海拔2400公尺長江由西向東橫切巫山背斜,出現了百里巫峽。由於巫山是著名暴雨區之一,雨量多,又系石灰岩地區,在長期風雨侵蝕和河川深切之下,形成了氣勢崢嶸、姿態萬千的座座奇峰秀巒,十二峰就是巫山峰林中引人入勝的佼佼者。除秀麗多姿外,變幻莫測、來去無蹤的巫山雲雨也大大增添了它的神秘色彩。峽區山高穀深、蒸鬱不散的濕氣,沿山坡冉冉上升,有時形成浮雲細雨,雲霧之中,有時化作滾滾烏雲,有時變成茫茫白霧。十二峰時隱時現,疑似仙境。其中最為挺拔秀麗的,要數神女峰。船至峰前,仰望峰頂,可以看到有一突兀的石柱,形似矯健的少女,「神女峰」因此而得名。

巫峽背斜

陸游〈三峽歌〉

十二巫山見九峰,船頭彩翠滿秋空。朝雲暮雨渾虛語,一夜猿啼月明中。

元稹〈離思〉五首之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不同於李白瞿塘峽聽到的輕快的猿聲,巫峽的迷蒙給猿啼也染上了淒美的色彩。巫峽聽猿不約而同地出現在許多古人的詩句中,大多表述了淒苦之情,但卻有著離鄉宦游、鬱鬱不得志等各種不同的理由。

巫峽綿延45公裡的懮郁和浪漫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景色就是「巫山雲雨」。封閉的峽谷地形使濕氣郁積,雨水又多,雲霧終年不散。

二、神女峰聞名古今的原因:

緊臨著長江,聳入藍天的是望霞峰,又叫神女峰。透過繚繞的煙雲,可以看到那峰頂上有一個俊秀美麗的影子,若隱若現,像石頭又像人,在天上又在人間,那就是神女瑤姬神女峰說:

()宋玉在「神女賦」中虛構了一個楚襄王與神女幽會的故事。戰國楚懷王高唐,夢與女神相遇,女神自薦枕席,後宋玉陪侍襄王游雲夢時,作〈高唐賦〉與〈神女賦〉追述其事。神女為「旦為朝雲、暮為行雨」的美貌仙女。此後,「巫山神女」常用以比喻美女,「巫山雲雨」、「陽台夢」遂成為男女歡好之典,千古傳誦。

巫山神女之說,首見宋玉高唐賦〉:「妄巫山之女也」,注引《襄侶音舊傳》:「赤帝(炎帝)姚姬,未行而卒,葬於巫山之陽,故曰巫山神女。楚懷王游於高唐,晝寢,

()峰側確實有一石聳立,形如少女:小山峰傳說為神女瑤姬變化而成。

()神女瑤姬下凡助治水的傳說,

中國古代神話中,神女峰是西王母幼女瑤姬的化身,曾助夏禹開鏨河道排除積水,水患消除後,毅然決定留在巫山,為行船保平安,因而博得後人尊敬奉祀。根據《巫山縣志》記載:「赤帝瑤姬,未行而卒,葬於巫山之陽為神女。」神女峰對岸飛鳳峰下現存授書檯,據說是瑤姬授書夏禹處。縣城東西原有神女廟,後來改名凝真觀

巫山神女瑤姬 內容轉載自http://www.mingzong.com/newsread-13541.html

《太平御覽》卷299所引《襄陽耆舊記》: 「我帝之季女也,名曰瑤姬,未行而亡,封巫山之台,精魂依草,寔為莖之,媚而服焉,則與夢期,所謂巫山之女,高唐之姬。」

巫山神女的原型是炎帝的么女,芳名瑤姬,亦作「姚姬」。她還有一個更出名的姊妹叫女娃,就是那個傳說是「炎帝之少女」,死後化為精衛鳥,年年月月不停去填海的倔強女孩。瑤姬與女娃的性格完全不同。她聰慧姣麗,十分善良,天生柔媚風流,有些孤芳自賞,是姐妹群裡最美艷多情的一個。

由於其父炎帝神農氏是醫藥之祖,瑤姬從小就能辨識藥草。據說,其鼻子對靈芝草的幽香最為敏感,因此很容易發現靈芝,炎帝神農氏為人民治病使用的靈芝都是她負責採集的。作為父親的好幫手,炎帝格外疼愛她,姐妹們也喜歡她。

