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8/13 00:24:17瀏覽1394|回應34|推薦217 | |
珍重生命是為人的基本人格,也是唯一的信念。如今你造下殺業,就必需求懺悔。子曰【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托爾斯泰也曾寫了一本【懺悔錄】,自此相信基督教的教理,有著人性真、善、美的教條與真理。」而佛經中的懺悔文、地藏經都明白告訴你,如何求懺悔,除了懺悔之外,還應奉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拿一個小孩,懺悔十年,拿兩個懺悔二十年,那你就跟我朝山十年求懺悔,再多行善、佈施吧。 諸佛常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意思是說:有慈悲心的菩薩,能體恤眾生,同體大悲,感同身受。有智慧之人,在做一件事情之時,就能當下體認,做了此事,所衍生的果報有多大,事後須付出多大慘痛的代價。而謹記,「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因果。而沒有智慧又不信因果之說的人,常在;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情況之下,種下了後悔的眼淚,及無法救贖的生命,痛不欲生,悔不當初。而什麼樣的人是沒有智慧,也不信因果呢!我想是最自私,也是最自我的人。因自我意識強烈的執著,認為生命只有一個我在,而無他人存在的相對價值,就會為所欲為,而,我思故我在的遊戲人生,視生命為淺薄的有趣,而將趣味建築在毫無意義的表象生命裡。 生而為人是何其隆重的珍貴,也只有人才能互惠、互助、互相依存。釋迦牟尼佛說:「生而為人,猶如握在手上的一把沙。而恆河沙之大,大得無法細數,可見人身有多難得。」可是我們卻常糟蹋這樣難得的人身,而在有限的生命裡,做無限的破壞,互鬥、互毆、互相利用,互相猜忌,互相拋棄。我們都知道,何謂道德,道德是什麼。當事不關己之時,道德之說便油然而生,振振有詞,慷慨激昂,儼然是位道學家。當自己幹了缺德事之時,百般辯解,義正詞嚴,或事不關己的躲的遠遠的,有如縮頭烏龜。我想道德之說,大家都明白,可是道德卻無法約束人性的貪婪及私慾。因為道德是心的良知,心的事業,而良知裡有著禮義廉恥,有著仁、義、禮、智、信,有著信、望、愛,有著真、善、美,有著人類最基本的尊嚴。 人活著有極對要求尊嚴的基礎人生,而人的尊嚴基礎是什麼,是基於人的道德。也就是說,人的道德基於人的尊嚴,而人的尊嚴又基於人的道德。問題是這些尊嚴及道德,都只存在受傷害的人身上,存在惡勢力底下的弱小生命裡。橫權霸道,歪理邪說,仗勢欺人,爭功諉過之人,永遠有著道理可言,有著金錢、權勢、勢力的假道學作為依據。生命裡若沒有了道德,沒有了尊嚴,人的生存價值又何在。可是人又喜歡挑戰道德的尺度,不喜維護基本人格的尊嚴。所以在這樣矛盾互相衝擊之下,為了個人私慾及利慾薰心的追逐下,犧牲了愛情、親情,扼殺了來不及到人世的無辜生命。 在這極度講求人權至上的時代,卻只顧著自我的人權,而抹煞來不及發言的人權。我們不知這樣自私的人權有何意義!更不知所謂的人權,是霸道主義下的人權,或是個人私慾下的人權。也因人權的極度擴張,使得言論自由的時代,無限上綱。如果沒有自我的約束能力,而泛道德的約束,只是滿口胡言亂語,綺語瞎掰,是非、謠言、攻擊、謾罵、欺騙充斥著人性,我們不知這樣的言論自由,是否寓含道德、尊嚴在裡頭。如果我們的人權不是自私的,而是愛的本質與真的態度和善的基礎,相信人是不會為情、為愛而尋短,更不會貪一時之愛,而扼殺無辜的生命。即使貪愛也應該要有基本的安全措施,維護另一個未來的基本人權。更不會因自私的愛,而傷害身邊許許多多愛你的人。 其實慾望這東西,很難用道德去約束,如果道德真的存在人的基本意志裡,就無須道德的框框,來談論人生的價值。既然道德是如此難以約束人的行為慾望,什麼力量足以取代這慾望的根本意志?我想法律是事後的制裁,無法制約事前的防範。我想佛法的教育不失為最上乘的心法,因佛學超越哲學,超越心理學,超越倫理學,更是美學、文學、詩藝的精典之作。如以世間法來論,因果學說更能達到有效的嚇阻作用,深信因果,了知因果的善、惡業報,使其不敢逾越道德的規範,有如打了一劑逾越道德的預防針,或一劑因緣果報的戒律學。我想這樣的預防總比法律事後的制裁來的有效。 這一趟後山之行,蟬鳴淒厲的末號,讓我對生、死有著更深刻的體悟。也對人世道德觀,無法實際的存在人的心裡感到憂心。好像我們聽到的都是口頭上的道德,而非行為上的道德。不禁蒙心自問,我的道德考幾分,有幾分的道德寓含在骨子裡。 夕陽已鋪滿一地的金光,天空依然亮彩,蟬鳴依舊犀利,只是多了一彎的明月,在東方的嶺上遙遙相對。這一陰一陽是月逐陽,或日引月,讓生命又悄悄流逝。管它如何的追趕,且把當下踏月歸,吟簫化作彩雲飛。
老 書名-鏡煙湖-- 已全面上架 請 大家多多支持捧場 訂購 謝謝 感恩哦 第一本 書名 -- 我就這樣過了一生嗎 ? 第二本 書名--在每次的深夜裡 特於9月4日星期天 在無塵居舉行簽書發表會 歡迎好友參加 地點:無塵居 鶯歌鎮國際新城朝陽街24巷4號 電話: 02-26799654 請先報名 方便統計人數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