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5/21 12:40:56瀏覽1191|回應0|推薦3 | |
在〈102年想做的事〉一文中,寫到「之前幫準備國考的好友查了許多國文考題有關成語的意思,發現每一個成語都是一個故事,有點查上癮了,因為故事太有趣了。所以,計畫把這些故事寫成一篇篇文章,與大家分享。」這是第二篇文章。 100年的交通事業鐵路人員特考,佐級的國文出了一題: 下列選項中的「桃李」,何者與白居易〈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中的「桃李」,比喻的意思相同? (A)「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B)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 (C)一日聲名遍天下,滿城「桃李」屬春官 (D)「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其中,「桃李」一詞,腦袋中有印象的是桃李春風、桃李滿天下,因此,上網google資料,發現一些可以說故事的材料。 「桃李」一詞出自《韓詩外傳》,話說戰國時代,魏國有個大臣名叫子質,因得罪了魏文侯而逃亡,途中遇到簡主,向他說,從今以後,我不再培養人才了。簡主問,為什麼呢?子質說,朝廷內外有一半的人是我栽培的,現在他們看到我這樣,卻反過來與我作對,不是說我壞話,就是拿法律來恐嚇我。所以,我再也不栽培人才了。簡主說,你說的話錯了。我認為如果你在春天種桃樹、李樹,那麼到了夏天就可以在樹下乘涼,到了秋天更可以吃桃子、李子。但是,如果你在春天種的是蒺藜,不僅在夏天不能採它的葉子,到了秋天還會長出刺來。從這一點來看,問題出在你所種的樹。所以,今天你的問題不在於以後要不要再培養人才,而在於要選擇對的人加以栽培。 後來我們就用「桃李」來比喻所栽培的後輩、門生或學生。例如題目中的選項(C)「一日聲名遍天下,滿城桃李屬春官」,即為唐朝劉禹錫的詩。題幹的白居易〈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令公桃李滿天下(指學生眾多),何用堂前更種花」,也是相同的意思。另外,《資治通鑑》也記載唐朝的狄仁傑曾推薦數十個人才給武則天,有人便對狄仁傑說:「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 再者,桃李除了比喻學生之外,也可用來形容姿色的美豔。例如題目中的選項(B)「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即為曹植的詩。 題目中的選項(A)「桃李不言,下自成蹊」[1]是有關西漢李廣將軍的故事。根據史記的記載,李廣將軍一生與匈奴七十餘戰,後因率軍作戰,中途迷路,讓單于脫逃,受到大將軍衛青的責怪,並要將此情況上奏朝廷,讓李廣承擔單于逃走的責任。為了不連累部屬,李廣一肩扛起所有的責任,自刎而死。李廣死後,不論認識他或不認識他的人,都為他感到哀痛。司馬遷在史記中提到,諺語說,雖然桃樹、李樹不會說話,但是它們在夏天有樹蔭可以讓人乘涼,在秋天有豐碩的果實可以吃,由於來來去去的人很多,久而久之,便走出了一條小路。後世以此比喻「為人真誠篤實,自然能感召人心」[2]。 在搜尋「桃李」資料時,常看到「投桃報李」這個成語,它是出自詩經的:「投我以桃,報之以李。」意思是你送我桃子,我回送你李子。亦即形容彼此之間的贈答,也就是禮尚往來之意。 現在的國文考題與大學學測蠻像的,在google查詢一些題目內容時,常發現是某高中某一年度的國文月考題目,表示這些內容出自現在的高中國文課本,但這並不表示各位要回頭去找高中國文課本從頭閱讀,而是告訴大家:花時間將每一份考古題的每一個題目查清楚,不論是上網、找書或問老師,扎扎實實的從中累積國學知識,不僅可以提高選擇題的分數,也能應用於公文或作文,自然能提高國文的分數。 *參考資料: 1.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站(http://dict.revised.moe.edu.tw/),有關「桃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及「投桃報李」。 2.〈【春暖花開】桃李滿天下〉,人間福報,2013年2月21日,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95378。 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紀元,2009年2月14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9/2/15/n2430356.htm。 引自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站(http://dict.revised.moe.edu.tw/):「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