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2/05 15:17:00瀏覽1501|回應0|推薦2 | |
Urry在《觀光客的凝視》中提到:「當觀光客在巴黎街頭看見兩人接吻時,他在這次凝視行動中所捕捉到的是一個“永恆的浪漫巴黎;”要是在英格蘭看見一個小村落,他所凝視的則是個“古色古香的英格蘭。”」 (John Urry,2007) 然而,這樣的永恆的浪漫與古樸的氛圍並不發生在臺灣,來臺觀光客90%以上捕捉到的是“好好吃的夜市,好便宜的臺灣;”難道,這是極力發展觀光產業的我們所樂見的嗎? Urry指出,觀光旅遊是一種蒐集符號的過程,凝視對象對觀光地的建構,仰賴的是該地所提供的「符號(Sign)。」由此可見,臺灣一直以來提供給觀光客的符號就是「便宜(Cheap);」不可否定的是,便宜對於觀光客而言具有一定程度的吸引力,但如果「Cheap」是我們給別人的印象及撕不去的標籤時;旅客的心態就會不願意多花錢,這樣的情景對於臺灣的觀光產業而言絕非益事。在各國努力拓展文化觀光的同時,我們又該如何用文化來說故事?讓來臺旅客能夠感受到應有的深度、認知和感動? 韓國是近年來亞洲以文化觀光強勢發展的國家之一,然而「韓流」崛起所帶起的觀光潮流,其實並不是一場意外,而是韓國政府整合國內產業,按照計畫循序漸進推動的成果: 從上表我們可以知道,韓國的觀光產業就如同大韓民族所愛用的兩個單詞:「Woori(我們)」以及「Hana(一體)」一樣;不是單打獨鬥的結果,而是相互扶持的成果。 舉例來說,2010年下半年韓劇《成均館緋聞》不僅在韓國引起了話題,透過海外版權的輸出,也在世界各地引起風潮。在該劇播出之前,「成均館」 這座古蹟並不是著名的觀光景點;然而隨著韓劇的熱播,2012年首爾市官方旅遊資訊網站也在其原定的十多條徒步旅行路線中,增加了以成均館儒生為主題的觀光路線。各國旅客可以透過網站的預約,根據自己需求選擇中、英、日、韓不同語言的嚮導一起旅行,透過嚮導的導覽,走進過去數百年間的時光隧道,探窺這裡曾經發生過的大大小小故事,彷彿自己也曾參與其中。 首爾的徒步旅行觀光所選用的導覽員,大多是退休的長者或是中年婦女,這些「老師們」本身具備第二語言的專長,對於所導覽的路線擁有豐富的知識;除此之外,還能夠跟旅客分享自己生活的經驗。大多數的自由行旅客所嚮往的通常都是更「深入」的文化體驗。在這樣陪伴「一起」旅行的過程中,更容易讓旅客們提升對當地人及文化的好感程度。 臺灣的歷史悠久,尤其百年內的近代史更是豐富而多彩;我們不僅有多元族群,來自各方的統治者也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時代的縮影。目前,交通部觀光局以及各地方政府對於人文、歷史類型的「主題觀光路線」也都有所規劃;可惜的是,這些僅止於走馬看花似的旅遊路線提供,缺乏互動式及深度的導覽媒介,對不具在地文化背景與概念的觀光客而言,按照規劃的路線走馬看花,所可能產生的風險是,當他們無法感受到這些路線在歷史上的意義、文化上的氛圍、地景上的故事,或是在地美學觀時,這些旅遊路線很可能就此荒蕪成為再也無人聞問的小徑。 韓國的模式我們做得到嗎?以臺北的永康街、青田街與龍泉街所形成的「康青龍」人文街道為例,它就是一條充滿歷史與文化的街區。2010年南村落曾經提供外國旅客外語的導覽服務;但時至2013年,無論是政府單位或是民間組織,幾乎都很難再看到這樣的服務蹤跡。然而,這並非是做不到的事情,隨著臺灣高等教育的普及,各大專院校的外語系所涵蓋的語言類別十分廣泛;文、史、地理、藝術等科系的學生亦有不少,可以令其相互組合,發揮專業及創意,從年輕人的需求角度去研擬出有趣、有深度的觀光路線,搭配國家行政機關的宣傳,相信能為臺灣的觀光產業注入一股新的能量。 Be insight. We are beautiful! 文化觀光,需要的是說故事的人;也需要聽故事的對象。觀光客眼中所凝視的臺灣會是什麼模樣,不只掌握在他們眼中,也掌握在我們手中。該如何開發觀光資源的無限可能;該如何探究屬於這塊土地的深度,都需要我們更用心地去凝視臺灣的每一個角落,讓每一個觀光客所捕捉到的臺灣,像是女人的一生,在不同階段散發著不同層次的美麗、魅力與吸引力。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