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66.連橫〈臺灣通史序〉演義
2015/02/10 19:47:44瀏覽11158|回應0|推薦35

連橫〈臺灣通史序〉演義 2015/2/10

 

超連繫:連橫〈臺灣通史序〉學習評量

女中音林佳文演唱 國家和綠島小夜曲

 看一下  啥是「 娑之洋,美麗之島

 原文:臺灣固無史也。人啟之,氏作之,代營之,開物成務,以立我丕基,至於今三百有餘年矣。而舊志誤謬,文采不彰,其所記載,僅隸有一朝;人、氏之事,闕而弗錄,竟以島夷海寇視之。烏乎!此非舊史氏之罪歟?且府志重修於乾隆二十九年,、淡諸志,雖有續修,侷促一隅,無關全局,而書又已舊。苟欲以二三陳編而知臺灣大勢,是猶以管窺天,以蠡測海,其被囿也亦巨矣。

臺灣固海上之荒島爾,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至於今是賴。顧自海通以來,西力東漸,運會之趨,莫可阻遏。於是而有人之役,有船之役,有軍之役,外交兵禍,相逼而來,而舊志不及載也。草澤群雄,後先崛起,朱、林以下,輒啟兵戎,喋血山河,藉言恢復,而舊志亦不備載也。續以建省之議,開山撫番,析疆增吏,正經界,籌軍防,興土宜,勵教育,綱舉目張,百事俱作,而臺灣氣象一新矣。

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龜鑑也。代之興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虛,均於是乎在。故凡文化之國,未有不重其史者也。古人有言:「國可滅而史不可滅。」是以說,猶存其名;杌,語多可採;然則臺灣無史,豈非人之痛歟?

顧修史固難,修之史更難,以今日修之尤難,何也?斷簡殘編,蒐羅匪易;公夏五,疑信相參;則徵文難。老成凋謝,莫可諮詢;巷議街譚,事多不實;則考獻難。重以改隸之際,兵馬倥傯,檔案俱失;私家收拾,半付祝融,則欲取金匱石室之書,以成風雨名山之業,而有所不可。然及今為之,尚非甚難,若再經十年二十年而後修之,則真有難為者。是臺灣三百年來之史,將無以昭示後人,又豈非今日我輩之罪乎?

不敏,昭告神明,發誓述作,兢兢業業,莫敢自遑,遂以十稔之間,撰成《臺灣通史》。為紀四、志二十四、傳六十,凡八十有八篇,表圖附焉。起自代,終於割讓,縱橫上下,鉅細靡遺,而臺灣文獻於是乎在。

洪惟我祖先,渡大海,入荒陬,以拓殖斯土,為子孫萬年之業者,其功偉矣!追懷先德,眷顧前途,若涉深淵,彌自儆惕。烏乎!念哉!凡我多士,及我友朋,惟仁惟孝,義勇奉公,以發揚種性;此則不佞之幟也。婆娑之洋,美麗之島,我先王先民之景命,實式憑之。

主旨:為《臺灣通史》作序詳述修撰《臺灣通史》之因果,以提昇保存歷史文化的意識發揚民族精神,達成先人理想與使命

 

前言:認清事實真相

連橫臺灣通史》是日本總督贊助的,替原書寫序者共有七人,其中六人是日本人,包括兩位總督。有首名詩「歡迎兒玉督憲南巡頌德詩」,是日本國民連橫寫的。據時期,《臺灣通史》銷售不佳,因此連雅堂把已印製的書運到中國,分送一些黨政要員,而就在那時珍珠港事變爆發,軍告知中國可能接管臺灣。當時重慶政府急需臺灣資料來瞭解臺灣,剛好國民黨黨國元老張繼徐炳昶等人手上都有一本連雅堂的《臺灣通史》,因此作為接管臺灣的訓練教材國民黨政府敗退來以後,連戰的父親連震東拜託一些黨國元老,請蔣介石在《臺灣通史》上面題字,不久這本書的身價上漲,更成為教改之前的高中國文課的重要教材。

當時的法律規定非農民不得買賣土地。但是,沒種過田的連震東,當管土地的內政部長時買了士林的農地。

一輩子沒種過田的連戰國留學時在士林買了農地。

天才自耕農連惠心,兩歲就會種田也買了士林的農地。

家說因為三七五減租,大家看壞農地,很不值錢。沒用的農地變建地就值錢了,連震東當過土地處處長,又是民政廳長,又是內政部長,家一直是管土地的大官!於是他的土地很快變建地,他也很快就富有了家之所以被批,並非因為他有錢不知民生疾苦,而是因為他的家財產來源大有問題,三代公務員居然能夠累積數百億財產

題解:首先敘寫作史的動機,其次敘寫撰著時所遭遇的困難,接著說明著書的體例,最後抒發自己的情懷。文中蘊含作者愛國愛鄉的熱情,及對祖先渡大海以開墾臺灣這塊士地,為後代子孫留下萬年基業的感歎。作者認為身為一個臺灣人,在「追懷先德,眷顧前途」時,最好的憑藉就是歷史,因為歷史是民族的精神,人群的借鏡,所以本文表面上看是為史作序,實際是藉著歷史用來發揚臺灣的民族性,保存文化的使命感。

析譯:臺灣初本無「史」首先用極強烈的否定語氣,斷言臺灣無史。用「固」字,使說明前此臺灣無「史」的否定語氣更趨強烈:前人開發建設奠立規模,而竟無一部完整的歷史,可記錄全民文明生活以及先民對臺灣的貢獻之完整紀錄荷蘭人首先來開闢它揭開它近代歷史文明的序幕鄭成功父子接著來創造建設它,朝又繼續來經營開發它,開發物資,立各種制度,奠定臺灣宏大的基業,到現在已經三百多年了接著用啟人疑竇,自反其說的寫法,指明實非無史,以吸引讀者的注意力:說明「人啟之,氏作之,代營之」。用排比句法,使文章在錯綜間有整體之美,更強化行文的流暢與氣勢接著才說明其慨嘆「臺灣無史」的理由:從反面指出舊史的殘缺下筆,以逼出正面主要的意義但是舊有的府、廳、縣志內容錯誤失真,文詞不通暢優美。所記錄的內容只屬於朝一代;荷蘭人及鄭成功父子的史實,遺漏而沒有記錄,竟然用島上未開化的民族荷蘭和在海上搶劫的盜鄭成功父子)來看待他們。唉!這不是舊時史官的罪過嗎1.舊史氏記事有缺失:前此雖有零碎誌書,但觀念既誤,論事亦謬。斷代取時,更未有當)?更何況《臺灣府志》是在乾隆二十九1764年重新修訂的,臺灣縣鳳山縣彰化縣淡水廳等方志,雖然後來有續修卻侷限於一角落,和臺灣全局無關聯2.修史記載不全:府志方志等雖有重修續修,而內容陳舊,範圍褊狹),而且如今又都已經舊了如果想憑兩三部陳舊的志書古書,指前人的著作來瞭解臺灣大勢,這就好像用竹管觀看天空透過竹管看天,僅見天的一小部分。比喻見識片面而狹窄、以葫蘆瓢ㄆㄧˊㄠ測量海水用舀水的瓢來測量大海的水,比喻見聞短小淺陋,所受的限制也就太大了反面指出後之「方志」則殘缺陳舊【首段敘寫作史的動機,也暗示《臺灣通史》之亟待編撰

說起臺灣本來首句用「固」字,使在說明「荒島」時的語氣更趨強烈只是海上的一座荒島罷了!柴車,穿破衣形容創業維艱。篳,荊條竹木之類。路,通「輅」,古代車的通名。藍縷,通「襤褸,謂敝衣也。《傳‧宣公十二年》:「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孔穎達疏:「以荊竹織門謂之篳門,則篳路亦以荊竹編車,故謂篳路為柴車。《方言》云:『謂凡人家貧衣破醜敝為藍縷』」,來開墾山林,創業十分艱辛,一直到今天到我們都還享受著餘蔭(後代子孫仍然仰賴著先人這種艱辛創業的精神;初固荒島,開發建設,備極艱辛)。但是,自從海運開通以後咸豐10年,西元1860年,臺灣開放對外通商)西方勢力逐步侵入東方時勢潮流所趨,無法阻止(海通以來,因緣時會由荒島而成要衝)。因此發生國人侵襲基隆大安港引起的戰役道光20年,西元1840年,鴉片戰爭。道光21年,英軍犯廈門,又犯雞籠海口及大安港廷命王得祿駐守澎湖,臺灣道姚瑩設方略,與總兵達洪阿積極備戰,數次擊退軍,斬獲甚眾,發生了美國商船挪威號因船難引起的美兵與土著的戰爭同治6年,西元1867年,羅發Rover屏東琅嶠外海觸礁,船長及船員13人上岸後遭當地原住民殺害;美國廈門領事李仙得C.W.LeGendre臺灣要求查辦該事,美國兵輪並趁機到琅嶠一地登陸偷襲,後臺灣總兵劉明燈前往琅嶠查辦此事,李仙德隨行,並與「番社」頭目卓杞篤議和,卓杞篤承諾日後遭風失事商船,均由該社救護,劉明燈撤兵),發生了抵禦的戰役光緒10年,西元1884年,為了越南宗主權與戰爭,軍攻佔基隆德宗光緒十年(1884)3月,艦到基隆繪圖,因強求購煤一事不成,於6月砲擊基隆,毀社寮島炮臺。廷先後派李鴻章劉銘傳應戰。8月,法將孤拔仙洞登陸,與曹志忠林朝棟等於獅球嶺交鋒,軍退守。後軍再以炮艦轟炸滬尾,陸戰隊並在沙崙搶灘登陸,又被孫開華張李成率兵勇擊退。9月,孤拔封鎖臺灣。翌年1月,孤拔艦攻浙江鎮海海口受傷,死於澎湖。此役之後,劉銘傳奏陳臺灣善後事宜,終獲廷應允,外交戰爭的壓力連連相逼,可是有的方志卻來不及記錄(前此外交兵禍之相逼,變化進步,錯綜複雜。舊志多未有及)(入之際)鄉野間的許多英雄豪傑,先後奮勇起義朱一貴聖祖康熙六十年(1721)朱一貴羅漢門(今高雄縣內門鄉)起事)林爽文高宗乾隆五十一年(1786)林爽文大里杙莊起事)事件以後,常常引發戰事,血染山河(喋,通「蹀」,踐踏;言死傷很多,踏血而行),以反作為藉口,可是舊有的方志也沒有詳盡的記錄草莽英雄之崛起,舊志不備載)。接著因為有左宗棠奏請設置行省的建議穆宗同治十三年(1874)牡丹社事件後,沈葆楨丁日昌先後奏請臺灣建省,廷未允,直到中法戰爭結束後,德宗光緒十一年(1885)臺灣正式建省)於是開發山地,安撫番,劃分行政區域,增設各級官員測量釐正田地的界,籌軍事防務,利用土地興辦各種產業,獎勵教育,重要的大綱既經提出,細節也都張列,大小事務,一一順利興辦,而臺灣的氣象也為之煥然一新(建省議起,銳意整頓。綱舉目張,百事俱作,舊志不及載。這一小節的內容,「通史」分列廿四志,自「疆域」至「虞衡」,真所謂「綱舉目張」,備極精詳矣)。【進一步申述臺灣無史」、臺灣通史》亟待撰作之原因──未有新史出現:臺灣由荒島而成要衝,由開發至建省,內外形勢,變化極大;外交兵禍,相逼而來,而舊志既已不能及,通史必需出也】。

史」本是民族精神之總體表現和寄託全民文明生活之記錄,也是人群行事的參考借鏡(龜甲可占卜吉凶,鏡子可照見美醜。比喻警戒和反省)時代的興盛或衰微,風俗人情的文明野蠻,政治的成功或失敗文物的豐盛或貧乏,都一一反映保存於此所以凡是文化發達的國家,沒有不重視其歷史的(深入分析「史」之功用)。前人說過:「國土可以淪喪滅亡但歷史絕不容許消滅。」因此人的書信,被人穿鑿附會地加以解說人在給相的信中誤寫「舉燭」二字,而相則解釋尚明、任賢之義。典出《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後比喻穿鑿附會,扭曲原意,到現在還是保留它的名稱國的歷史文獻《乘》和國的歷史文獻《檮杌》,這些古代各國的史書,也有很多值得採用的資料;(泛論史籍保存之重要);那麼臺灣沒有史書,難道不是臺灣人的傷痛中華民族史籍最備,史實最豐,史觀最高,史識最精,史家亦最多,獨臺灣無「史」。氏感慨係之,固其宜)?(由正面總言「史」之重要

是編纂歷史本來就是一件因難的事,編修臺灣的歷史更是因難,在今天日本統治下)要來編修臺灣的歷史尤其困難(層遞法)為什麼呢?史料殘缺不全,蒐集網羅不容易;資料內容文字脫漏公,指春秋莊公二十四年經文的脫漏之處。夏五,指春秋桓公十四年經文的脫漏之處。公夏五比喻缺漏的文獻,可疑可信的資料摻雜在一起,這是想從典籍史料取證有困難。閱歷豐富、通曉事理、熟悉掌故的耆老紛紛去世,沒有可以商量詢問的人民間街頭巷尾的傳大都不夠真確;這是熟悉掌故的地方耆老請教求證有困難(先論割棄前史料之難輯)。加上割讓給日本之時德宗光緒二十一年(1895),中日締結「馬關條約」,廷割讓臺灣日本兵荒馬亂、匆忙多事,官署中分類庋藏的檔案全遺失;而民間私人收藏保存的資料,大半戰火燒燬,因此利用國家寶庫古代國家祕藏重要文書的地方。《書》卷一〈高帝紀〉下:「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藏的典籍文獻,用來完成亂世不朽風雨,亂世。名山,古帝王藏書之府的著作,卻有種種無法完成的實際困難阻礙(次言淪亡後,公私史料之毀佚)。可是趕在現在即刻著手去做,還不算太難,如果再經過十年二十年以才來修纂,那就真的很難了,如此,則臺灣三百年的歷史,無法明告訴後人難道不是今天我們這一代人的罪過嗎(痛言今不為,將更難為而無以示後,成罪人矣)轉入反面,綜論臺灣史之難修,以逼向正面成書的決心與著書的體例,造成峰迴路轉的效果;正因為知難行難,更突顯其對國家民族的大愛

連橫不聰敏,但是曾經清楚向神明禱告,誓發願要努力撰寫臺灣歷史,小心謹慎戒慎恐懼地,不敢讓自已稍有懈怠安逸,於是十年的時間,撰寫成《臺灣通史》。內容分為紀四篇、志二十四篇、傳六十篇,總共八十八篇,另外附有表格和圖片。編寫年代從朝開始,割讓日本為止,古往今來大小史事都沒有遺漏,而臺灣的文獻全保存在這部書裡了。最後抒發自己的情懷。謙言撰修《臺灣通史》之虔誠肅慎,並說明著書的體例

深深地思考我們的祖先,橫渡浩瀚的臺灣海峽,進入荒蕪偏僻的地方,來開拓墾植臺灣這塊土地,後代子孫立下永久的基業這件事情,他們的功勞實在偉大了!追思緬懷祖先的(開拓之功業),深切顧念國家未來的前途(艱難),就好像徒步走過深水更加使自己戒慎惕勵。唉!要好好想想啊所有我們多才的志士們,及我的諸多親朋好友,要仁愛孝順,見義勇為、奉公守法,用來發揚我們民族的精神特質,這就是不才的作者自謙之詞寫這部《臺灣通史》的目標啊!曼妙盤旋的海洋,美麗迷人的寶島世宗嘉靖三十六年(1557)葡萄牙人佔據澳門港,往來於中國各海口間貿易,遙望臺灣林木青翠,因而稱之為「Formosa」,音譯「福爾摩沙」,意即美麗之島這是我們先王先民偉大使命永遠依託的所在

1930年台灣日本時代 角板山 輕便軌道台車影像

分段大意:本文結構層次分為六段,敘事析理,周延多面。

首段:敘寫作史的動機,也暗示《臺灣通史》之亟待編撰:

()首先用極強烈的否定語氣,斷言臺灣無史:用「固」字,使說明前此臺灣無「史」的否定語氣更趨強烈:前人開發建設奠立規模,而竟無一部完整的歷史,可記錄全民文明生活以及先民對臺灣的貢獻全民文明生活之完整紀錄

()接著用啟人疑竇,自反其說的寫法,指明實非無史,以吸引讀者的注意力:說明「人啟之,氏作之,代營之」。

※使用排比句法:使文章在錯綜間有整體之美,更強化行文的流暢與氣勢。

()接著才說明其慨嘆「臺灣無史」的理由:從反面指出舊史的殘缺下筆,以逼出正面主要的意義:

1.舊史氏記事有缺失:言「僅隸有清一朝,荷人鄭氏之事,闕而弗錄。」

前此雖有零碎誌書,但觀念既誤,論事亦謬。斷代取史,更未有當。首次激問,「此非舊史氏之罪歟?」,強化文章的感染力。

2.修史記載不全:府志方志等雖有重修續修,而內容陳舊,範圍褊狹,不足以窺臺灣之大勢。

二段:進一步申述臺灣無史」、臺灣通史》亟待撰作之原因──未有新史出現:臺灣由荒島而成要衝,由開發至建省,內外形勢,變化極大;外交兵禍,相逼而來,而舊志不及載也」。

()首句用「固」字,使在說明「荒島」時的語氣更趨強烈臺灣初固荒島,開發建設,備極艱辛。海通以來,因緣時會遂成要衝。

()前此外交兵禍之相逼,變化進步,錯綜複雜,舊志多不及載。

()草莽英雄之崛起,舊志不備載。

()建省議起,銳意整頓。綱舉目張,百事俱作,舊志不及

※這一小節的內容,「通史」分列廿四志,自「疆域」至「虞衡」,真所謂「綱舉目張」,備極精詳矣。

三段:由正面總言「史」之重要。而臺灣無「史」,至可痛也。

「史」本是全民文明生活之記錄,反映民族精神之特徵,也是人群生活規範,古今盛衰興廢的龜鑑。中華民族史籍最備,史實最豐,史觀最高,史識最精,史家亦最多,獨臺灣無「史」。氏感慨係之,固其宜矣!

