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9/27 00:02:11瀏覽1445|回應18|推薦204 | |
中國對美的定義直接呈現在『相』、『形』的意境,也在忠、孝基本的價值觀裡,呈現美的意涵。美字的由來,上層是隻羊,代表著跪地哺乳的孝道。下面的犬字,代表狗對主人的忠誠。而善字也是隻羊,代表著溫馴、柔軟、柔美、謙卑。底下是口,代表著用柔順、柔軟、柔美的語言對待所有一切生物。所以美的定義是含概忠孝兩全的實質內涵。我們知道美字是象形的演變而來,而這象形卻有著深刻的意義及人類最高的文化。圖鄧太說:美是人以理性和愛的熱情來認識的無窮引誘。認美為美,繫於樂趣,但仍無法確定這樣的定義,只是慢慢的近於確定。他還說;這是人類的最高文化;什麼是文化,也尚未確定。但我們能確定美的由來,來自一切『相』與『空』的組合,也絕對來自一顆四維、八德的心性,及一顆慈悲喜捨的心,再透過這些基本元素,使得內心所呈現的美,是一種美德,是一種美意,是一種美的再次昇華,而在美的層次不斷昇華裡,藉著線、形、顏色、聲音、話語、文字,來創造絕對的藝術。 美學界對於「無所為而為的觀賞」理論,雖然鬧的氣焰沖天,幸好沒有把從前文藝寓道德教訓的信條完全打倒。到現在還有很多的思想家和藝術家很忠實的相信文藝美學和道德不能分家。詩人雪萊對道德更富於革命性,更愛護藝術,但也沒有一個詩人比雪萊更相信文藝負有重大的道德使命。我想雪萊這樣的堅持道德美學,也正是中國五千年來,對於道德美學的一份真、善、美。 道德寓意是一切美的根本,「無所為而為的觀賞」,正是老子道德經的根本所在。當一個人進入【無所為】的狀態之下,心是平靜無波的,心是不染塵的,心是不做分別想的,心是不一、不二的,處在這樣的狀態下,既不是本善的呈現,也非本惡的對立關係,確是直指當下,契入『相』的核心,而感知美的意象。如果是二元對立,就參雜了不必要的意志,而在意志裡挑逗、區分【相】的次等美感。 王羲之詩云:「適我無非新」,這是藝術家的心靈與自然結合的最佳美學呈現,所有適我眼見,心受的靈魂在當下幻化成心的藝術品。顧愷之說:「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雲興霞蔚」。簡文帝曾說:「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木,便自有濠濮間想也,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而袁彥伯也曾嘆道:「江山遼落,居然有萬里之勢」!藝術家的氣質,以天真之眼觀物,以自然之情言詩,以純然之心入畫,活潑生動,生機盎然,如出岫白雲,如萬頃之波,從呎尺觀萬里,收萬里於呎尺。 古人對於美的賞析,是單純,是自然的。在單純裡見到那感性的細緻,在自然界中豁見自然的真性情。即使是一草一木,一山一鳥,都能信手拈來,如詩、如畫般的盡收眼底。沒有過多繁雜的常識與知識,來刻意的分別其中的繁雜。所以美是一顆簡單、單純的心,而由簡單、單純的心,透過一雙慧美的眼睛所直接呈現的美感。詩人則經由這樣的心,將所呈現的畫面以分想或聯想作用,創造詩的意境,這樣的意境,既是絕佳的藝術。而這樣的藝術再經藝術欣賞者、評論者、鑑識者,透過文字解說,語言描述,將作品活靈活現的解析、剖腹,而臻於藝術的價值。 而對於美的事物,不須透過移情作用,或擬人語法,既然是美,那當下最直接的所見、所聞、所感,即刻映現的就是最自然的美,看見花,看見美女,看見夕陽,看見孔雀。而這樣的美,是心美一切皆美,詩人經由心的聯想,用,擬人、託物、變形、比喻,而不用本意,引伸出來的意象,透過字意的組合,成就一首動人、感人、唯美、淒美的詩,就是藝術本身最大的成就。 我們知道美一定是透過【相】的實有來呈現,但是【相】經由個別的眼識,產生不同的差異。而這些美的共同【共相】裡,再由【共相】裡產生【別相】的美。那美的定義,就區分成不同次第的感知美。詩人經由最初的美,透過抽象意志,移情作用,擬人、託物、變化、比喻,達到【共相】中的【別相】,使得詩的作品,達到藝術上乘之別。一般人見水,知水的清澈,見山知山的峻美,而詩人卻用心的覺知寫下「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可說是擬人,也可說是變形,這就是層次、意境上的不同。簡單美的事物,不須透過層次的分野,不須透過意境的闡述,不須分別美的差異,當下就是美。這就是美與藝術之間的差異性。未完待續 可參閱陳與商作品 詩歌修詞學 一本好巨作 老 書名-鏡煙湖-- 已全面上架 可開始訂購 請 大家多多支持捧場 訂購 謝謝 感恩哦 第一本 書名--在每次的深夜裡 第二本 書名 -- 我就這樣過了一生嗎 ? 第一張佛像由美國部落格友人 雙魚 藝術雕刻家贈送 第三張照片 李如青兄 基隆畫展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