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69.韓愈〈送董邵南序〉析譯
2010/08/28 16:53:25瀏覽36742|回應0|推薦18

韓愈〈送董邵南序〉析譯 2012/12/20

原文: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生舉進士,連不得志於有司,懷抱利器,鬱鬱適茲土。吾知其必有合也。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時,苟慕義彊仁者,皆愛惜焉。矧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嘗聞,風俗與化移易。吾惡知其今不異於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為我弔之墓,而觀於其市,復有昔時屠狗者乎?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主旨:韓愈董邵南河北之前,以「慕義彊仁」規勸生應明辨是非、慎擇去留。雖曰為送行,祝福董生北行如意;實則暗諷他不要明珠暗投,勸阻董邵南不要往藩鎮發展。

 

分段大意暨結構分析:

以「對比法」行文;用「吾知」、「吾惡知」盪其文意。祝福其北行,質疑北地風土之變;「送行」,不是為藩鎮效命,而是招引賢士入朝。

首段:從「古稱」的觀點,認為生此行必有所遇合,鼓勵他前往發展。

二段:先對生之不遇表示同情,再從「風俗與化移易」的觀點,擔心風氣可能已今非昔比。但依然鼓勵他前去碰碰運氣。

末段:生代為憑弔在古代國不得志的樂毅),並勸河北藩鎮治下的豪傑投效朝廷。暗示生:河北不是你該去之地。

析譯:河北地方自古以來就以多意氣激昂慷慨、悲壯地歌唱的豪傑義士(指路見不平、敢於拔刀相助之士,如荊軻高漸離而聞名(暗示:現在不一定如此)董邵南先生(書生)應薦舉參加進士科的考試,接連幾次都得不到主考官之賞識(未蒙提拔),懷抱著傑出的才學識(「利器」譬喻才幹),悶悶不樂地要前往(所在的)這個地方,我知道生此行一定會有好遇合的(安慰勉勵,說他必會受人賞識,但又似很擔心。依古風,應有得到賞識重用的機會)先生,你要好好努力(把握這個機會)(希望他能不虛此行,為「送行」的正面義)

說起憑恃你如此優秀的才識,卻生不逢辰(未能遇到好時機);如果(茍:表假設之連詞,使語氣懸宕)嚮往、仰慕仁義而勉力實行(錯綜修辭,還原作「彊慕仁義)的人,必定都會對您善加愛護(指才能)且同情憐惜(指未能遇到好時機)的。何況是一帶的豪俠之士,奉行仁義是出於他們的(省略「仁義」)本性呢韓愈認為,戰國時那些傑出的英豪,同儒家的仁義思想並無矛盾。正由於朝當時的官吏不行仁義,才使得像董邵南這樣德才兼備的人遠走他鄉。而遠在的那些軍閥藩鎮,仍是一群不仁不義之輩!但我曾聽說過:一個地方的風土民情、社會風氣是會隨著教化而改變的(轉品;「化」字:動詞當名詞用)。我又如何能知道今日的風俗習氣跟古人所說的不會沒有差別呢(設問;質疑北地風土之變:今日之地多據地稱雄的藩鎮,已少仁義之風,而今日的之士因受風俗影響,未必都如古人為感慨悲歌之士,故董生不一定「必有合」;就算今日之士仍係感慨悲歌之士,亦必不贊同不仁不義的河北藩鎮的作為,董生北往豈能「有合」)(因此)姑且拿您這次的行動去驗證、測試之風俗是否改變吧。先生,好好努力啊(轉折為帶有惋惜遺憾的味道,這不再是安慰和勉勵,只希望生去到那兒碰碰運氣,有好自為之、擔憂、提醒忠告之意) 