()深入分析一部能夠稱為「史」者之內容和功用:必須包含「代之盛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虛」,使薪火得以相傳。※使用排比句法

()泛論史籍保存之重要:如果一個國家民族擁有一部完整的歷史,即使國家滅亡了,仍有復興的希望之火可以點燃。

()「然則臺灣無史,豈非臺人之痛」:二次激問「豈非台人之痛歟?」

四段:轉入反面,敘寫編修臺灣所遭遇的困難,以逼向正面成書的決心與著書的體例,造成峰迴路轉的效果;正因為知難行難,更突顯其對國家民族的大愛

()首句用「固」字,使在說明「修史難」時的語氣更趨加強;

()先論割棄前史料之難輯:說明徵文與考獻等方面的困難

()次言改隸前後,公私史料之毀佚。

()言今不為,往後將更難為,而無以垂世。三次激問「豈非今日我輩之罪乎?」。

五段:謙言撰修《臺灣通史》之虔誠肅慎,並說明著書的體例。

這是私家著述,跟司馬遷之撰《史記》,都是以個人之力,承擔劃時代巨構之重任。本段主旨,可分兩面:

()宣示撰述《臺灣通史》之心志。

按《臺灣通史》成稿於民國七(1918)年,上推十年,則經始於清宣統元(1909)年也

1.昭告神明,發誓述作:是中華兒女對歷史責任的自我承擔。

2.兢兢業業,莫敢自遑:是責任承擔的自我惕勵。名山事業不朽,真理有固然矣!

()略記《臺灣通史》之內容為:紀四、志二十四、傳六十,凡八十有八篇。

紀四:「開闢」、「建國」、「經營」、「獨立」(後被迫改為「過渡」)

志二十四:疆域、職官、戶役、田賦、度文、典禮、教育、刑法、軍備、外交、撫墾、城池、關征、榷賣、郵傳、糧運、鄉冶、宗教、風俗、藝文、商務、工藝、農業、虞衡。

表圖附焉:另以一百零一表,分入紀、志。又附圖四十。

()時間:超自晴代,終於割讓。

()理想:縱橫上下,鉅細靡遺。

()底成:而臺灣文獻於是乎在。

六段:抒發自己的情懷,暗示其撰寫《臺灣通史》的目的,在於復興國家民族

「史」原本只是客觀事實的記述,但「史書」通過作者「心思」,便滲入主觀是非善惡的價值判斷。臺灣本是中國先民胼手胝足,篳路藍縷,辛苦經營的領土。甲午戰敗,喪權割地,全民蒙羞:臺灣志士,尤有切膚之痛。臺灣建制由府而道,由道而省。典制規模,氣象大新。面對淪亡,情何以堪!《臺灣通史之撰述,無異河山重溫,痛定思痛!此與一般史書之撰作,又自不同矣。故此序文結語,實際已超越一般敘事之客觀,而以最沈痛感情發為主觀呼籲!

()追懷先德,眷顧前途,懍然自儆。

洪維我祖先:切實反省稽考我祖宗先人。

渡大海:航渡遼闊海峽。

入荒陬:進入蠻荒僻野。

以拓殖斯土:開拓懇殖臺灣這片疆土。

為子孫萬年之業者,其功偉矣。

追懷先德,眷顧前途:緬懷往昔勳德,重念前路徑途,

若涉深淵,彌自儆惕:面對艱危,益切自警!

()籲我同胞發揚種性,達成先人理想與使命:蓋連橫身歷臺灣割讓給日本的亡國之痛

結構及修辭分析:本文首先開頭以否定語氣,說明臺灣「無史」。所謂「無史」,是指沒有完整的歷史文獻先從反面指出舊史的殘缺下筆,以逼出正面主要的意義;再由正面轉入反面,敘寫所遭遇的困難,以逼向正面成書的決心與著書的體例,造成峰迴路轉的效果

首先用極強烈的否定語氣,斷言臺灣無史。然後又說明「荷人啟之,鄭氏作之,清代營之」指明實非無史,此種啟人疑竇,自反其說的寫法,立即吸引讀者的注意力,接著才說明「無史」的理由:一是舊史記事有闕,言「僅隸有清一朝,荷人鄭氏之事,闕而弗錄。」二是修史記訑不全,言「台、鳳、彰、淡諸志,侷促一隅,無關全局。」三是未有新史出現,言「外交兵禍,相逼而來,而舊志不及載也」。故所謂「無史」,是指沒有一部完整的歷史,可記錄先民對臺灣的貢獻。一部能夠稱為「史」者,內容必須包含「代之盛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虛」,在歷史記錄的文獻中,使薪火得以相傳。如果一個國家民族擁有一部完整的歷史,即使國家滅亡了,仍有復興的希望之火可以點燃。連橫親身經歷臺灣割讓給日本的亡國之痛,故在本篇序文裡,說明他撰寫臺灣通史的目的,在於復興國家民族,他說臺灣沒有歷史,難道不是臺灣人的悲痛嗎?意義就在於此。在撰寫時所遭遇的困難部分,說明徵文與考獻等方面的困難,正因為知難行難,更突顯其對國家民族的大愛。

本文之所以動人,除上述者外,要歸功於修辭技巧的純熟,使文情、氣勢自然流露出來,如首句常常用「固」字,以便於在說明「無史」、「荒島」、「修史難」時的語氣更趨加強。如激問法:「此非舊史氏之罪歟?」「豈非台人之痛歟?」「豈非今日我輩之罪乎?」經此一而再,再而三的問,更加強化文章的感染力。如大量使用排比句法:「荷人啟之,鄭氏作之」、「代之盛衰,俗之文野」等,使文章在錯綜間有整體之美,更強化行文的流暢與氣勢。本文情理兼顧,篇幅雖短,讀其文如見其人,如見其書,如見其史,而民族大義,亦迴蕩於讀者心中,無法磨滅。臺灣的多元文化,具有開放性的海洋特質,由於歷來政權的變動頻仍,先後有南島文化,荷蘭西班牙文化,明鄭及清代文化,日據時代的文化,以及民國以來的美國商業文化等,相互激盪融合成具有包容性的有機體;吾人當去蕪存菁,保存既有的文化特色,進一步達到國際化的目標。

前言:許慎《說文解字》「史」部,「史」下云:「史,記事者也。又持中。中,正也。」「史」字的構形,原始十分紛歧。契金古文並又,但不是持中。小篆演化為「又持中」,是跨越一段漫長行程。而「中」的訓義為:「中,正也」那是中華民族偉大人文精神的推闡。造字本始,不可能有這崇高理念。唯一可以信從的是:「史,記事者也」字「又」,指以手作為,所以書寫也。桂馥《說文義證》即云:「玉藻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世本注,黃帝之世始立史官,倉頡沮誦居其職。至於夏商,乃分置左右。故曰:左史記言,右史記事。言經《尚書》,事經《春秋》者也。」

綜合本始演化。「史」的內涵,應是:

一、記錄,記言或記事。

二、記錄者,記言或記事者。

三、國家司記錄之職官。

四、史官所記錄之文獻。

五、全民文明生活之記錄。

六、人類文明生活記錄之編纂。

七、人類文明因時因地分門別類文獻資料之整理纂述。

如果超越文字記錄,則凡人類過去的生活實際,都可稱之為「史」。

臺灣中國南方海上孤島,古時交通不便,莫有知其存在。隋煬帝大業元年,聞知南海有「流求」。大業三年(公元607)派朱寬入海訪之。並未發現「臺灣」。明熹宗天啟四年,荷蘭人海上勢力東向擴展,侵據臺灣。於是在人文史上,才開展第一頁。永曆十五年冬,鄭成功逐之。人佔38年。(16241662

鄭成功以孤臣孽子精神經營臺灣,很快便具規模。但他的復理想,在天時欠當,地利未宜,連人和條件都似不備的情形下,自然沒有達成。清康熙22年,水師提督施琅襲取臺灣氏治只有21年(16621683

朝冶,初設臺灣府,隸福建省十府之一。後提昇為臺灣道,仍屬福建管轄。同治十三年始有欽差大臣沈葆楨奏請建省之議。惜朝臣無遠略,遂不果。至光緒十一年,形勢漸變,設省之議重提,朝議始定,遂獨立設名臺灣省,惜十年後中日大戰失敗,訂馬關條約,割予日本朝統治臺灣,共212年。(16831895

日本割佔臺灣,採殖民地高壓政策。仁人志士,反抗義舉不絕。二次大戰,日本失敗投降,臺灣復歸中華版圖。日本恰為半世紀(18951945

中華民族一向重視文化生活經驗的傳承。文字制作之初即用以保藏文明故實,更藉以建立人文理念,道德傳統,倫理大節及生活規範。三代以後,中華文明,已漸臻高境。「史」的觀念逐漸確立。意識強化,視界高遠而觀察精微。「史」的著述更分多面。因事而通觀,因時而斷代,因人而事傳,因物而分採。因地而分誌,因理而度制。《春秋》總於紀年,《國語》條於邦域。廿四史通貫正統,稗官史補佚闕漏。中華民族的文化與精神,通過歷史的述作,最直接凸顯其偉大與崇高。

人佔據臺灣,為時實暫,其文化背景,更不足以傳「史」。21載,戎馬倥傯,不遑寧處。所以臺灣史作,必待入以後。而由「府」而「道」,由「道」而「省」,制度遞改,地域隨更。前此輯成,轉眼失真。設省十年,自未及通貫古今,綜輯全面,承先啟後以成此一完整之「省」史。而不旋踵,日本割佔臺灣臺灣人文遂落入另一段黑暗歷史。

連橫出身書香名門,生八歲,而臺灣建省。制度規模,展現新貌。越五歲,因其父買來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授而訓斥勉勵之:「汝為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氏之認知臺灣史實,應肇端於此。是年氏十三歲,年未成童,不必即有發憤著《臺灣通史》之志也。

按《史記‧太史公自序》,有云:「太史公手而泣曰:余先室之太史也。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今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余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汝其念哉!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

中華傳統孝道,重視「繼志」「述事」氏之著《臺灣通史》,自然與其尊人之志事有關。某著作經過約可分為三期:

一、孕育期:舊臺灣府志,自康熙23年至乾隆29年,先後四種,參差詳略,此入彼出。氏奇慧,必有所見,輯逸補缺,綜合整理,或志於此。

二、搜集史料期:氏十八歲。日本割佔。暴政壓迫,恐怖統治。遂閉戶讀書,網羅有關臺灣史料,備異日之用。

三、成書期:民國肇建,遊歷北方,歸而發筐著述。經數年而成稿,時為民國七年八月。至《臺灣通史》之出版,亦分兩種:

()臺灣版:民國911月,出版上冊:12月,出版中冊。民國104月,出版下冊。

()商務版:民國351月,在重慶初版:363月,在上海初版分上下兩冊。

《臺灣通史》成書之時,日本割佔已23年。中華傳統文化備受忌斥,慎終追遠思想,積不能容。喬木故國精神,亟予打擊。越明年冬,先後出版上中冊。翌年初夏,再出版下冊。而在當時環境,發行流傳並不普遍。抗戰勝利,臺灣重歸中華35年元月,國內初版於陪都。翌年分上下兩冊,初版於上海。舊物重光,河山再造。這一部史籍鉅製,隨之亦為國人所共知。

學術界對本書之出版,多有佳評。綜合言之,有下列三點:

一、內容豐富,史料淵博。

二、文詞優美,條理明暢。

三、立論精卓,大義昭然。

本書成稿於民國七年。而內容紀事,則止於甲午。日本割佔以後之史實並未及紀。初版問世,時人多以為憾,氏本人亦同此感。原欲續編補全,衡以環境條件,則有顧忌,其數友人徐旭生書,即深致此痛:「橫更欲撰就續編,記載乙未(光緒廿一年,即馬關條約割)以來三十餘年之事,昭告國人,藉資殷鑒。而索居臺灣,文綱週密,不無投鼠忌器之感。此願未償,徒呼咄咄!固知棄地遺民,別有難言之隱痛也。」可知《臺灣通史》之作,其精神背景大異於歷代諸史。戰敗迫割,淪亡異族,緬懷祖先創業之艱難,作者內心之沈痛,自然流露於字裡行間!以視《史記》之作,連橫民族大義之興寄,固高於史個人遭際之不平也。氏著序於卷前,亦異於史之自序列於卷末。「我先王先民之景命,實式憑之」。著述之旨,真蒼涼而深慨矣!

國學常識:

一、序之分類(依姚鼐的古文辭類纂之分類分為「序跋類」及「贈序類」)








1.

爾雅:「序,緒也。字亦作『敘』,言其善敘事理,次第有序,若絲之緒也。」用以說明著作的旨趣及經過。

2.

徐師曾的文體明辨序說:「按題跋者,簡編之後語也。凡經傳、子史、詩文、圖書之類,前有序引,後有後序,可謂盡矣。其後覽者,或因人之請求,或因感而有得,則復撰詞以綴於末簡,而總謂之『題跋』。」

異稱

序(書前):敘、緒、引言、前言、弁言。

跋(書後):後序、後記、書後、足後、讀、跋尾。









〈神女賦序〉(開山之作)

宋 玉

陳述寫神女賦的緣由(序是散文體,正文是賦體)

《史記太史公自序》(書後)

司馬遷

陳述修撰史記之由

〈說文解字敘〉(書後)

許 慎

陳述修撰說文之由

〈集古錄跋尾〉

歐陽脩

共十卷,廣收自秦到五代的金文石刻名品,並加以詳細解說

〈臺灣通史序〉

連 橫

陳述修撰臺灣通史之由



〈三都賦序〉(移於書前)

皇甫謐

西晉左思三都賦撰成,自以為名不甚著,請皇甫謐作序,開創請人作序之風  

〈金石錄後序〉

李清照

趙明誠作序。記收購金石的過程以及夫妻志趣相投、相知相惜之情。清照重閱作補敘(此後序為時間的先後)

〈黃花岡烈士事略序〉

孫 文

為鄒魯之書作序,以先烈精神勗勉國人



〈蘭亭集‧序〉

王羲之

前半寫眾人祓禊、曲水流觴事,後半抒發生死無常之慨

〈春夜宴桃李園序〉

李 白

李白與諸從弟宴集賦詩所作之序,寫人生苦短,歡樂無多之感慨


〈桃花源記〉

陶淵明

桃花源詩前序,記桃花源事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為琵琶行詩之本事

〈正氣歌并序〉

文天祥

說明正氣歌詩創作緣由

註:〈張中丞傳後敘〉:韓愈為補李翰所作張巡傳的不足而作,先議後敘,為雜記體史論。





源起

託始於老子「君子贈人以言」之說。

性質

應用文的一種,或抒發離情,或嘉勉、勸慰行者。

內容

1.

贈人以言,表忠告之誼及敬愛之忱。

2.

早期以抒情為主,後來則抒情、說理、敘事無所不包。

異名

蘇洵父名「序」,蘇家因此避諱而不用「序」,改用「引」或「說」,如蘇洵〈石昌言北使引〉、蘇軾〈稼說送張琥〉。




1.

韓愈:

(1)

〈師說〉:贈李蟠,闡明從師問學及尊師重道之理。

(2)

〈送董邵南序〉:以「慕義彊仁」規勸董生應明辨是非,慎擇去留。

(3)

〈送孟東野序〉:從「物不平則鳴」談起,歷數善鳴者的遭遇,讚揚孟郊的詩歌成就,並對其窮困一生表示惋惜,並加以勸勉。

(4)

〈送李愿歸盤谷序〉:讚揚李愿的隱居生活,並表達對官場腐敗的憎惡,對隱居生活的嚮往。

2.