深受寵愛的瑤姬一天天長大,開始好憧憬,有了花季少女粉紅色的夢。炎帝忙於治理天下,竟然沒有察覺女兒的心思。於是,瑤姬天天盼望夢中的英俊王子騎著白馬來迎接自己,變得多愁善感起來。然而紅顏薄命,天有不測風雲。瑤姬竟無端得了一種無名的怪病,開始纏綿床塌。號稱醫藥之神的炎帝神農氏竟束手無策,想來瑤姬所得之病是癌症之類的絕症吧。最終,可憐瑤姬在花季年華就香消玉殞了。

悲痛欲絕的炎帝神農氏將愛女葬在美麗的姑瑤山,即現在的巫山。據說,瑤姬的香魂在花團錦簇的氛圍裡,化作了芬芳的靈芝草。這種特殊的靈芝草葉子雙生,花色嫩黃,結的果實似菟絲。女子若服食了這種果實,就會變得美艷性感,據說「可以媚人」,大約其中含有春藥成分。一年年過去,巫山的靈芝草參天地造化,晝吸日精,夜納月華,竟修煉成仙,號為巫山神女。

又是許多年過去,到了帝時期。大奉命治水,一路鑿山開峽,來到了巫山腳下。突然出現了十二條孽龍興風作浪,它們一瞪眼,頓時閃電連連,烏雲滾滾,狂風呼嘯;它們一聲吼,就驚雷不斷;它們翻個身,就是巨浪滔天。一時間地動山搖,暗無天日,洪峰像連綿的山巒撲面而來,正在指揮屬下清理河道的大措手不及,只好狼狽撤退。

接下來那十二條孽龍鬧騰不已,大無計可施。他拜祭巫山神女瑤姬,請求幫助。善良的神女瑤姬見他心意甚誠,也很欣賞大為治水「摩頂放踵」的精神,同時又哀憐天下人民遭受洪水之苦,於是決定不惜觸犯天條,拔刀相助。於是她就從頭上拔下一支碧玉簪,使出全部法力,朝十二條孽龍輕輕一揮。只見一道耀眼的亮光劃過,孽龍一條條墜落到地上,接著風停雨住,雲散天開。

神女瑤姬還交給大一本天書《黃綾寶卷》,並傳授給他防風治水的法術。在她的幫助下,大帶領眾人,鑿石運土,疏浚河道,終於把三峽開通了。據說,大之所以能一改他老爸治水那套「堵」的蠢辦法,總結出來合理的「疏」字訣,就是受到了那本天書的啟發。

後來大還是遇到了重重困難,神女瑤姬決定幫人幫到底。她祭起法寶雷火珠、電蛇鞭,將巫山炸開一條峽道,令洪水經巫峽巴蜀境內流出,湧入大江,然後東流匯入大海。但最後,她自己也精疲力竭,法力全消,身化神女峰。據說現在巫山城外的授書檯,就是當年瑤姬授書的地方。

從此,巫山神女瑤姬就永遠守護在巫峽,保佑著當地人民和來往行船,博得了人們的尊敬奉祀。巫山神女瑤姬作為一個善良的女神形象逐漸深入人心,同時,各種附會的傳說也多了起來。有一種影響較大的說法是,瑤姬是西王母的第二十三個女兒,並且最受寵。每年西王母過生日,瑤姬都代表兄弟姐妹為母親祝壽,「瑤姬獻壽」還成為中國人祝壽的一種傳統題材。後來她私自下凡,助大治水,與十一個姐妹一起化身「巫山十二峰」。

巫山十二峰

《水經注34江水/西陵峽》

7   水又東,逕西陵峽。《宜都記》曰:「自黃牛灘東入西陵界,至峽口百許里,山水紆曲,而兩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見日月,絕壁或千許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類。林木高茂,略盡冬春。猿鳴至清,山谷傳響,泠泠不絕。」所謂三峽,此其一也。山松言:「常聞峽中水疾,書記及口傳悉以臨懼相戒,曾無稱有山水之美也。及余來踐躋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聞之不如親見矣。其疊崿秀峰,奇構異形,固難以辭敘。林木蕭森,離離蔚蔚,乃在霞氣之表。仰矚俯映,彌習彌佳,流連信宿,不覺忘返。目所履歷,未嘗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觀,山水有靈,亦當驚知己於千古矣。」

段旨:記述西陵峽山水美景。

結構分析:本節內容悉為西陵峽山水之美,及自然勝景之描述。除《宜都記》與「山松言」,注唯水流指引及三峽之一之確定。

一、氏所注:

1.水又東,逕西陵峽」。

桑欽《水經》,「江水」分屬卷333435等三卷。水域綿延,支分派別。全程流趨,大致東向。第33卷首條謂:「岷山氐道縣、大江所出。東南過其縣北」。又第35卷末條云:「又東過下雉縣北,利水從東陵西南注之」,則水源出岷山,迄於湖北下雉縣,沿途所趨,主東向也。

2.「所謂三峽,此其一也」

本篇第一節云:「江水又東,逕廣溪峽,斯乃三峽之首也……峽中有瞿塘黃龕二灘」。而第二節及第三節云:「水又東,逕巫峽」。「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棠」。則注所稱三峽,原為廣溪峽巫峽西陵峽以後則「瞿塘灘」為「瞿塘峽」,代「廣溪峽」而入為三峽矣。

二、引《宜都記》以記述西陵峽之自然勝景

1.天然異境:

「自黃牛灘東入西陵界,至峽口百許里,山水紆曲,而兩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見日月。」──西陵峽全長約百許里。山重水曲,崇巒疊嶂,兩岸陡峭,一線窺天。非中午子夜,不見日月。

2.自然奇景:

「絕壁或十許丈,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類。林木高茂,略盡冬春。猿鳴至清,山谷傳響,泠泠不絕。」──峭壁巉崖,有高至千丈者。崖石彩色構形,多有類似。林間叢木,高挺密茂。

冬春節候,葉落略盡。山猿啼鳴,瞭亮而清,谷中迴響,泠泠不絕。

三、引「山松言」言西陵峽之山水異趣

1.世人戒懼其險惡

「山松言:「常聞峽中水疾,書記及口傳悉以臨懼相戒,曾無稱有山水之美也。」──峽中激湍疾流,舟行險惡,文書所記及世人口傳,皆以臨峽而懼,謹慎行舟相警戒。無有稱道此峽山水之美者!

2.山松深深欣賞其奇觀

「及余來踐躋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聞之不如親見矣」。──身履此峽,怡然欣喜!始信前此耳聞,不如今之親見也。

「其疊崿秀峰,奇構異形。固難以辭敘」──重嶺疊崖,清巒秀峰。奇形異狀,實難文字描述。

「林木蕭森,離離蔚蔚,乃在霞氣之表」──林間叢木,蕭颯陰森,蓊鬱茂密,分披雲霞之外。

「仰矚俯映,彌習彌佳」──仰觀高崖,俯瞰激湍,愈親賞愈覺鄰奇佳。

「流連信宿,不覺忘返」──盤桓越日,竟爾忘歸

「目所履歷,未曾有也」──前此所見,未曾有過。

「既自欣得此奇觀,山水有靈,亦當驚知己於千古矣」──自己既欣幸得睹此奇佳景觀,山水如有靈性,亦當驚喜得遇千古知己也。

語譯:水又向東流,流過西陵峽西陵峽西起巴東縣的官渡口,東到宜昌市南津關,全長126公里。以宜昌市西陵山得名,是三峽中最長的一個峽。《宜都記》上說:「水從黃牛灘向東流入西陵地界,到峽口有一百多里,山勢和水路曲折紆回。兩岸高山重重地遮擋著江面,不到中午或半夜,是看不到太陽和月亮的;岸上的絕壁有的高達千餘丈,壁上的石頭的色彩和形狀,有很多類似各種式樣的東西。林木高大茂密,冬春之際(冬盡春初)才略顯凋零。猿猴的啼叫聲非常淒涼恐怖,在山谷中迴響著,聲音清脆洋溢,久久不停。」一般人所稱的「三峽」,這是其中的一個。袁山松說:「常常聽人說峽中水流很湍急,古代書籍的記載以及口頭傳說,都拿靠近深淵令人畏懼來告誡人們,竟然沒人稱讚這地方有自然之美景。等到我實地登臨這地方觀賞,到了之後感到特別欣喜,才相信耳朵所聽到的比不上親眼所看到的真切。那層疊而秀麗的山崖和山峰,奇異特殊的結構和形狀,實在很難用語言文字來描述。山林裡林木聳立,枝葉繁茂,竟然都高大地聳立在雲氣的上方。無論昂首仰望或低頭俯視,愈是熟悉這風光景物愈感覺其美好。依依不捨地留連兩晝夜,沒感覺到忘了該回去。眼睛所看到的景物,從未有如此優美的。我一方面高興自己能看到這些奇景,(又覺得)若山水有靈性知覺,也該會驚喜在長久的時光歲月中能遇到我這麼一位知己!」(古往今來,惟作者能欣賞此地風景)