我因為您「之不得志而遊河北(省略,「子」之下略去八字)而產生了一些感觸(說出比較坦率直截的話,用巧妙含蓄的手法點醒董邵南,同時把自己心情上的矛盾和觀點上的分歧也和盤托出,讓生自己去判斷抉擇)。請您替我到──樂毅的墳墓(象徵「不得志之人」。樂毅本是人,曾受燕昭王重用,立下破齊的戰功,後因燕惠王聽信讒言而遭猜疑,回又不受重用,最後抑鬱以終,其命運尚且如此,生又怎肯定能遇到明主或知音,生要以之為鑑,勿以為河北是個可一展長才之地憑弔一番,並且(替我)到那裡的街市上察訪,看看是否還有像從前那種──「不得志而隱於市井,殺豬屠狗為業」──的豪傑之士呢(借代;「屠狗者」象徵「隱於市井之豪俠義士」,關鍵時刻仍效忠於朝廷。實指朝當時身居而被埋沒的人才?請替我向他們致意說:「現在朝廷有聖明的天子在執政,可以出來任職效忠了!」(婉曲修辭;意在言外:董生此行,不當是為藩鎮效命,而應是去招引賢士入朝。反映出韓愈對董赴河北一事存在著矛盾的心情。既是對生由慰藉鼓勵,轉而成為惋惜、擔心和同情,又對生做了善意的規勸)

題解:本篇曾被後人評為「昌黎第一序」,足見成就之高。文中似勸董邵南去,又似勸他不必去;說他必會受人賞識,又似擔心他未必會受人賞識。語意是:愛惜董邵南又不滿藩鎮。韓愈勸阻董邵南的原因是:今日河北已非昔日之,此去難有所遇合;反對軍閥割據,不願好友效命藩鎮。

背景:代中、末期籓鎮割據已形成。(寫作)以「刺客烈士」為論述依據。(精神)士為知己而死,然有遇不遇之變。

韓愈所處的中時代,朝政不綱,禍亂日甚;在宮禁中,有宦官之禍;在朝廷中,有朋黨之爭;在國境之內,有藩鎮之亂;在國境之外,有強寇之患。韓愈的文章和詩歌,就是在中唐時期這樣的時代與環境背景下產生的。德宗貞元、憲宗元和年間會成為唐詩轉變的關鍵時期,和當時的政治環境有密切的關係。

安史之亂雖被討平,但從此強藩割據,宦官擅權,外族侵逼,內外交相為禍,遂致政治衰敗,社會蕩然,一蹶而不可復振。安史之亂平定後,朝中央政府未能直搗其巢穴,反而大封其降將,於是產生了「河北三鎮」。他們自擁強兵,自立官署,不納稅賦,並藉彼此間的聯姻互通聲氣,聲勢甚壯。這些藩鎮全是行伍小卒出身,不懂創建像樣的政治規模,只是割地自雄;有志之士全離開其故土,走向中央去。因其轄地小,所以不感覺政治人才和文化建設的重要,導致其政權下的社會經濟破產和文化水準的低落。憲宗對藩鎮最艱苦的戰,要算元和十年至十二年的討伐淮西之役。其後諸鎮相繼歸命,基本上藩鎮割據除河北外大致被平定,朝大致維持統一的局面,憲宗因而號稱代後期的中興之主。

韓愈堅決反對藩鎮割據,為維護國家統一,希望統治者能廣招賢才,因此這樣委婉含蓄的提出自己的希望。但面對事實,他經常感到失望。處在這種政治背景下的董邵南儘管從小好學苦讀,懷抱傑出才能,但幾次赴長安應試都落榜。為了謀求出路,他將投奔河北藩鎮。當時的河北是藩鎮割據之地,若有人跑到河北去投靠藩鎮,那就是「從賊」,是分裂背叛的行為。

韓愈也在汴州徐州做過節度使的幕僚,而親自目見節度使之叛亂,自然是痛心疾首,感慨淋漓。作為董邵南的朋友,韓愈不贊成董邵南投奔藩鎮,去為不臣於朝廷的割據者效力,但他又同情生的遭遇,且無力解決他的政治出路,故寫此贈序。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100227459&aid=436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