柳宗元送薛存義序〉:藉為薛存義送行的機會,抒發為官之理,提出官吏「蓋民之役而非以役民」

3.

歐陽脩送徐無黨南歸序〉:為學生徐無黨送行所寫。宣揚韓愈「文以載道」的主張,並進一步提出「重道而輕文」、「先道而後文」的見解,批判當時盛行於北宋的西崑體棄道求文、華而不實的浮豔文風

4.

王安石同學一首別子固〉:贈曾鞏,說明同學應互相警惕、慰勉以達中庸。

5.

蘇軾稼說送張琥〉:以富人之田美而多,可以更休為譬喻,勉張琥平居自養,不輕用以待其成,說明為學宜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6.

曾鞏‧〈贈黎安二生序〉:贈黎、安二生,闡明不拘於時,從事古文之心。

7.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藉自己求學之艱,說明為學必須心專,始能業精德成。

 

二、史書的分類(四庫全書分十五類)

 

體 例

特 色

書 例

1.

紀傳體(正史)

以人物傳記為篇章之主

二十四史。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陳壽《三國志》、范曄《後漢書》(上列四書合稱「四史」)。

2.

編年體

以時間年次為敘述史實的次序

孔子《春秋》(編年體之祖)、左丘明《左傳》(杜佑《通典》將之列為編年體之祖)、公羊高《公羊傳》、穀梁赤《穀梁傳》、《竹書紀年》(亡佚,四庫全書列為編年體之祖)、司馬光《資治通鑑》(最著名編年體史書)。
註:春秋、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在四庫全書中列入經部。

3.

紀事本末

以事為主,排其次序,詳其本末

南宋‧袁樞《通鑑紀事本末》(始祖)。

4.

國別史

以國為主,是分國記載史事的史書

左丘明《國語》(國別史之祖)、《戰國策》(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

5.

雜 史

只記一事的始末、一時的見聞或一家的私記,是帶有掌故性的史書

唐‧吳兢《貞觀政要》:記唐太宗治國之法與君臣論政之嘉言。
司馬光‧《涑水紀聞》:記宋太祖至神宗之軼事。

6.

詔令奏議

詔令奏議之屬

唐‧陸贄《陸宣公奏議》:論時政、諫德宗之奏疏,以駢文寫成。

7.

傳 記

補史傳之缺略

漢‧劉向《列女傳》、宋‧胡仔《孔子編年》。

8.

史 鈔

讀史雜鈔

宋‧呂祖謙《十七史詳節》(備檢用之節本)。

9.

載 記

非正統國史事或屬遺聞軼事

漢‧趙煜《吳越春秋》:記吳越興亡始末。
晉•常璩《華陽國志》:記蜀漢古軼事。

10.

時 令

記時令

宋‧陳元靚《歲時廣記》:依四時之序,分月述節令。

11.

地 理

都會郡縣、邊防、山水、古蹟、河渠、遊記、雜記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注解水經,寫景美,文學價值高(河渠類)。
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保存明代地方史料,意在經世致用。
明•徐宏祖《徐霞客遊記》:古今記遊第一,為日記體遊記散文。

12.

職 官

官制、官箴

唐玄宗《唐六典》:詳記唐代官制。

13.

政 書

以典章制度為主

唐‧杜佑《通典》
宋•鄭樵《通志》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

14.

目 錄

 

漢‧劉向《別錄》:劉向奉敕校書後之群書提要(亡佚)
漢•劉歆《七略》:目錄學之祖
班固•《漢書‧藝文志》:現存最早書目
清•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15.

史 評

以評論史事為主

唐‧劉知幾《史通》(始祖)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

 

三、史書體例(四庫全書共分十五類,詳述六類)

 

體例

為中心

書名

特色

備註

編年體

時間
(年代)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後代列入「經部」

《左傳》

編年體之祖

劉知幾史通

《竹書紀年》

編年體之首

清朝四庫全書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

司馬光等編著

紀傳體(正史)

人物

《史記》

紀傳體通史之祖

司馬遷作

《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之祖

班固父子兄妹合著

24

史記至明史

中國的「正史」

《臺灣通史》

連橫作、紀傳體通史

屬方志,非「正史」

國別體

國家

《國語》

國別史之祖

相傳為左丘明所作

《戰國策》

劉向編輯而成

曾鞏整理校勘

()事本末體

事件

通鑑紀事本末

袁樞編著

據《資治通鑑》編

另有《元史記事本末》、《明史記事本末》等

政書類

典章制度

《通典》

唐‧杜佑著

合稱「三通」,後代又有續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通志》

宋‧鄭樵著

《文獻通考》

元‧馬端臨著

地理類

 

《水經注》

北魏‧酈道元註解

地理與山水文學

 

四、依其所記朝代而有通史與斷史之分

類 別

說 明

書 例

通 史

所記史事貫通兩個或兩個以上朝代的歷史

《史記》為通史之祖。其他如《五代史》、《資治通鑑》(非正史)、《臺灣通史》(非正史)。

斷代史

所記史事斷於一代者。

《漢書》為斷代史之祖。其他如《元史》、〈新唐書》。

附註:

1.《資治通鑑】為編年體史書,不是正史體例。

2.《臺灣通史》為方志,故不是正史。

3.《尚書》為中國最早史書。

 

五、臺灣通史簡介

 

作 者

連 橫

體 例

紀傳體(仿史記、漢書而略作通變),非正史

起 迄

隋朝大業年間~臺灣割讓(西元605年~1895年)。歷時1290

寫作時間

光緒34年(西元1908年)~民國7年(西元1918年),費時十年

內 容

4、志24(附表)、傳60。分上、中、下三冊

自題詩句於卷末

之一:

傭書碌碌損奇才,絕代詞華謾自哀。三百年來無此作,拚將心血付三臺。

語譯:

受僱代人抄寫這種平庸忙碌的工作實有損我卓越的才能,我絕代的華美詞藻只能空自哀憐。三百年來都沒有這樣的作品,拚了命也要將我的心血付諸臺灣。

之五:

絕業名山幸已成,網羅文獻責非輕。而今萬卷藏書富,不讓元侯擁百城。

語譯:

在亂世中斷的不朽著作僥倖完成了,搜求典籍和熟知文化掌故的賢人的責任實在不輕。如今擁有萬卷的藏書的富足感,不輸給擁有百城的諸侯啊!

之六:

一代頭銜署逸民,千秋事業未沉淪。山川尚足供吟詠,大隱何妨在海濱。

語譯:

我自題的頭銜是「逸民」(避世隱居者),流傳千秋的著作沒有被埋沒。美好的山川景色尚值得歌詠,真正有心隱居的人何妨隱居在海濱。

評 價

章太炎

:民族精神之所附,贊為必傳之作。

張其昀

著臺灣精神:「臺灣通史一書,務在發揚民族精神,分析言之,又包含四點,便是移民精神、革命精神、創業精神和海國精神,綜括起來,可稱之為臺灣精神。」「一部臺灣通史,其勢力超過於日本全部陸海空軍;因為日本軍隊只能占領臺灣的土地,而不能征服臺灣的人心。雅堂先生的大著,發揚愛國思想,喚醒民族靈魂。」

連橫夫人沈璈

亦撰後序,贊頌先生的成就:「嗟乎!夫子之心苦矣!夫子之志大矣!臺自開闢以來,三百餘載,無人能為此書;而今日三百餘萬人,又無人肯為此書。而夫子乃毅然為之。抱其難貞,不辭勞瘁,一若冥冥在上有神鑑臨之者,而今亦可以自慰矣。」

 

引起動機:

臺灣遭殖民、統治大事記:

一、荷蘭3816241661

1624年時攻佔了臺灣部,臺南為治重點地。荷蘭人曾派人探勘大員(今安平),欲進駐台灣,使台灣成為商業據點,但遭到原住民的攻擊,因此興起建築城堡防衛的想法。

1624年開始建築熱蘭遮城安平古堡),歷經十年(1634年)才完工,城堡分為內、外城,內城為士兵營房、教堂和倉庫,外城形狀為長方形,位於內城的西北角,屬於貿易場所。城牆以糖水、糯米汁、貝殼灰與磚石建築而成,質地非常堅固。(萬里長城有些區段也是以土石加上煮熟的米攪拌蓋成,原理是米的黏性可以使城牆更為堅固。)當時人稱台灣城,今俗稱安平古堡

熱蘭遮城,後來缺乏淡水,向原住民購得赤崁一地。荷蘭人因郭懷一的抗事件,遂於西元1653年興建普羅民遮城為保衛,歷經三年完工,人因當地名為赤崁,稱普羅民遮城為赤崁樓。

1661年被鄭成功打敗而退出臺灣

二、西班牙1716261642

1626511日:西班牙人到達臺灣本島之最東點,將登陸灘頭陣地命為「三貂角。接著攻占了臺灣部,基隆淡水為重點地。

1642821日:荷西爭奪臺灣,展開在最大一次戰爭。西班牙荷蘭人趕出臺灣

三、鄭成功父子:2316611683

1653年,逃亡在廣東肇慶的桂王爵封鄭成功為「延平郡王」,於1661年亡故。王朝壽終正寢之後,鄭成功及其族人仍繼續崇奉朝的正朔「永曆」,表示不承認異族滿清17世紀大航海時代,鄭成功率領的武裝海商集團縱橫於中國沿海。他高舉「反」大旗,建立起臺灣第一個漢人政權,獲賜姓被尊為「國姓爺」。西洋人迄今仍依「國姓爺」的南語發音稱他為「Koxinga」。

1661430日:鄭成功率艦直駛臺灣安平),準備驅逐荷蘭政權。

鄭成功〈致荷蘭守將書〉

原文:執事率數百之眾,困守城中,何足以抗我軍?而余尤怪執事之不智也!(就事實立言)

夫天下之人,固不樂死於非命。余之數告執事者,蓋為貴國人民之性命,不忍陷之瘡痍爾。今再命使者,前往致意,願執事熟思之。(曉以利害)

執事若知不敵,獻城降,則余當以誠意相待;否則我軍攻城,而執事始揭白旗,則余亦止戰,以待後命。我軍入城之時,余嚴飭將士,秋毫無犯,一聽貴國人民之去。若有願留者,余亦保護之,與人同。(給予承諾)

夫戰敗而和,古有明訓;臨事不斷,智者所譏。貴國人民,遠渡重洋,經營臺島。至勢不得已,而謀自衛之道,固余之所壯也。然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踞。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珍瑤不急之物,悉聽而歸。若執事不聽,可樹紅旗請請戰,余亦立馬以觀。毋游移而不決也。(辨以是非,表明立場)

生死之權,在余掌中。見機而作,不俟終日。唯執事圖之。(總結全文,明示意旨。(本文是一封招降的軍文書,古稱「檄文」,今稱「最後通牒」,也就是所謂「哀的美敦書」。)

166154日:普羅民遮城(赤崁樓)守將獻城投降。

166221日:荷蘭人熱蘭遮城投降,鄭成功光復臺灣29日 荷蘭殖民臺灣的日誌「熱蘭遮城日記」記下最後一頁。

荷蘭人也蠻可愛的荷蘭人還真可愛,雖然他們的目的是殖民、獲取商業利益,而這也是生活所需,因為荷蘭天然資源匱乏,土地狹小,只能靠貿易營利。他們在東方採買,運去西方賣高價,順便再運些物資來東方賣。不過這筆錢也不是那麼好賺,從歐洲坐船來台灣要十個月,現代人才坐了二十個小時的飛機就喊背痛腿酸的,以前人可是在船上晃個一年半載的,還要面對無情的海難,這份勇氣挺可愛的。

鄭成功的通情達荷媾和條約有兩種版本,一種是十八條,另一種是十六條。從條約中可以看出鄭成功蠻通情達理的,例如第六條,答應讓荷蘭士兵離開登船時,按照他們的儀式,打著荷蘭的旗幟,帶著槍枝(還准許裝子彈、上膛),並打鼓列隊登船。讓他們有尊嚴的離開,就像他們來時一樣

16655月:到臺灣未滿一年,鄭成功的壯志未酬,結束了充滿波折的生涯,享年三十九歲。他死後,因讚許其趕出荷蘭人及開拓臺灣的功績,移民崇奉他為「開山王」,在臺南建立「開山廟」。及至朝時代,於1874年得到敕許建廟為「延平郡王祠」,正殿奉祀鄭成功

1666928日:臺灣第一次孔子誕辰有了第一座孔廟

1670623日:船首泊臺灣

1683年:施琅奉康熙皇帝命令攻打臺灣,打敗了氏政權。

四、滿清政府:20316831895

1858626日:中英「天津條約」簽字,加開臺灣安平港)為商埠,促使臺灣門戶大開

1859518日:西班牙「道明會」教士郭德剛何保祿宣傳。

1862718日:滬尾(淡水)開港。

1863101日:雞籠(基隆)海關正式開闢。

1874 5 7日:日本政府以「牡丹社」事件為藉口,揮軍渡海犯

1875822日:因獅社番亂,來督軍進剿的沈葆禎離台。

1884108日:軍在淡水沙崙東北海岸登陸。

1884413日:國巡洋艦伏爾達號自行闖基隆碼頭。

1884 8 6日:劉銘傳軍出海,收復基隆

1884915日:國政府擬以90年為期,租借基隆淡水,做為中法戰爭談判的籌碼。

18851012日:廷任劉銘傳臺灣第一任巡撫。

1891  5 9日:邵友濂接任第三任臺灣巡撫。

1891  6 4日:劉銘傳交卸臺灣巡撫職務。

1892527日:蔣師轍應聘為《臺灣通志》總纂,擔任修志工作。

1895326日 澎湖淪陷於日本

1895417日(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日本明治二十八年當地時間上午1140分):廷與倭兩國全權代表在日本山口赤間關馬關春帆樓二樓簽署了馬關新約》──《中日講和條約》。日本方面稱為《下關條約》或《日清講和條約》。方代表為欽差頭等全權大臣李鴻章和欽差全權大臣李經方,日方代表為首相伊藤博文和外務大臣陸奧宗光。該條約的簽署,標誌著甲午戰爭的結束。條約原本現典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

第二條:下列地方之城壘、兵器製造所及國有物永遠讓與日本。一、遼東半島。二、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三、澎湖群島,即格林尼次東經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北緯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間諸島嶼。

第五條:割讓土地的居民能自由賣掉所有不動產及遷移,條約批准2年後該地的居民將被視為日本國民

第十一條:條約由中日兩國批准,日本明治28年(1895年)58日,清光緒二十一年四月十四日生效。

五、日本501895~1945

1895年從馬關條約中得到了第一個殖民地──臺灣

1895617日:臺灣總督在台舉行「始政公式」。

1895618日:閥成立教務部,展開殖民教育工作。

1895620日:胡傳在台東鎮海後軍中,預立遺囑。

1895 6 2日:李經方在海上辦理臺灣交割手續。

1895 6 7日:日軍兵臨台北城,在「內應外合」下占領台北。

1895717日:客家莊抗日,八百名成仁。

1895 7 2日:日軍因平埔族的騷擾,南下軍事行動受阻。

18951019日:劉永福逃離臺灣。

18951021日:台南府城淪,臺灣民主國亡。

1895 10 9日:反攻竹塹頭份之役的徐驤成仁。

18951118日:「臺灣總督府」舉行「全島平定祝賀會」。

1895 11 1日:征的近衛師團,班師離

1925230:馬公日軍舉行盛大「領澎湖三十週年招魂大祭」

19458年對抗戰獲勝,寇將臺灣歸還中華

五、國民政府:

19451025臺灣復,直至今日。

2007年起每年10月下旬:府城荷蘭是那麼有意義與內涵。代表用心讓現在的臺灣人了解也讓現在荷蘭人體會當初四百年前,荷蘭先人曾在臺灣留下過足跡。星期六晚上荷蘭日音樂會,荷蘭代表傅康先生上台致詞時提到,這座矗立的雕像很real寫實的描繪當初的情形,四百年前的荷蘭人離開了府城。但是荷蘭人心理從沒離開,這個禮拜荷蘭人又回到了府城,荷蘭人從未離開過府城,荷蘭人永遠在聽了讓人覺得很有感觸,四百年前雙方祖先在此戰爭,時空變換後,在同一地點,雙方後人在此舉辦音樂會,讓雙方以和平的方式去紀念這一段歷史。

201521「殖民」本質就是「掠奪」,絕對不可能如柯文哲所言:「被殖民越久,越高明」!原鄉走一走吧,看看「殖民」或「半殖民」曾經犯下的多少罪惡,喚    起內心裡的良知。