 

 

南津關

 

補注:西起秭歸香溪,東至宜昌南津關,全長約76公里,是長江三峽中最長的峽谷,以險峻聞名於世,峽內有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崆嶺峽黃牛峽燈影峽、青灘、洩灘、崆嶺灘、蛤蟆碚等名峽險灘和黃陵廟、三游洞、陸游泉等古跡。峽中險峰夾江壁立,峻嶺懸崖橫空;奇石嶙峋,銀瀑飛瀉,古木森然,水勢湍急,浪濤洶湧,景象萬千。

巫峽順流而下,過了秭歸香溪河口,就進入三峽中最長的西陵峽。像李白一樣,同為巴蜀之人的初詩人陳子昂,在三峽的山水間也留下了許多足跡和詩篇。『遙遙去巫峽,望望下章臺』,經巫峽東下,身後是家鄉巴蜀,面前是荊楚之地,自命為狂歌之人的陳子昂初次離蜀,懷著一腔抱負,准備施展一番作為,懷著這樣的心境,便看到了『荊門煙霧開』的景色。

西陵峽66公里…的水路,一度以灘多水險著稱,索去了不少人的性命。但江水如沸般的生動和壯麗的景色,也觸發了文人們的創作激情。

末年,三父子離開四川眉山家鄉,乘舟東下游覽。時年20歲的蘇軾,在飽覽了瞿塘峽巫峽的壯美風光後,對西陵峽的險峻驚嘆不已:『扁舟轉山曲,未至已先驚。白浪橫江起,槎牙似雪城。』十年後,同樣的場景,也給陸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船上急灘如退,人緣絕壁似飛猱。』

比起這樣驚險的場景,也許陸游更享受在秭歸的時光。秭歸位於西陵峽西端,是三閭大夫屈原的故鄉,也是文化的搖籃,相傳屈原被楚王放逐後,姐姐趕回來寬慰他,秭歸因此得名(『秭』與『姊』同)。當年陸游訪游三峽時,也曾在這裡感慨歲月的變遷:『江上荒城猿鳥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間事,惟有灘聲似舊時。』某個睡眼惺忪的早上,陸游還從船窗觀看了『斗舸紅旗滿急湍』的龍舟競渡。現在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的習俗,便是由秭歸傳向各地。

如今,三峽大壩和葛洲壩抬高了水位、險灘沈在水底,船只可以一路順暢地駛出西陵峽。峽東口的南津關兩岸山勢直立,如同收束的瓶口般鎖住江水,與192公裡之上的夔門遙遙相對,仿佛一首一尾扼守著三峽的門神,也有人把它們比作一對『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一江水』的有情人。長江從南津關奔湧而出,水面豁然開朗,『三峽至此盡』,但古人的足跡和詩韻,卻永遠留在了三峽的山水天地之間。

 三峽大壩:

19941214日,三峽大壩工程正式動工,它位於西陵峽中段的湖北宜昌市境之三斗坪,距下游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38公里。三峽大壩工程包括主體建築物工程及導流工程兩部分,工程總投資為954.6億元人民幣(按19935月末價格計算),其中樞紐工程500.9億元;113萬移民的安置費300.7億元;輸變電工程153億元。工程施工總工期自1993年到2009年共17年,分三期進行,到2009年工程全部完工。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壩頂總長3035公尺,壩頂高程185公尺,正常蓄水位175公尺,總庫容393億立方公尺,其中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公尺,能夠抵禦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配有26台發電機的兩個電站年均發電量849億度。航運能力將從現有的1000萬噸提高到5000萬噸,萬噸級船隊可直達重慶,同時運輸成本也將降低35%。

三峽大壩建成後,將形成長達600公里的巨型水庫,成為世界罕見的新景觀。三峽大壩採取分期蓄水。1997118日大江截流後,水位提高到1075公尺,三峽一切景觀不受影響;20036月,第二期工程結束後,水位提高到135公尺,三峽旅遊景區除張飛廟被淹將搬遷外,其餘景區基本保存;2006年,長江水位提高到156公尺,僅屈原祠的山門被淹而將重建;2009年整個三峽工程竣工後,水位提高到175公尺,屆時將有少數石刻將搬遷。

三峽大壩蓄水至滿水位洩洪

今日宜昌市l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100227459&aid=3633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