柯文哲接受美媒《外交政策》專訪聲稱「被殖民越久越進步」2015-02-01

柯文哲近期在接受美國權威雜誌《外交政策》(ForeignPolicy)專訪時表示,在全球四個華語地區,被殖民的歷史越久,這個地方就越進步。他還同時以殖民史來給人社會文化排序。「不好意思地講,就文化而言,新加坡香港好,香港臺灣好,臺灣中國大陸好。」

臺灣媒網站報導:柯文哲120日接受《外交政策》專訪,暢談個人政治觀點、臺灣政治現況、美台關係、兩岸關係以及2016臺灣「總統」大選等,議題相當廣泛,以中英雙語形式進行。有關內容29日在《外交政策》雜誌官網發表。

柯文哲還稱越南文化要比中國大陸的文化更加優越。他表示,曾去過越南中國大陸,「越南雖然看起來很窮,路上看到紅燈一定會停下來,綠燈才會走。中國雖然GDP(國內生產總值)比越南高,但要我比較兩國文化,越南文化還是比較優越」。柯文哲表示,他曾待過美國,覺得美國是個很棒的國家,一個好的國家不一定要擁有核武、宇宙飛船或高速鐵路,而是人民具備基本的社會價值,像是民主、自由、人權等,並且活得像個「人」。

臺灣,政治人物對殖民歷史發表爭議觀點並非首次。此前,李登輝就肯定日本臺灣五十年的殖民歷史,並表示臺灣日本是「命運共同體」。不過,日本政府並沒有予以回應。

《外交政策》刊發這篇採訪後,臺灣政界、學者和活動人士就對此展開批評。「歐洲殖民者把北美建設成最先進的國家,難道是印第安人的光榮嗎?」世新大學中文系教授王曉波反問道。就在輿論批評的同時,台北市政府發言人林鶴明週六(131日)出面為柯文哲辯護。他說,人地區接受殖民越久越進步的說法,「非柯文哲獨創」,他所說的是「殖民現代性」,即「開放門戶勢必有傷痕但也有正面評價影響。」

※※※※※※※※※

台北市柯文哲日前接受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Policy雜誌專訪時,提到被殖民的經驗越久,可以帶來更多的進步,引發爭議柯文哲今天下午出席「公民好忙」新書發表會,被媒體問到此事,他表示,自己的意思其實是要強調,文明社會不是一天造成,要靠幾十年才能成功,「接觸近代文明越久,文明深化會較深」。結果出來變成「殖民越久越進步」,「天啊!這實在差太多了」。

柯文哲說,近代文明興起是在西班牙葡萄牙開拓時期,「我們不能否認,人類兩三百年來的文明開創地區還是在西歐」,文明不會在短時間內建立,他在專訪中舉例看到紅燈要停、綠燈要行、走路靠右邊,這些都是基本嘗試,但要靠幾十年才能建立成功。反覆強調,他的意思是接觸近代文明越久,社會文明化越深。雖然中國短期GDP大量生產,但像看紅燈要停、走路靠右邊,都是長久才能建立的文化。

※※※※※※※※※

【中央社/台北2015-02-01日電】台北市柯文哲今天說,他闡述的是接觸近代文明越久,社會文明化程度越深,怎會被寫成「被殖民越久越文明」,天哪,實在是差太多了;下次外媒來訪問,要確保翻譯精確。

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Policy)雜誌129日在網路版刊出專訪柯文哲內容濃縮版。柯文哲在專訪中提到,臺灣新加坡香港中國大陸等4個地區,被殖民最久的卻是最進步的地區。對於「殖民越久越文明」引發爭議,柯文哲下午出席「公民很忙」新書發表會,會前受訪時表示,他要闡述的概念是,近代文明興起後,接觸近代文明越久,整個社會文明化程度越深,「怎麼會被寫成被殖民越久越文明,天哪,實在是差太多了」。

柯文哲說,下次外媒要來訪問,要確保翻譯人員夠精確。他也在反省,講話如何比較精確的回答。他看過中國大陸中央電視台的大國崛起節目,從文藝復興運動以後,西班牙葡萄牙等國的世界航路,開啟了近代文明。不能否認近代文明的開創地區是西地區,接觸近代文明越早的地方,受文明的影響較深。他說,文明社會不是一天造成;看到紅燈要停,綠燈才能走,這種很基本的東西,有時候要花幾十年才能教育成功。他表示,像中國雖然能在短期內GDP大量提升、有核子武器,但是「看紅燈要停、走路靠右邊」等這種文明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建立,他要講的是這個概念。

2015年:是對抗戰勝利七十周年,也是〈馬關條約〉簽定120周年中共預計九月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閱兵,據傳將廣邀臺灣的抗戰老兵參觀。大陸舉辦抗戰閱兵的消息,上月廿七日由「人民網」披露。報導指出,日期訂在九月三日,規模略小於五年一次的「十一」閱兵,但因強調「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所以將廣邀其他國家;俄國總統普亭允諾出席,並派部隊參加校閱。大陸甚至出現網路民調,許多人主張邀請日本首相安倍參加。至於臺灣方面,國防部原本預定的抗戰七十周年紀念活動,包括史料展、紀念音樂會等,並無大型群眾活動。

對此,林郁方表示:為了釐清史實,他已向新任國防部長高廣圻建議,「我方也應舉辦紀念閱兵。」高廣圻昨到立法院拜會,林郁方轉述,聽到「抗戰勝利閱兵」構想時,高廣圻「有一點意外」,但也立刻表示將在本周總統府軍談中向報告。林郁方說,強調中華民國是抗戰主角,不僅是維護歷史真相,抗戰更是將「中華民國」與「臺灣」連結在一起的關鍵;若非八年苦戰得勝,臺灣現在可能還是日本殖民地。他表示,北京藉紀念抗戰實施統戰,如果我方全無作為,屆時有老兵、退將前往對岸參加,國內勢必又淪入互相攻訐。

補充資料清日甲午戰爭及《馬關條約》割始末、影響

1894朝鮮王朝發生東學黨事件,朝應朝鮮要求下派兵進入朝鮮半島,並依照《中日天津條約》,知會日本有關行動。事件平息後,軍拒絕撤兵,後來更突襲駐守於朝鮮軍。廷被迫向日本宣戰。由於該年是甲午年,故又稱為「甲午戰爭」,其後軍戰敗,廷向日本求和。

18941126日,即大山巖大將指揮的日本第二軍在遼東半島九連城登陸後不久,李鴻章即派遣天津海關稅務司德璀琳前往神戶,試圖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會面並召開和談,但是遭到拒絕。次年131日,朝的兩名全權大使,總理衙門大臣張蔭梧湖南巡撫邵友濂到達廣島大本營,與首相伊藤博文和外務大臣陸奧宗光會談,次日,方以「國全權委任狀不完善」為由中斷了交涉

1895319李鴻章攜帶全權委任狀,乘坐國商船「公義號」抵達赤間關馬關港(今下關港),隨後與方全權代表伊藤博文展開和談,地點為馬關著名的河豚料理店春帆樓。

320日雙方進行全權委任狀檢視確認及簡短問答。

321日開始進行停戰談判。

324李鴻章在乘坐轎子前往春帆樓途中,被刺客小山六之助開槍擊中左臉,血染官服,當場昏倒。一時間,現場大亂,行人四處逃竄,殺手趁亂躲入人群溜之大吉,躲入路旁的一個店鋪內。隨行的醫師馬上替李鴻章進行急救,幸子彈未擊中要害,李鴻章迅速康復。

328伊藤博文擔心國際輿論指責,同時唯恐李鴻章就此回國、日和談凍結,招致等列強進行強行調解或干涉,是於此日告知李鴻章日方願意停戰,隨即進行談判並且完成停戰談判。

330日簽訂停戰協議。

41日開始進行議和談判,方在議和談判第一輪中提出《日清媾和條約》草案,主要要求包含:確認朝鮮獨立;朝向日本賠償軍費庫平銀三萬萬兩;向日本永久割讓臺灣島、澎湖群島與臺澎附屬各島嶼,以及北緯41度線以南的遼東半島;向日本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順天湘潭梧州七處通商口岸;長江西江吳淞江運河等內河航行權範圍;日本駐軍地點及所需軍費。

417日議和談判期間,雙方經歷數次會面談判及書面協調後,方降低要求,將賠款縮減為庫平銀二億兩白銀;縮減遼東半島割讓範圍(由北緯41度線改為鴨綠江-安平河口-鳳城-海城-營口-遼河口一線);減去順天湘潭梧州三處通商口岸……等等。於1895年(明治28年)417日,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日本當地時間上午1140分,中日兩國全權代表在春帆樓二樓簽署了《日清媾和條約》,即《馬關條約》

簽下《馬關條約》後,李鴻章感慨道:「日本將成為終世之患!」李鴻章談判時,方對光緒李鴻章之間的聯繫了如指掌,對慈禧太后、光緒皇帝敕命李鴻章的賠款二萬萬兩白銀的底線也十分清楚,於是在談判中寸步不讓,最終獲取了最大利益。

傳說李鴻章曾向慈禧太后或光緒皇帝進言:「臺灣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割讓出去並不可惜」,或曰:「臺灣,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瘴癘之地,割之可也」。然而也有相關研究及評論者指出,根據目前所有可見史料檔案,未能發現李鴻章發表這段評語的紀錄。相反,李鴻章在與當時日本首相伊藤博文進行《馬關條約》的談判時曾聲明「臺灣已立一行省,不能送給他國」、「擬請所讓之地,如果勒令中國照辦,兩國子子孫孫永成仇敵,傳至無窮矣」等等。

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

第一條:中國確認朝鮮國為獨立自主國家,朝鮮中國的朝貢、奉獻、典禮永遠廢止。

第二條:下列地方之城壘、兵器製造所及國有物永遠讓與日本。一、遼東半島。二、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三、澎湖群島,即格林尼次東經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北緯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間諸島嶼。

第三條:兩國各選派官員依據粘附本約之地圖,共同踏勘並確定遼東半島之劃界。

第四條:中國支付日本賠款2億兩白銀(約3億日圓)。

第五條:割讓土地的居民能自由賣掉所有不動產及遷移,條約批准2年後該地的居民將被視為日本國民

第六條:中國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等口岸,及認可日本最惠國待遇。允許日本人在中國通商口岸設立領事館和工廠及輸入各種機器。

第七條:日本3個月以內撤回中國領土內之軍。

第八條:中國承認日本佔領山東省威海衛三年,待中國還清賠款後才交還,如果費用支付不全,軍不撤回,軍軍費由中國負擔。

第九條:中國對日本人俘虜,不可虐待處刑,也不可對協助軍的中國人士處刑。

第十條:條約批准日開始,停止交戰。

第十一條:條約由中日兩國批准,日本明治28年(1895年)58日,清光緒二十一年四月十四日生效。

《馬關條約》,為大清帝國和大日本帝國於1895417日(清朝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日本明治二十八年)在日本山口赤間關馬關港(今日本山口下關下關港一帶)簽署的條約,原名《馬關新約》,又稱《中日講和條約》,日本方面稱為《下關條約》或《日清講和條約》。方代表為欽差頭等全權大臣李鴻章和欽差全權大臣李經方,日方代表為首相伊藤博文和外務大臣陸奧宗光。該條約的簽署,標誌著甲午戰爭的結束。條約原本現典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

影響:

俄法德三國干涉由於《馬關條約》中規定將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該約簽署後六天受國、國及國的干涉,稱為三國干涉。同年118日,雙方又簽訂了《遼南條約》(《中日交還奉天省南邊地方條約》),日本被迫同意歸還遼東半島,但廷須繳付三千萬兩白銀的「贖費」作為補償。其後,國以「還有功」為名,向政府租借旅順大連兩港,將勢力伸入南滿洲1900年八國聯軍議和後不撤兵,成為1904日俄戰爭的原因。

日本勢力擴充日本在甲午戰後使朝鮮王朝脫離與朝的藩屬關係,並扶持朝鮮成立大韓帝國,成為日本發展勢力的前奏,並導致於1910年正式吞併朝鮮,成為日本1930年代起進犯中國東北,及1940年代起進犯亞洲的侵略戰爭跳板。與此同時,由於臺灣澎湖群島的割讓,更增加了中國南方的軍事威脅,並於1898年要求廷將福建省永不割讓給他國,成為日本勢力範圍。臺灣則成為日本1941年後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進犯中國大陸與南洋的中心,有一大部分的戰鬥群是來自臺灣的機場與港口。

另外,馬關條約所規定的賠款,為當時日本國家預算8000萬日元的4倍強,相當於36000萬日元以上的銀兩。日本以賠款作為財源完成金本位制度。賠款的支付造成中國更貧乏。藉由獲取臺灣稻米、茶葉、樟腦、蔗糖、林業開發,日本內地獲得了資本主義所需的資本運作,使日本在世界經濟體系中從邊陲晉升到半邊陲國家(1868-1900),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從半邊陲晉升到核心(1945-1970)。

利用甲午戰爭賠款,將原先設於京都的第三高等學校升格為京都帝國大學

推動變法及革命18941895甲午戰敗及馬關條約的簽訂令全國震撼,後續1895年的《中俄密約》,使有識之士明白單靠1850年起自強運動學習歐美船堅炮利技術並不足以抵抗外敵的入侵,繼而提出政治改革的要求。維新人士康有為及梁啟超在北京發起十八行省與臺灣奉天的公車舉人連署簽名,要求廷拒和、練兵、遷都、變法,史稱「公車上書」,後續因應1898年的各國強租軍港及劃定勢力範圍,於是推動君主立憲的維新運動,結果失敗史稱戊戌變法,並成為八國聯軍侵的原因,另一方面革命分子,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運動亦展開,主張推翻滿清,建立共和政體。

臺灣的影響:

簽約之時民的反彈極大,據《史稿》記載:「……二十一年,棄臺灣,省巡撫。」、索交臺灣益亟,朝旨命臺灣巡撫唐景崧交臺,民洶洶欲變,並引公法力爭。」

由於干涉還的啟發,兩江總督張之洞有意請等國干涉還,然而各國在干涉還成功之後,已無強烈意願再為臺灣之事而得罪日本,因此引發抗政府臺灣民主國的出現。但終究因實力遠不及日本而迅速瓦解。

1897年(明治30年)58住民去就決定日前,選擇離開臺灣的有6456,為當時臺灣總人口數約250萬的0.23%-0.25%

依照該條約,臺灣本島及澎湖之主權被割讓給日本,在實際與法理上都脫離中國。之後臺澎就由日本統治50年至二戰結束始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統治。間接形成當今臺灣地位歸屬問題、以及臺海兩岸長期分裂分治;又加上期間中國歷經的大變動(如辛亥革命、中華民國成立、軍閥混戰、北伐、中日戰爭等)臺灣均未影響到,造成今日相當部分本土臺灣人對中國大陸認同感薄弱,甚至認為與己無關,成為臺灣內部國家認同、統獨對立問題的遠因。

日本半世紀的統治促成臺灣人集體認同出現,使原本在朝統治時,各族群間普遍存在的分類械鬥逐漸消失。

據時期於政治、經濟、教育、醫療、文化等層面皆逐步現代化,與中國在此後有著不同的發展歷程,因此在戰後臺灣的社會形態與文化已與中國產生一定程度的差異。加之日本施行如皇民化運動的同化政策影響與二戰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治施政,以及臺灣人與外省人間的價值觀落差,導致部份臺灣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對治時期產生一定的懷念。此外也影響了戰後臺灣對國家民族認同、臺灣主體性、族群意識觀念乃至臺灣獨立運動的興起。臺灣迄今仍對日本相當友好,和中國大陸及香港等其他華人地區,乃至於部分東亞國家形成強烈對比。1995年,就有若干主張臺灣獨立人士在臺北舉辦遊行,紀念與慶祝馬關條約之簽定及臺灣脫離中國一百週年,認為這是臺灣歷史發展的契機。或作為反對臺海兩岸統一的依據之一。

連氏家族遷臺三百餘年,十代世系圖表          
一世 興位                  
                      
                      
二世 長子
 次子
吉公
               
                      
                      
三世    連卿 連侯 連伯         
                      
四世    連齊全               
                      
                      
五世    長子
連長瑞
 次子
連長琪
 三子
連長瑛
         
                      
                      
六世    長子
連得敏
 次子
連得政
(劉妙娘)
 三子
連得敦
         
                      
                      
七世 次女

 長女

 長子
連重承

 次子
連重裕
(城璧)

 三子
連重國

 四子
連重送

(沈筱雲)
 五子
連重廷

                      
                      
八世       參女
連秋漢

(黃綺堂)
 次女
連春臺

 長女
連夏甸

(林伯奏)
 長子
連震東

(趙蘭坤)
   
                      
九世             外孫女
林文月

 連戰
(方瑀)
   
                      
                      
十世          次女
連詠心
 長女
連惠心
 長子
連勝文

(蔡依珊)
 次子
連勝武
(路永佳)

 

 

作者:連橫武公,號雅堂,晚號劍花,別署慕真,祖籍福建龍溪。德宗光緒四年生於臺南,民國二十五年病逝於上海,享年五十九1878217日~1936628)。十三歲時,父親給他一部《續修臺灣府志》,並期勉他:「汝為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這對他後來立志為臺灣撰史,有重要的影響。1895年,甲午戰爭,廷戰敗,被迫將臺灣割讓給日本激發他強烈的民族意識,連橫17歲。民國三年,到北平國史館任職,因盡閱館中所藏臺灣檔案和資料。冬天返抵臺灣,開始整理所收集的臺灣史料。1908年,開始撰寫《臺灣通史》。費時10年,於民國七年,完成了這部60萬字的臺灣歷史巨著,成為連橫一生最重要的代表作品。連橫另有詩集傳世。著作尚有《臺灣語典》、《臺灣詩乘》、《劍花室詩集》、《劍花室文集》等。連橫能詩能文,對於臺灣文獻的保存,有其貢獻。連橫也是臺灣日治時期的著名詩人。

連橫:LiânHîng

幼名:允斌

譜名:重送

又名:武公

表字:天縱

字:雅堂,又作雅棠

號:慕陶、劍花

別名:連雅堂

出生:1878217日(136歲)清治臺灣臺灣府臺灣縣

逝世:1936628日(58歲)中華民國上海

死因:肝癌

墓地:新北市泰山區明志路一段274121.432°E25.05979°N

紀念建築:「連雅堂先生暨夫人墓」

祖籍: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今漳州龍海)[5]

家鄉:臺灣台南

民族:漢族

國籍:大清帝國、大日本帝國、中華民國

語言:台語、華語

教育程度:私塾

職業:臺灣日治時期的詩人、台語學家、臺灣歷史學家;政治人物。

組織:南社、櫟社

機構:福建日日新聞、台南新報、臺灣新聞

知名作品:1920年著作《臺灣通史》完成並出版、《臺灣語典》、《臺灣詩乘》、《劍花室詩集》。

父母:連得政、劉妙娘

配偶:沈璈

子女:連夏甸、連春臺、連震東、連秋漢

親屬:兄連城璧、兄連重國、弟連重廷

平:

連橫出身於商人世家「馬崎連氏」,祖先是山西上黨客家人,

代時馬崎連氏的開基祖連佛保福建漳州龍溪萬松關馬崎社(今為福建龍海榜山長州村)。

末全家遷居臺灣,世居臺南市馬兵營,此處為鄭成功駐軍故地。直到朝初期,連家都身著朝服裝,不願做朝官吏,苦守忠孝節義。

康熙年間,連佛保的十世孫連興位,從漳州渡過臺灣海峽,定居臺灣馬兵營(今日臺南市中西區)。

道光咸豐年間,五世祖連長瑞連橫祖父),配鄭清罔娘,生子三、女四。長瑞公是一位有學問的讀書人,因家恪守朝遺民不應科舉的遺訓,全憑興趣愛好讀書,成為「謎壇奇才」。漳州府城坊橋頭經營芳蘭號煙鋪,販賣鴉片,收入頗豐

  六世祖:得政公(連橫父),字永昌,愛國儒商。青年時飽讀詩書,因不參加清朝科舉考試而從事制糖業,他為糖廠取了一個文雅別致的名字──芝蘭,他抓住巡撫劉銘傳扶持糖業發展的機遇,積極採用新法制糖,把「芝蘭」辦成台南首屈一指的糖廠。他繼承家仁義慈善遺風,同治年間,台南連年饑荒,米價飛漲,他採購一二千擔大米,平價出售,對貧困老弱之家則按日二升米救濟,活人無數。光緒十九年,當地士紳聯名上書巡撫衙門舉薦其「孝友端行」,獲「奉旨建坊,入祀孝悌祠」的榮譽,成為台南連家第一個被載入史冊的名人。

永昌公配劉妙娘,育五子二女,連橫即其第四子。

年譜:

早年經歷

1878年:217連橫出生,自幼聰慧好學。他在自述中說:「我家居此二百數十年矣,自我始祖興位公以至我祖我父,皆遺命以服殮。堂中畫像,方巾寬衣,威儀穆棣,故國之思,悠然遠矣!」

經商成功的永昌公重視教育,他購買連宅附近的一座「吳園」專供子女讀書。他常和子女一起讀書論史,傳授做人處事的道理,經常帶孩子們外出遍游台南一帶名勝古跡,給孩子講先賢忠義愛國的故事。

1891年:連橫少時對《史記》《書》等文史典章特別感興趣,13歲時,其父以重金購買一部余文儀編修的《臺灣府志》,要連橫好好閱讀,並勉勵他說:「汝為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連橫讀後,覺得此書敘史疏漏頗多,尤其是作者站在廷角度,對鄭成功復臺理臺事跡多誣蔑之詞,七世承傳南家風的連橫,對此書十分不滿,立誓將來要重寫一部臺灣史,以匡正謬誤,彰揚文采,補其缺失,傳育後世。

1893年,(光緒十九年):家始踏入樟腦煉製,每年產量可達數萬擔,獲利達數十萬兩金,為當時漳州臺南兩地的巨富,惟因日本後被沒收資產,家境中落

1894年:正當台南連氏家業如日中天的時候,中日甲午戰爭爆發。

1895年,連橫17歲:甲午戰爭朝戰敗,日本根據〈馬關條約〉派軍隊割占臺灣,遭臺灣軍民頑強抵抗臺灣地方官民創臺灣民主國,與日本帝國爆發乙未戰爭家將世居之地馬兵營提供給劉永福領導的抗軍隊做總指揮部,在日寇佔領臺灣之後被焚毀,連橫之父連永昌猝然病故於抗籌款的途中。嗣後,臺南城破,家及臺灣民眾一夕之間淪為亡國奴。

年僅18歲的連橫,挑起家庭、家族、民族存亡的重擔。家在臺灣因經營實業而發達,因軍侵戰而敗落,而連橫卻走了另一條人生之路:他在國破家亡的亂世中,用他那支橫掃千軍的筆,為保存民族文化奮鬥終生,成為臺灣文化巨匠。他撰寫的《臺灣通史》,「如同一盞歷史明燈,照亮臺灣同胞尋根問祖的道路」,他的《臺灣語典》、《臺灣贅談》、《大陸遊記》、《劍花室詩集》、《雅堂文集》等宏文巨著,無不滲透愛國思想,他被譽為臺灣四大歷史名人。

連橫悲痛地寫道:「乙末之歲,時年十八,奉諱家居,手寫《少陵全集》,始稍學詩,以述其家國淒涼之感。」根據《馬關條約》第五款規定:「日本准讓臺灣地方人民去界外,期滿之後,尚未遷徙者,均視為日本臣民。」蠻橫之規定,更昭示倭國狼子野心。但在當時,臺灣居民自閩粵等地遷來多達百年以上,早已安身立命於,難以外遷,1897年期限到時,從台南地區返回大陸者只有4500人。

1897年,20歲,連橫回到大陸,他本想留在大陸讀書,無奈母親卻要他回與表姐沈筱雲(沈鴻傑德墨)之女沈璈)結婚,連橫遵命返鄉完婚。第二年,他開始了自己的文字生涯,擔任《臺南新報》漢字主筆,後又輾轉數家報社。

1899年,24歲:為臺南《臺澎日報》記者,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作歌頌詩〈歡迎兒玉督憲南巡頌德詩〉

來往於中國和日治臺灣之間

1902年,連橫24歲:曾赴福建參加科舉。當時連橫先去廈門,以銀錢捐得監生功名,取得應考資格,再到福州應鄉試,但不第。對於這件事情,他的兒子連震東解釋,連橫「非不知以其思想之新,獲雋至難,特借應試之便,赴閩調養身體也。」(引自陳柔縉1999)(連橫在《臺灣通史》曾說自身家族有德性,為民族尊嚴而不參加廷科舉。不過,連橫的兄長連城璧就是秀才)

1904連震東出生於台南,連橫給兒子起名:「震東」,字定一。取「震撼東亞,臺灣與祖國大陸定成一統」之意1929年畢業於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經濟科,回到台灣加入《昭和新報》。

1905年,連橫27歲:再一次離開臺灣,在福建廈門創辦《福建日日新聞》。根據連震東1962a1052)的說法,該報「鼓吹排滿。當時同盟會同志在南洋者,閱報大喜,派林竹癡先生來,商改組為同盟會機關報。嗣以廷忌先生之言論,飭吏向駐廈日本領事館抗議,遂遭封閉。」不過,連震東以外的人對這件事情有不同的說法。連橫的朋友林申生認為,該報關門的原因,「緣該報社之組織不健全,非吏向人抗議之結果;人特聽其自生自滅耳」(引自陳柔縉1999)。另一位和連橫親近的門生張振樑則認為,連橫創辦該報的原因「乃其時局粗定,日人招徠人故」(引自陳柔縉1999)。1905年,《福建日日新聞》關閉。關閉《福建日日新聞》後,連橫又於同年回到臺灣,在由《台澎日報》改版而成的《臺南新報》內任職。

1906年,28歲:(因酷愛吟詩,與友人趙雲石、謝籟軒等十餘人在臺南創南社。

1908年,30歲:(舉家遷到台中,任職於台中發行的《臺灣新聞》漢文部。同年,連橫開始撰寫《臺灣通史》

1909年,31歲:與友人林癡仙賴紹堯林幼春等人創櫟社,以道德文章相切磋。

1912年,34歲:辛亥革命後,連橫以無比喜悅的心情遊歷大陸3年,足跡遍及華東、華北及東北各主要城市:假道日本再度赴中國旅遊,先抵達上海,與女弟子王香禪見面,再遊南京杭州等地。

1913年,35歲:往北京參加華僑選舉國會議員,不中。同年秋天,又轉往奉天吉林,入新吉林報社工作(連震東1962a1962b)。

1914年春,36歲:再度回到北京,「趙次珊先生掌史館,延先生入館共事,因得盡閱館中所藏有關臺灣建省檔案,而經其收入臺灣通史」(連震東1962a1052)。(據200551日臺北《中國時報》報導,連橫曾於1914131日,「呈請北京政府恢復其中國國籍」、「這份原始檔案材料仍存於南京的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羅如蘭2005)。)同年冬天,連橫回到臺灣臺南,繼續在《臺南新報》任職(連震東1962b);同時傾其心血,編纂《臺灣通史》。

1918年:《臺灣通史》全稿殺青。

1919年移居台北,受僱於華南銀行的發起人林熊徵,幫忙處理與南洋華僑股東往返的文牘。

1920年:臺灣通史》上冊和中冊付梓出版,1921年下冊問世。這部歷十餘載修成的通史,上起隋代,下終清末割台,縱橫1300年,內容分為紀4篇、志24篇、傳60篇,總計88篇。整部著作,史實清晰,無所諱忌,見識賅博,文采斐然。

1923年,連橫與夫人一起同遊日本

19242月,46歲:在台北創立發行的漢語古典雜誌「臺灣詩薈」,一直到192510月赴浙江西湖養病停刊止,共發行22期。同年,日本「常磐生命保險株式會社」給予特許經營權台北代理店,專營兒童保險,並曾於自己創辦的「臺灣詩薈」雜誌上刊登廣告。

1926年:又舉家移居杭州一年,理由是養病。

1927年:回到台北(連震東1962b)。與友人黃潘萬合開了一家書店,店名叫做雅堂書局。該書店標榜不賣文書籍文具,但卻又代理灣總督府採購有關南方資料的漢文書籍業務,而成為御用書店(林元輝19988)。該書店在兩年後就因經營不善而關閉(連震東1962b)。

19291月:在臺灣日治時期中期,由於臺灣人民的自覺,抵制阿片(即鴉片)逐漸有成,吸食者顯著減少,因此阿片的專賣的收入也就跟著減少。當時臺灣阿片的進口是由三井物產所株式會社獨佔。由於吸食者減少,臺灣總督府在19291月頒布「改正鴉片令(按:當為「改正阿片令」)」。這項法令頒布之後,引起全台有識之士的憤怒。但是……

193032日,連橫在日本人御用報紙《臺灣日日新報》上發表〈新阿片政策謳歌論〉(民間俗稱《阿片有益論》或《鴉片有益論》),大力誇揚臺灣總督府重新開放的鴉片政策,辯稱鴉片有益的意見書,其中的言論有:「臺灣人之吸食阿片,為勤勞也,非懶散也……我先民之得盡力開墾,前茅後勁,再接再厲,以造成今日之基礎者,非受阿片之效乎?」此篇論稱「鴉片不僅無害,甚至還被稱為長壽膏,是有益的」的文章一經發表後,「全輿論譁然,蓋當時胞方藉鴉片特許問題,義正辭嚴,以與日本統治當局奮戰,驟見此文為虎作倀,都怒不可遏。連橫頓成眾矢之的」。連橫如此媚日之舉,使他和兒子連震東受盡林獻堂臺灣仕紳的鄙夷,台中詩社櫟社隨即集會開除連雅堂會籍。父子兩人只好先後到《昭和新報》任職。陳明道(2003)認為,「此種鴉片有益論,成為連雅堂一生的污點。」被迫轉進國府治區。

「九一八」事變爆發,其時連橫尚在臺灣,擔任臺灣總督府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調查會委員。他命畢業於日本慶應大學的兒子連震東返回祖國大陸,並告以「欲求臺灣之解放,須先建設祖國。汝今正畢業,且諳國文,應回祖國效命。余與汝母將繼汝而往」。顯示了他熱切誠摯的愛國情懷。

1931年:連橫年,由於在台北幾乎已經沒有人願意再和連橫交往,他於1931年返回台南,借寓別人家中,「不復與北人士相聞問」。連橫既自覺在臺人中無立足之地,乃有意轉進國府治區參加抗日工作。他著連震東先行,給他幾塊敲門磚,其中之一是用心修一書給舊日有意結下的文字交、如今國民黨的黨國大員張繼4月,連震東即帶著連雅堂的八行書,前往中國投靠民國初的參議院議長618日,連震東南京西華門吳鐵城處謁見張繼張繼看了連橫的信,覺其「真摯沈痛,大義凜然,深為感動,歷久難釋,於是攜震東至北平,促其學習國語。」

連橫一知道連震東「幸得溥泉先生眷愛」,「甚慰!」在1931726日給連震東的家書中,明講這是卅年來的計畫,教兒子「汝當在溥泉先生左右,供其使命,學習事務,忍苦耐勞。這一兩年內,他不斷利用家書教連震東許多招數。後來連震東張繼西安連橫又告訴連震東「汝在西安,位置甚好,勤謹辦事,以資閱歷,將來〔溥泉〕先生如任行政院長,必能調來中央,則可著著進行。」甚至教他要臨碑,蓋「欲與人士相往來,尺牘之書,必求精美,而後不致貽笑也。」期間連橫寫給連震東的家書中說:「臺灣實不可居」、「余居此間視之甚厭,四百萬人中幾無一可談」、「吾不欲汝〔連震東〕為臺灣」,訓誡連震東「切不可與此間朋友通訊」,甚至明示兒子:「此間朋友有詢汝住所者,余皆不言」,也訓誡已嫁在上海的長女夏甸不可回臺灣

1932年:當時,淞滬戰爭爆發,張繼前往西安,力主設西京籌備委員會,建設西北作為抗日基地。連震東也隨他到西安,任職西京籌備委員會委員,並經張繼介紹加入國民黨

1933年:連橫攜眷返回大陸,定居上海

1934年:連震東趙蘭坤婚。前往北平,並在朋友的介紹下結識了趙蘭坤。趙蘭坤比連震東小6歲,出身於瀋陽一個書香門第家庭,當時正在燕京大學讀書。兩人一見傾心,雖然相識不久便分別兩地,但靠著鴻雁傳書,情愫日深。1934年,兩人結為連理,當時,趙蘭坤正在河北省昌黎縣美以美教會任民眾教育幹事。

1936年:連戰誕生於西安,他在《祖父與我》一書中說,在自己出生前兩個月(6月),祖父連橫上海因患肝癌處於彌留之際,知悉遠在西安的兒媳──連震東的夫人,即將分娩,遂他拉住兒子震東的手,鄭重叮囑:「震東啊!日本人氣焰囂張,中日必有一戰,倘能戰勝,光復臺灣即其時也。汝其勉之……告訴蘭坤,倘生男孩,便名「戰」。戰勝日本,光復臺灣,我死可瞑目了。」寓有自強不息、克敵制勝之意義,又有復興故國、重整家園之光明希望!」

628日:連橫因肝癌,在上海亡故,享年58上海火化(骨灰已遷葬,墓園位於今新北市泰山區)。接著,抗戰爭爆發,連橫夫人隨兒子連震東逃難到西安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連震東一家人輾轉西安重慶。戰時生活艱苦,連戰後來曾撰文回憶:「在黃昏暮色中,倚門凝望父親清癯瘦削的背影漸行漸遠,生離死別之感,常令我不禁縱身母親懷抱,相擁而泣。」

1938年:連震東國民黨中央戰時幹部工作訓練團四團任政治教官,其時戰幹四團就設在現在的五味什字

1939年:為躲避機空襲,連震東夫婦帶著3歲的連戰以及母親老夫人避居南郊東姜村

1940年:老夫人去世。在當時的「西京籌備委員會」協助下,連震東夫婦將老夫人的棺櫬葬在東姜村村南清涼寺的土坎下。隨後,連震東一家遷往鄰近杜城村村民孫紹信家居住。

82歲的退休教師孫紹信回憶說,當時他才16歲,記得小連戰隨父母居住在土木結構的東廈房,兩家相處和睦。那時,連戰一家縫衣做飯都由母親趙蘭坤操持,每到吃飯時候,連戰母親常喚其乳名:「連仔兒,連仔兒,回家吃飯!」其景其聲,至今還留存在孫紹信老人的記憶中。

86歲的孫鳳崗老人至今還記得第一次見到連戰時的情景:在杜城村十字路口,一個小學生騎著一輛半新不舊的自行車,只見他上身著學生裝,下身穿制服短褲,雖稚氣未脫,但機敏活潑、富有朝氣。心想這絕非農家小孩,一定是連震東先生的公子,一問,果然就是。孫鳳崗老人還回憶說,連戰先生的祖母老夫人的葬禮比較隆重,在東姜村一帶影響很大,至今還有傳聞。

在兩位知情老人的眼裡,當年連震東先生30多歲,體態勻稱,精力充沛,熱心抗救亡工作,待人接物,篤誠謙和,一派學者風度。東北籍的趙蘭坤女士慧目姣容,儀態端莊,衣著樸實,講一口國語。連戰上小學時,女士常常囑咐連戰,無論讀書還是說話,必須用國語,不得夾雜地方言。杜城村暫住兩年間,女士相夫教子,睦善鄰里,深得鄉黨尊敬。連戰先生從出生到離開,在西安生活了七八年,他住過農村,鑽過窯洞,還在防空洞躲避空襲。曾進美齡幼稚園就讀,後在後宰門作秀女子中學附屬小學就讀(今市89中)。

1945年:(「利用政治力量致富」:連震東之後一直擔任公務員,但在去世時列名臺灣12大富豪之中,被懷疑利用接收之利而致富。仁濟醫院在據時期是臺灣總督府下的官方慈善團體。)國民政府接收臺灣連震東臺北州接管委員會主任委員期間,派人接管仁濟醫院,將它變成私立財團法人,並出任理事。

連震東剛回來時,他請台大教授寫下乃父連雅堂的傳記,將此書設法間接拿給中央秘書長張其昀看,張看後甚為激賞,所以以「愛國詩人」向中央推薦,由於其人已亡故,「中央要人們來台不久,正在物色台灣人的幹部級人物,於是連雅堂的餘蔭自然落在連震東身上」。

1946年初:連震東奉命參與中國政府接收臺灣後的治理工作。他率家人親友並攜帶其父的靈骨,由上海搭船返回其故里。(從那時起,連戰先生近60年再未回到大陸。)

127日,《台灣省鄉鎮組織規程》通過,台北州接管委員會予以裁撤,運行時間雖短,但在連震東的籌劃下,公路、鐵路很快修復通車,市政設施恢復正常運轉,工廠也開工生產,該委員會「避免了接收時期行政脫節現象」。

19461月,連震東代理台北縣長兼建設局局長, 同年2月,連震東與護送連雅堂遺骨還鄉的夫人趙蘭坤和兒子連戰在台北團聚;2月底,連震東調任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參事,負責籌備省參議會;5月,台灣省參議會正式成立,連震東任台灣省參議會祕書長。194711月,連震東在家鄉台南競選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順利當選。

1947年:上海商務印書館以較好的紙質重印連橫所著《臺灣通史》,卷首有章太炎張繼等人的序文。

1948年,連震東奉聘為憲政監督委員會委員。1949年,任東南軍政長官公署土地處長兼臺灣省地方自治綱要起草委員,對推行地方自治及土地改革著有貢獻。國民政府遷台後,1950年,連震東奉派為中央改造委員會委員,為16名委員中唯一的台灣籍人士;另兼中華日報社長,旋改任董事長[3]

195031蔣介石臺北宣布「復行視事」行使中華民國總統職權。臺灣開展振興民族氣節教育。325日明令褒揚臺灣已故史學家連雅堂:「臺灣故儒連橫,操行堅貞,器識沉遠,值廷甲午一役棄之後,眷懷故國,周遊京邑,發憤著述,以畢生精力,勒成臺灣通史,文直事核,無愧三長,筆削之際,憂國愛類,情見乎辭,洵足以振起人心,裨益世道,為今日光復舊疆,中興國族之先河。」

其後,連震東蔣介石蔣經國父子所重用,一直做到「內政部部長」之職。連戰亦受栽培,平步青雲。

  《臺灣通史》的序文則編入中學語文教材,要求學生必須背誦。因此,此後數十年間,臺灣各中學,朗朗書聲,不絕於耳:「洪維我祖宗,渡大海,入荒陬,以拓殖斯土……婆娑之洋,美麗之島……」今天重溫此書,重誦此序,那些鼓吹「獨」的分子,直面連橫皇皇巨著《臺灣通史》,真當無地自容。

1953年,連震東任國民黨中央黨部第五組主任,並奉派為台灣省政府委員兼建設廳長。1954年起,調任台灣省政府民政廳長,積極推動地方自治;旋兼台灣省政府秘書長;1955年,政府舉辦台灣省第一次戶口普查,連震東身兼戶口普查處副處長。

1960年:1960325日,連震東奉派為國民黨副秘書長,並辭去台灣省政府委員兼民政廳長之職;同年5月,因行政院局部改組新任行政院內政部長,推動台灣經濟建設、土地改革、兵役制度之確立,以及地方選舉政務之策畫執行。

1961年,連震東奉聘為國立故宮及中山博物院共同管理委員會理事。1963年,國民黨九全大會,連震東當選為中央常務委員。1966年,連震東奉派兼任行政院戶口普查處處長,並於同年辭內政部長及相關兼職,專任行政院政務委員。1967年,連震東奉派為國家安全會議委員兼國家建設計畫委員會政治組召集人。1969年,國民黨十全大會,連震東奉派為中央評議委員。

1971仁濟醫院董事長游彌堅去世,連震東接任董事長。原有的國有土地,經過接收過程,轉成為私人所有(來自《維基百科》)

1976年獲聘總統府國策顧問,1980年獲聘為總統府資政。

1986年,連震東在台大醫院逝世。享年82歲。1223日,蔣經國總統特頒「總統令」褒揚連震東:國民大會代表,總統府資政連震東,少勵志節,克纘家風,深明民族大義,學成獻身祖國,竭智宣勞,同御外侮。待抗戰勝利,台灣光復,當選制憲及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歷任台北縣縣長、台灣省參議會祕書長、台灣省政府建設廳廳長、民政廳廳長、內政部部長等職。於土地改革、經濟建設、兵役、戶政諸端,功隨年積,尤於地方自治,懋積孔昭,膺聘資政以來,復多獻替,平居熱心公益,為世所稱。茲聞病逝,悼念良深,應予明令褒揚,以示政府篤念忠勛之至意。

1991年前後:連戰出資托人對祖母老夫人的墓園進行修葺。

1996年:連戰,任中華民國副總統,為中國國民黨籍政治人物。

20024月,臺灣陝西同鄉會的張佐鵬一行回陝西祭拜黃帝陵連戰委託張佐鵬查看祖母墓園。張佐鵬回台後向連戰先生作了匯報。現在,由於修建新房,連戰先生居住過的東廈房已不復存在,但祖母老夫人的墓園廬墓依然,花草無恙。童年的記憶和緬懷先祖的情感,印證並維繫著連戰先生濃濃的西安情結。

2003年:連戰撰文自剖心跡,頗有先祖遺風:「連戰個人的出生背景,可以說置身在臺灣遭割讓,而後光復的大歷史與氏家族在海峽兩岸顛沛流離的小歷史激盪下成長。今天因為歷史的偶然,我代表兩個身份,一是中國國民黨主席,另一則是本省氏家族的後代,此刻兩者交集有其必然的內涵。……連戰身為臺灣本土子弟,跟著先祖與先父走過兩岸苦難的歷史歲月,充分體認本省同胞受過的種種不公平待遇,以及所經歷的坎坷心路歷程……當然,我們也十分理解外省同胞在帝國主義侵略下的流離慘狀,因為連氏家族在參與中華民族聖戰中也經歷了同樣的命運,……所有歷史的苦難不能忘記,更不能跳躍和切割。……歷史是一面鏡子,臺灣中國大陸有延綿不可分的歷史。」

20054月:任國民黨主席的連戰首次連戰10歲就到了臺灣,至此時已是69歲的老人,整整59年未曾回過大陸。)至北京訪問,與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會晤,成為兩岸政治領導人間的首次會談。並赴南京中山陵祭拜。419日:連戰夫婦攜子女到龍海馬崎祭祖。同一年,連戰轉任國民黨榮譽主席,此後,幾乎每年都率團前往北京訪問。

2005年國民黨黨主席選舉的時候,連戰『無意間』被媒體拍到了他所圈選的人選是王金平而不是馬英九。同樣的場景,在今年的國民黨台北市黨內初選時,又『恰巧』再度上演,只是這一次主角換成了馬英九,而他所投的人選擇換成了丁守中。

430日,連戰訪問他的出生地西安,下午三時半,連戰一行抵達後宰門小學(連戰幼年時曾在這裡讀書;學校的前身,是創建於1935年的作秀小學)。

2011年,連震東夫人──趙蘭坤去世。

2012年:113日,馬政府自豪的復徵證所稅政策,2日在國民黨第十八屆四中全會上遭到挑戰,黨榮譽主席連戰之子連勝文等中央委員連署提案,強烈質疑馬英九總統如果硬著頭皮幹下去,明年經濟會更壞,會有很多人民上街頭;連勝文的特助、中央委員徐弘庭還帶頭當著馬英九面嗆聲,場面尷尬。連勝文昨並未出席四中全會,他出席立法院一場原住民活動時,針對外傳是否參選臺北市長一事,避而不談,強調:現在台灣除了以政治權謀為生的人外,絕大多數的人,其實並不太關心國民黨由誰來選台北市長;當前國家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經濟,把經濟搞好最重要,經濟如果搞不好,不管是誰當選,都只是「丐幫幫主」,因此他不覺得現在討論這個話題有什麼意義。

2013年:225日,連戰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與大陸新任總書記習近平正式會面,「歡迎再次來北京」習近平表示歡迎之意,兩人握手象徵大陸新領導人上台後,兩岸新接觸,習近平一開始就拉關係,表示早就與連戰認識了。習近平表示,「我本人在福建這麼多年,現在想起那個時期,我幾乎每天都接觸有關台灣事情,我和主席相識於浙江杭州。」有意思的是,習近平第一次看到連戰長子連勝文,被他高頭大馬嚇一跳,驚呼好高啊!習近平問連勝文,「你一米九幾啊!」再笑著對大家說,「他比我高」,連勝文回答表示,「我一米九五(公分)」。習近平還笑說「你要選台北市長」。除了公開會晤,兩人還單獨閉門會晤30分鐘,會後連戰重申,沒有傳話只有問候,連戰表示,「我有代表馬英九主席來問候,這是有的。」財經大老闆郭台銘尹衍樑等人也到場,連戰說這次邀請台商代表參加,可以直接向習近平說明,有助於解決商在大陸問題。連習會象徵兩岸進入一個新里程,在習近平掌權之後,未來兩岸關係如何發展,各界都在看。

911日,關說案演變成馬王政爭,立法院長王金平身陷關說風暴,甚至被國民黨考紀會開除黨籍,身為國民黨中常委的連戰兒子連勝文,11日下午拜會王金平時,特別提到:「今年是中華民國102年,共和體制,不是大明王朝,任何人都不能高過法律,如果王院長有違法,應該透過正當法律程序,我不瞭解為何趁人嫁女兒做這種事」。

2014年:218日晚連戰率領逾80人、成員涵蓋企業、宗教、基層民代在內的訪問團抵達北京。19日,習近平接任總書記後,連、習2人第二次會面,連戰習近平提出,兩岸「共護『完整中華』,共圖民族振興」的想法,進一步闡述「一中」的構思。20日上午,連前往北京大學,接受北大頒發的榮譽教授頭銜,下午則將與政協主席俞正聲共同參加以兩岸各界人士交流為主題的座談會,晚間接受俞正聲設宴款待。20日起,將轉往瀋陽、哈爾濱等地參訪,屬於私人行程,其中包括掃墓,並將與中國前海協會長陳雲林見面。

914日,國民黨19全會在嘉義市登場,國民黨主席馬英九、榮譽主席連戰、吳伯雄、副總統吳敦義、立法院長王金平、行政院長江宜樺等黨內巨頭齊聚,全力營造大團結氛圍,為年底「九合一」地方選舉造勢,場面盛大。連戰自2010年後未再出席國民黨全代會,這次出席全代會,由於兒子連勝文代表國民黨參選台北市長,連戰為兒子拉抬選情。連戰還帶著連勝文馬英九,要他與馬英九合照,修補關係的意圖十分明顯。

20141112總統馬英九晚間出席國民黨北市中山大同黨部團結勝選大會,力挺黨內提名的台北市長參選人連勝文致詞時強調,連勝文經歷這麼多苦難,一路走過來,他看到連的真誠與雄心,前段時間有些里長對連有誤會,這兩天他也拚命打電話,其中一名里長告訴他連勝文來過,說還是會支持連,「要以大局為重」。

1112,市長選戰:票投連勝文,就是選擇權貴世襲。

P說得很對,這次市長之爭,是選擇而不是選舉。是權貴與平民的選擇,是特權與公平的選擇,是卓越與平庸的選擇,更是公義是非與摻假作偽的選擇。不妨想一下,這些年的痛苦,其誰為之,孰令致之?物價飛漲、貧富不均?官員失智、政府失能,馬英九和他所領導的政黨,是不是首該究責?房價高漲、官商勾結,黑油泛濫、飲食不安,豪門權貴和黑心特權,難道不是罪魁禍首?兩年前的總統大選,是誰站在馬英九身後,為他背書,給他獻金,讓他繼續蹂躪人民?今天,又是誰站在連勝文身邊,替他加持,給他光環?請選民冷靜的想一想,是不是同一批人。

連勝文年輕識淺,才不壓眾,語不驚人,能獲提名,只因為他是連戰之子,權貴之後。這個擁有豪宅美眷的貴氣公子,開始競選之後,暫捨名車侍從,走入社會,學當平民,走得何其做作,玩得何其開心。我絕對相信,連勝文捲起衣?,不管是割稻採茶,捕魚抓蝦,加油修車,還是擦桌抹椅,都是他人生的第一次,也將是最後一次。相較於那個白衣素服,每天騎腳踏車上班幹活的質樸醫師,先是主動公布財產,提出繳稅單據,繼則展示收支明細,現又史無前例的,在選前停止募款,兌現花費不逾八千萬元的承諾。連勝文迄今不敢誠實公布財產,經費來源,也始終支唔其詞,不肯明?。試問,兩個候選人,一個油滑閃躲,一個誠懇直白,誰和你比較貼近?誰和你比較契合?你應該不難選擇。

這個國家,久處困境,兩面受敵,一邊是昏庸失智、殘酷無感的領導高層,一邊是貪婪囂張,唯利是圖的豪門權貴,他們沆瀣一氣,狼狽為奸,以權謀利,以私害公。大權在握的高官,忙於權鬥,不管國計民生;豪門巨室,玩弄特權,吃人不吐骨頭。我很不想用這些去和連勝文連結,可他雖然不能選擇出身,卻選擇頂著連戰之子的光環,得意兩岸,不管做金融投資或悠遊卡董事長,揭開連戰身影,其實只是一場笑話。偏偏他又不知節制,不時特權介入惹議的金錢交易,坐實他是連戰的分身,更是特權的化身。

選擇連勝文,就是選擇權貴、選擇特權,就是摒棄公理和正義。選擇連勝文,將成就權貴世襲,阻礙階級流動。一旦權貴世襲,政治將由豪門把持,特權勢將橫行無阻;阻礙階級流動,將使貧窮不能翻轉,有德無財的新世代無緣參政。如果連陣營用染黑的髒手,摘得勝利的果實,代表邪惡戰勝公義,黑暗籠罩光明,不僅民主發展無日,台北市政也將永遠沈淪。

20141116國民黨台北市長候選人連勝文媒體民調不振,他的父親、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今日輔選火力全開。中國人反獨護國大同盟在國軍英雄館舉辦「中國人反獨護國動員大會」,連戰出席作上述表示。連戰說話時,台下有人跟著嗆柯文哲「漢奸」、高呼「打倒台獨」。連戰表示,連勝文是正大光明、代表中國國民黨的候選人,經過黨內民主程序,所謂無黨聯盟,事實上是一個「台獨的掩護體」,「是一個欺詐的工具、是一個騙人的道具,哪有什麼無黨聯盟」。連戰還批評柯文哲的家世背景,他指出,柯文哲是來自於一個替日本人,做日本官一個家庭,「他是官二代、官三代,我不知道,但是個日本官」,這管什麼東西呢,管那時的新竹州,管那時當地的老師、校長、學生的思想,是日本推動「皇民化」的時代,「好好師範學校畢業教小學的人,毫無疑問,是配合日本殖民政府」。

連戰認為,柯文哲來自於這樣得家庭,民族國家觀念,「不要說是淡薄,是完全沒有的」,所以長久以來,看家有關資料,是「改名換姓皇民化的弟子」,好像叫「青山什麼郎」(台下一片笑聲),「青山文哲現在變成要選我們台北市長」,「他老先生以前講過,最討厭蚊子、蟑螂跟國民黨,而我們這裡大多數都是黨員或黨友」,他當過黨主席、現在是榮譽主席,絕對不能忍這口氣。連戰進一步指出,凱達格蘭學校,非常熱心向學,是個好學生,坐第一排,凱達格蘭不知要念多久,「畢業後當講師咧」;陳水扁競選時,兩次跟他競選,「姓的是陳水扁的台大什麼團、後援會的領導人」,兩人老早就交過鋒了。他還說,柯文哲公然在去年五月,所謂台灣國社團舉行大會時,公開地撕裂中華民國國民身分證;對國家民族歷史文化,充滿了歧視,一種反抗、不認同的理念,這樣子的人,也許可以看看病,但能叫當我們領導進入21世紀、堂堂正正跟其他國家的首善之都來競爭、評比、發展嗎?

連戰痛批柯文哲,「目光狹窄,心胸非常狹隘,充滿仇恨,充滿驕傲傲慢,充滿歧視,」他說,像柯文哲這樣子的一個人,能讓他當父母官嗎?「孫子官也不能當」。連戰還提及陳水扁選舉時用「土狗、貴賓狗劃分我們、分割民族的感情」;現在說「他是貧民、老子是權貴,這叫做混蛋」

20141124國民黨台北市長候選人連勝文母親連方瑀,曾致電有意向連勝文進言的輔選幹部提醒,「不要讓勝文不開心」,引發外界對連勝文負評加劇,昨天上午連方瑀出席國民黨台北市婦女會的「婦女創意團結大會」時,首度否認她打過這樣的電話,說過這樣的話。連方瑀表示,連勝文曾說,為爭取支持,「拜票過程如果眼睛痠了,我點眼藥;如果手痠了,我自己按摩;如果膝蓋痠了,我貼撒隆巴斯,腳不能走,用爬的我也爬得出去」,讓人聽了很難過,連方瑀語畢哽咽,現場氣氛凝結。

20141124日:國民黨台北市長候選人連勝文接受三立電視訪問,坦言當年批「大明王朝」是不夠圓融。

20141129日:戰火激烈的台北市長選舉結果今天揭曉,無黨籍候選人柯文哲以853,983選票(得票率57.16%);國民黨籍候選人連勝文則以609,932選票(40.82%)落敗。

連勝文參選以來,儘管企圖展現清新及經濟專長,但一路走來,始終擺脫不了外界對他的「權貴」形象。連勝文在今年2月宣布決定參選,黨內初選階段和同黨籍參選人丁守中競爭激烈,他順利在4月下旬通過初選,當時氣勢磅礡,民調勝過對手。 在此同時,台灣經過太陽花學運的洗禮,愈來愈多青年開始關心政治,成為這次選戰與以往最大的不同,掌握青年的想法就掌握部分選票。

連勝文參選後,外界對其權貴身分始終有質疑,包括被爆料喝新台幣20萬元紅酒、曾參加花花公子派對、遭指涉金衛TDR(台灣存託憑證)內線交易以及圈購頂新TDR等事件,縱使一再對外說明、澄清,仍無法從權貴話題脫身。 因此,在民進黨禮讓下,無黨籍候選人台大醫師柯文哲6月確定出線參選後,兩人命運自4年前槍傷案交錯後,又因這場「權貴與庶民」之戰,再度交錯。

連震東夫人趙蘭坤可算是個理財高手1946年到達台灣後,她便靠著自己過人的投資智慧與眼光,賣掉了家在苗栗31約合9700平方米)多土地,用這筆錢在台北購房出租。緊接著,她又以這些房作為抵押,貸款購地建房,再次出售或出租,以滾雪球方式,積累起雄厚的房地產家底。趙蘭坤還是個炒股高手,通過購買銀行及其他公司的股票,讓家賺了不少錢。當時,官員夫人中經商的不少,賺錢的也不少,但能像趙蘭坤這樣創造經濟奇跡的,卻著實不多。家的財富到底有多少?恐怕連戰自己也不清楚。在《我心永平》一書中,他保守地估計「應不少於60億元新台幣)」。上世紀90年代,家每年納稅平均在5000萬元新台幣上下,連續多年名列個人納稅榜前列。也有媒體稱,「參與台灣經濟建設、土地改革等制度,且與一些商賈關係密切,連震東迅速成為島內的富豪,為連戰留下巨額財產」,並認為「這是連震東備受爭議之處」

林文月連橫外孫女:連橫長女連夏甸的夫婿是林伯奏,生於臺灣彰化縣北斗鎮,至上海留學。林文月教授於19330917日出生於上海日本租界,小時住在上海日本租界區,接受日本教育,因此幼年即學習文。抗戰爭結束後,隨家人來到臺灣後才開始接受文教育,學中文。臺灣大學中文系學士、碩士,1958年就讀碩士班期間,開始在臺灣大學中文系任教,1969年時赴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就讀期間,受到純文學雜誌社林海音女士的鼓勵開始寫散文。在研究〈中國文學對日本文學之影響〉的論文中,談到朝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對一千年前的日本古典文學《源氏物語》的影響。1972台大創立了《中外文學》期刊,因緣際會,請她將文的論文翻譯成文與臺灣的讀者分享,繼而開啟了她翻譯《源氏物語》的意念。如此一發不可收拾,持續了將近六年的時間才完成。,1993年從台大退休後,移居美國林文月曾對日本古典文學作品進行翻譯,如《源氏物語》、《和泉式部日記》、《枕草子》。其作品作品〈翡冷翠在下雨〉過去被國立編譯館選入國、高中生中文課本當作教材。

或許是受到父輩從政的影響,再加上豐厚家產的支持,連戰先後擔任「交通部長」「外交部長」「行政院長」等職,並多次率團訪問大陸。他與胡錦濤習近平兩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之間的「胡連會」「習連會」,也為兩岸交流開啟了新的格局。他一度成為台灣政壇的二號人物,將連家事業推向新的高峰。

現在,他的兒子連勝文也想步入政壇,因權貴後代備受質疑,慘遭挫敗。

家四代,備受爭議,評價兩極:

一、「公子」:選市長:遭批權貴後代;經濟不是在著重兩岸與你們家的貿易往來嗎?

新聞「炒熱連勝文參選!」『連習會』再攻版面」:該則新聞報導:連勝文父親連戰,前往中國與習近平會面。「當年習近平見到連勝文時,曾說『哇,你好高啊,聽說你要選台北市長?』」

二、連戰:

三、〈利用政治力量致富〉:連震東之後一直擔任公務員,但在去世時列名臺灣12大富豪之中,被懷疑利用接收之利而致富。仁濟醫院在治時期是臺灣總督府下的官方慈善團體。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臺灣連震東臺北州接管委員會主任委員期間,派人接管仁濟醫院,將它變成私立財團法人,並出任理事。1971年董事長游彌堅去世,連震東接任董事長。原有的國有土地,經過接收過程,轉成為私人所有(來自《維基百科》)

四、蔣渭水控訴:據時代,曾鼓勵大家吸鴉片

家批評柯文哲祖父當日本官、皇民化後第3天,無黨籍台北市長候選人柯文哲今(18)晚忍不住反擊。他連說2次,蔣渭水是發電報去國際聯盟控訴日本臺灣販賣鴉片;「但有人的祖先是鼓勵大家吸鴉片」,還說「吸鴉片有益健康」。柯文哲這段言論顯然是針對連橫193032日在「臺灣日日新報」年撰文〈阿片有益論〉而發。

【附錄】備受評議與真相探索

《臺灣通史》暴露連家三代諂媚嘴臉

張逸  2005/04/29 第期

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57157

無視臺灣主流民意反彈,連戰執意前往中國訪問,還以祖父橫所撰寫的《臺灣通史》一書當作「伴手禮」,送給對岸的高官政要,對連橫家族來說,一本《臺灣通史》讓他們順利攀權附勢,富貴三代,卻也像一面照妖鏡般,赤裸裸地暴露連橫一家人諂媚的嘴臉。

連橫與日政商關係良好

標榜反,書上卻多為日本政要提辭寫序。連橫在《臺灣通史‧序》標榜說,他之所能完成此書,是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忍辱負重得以完峻,事實上,連橫1933年離開臺灣遠赴上海之前,不但在官方報社《台澎日報》(後改為《台南新報》)擔任漢文部主筆,並在文化圈富有盛名,是多家詩社的重要成員,也籍高官、御用紳士間周旋自如連橫日本政商名流的良好關係,更可以從《臺灣通史》一書略見一二,當《臺灣通史》完成後,當時的民政長官下村宏、《臺灣日日新報》主筆尾崎秀真、《台南新報》主筆西崎順太郎都為此書寫序,前後任無安總督明石元二郎田健治郎也都此書題辭,寫下「名山絕業」、「溫故知新」等用語,算是給足了連橫面子,只是,在統治當局的要求下,書中描寫臺灣民主國抗事蹟的〈獨立紀〉,被改成〈過渡紀〉。

為媚撰寫〈鴉片有益論〉,不容於臺灣社會輾轉赴1920年時,連戰的祖父連橫為了負擔自己的鴉片錢,被日本政府用二百圓收買,在日本人御用報紙「日日新報」撰寫〈鴉片有益論〉,倡論「鴉片不僅無害,甚至還被稱為長壽膏,是有益的」的說法,引起社會一片撻伐

連橫因鴉片事件遠赴大陸

連橫的文章中說,「臺灣人之吸食阿片(鴉片),為勤勞也,非懶惰也,為進取也,為退守也。」連橫也說,我們之所以能享受土地、物產的利益,是先民開墾的功勞,而先民能全力開墾,正是拜鴉片之賜

這篇文章發表後,有人寫文章詰問連橫,「難道你長年受到阿片的中毒,良心也被麻醉了嗎?」也有人勸連橫,愛抽就自己關起門來抽,不要寫文章蠱惑世人,一些連橫所屬的民間社團,也宣布將連橫除名,連橫因此遠赴大陸發展。

考試委員林玉体曾撰文證實此事,林玉体說,連橫因鴉片事件得罪了不少臺灣意識強烈的士紳,在不得志之下遠赴中國,除了寫數封信給國民黨要員拜託教導其子之外,更要求連震東「吾不欲汝為臺灣人!」,家書更言「臺灣居之甚厭。」而中國「到處可居」,由此可見,作個中國人,似乎已變成連雅堂心中的最愛。

配合蔣介石治台政策,連震東靠《臺灣通史》平步青雲,連橫到了中國後,到處打著《臺灣通史》的作者的名號周旋交際,博取各界好感,連震東在連橫死後,更是大加善用《臺灣通史》的殘餘價值,不但先把日本政要序、辭都刪除了,還請國民黨大老徐炳昶撰序,並撰寫連雅堂先生家傳〉美化連橫

連震東用《臺灣通史》殘餘價值

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陳儀深說,他身上有一本幼獅文化出版(之前國民黨的黨營出版社)的《臺灣通史》,裡面確實沒有任何日本政要之流的題辭,陳儀深也說,連震東有「半山」血統,與國民黨要員的關係也不錯,再加上他特有的「政治意涵」,自然成為蔣介石時期重要的樣板、指標性人物,「連震東徹底把資源(臺灣通史)轉換成他晉身仕途的利用工具」。

陳儀深反諷說,連戰橫一家人用同一本書在三個時代縱橫,分別是日本時代一次,國民黨時代一次,就算是民進黨執政時代,還是可以拿書到中國去朝貢

連戰拿臺灣通史「朝貢」

儘管歷史不斷遞嬗,但家和各朝權貴互利共生的心態依舊未變,說穿了,不管是連橫連震東連戰,都是十足的投機主義者,如今,連戰浩浩蕩蕩訪中賣,帶著精裝版的《臺灣通史》分送中國要員,意圖向外宣示國民黨十分重視臺灣的主體性,只是,在中國20多個鄉鎮爆發反示威遊行的同時,若連戰在「連胡會」時送上的是治時期的《臺灣通史》,不知中共總書記胡錦濤作何感想?收是不收?

 

連震東〈連雅堂先生家傳〉

我始祖興位公,生於永曆三十有五年,越二載而朔亡。少遭憫凶,長懷隱遯。遂去龍溪,遠移鯤海,處於氏故壘之臺南,迨先生已七世矣。守璞抱貞,代有潛德,稽古讀書,不應科試,蓋猶有左衽之痛也。故自興位公以至先祖父,皆遺命以服殮。故國之思,悠然遠矣!

先生諱,字武公,號雅堂,又號劍花。生於光緒四年正月十六日亥時,先祖父永昌公季子也。少受庭訓,長而好學;秉性聰萱,過眼成誦。先祖父痛愛之。嘗購《臺灣府誌》一部授之曰:『汝為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歷史』。後日先生以著《臺灣通史》引為己任者,實源於此。

甲午中日戰役,師敗績,訂〈馬關條約〉,割臺灣以和。人不服廷之命,遂於光緒二十一年五月朔,獨立為臺灣民主國。是年六月,先祖父去世,先生時年十八。奉諱家居,手寫《少陵全集》,始學詩以述家國淒涼之感。當是時,戎馬倥傯,四郊多警,縉紳避地,巷無居人,而先生即以時蒐集臺灣民主國文告,後竟成《臺灣通史》中珍貴史料。越二年,先母太夫人來歸。

夫人,外祖父德墨公長女也,明詩習禮,恭淑愛人。上奉姑嫜,旁協妯娌,一家稱賢。於先生之著作,尤多贊助。是年先生主〈臺南新報〉文部,寫作之餘,學文焉。

馬兵營臺南寧南坊,為氏駐兵故地,古木鬱蒼,境絕清閟。自興位公來,即卜居於此。割前七年,先祖父擴而新之。割後,人在此新築法院,全莊被遷,吾家亦遭毀。危牆畫棟,夷為平地。從此兄弟叔姪,遂散處四方,故先生有過故居詩云:『海上燕雲涕淚多,劫灰零亂感如何!馬兵營外蕭蕭柳,夢雨斜陽不忍過』!

戰後,先生憤政之不修,攜眷返國,在廈門創〈福建日日新報〉,鼓吹排滿。時同盟會同志在南洋者,閱報大喜,派林竹痴先生來,商改組為同盟會機關報。嗣以廷忌先生之言論,飭吏向駐日本領事館抗議,遂遭封閉。先生不得已又攜眷歸,復主〈臺南新報〉文部。越三年,移居臺中,入〈臺灣新聞〉漢文部,因與林痴仙賴悔之林幼春諸先生創櫟社,以道德文章相切劘。《臺灣通史》亦經始於此時。

先生久居東海,鬱鬱不樂。辛亥秋,病且殆。癒後,思欲遠遊大陸,以舒其抑塞憤懣之氣。時中華民國初建,悲歌慷慨之士,雲合霧起。先生亦由東瀛蒞止濱,與當世豪傑名士相晉接,抵掌譚天下事。縱筆為文,論當時得失,意氣軒昂,健康恢復矣。於是西溯長江,至於漢口;北渡黃河,而入燕京。時趙次珊先生長清史館,延先生入館共事,因得盡閱館中所藏有關臺灣建省檔案,而經其收入《臺灣通史》。未幾,去館遨遊。出大境門,西至陰山之麓,載南而東,渡黃海,歷瀋,觀覺氏之故墟,弔俄之戰跡。甲寅冬,倦遊而歸,仍居故里。翌年,先祖母逝世。

家居時,先生將其征途逆旅所作之詩,編為一卷,名曰《大陸詩草》。集中有至南京之翌日登雨花臺太平天王詩曰:「

龍虎相持地,風雲變態中。江山歸故主,冠劍會群雄。民族精神在,興王事業空。荒臺今立馬,來拜大王風。

漢祖原英武,項王豈懦仁?顧天方授楚,大義未誅。王氣驕朱鳥,陰風慘白燐。蕭蕭石城下,重見國旗新。

早用東平策,終成北伐勳。畫河師不進,去浙敗頻聞。同室戈相鬩,中原劍失群。他年修國史,遺恨在湘軍。

玉纍雲難蔽,金陵氣未消。江聲宣北固,山影繪南朝。弔古沙沈戟,狂歌夜按簫。神靈終不閟,化作往來潮。」

又有柴市謁文信國公詩曰:「

一代豪華客,千秋正氣歌。艱難扶社稷,破碎痛山河。世亂人思治,時乖將不和。秋風柴市上,下馬淚滂沱。

宏範甘亡宋,思翁不帝胡。忠奸爭一瞬,義節屬吾徒。嶺表驅殘卒,崖門哭藐孤。西臺晞髮客,同抱此心朱。

忠孝參天地,文章自古今。紫雲留故硯,夜雨寄孤琴。景炎中興絕,臨安半壁沈。巍巍瞻廟宇,松柏鬱森森。

我亦遘陽九,伶仃在海濱。中原雖克復,故國尚沈淪。自古誰無死,寧知命不辰。淒涼衣帶語,取義復成仁。」

章太炎先生讀之,歎曰:「此英雄有懷抱之士也」。

先生歸後,即孜孜矻矻,潛心述作。旋移居臺北,越五年而《臺灣通史》成。刊行時,日本朝野頗為重視。祖國人士則因隔閡,反有漠然之感。唯章太炎先生以為民族精神之所附,謂為必傳之作,先生亦頗以此自許。《通史》既刊,復集古今作家之詩,刺其有關臺灣歷史山川者,編而次之,名曰《臺灣詩乘》,凡六卷。是書之成,太夫人與有力焉。陳藹士先生近讀其稿,為題四詩,其一曰:「難得知書有細君,十年相伴助文情。從來修史無茲福,半臂虛誇宋子京』。」

先生作史時,蒐集先民有關臺灣著作甚豐。其中三十餘種,均係海內外孤本,極足珍貴,乃編為《雅堂叢刊》。筆墨餘閒,頗事吟詠,因集大陸詩草以後之作,都為一卷,名曰《寧南詩草》,誌故土也。其登赤崁城曰:「七鯤山色鬱蒼蒼,倚劍來尋舊戰場。地剪牛皮成絕險,潮迴鹿耳阻重洋。張堅尚有中原志,王粲寧無故國傷?葉日荒濤望天末,騎鯨何處弔興亡」!民國十二年春,先生以《通史》已刊,《詩乘》亦纂成,思欲暫息其著作生活,因偕太夫人東遊,以詩自寫其心境曰:「五嶽歸來已七秋,又攜仙眷上蓬洲。此行為愛櫻花好,料理詩篇紀俊遊」。

震東適留學東京,隨侍先生及太夫人漫遊於鎌倉箱根間,天倫之樂,莫過於是。回憶海濱白沙,湖上青松,猶歷歷在眼前也。

先生嘗曰:「余嘗見古今詩人,大都侘傺無聊,淒涼身世。一不得志,則悲憤填膺,窮愁抑鬱,自戕其身,至於短折,余甚哀之。顧余則不然。禍患之來,靜以鎮之;橫逆之施,柔以報之。而眷懷家國,憑弔河山,雖多迴腸盪氣之辭,絕無道困言貧之語。故十年中未嘗有憂,未嘗有病。豈天之獨厚於余,蓋余之能全於天也」。其善養生也如此。故體雖清瘦,而絕少疾病。先生與太夫人感情極篤,對震東姊弟尤為慈祥。御下寬,待人恕,數十年未嘗見其稍有慍色。性嗜茶而遠酒,以茶可養神,酒能亂性也。親朋至,必親汲泉瀹茗,暢談古今,而議論新萱,以是人咸親之。

民國十五年春,攜眷游杭州,住西湖。蓋欲了其「他日移家湖上住,青山青史各千年」(《大陸詩草》)之宿願也。是年暑假,震東省親,朝夕侍先生,優遊於六橋三竺間。每至一處,先生必為震東說明其歷史。未幾,北伐軍興,江南擾動,因又返。是時,人在臺已厲禁國文,且不許學生使用語矣。先生為保存語計,復賈其餘勇,作有系統之分析。舉凡臺灣方言,無不博引旁證,窮其來源,遂成《臺灣語典》四卷。嘗謂:「臺灣文字傳自中國,而語言則多沿。顧其中既多古義,又有古音,有正音,有變音,有轉音。昧者不察,以為臺灣語有音無字,此則淺薄之見耳。夫所謂有音無字者,或為轉接語,或為外來語,不過百分之一、二耳。以百分之一、二,而謂臺灣語有音無字,何其慎耶」?先生性喜遊,所至輒有吟詠,尤多弔古傷時之作。晚年好學佛,其遊臺北觀音山詩,讀者謂其深得佛家之玅諦。詩曰:「我家在城陰,觀音日對門。我來此山中,觀音寂無言。色相雖可參,妙法不得聞。譬如掬水月,水去月無痕。又如觸花氣,花謝氣何存?我身非我有,萬物同其源。萬物非我有,天地分其根。天地非我有,大造闡其元。大造非我有,佛法轉其輪。上窮億萬劫,下至億萬孫。唯佛心無畏,唯佛道獨尊。湛然觀自在,一洗眾生喧」。民國十八年,震東畢業東京慶應大學經濟學部,歸佐家務。趨庭之際,並為講授國文焉。越二載,先生諭震東曰:「欲求臺灣之解放,須先建業祖國。余為保存臺灣文獻,故不得不忍居此地。汝今已畢業,且諳國文,應回祖國效命。余與汝母將繼汝而往」。震東奉命,攜先生函回國,進謁張溥泉先生於南京溥泉先生見函,深為感動,因命留國內工作。二十二年,先生以震東已在國內服務,家姊亦在滬上,舍妹又已畢業高等女學校,因決意攜眷返國,居上,蓋欲遂其終老祖國之志也。時震東居西安,聞訊來省親。多年違侍,一旦相聚,骨肉之情,倍覺深切。因將回國後,至、赴、入之經過,詳為稟聞。先生與太夫人均極喜慰,並諭震東曰:「余自臺灣淪陷,吾家被毀,三十餘年靡有定處。而對於汝姊弟之教育,尤煞費苦心。今余之著作已次第告成,而汝輩亦皆有所造就;且一家均居國內,余心稍慰矣。余雖年事漸高,而精神尚健;此後當繼續著作,以貢獻於國家也」。二十四年春,先生偕太夫人來遊關中終南渭水,足跡幾遍。是年夏返二十五年孟春,先生在患肝臟病,經中西名醫診治,而藥石罔效,遂於六月二十八日上午八時逝世,享壽五十有九。彌留之際,諭震東曰:『今寇燄迫人,中日終必一戰。光復臺灣即其時也,汝其勉之』!震東俯首涕零而對曰:「敢不遵命」!翌日,依佛教式典,將遺體謹付荼毗,從遺命也。二十八年三月一日,太夫人棄養於西安,享壽六十有六。先生有子一,即震東也,娶瀋陽氏。孫一,名。女三:長夏甸,畢業臺北靜修高等女學校,適;次春臺,早殤;三秋漢,畢業淡水高等女學校,適。先生畢生盡瘁於保存臺灣文獻,冀維民族精神於不墮,其精神思想流露於著作間,讀者無不歎為三百年來海上之傑作也。今春震東重慶中央訓練團受訓,適徐旭生先生自昆明來團講學,告震東曰:「臺灣收復在即,國人多欲明臺灣歷史。先德遺著,急須在國內重版。頃已商之於商務印書館王雲五先生,君其速攜書往訪」。震東遵囑修謁雲五先生。嗣得來書謂:「臺灣為我國最早淪陷區,而《臺灣通史》一書,油然故國之思,豈僅結構之佳已哉?敝館亟欲將其重版,藉廣流傳,以彰先德」。讀之心喜。顧震東自奉命回國,於今十五年矣,雖兢兢業業,未敢自廢,而對祖國、對臺灣,殊少貢獻,愧無以仰承先志。今經旭生先生之介紹,蒙雲五先生之雅意,於吾父逝世十年後,得在國內將其遺著重印,震東雖不肖,庶幾稍慰吾父在天之靈乎?中華民國三十四年六月四日,震東謹述於重慶李子壩。

 

監察院公報連勝文的祖父連震東,因為炒地皮

Oct 21 Tue 2014 07:56  http://nicecasio.pixnet.net/blog/post/395371100-監察院公報連勝文的祖父連震東,因為炒地皮

 

連橫〈新阿片政策謳歌論〉

註:連橫曾在1899年寫過獻給當年日本總督兒玉源太郎的詩〈歡迎兒玉督憲南巡頌德詩〉,歌頌諂媚將兒玉捧為聖人,在日本鴉片政策上,還投書發表〈新阿片政策謳歌論〉(原刊於193032日的《臺灣日日新報》),辯稱鴉片有益,最後遭當時的民族運動領袖林獻堂批評,剔除其臺中「櫟社」詩社會籍。本文俗稱「阿片有益論」或「鴉片有益論」。連橫在為日本殖民政府寫了提倡「鴉片有益人民健康」的文章,因而遭臺灣人唾棄,朋友紛紛與之斷交,連橫不得已只好帶著家人從臺灣遷徙到中國大陸。

版權和著作權期間:在臺灣,著作人是自然人,其著作權期間是生存期間及其死亡後50年。一般而言,大部分國家的保護期間是作者死後加上70年或50年,之後,即屬於公有領域,此文作者連橫1936年逝世,在臺灣1986年後後就屬於公有領域。

※《臺灣日日新報》:創刊於1898(光緒二十四年,日本紀元明治31)56日,是由守屋善兵衛在時任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的協助之下,併購《臺灣新報》及《臺灣日報》而成,與《台南新報》、《臺灣新聞》並列三大報,由木下新三郎擔任社長兼主編,臺灣總督府補助辦報經費。是據時代臺灣發行量最大,延續時間最長的報紙,並於189856日發行中、日文並載之創刊號。

其後二年,因陷於經營之困,轉由總督府出資,該報遂而成為當時之官方報紙。是時,報方延攬多位著名籍文人學者擔任編輯,由是出版品質因而冠凌一時。其間尚有國學大師章炳麟(太炎),舉人羅秀實,漢學家連橫李越濤等任職該報,而成為《臺灣日日報》之良好發展奠下基礎。

1944年,由於盟軍大舉對反攻,臺灣在物資極度匱乏之下,報紙已無法正常營運,日本總督府乃於同年3月間,將《臺灣日日新報》在內之六家報紙合併為「臺灣新報」一家,自41日開始發刊。自此,出刊長達47年的《臺灣日日新報》結束其輝煌歲月。然而《臺灣新報》僅不定期發行數月即再度停刊。

1945年,中國國民黨重慶召開第六屆全國代表大會,謝東閔先生及李萬居先生等多位代表一致決定接辦〈臺灣新報〉,並更名為〈臺灣新生報〉,謝東閔先生並於1949年任職《臺灣新生報》董事長近十二年。

原文:臺灣阿片問題,比月以來,議論沸騰,或以為當行厲禁,或以為須再特許,究之皆一偏之論,未能盡其全也。夫天下之事物,有利必有害,有害亦有利;是故利害之中,必當權其輕重得失,而後可以無憾。夫阿片之為利為害,論者多矣,不須贅言。顧以全世界而觀之,出產之多,消費之巨,若以臺灣吸食之量而比之,不及百分之一,似乎不成問題;然為國計民生起見,亦不得不善為處置。

查阿片之傳入臺灣,始於荷蘭人統治之時,距今已三百年。歸以後,移民漸至,曠野漸開,而榛莽未伐,瘴毒披猖,患者輒死,惟吸食阿片者可以倖免,此則風土氣候之關係,而居住者不得不吸食阿片;如俄羅斯人之飲火酒、南洋土人之食辣椒,以適合環境,而保其生命。臺灣人之吸食阿片,為勤勞也,非懶惰也;為進取也,非退守也!平心而論,我輩今日之得享受土地物產之利者,非我先民開墾之功乎?而我先民之得盡力開墾,前茅後勁,再接再厲,以造成今日之基礎者,非受阿片之效乎?然則阿片之害,人言嘖嘖,而以臺灣歷史觀之,故亦有利也。夫烏頭毒藥也,可以殺人,而亦可以治病;河豚美味也,可以爽口,而亦可以損生,惟在用之得宜爾。

道光十年,閩浙總督孫爾準以各省消用阿片甚巨,耗民損財,奏請禁止。十八年,復因御史黃爵滋之奏,下詔嚴禁,初犯者刑,再犯者死,竝於澳門焚燬商阿片一萬三千六百餘箱。人不服,遂至構兵,而訂江寧之約,其禁遂弛。當是時,臺灣兵備道姚瑩亦奉廷旨,勵行嚴禁,然以訂約之故,時令不行,而吸食者猶故也。光緒十年,人之役,臺灣戒嚴,兵備道劉璈臺灣阿片既不可禁,又須購之外國,損失甚大,奏請撥給官莊,許民播種,自產自給,以挽利權,廟議許久;而臺灣之阿片乃愈盛。夫臺灣人民吸食阿片,固非一朝一夕之故,染之既久,積之也深,自不能一時斷絕;雖過去之事,而亦足為今日之參考也。

帝國領有之初,政府則議禁止,嗣因習慣上、人道上之故,乃立漸禁方針。是時,特許吸食者十六萬人,閱今三十餘年,僅有二萬五千人,使非漸禁之功效,則此三十年間,戶口之增加,富力之日進,吸食者當在三十萬人以上。則此次再請特許者二萬五千人,亦不過全人口二百分之一分強爾,無大關係,亦不成大問題,又何事議論沸騰哉!唯今日阿片問題,關係國際信義,固不可不權其利害之大小輕重,以期無憾!

夫世界今日之吸食阿片,非僅臺灣也。支那為阿片最盛之國,十數年來,外標嚴禁之名,內收稅金之實,則各省武人據地稱雄,擁兵自衛,莫不勒取阿片之巨利;國民政府雖言禁止,而法令早已不行!南洋群島以及產地之印度波斯土耳其尚多吸食,則歐洲人士亦有飲用,且多屬上流社會;為文明之國,而報載吸食阿片者達二百萬人,可謂怪事!夫美國固勵行禁酒矣,然而密輸者如故,密飲者如故,牟利之徒且以汽船設大酒館於公海之上,以供遊客之豪飲,而政府無如何也。

臺灣阿片之害,政府無難禁止,然為習慣上、人道上而觀,故有再行特許之議,命各保甲曉諭有癮者自行申請,再由醫師診察,以驗其癮之輕重,可謂周至!今若遲疑不決,收回成命,則當局失信於保甲,保甲失信於人民,而政府之威嚴損矣!臺北市內各保甲已聯名申請照行,此亦民意也。夫治民者,在安民,不在擾民;在順人之情,不在拂人之性。今政府既有特許之意,人民又有希望之心,自可照議而行。其受特許者,苟非體氣之大弱,痼疾之癮癒,自任改除;即舊時之特許者,互相勸勉,冀斷其癮,以促成政府漸禁方針之美意。如是,不及三十年,臺灣阿片不禁自禁,豈非持平之道哉!

1959《空中小姐》葛蘭帶您遊覽台北、曼谷、新加坡之昔日風光 (HD)

段影片剪輯自1959年的香港電影《空中小姐》,在片中我們可以看到當年的台北、曼谷、新加坡等地之風貌,段影片剪輯自1959年的香港電影《空中小姐》,在片中我們可以看到當年的台北、曼谷、新加坡等地之風貌,影片前半段在台北拍攝,從台北航空站(今台北松山機場)開始,一路上可以看到中山北路上跨越鐵路的復興橋、總統府、仁愛路(未被改建的東門)、中山橋(明治橋舊貌)、圓山大飯店,以及碧潭(吊橋)、烏來(瀑布)等美麗的景色,對於想一睹台北舊時。

合唱曲〈美哉臺灣〉

山水合唱團演唱:〈美哉!臺灣〉

美麗的寶島 - 閻荷婷

綠島小夜曲(航運合唱團)

《綠島小夜曲》溫馨互動鋼琴版

蔡幸娟_綠島小夜曲(200707)

張明麗 - 台灣好

台灣小調

鮑元愷編曲:山地舞曲-高山青

2014.03.02〈民視新聞臺〉【台灣演義】連橫.連震東

 

有土斯有財!連家驚人財富這樣來!|三立新聞台

連勝文從政,連勝武從商 連戰帶著連家二公子會晤習近平!20141112-02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100227459&aid=20841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