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4/10 04:05:01瀏覽3115|回應0|推薦6 | |
科儀法科隨論 道士壇祖籍源自中國泉州及漳州地區,道教科儀諸多法演,有區域性的不同,以北、中、南有不同的曲調與動作,泉州及漳州的習俗也有不同,法事科儀便有不同的演教時間與禁忌,通常科儀主事者以中尊開演,唱腔之高低與唱調,有所不同,隨同臨壇的後場配樂便需配合,雖法儀科演的目的相同,科儀乃多人合作而成的一齣演教法,需有默契與隨時搭變的靈活科法,演教法乃各派各師而有些許的不同,需要合作且長期性的演教與默契的學習,當然個人之科教要有深耕的基礎,執行科儀過程能與之多人配合而無有嫌隙,科演才有活絡與靈巧之感,後場配樂人員乃主靈魂之一,要配合中尊的各式法演,動作、唱腔…等,好的後場於吉事科儀能讓整場科法生動活樂而神聖,白事科儀能有哀傷又祈願超薦的引渡。
道教科事承傳者鮮少,為一代代的法衍傳科,師承傳遞於世世代代,且學者當有其根性與興趣,否則當無法承傳代衍,且道丹於己,修持乃於個人,雖有教法可參,但領悟間的智慧還是需靠自己的根性聰慧。師承於弟子,法衍弟子隨個人之領悟而發揚其道教法儀,其過程非己所創,當有一段時間的磨合於演醮的習慣法式,方能融入科儀的整場環境。
科儀在一般人眼中,似乎是簡單、又難以接觸一種道教法事,科教的演教傳遞是長期的學問與知識,如上它非是簡單易學的科法,非一.二年便可深入的儀教、法科,沒有環境的學習是難以登上法場。
科場演教,以現論大台北區,似乎已被佛式化的道教科儀所取代,以三寶司為主要的靈魂要角來演教,非以三清三境天尊之正統道教科儀或靈寶大法司等科,科法上佛式科儀乃抄襲了道教演教科儀近80%的做法,而法符的拔度超薦等法事科衍,在佛式的科儀中是看不到的,唯一可見的乃"庵啞吽"此張淨符,佛式科儀自起始抄襲道教做法以來,啟始以低價來博取民眾的認同,加上佛教暢行於中土,讓世人慢慢的接受了佛式的科儀演法。
在科儀二教間最大的不同乃在於法符,而道教向來皆用符式來開啟天門或請神請聖將吏行兵等法,在佛式的演教中是完全看不到,一切以經文來取而代之超拔度幽等事。大台北區承傳正統的道教靈寶道壇已所剩無幾,以前在萬華、淡水、屬淡水河這一區域有著許多的道壇演教,而現卻用手指數的出來。
在醮事的黃錄道壇還有許多,一般的白事科儀大部分都被佛式化的職業壇所取代居多,而僅有的道壇也為了生存不得已而也要去學習佛事經文來參事,自老一輩的師父說法,一開始的佛式壇演,皆請道脈相傳的正統道師來臨壇主事,一步步侵蝕了這屬於中國人道教區塊的法事,自中尊臨壇主衍到後場的鼓式等配樂,唯獨法事中的密自古的道師還是留了幾手,所以,懂得科儀演教的人看醮事是看門道,不了解之人則看熱鬧,道教科演與法科在老師傅的口中稱說,道教之藏太多太深,學不完的,學了一輩子還在學,這便是咱們的國粹之一部份。以後的正統道教科儀法事,會物以稀為貴,但這一段路是需要認同道教的人士所共同努力的。
佛事科演持念的經文與請聖的內容是不相同的,一為佛式經文,一為數千年來正統的道教科儀,自釋佛創教以來,並無法事科儀的演教法,這些都是佛教後人自己學習道教科事內容所創,完完整整的將道教的科儀做法整個搬去行演於民間,道教的正統承傳科儀的道士及法師,都因而法教的紮實有力的內容與時間而無法與低價的佛式演法競爭,直到近代,大台北區的市場已然成了佛式科衍的天堂。當然現佛式的科教演法已然擴大於市場,所以在價格上已回復市場正常機制。科儀與佛教的念經團有不同處,念經團是純持經,而不受度之。
再依心而論,道、佛二式的科衍,還是以道教科儀做法實在且有力,一切遵循古式的傳統演教,不論金、黃二錄的醮事或法事,都有著相當的準則與演法。在很多細節點上,佛式科演於動作上,與罡步上,獻禮上是完全看不到的,也無有變神的演教,於此只是淺說二教演法的一小小部分。
甚說:原南管科儀的清調在法事科教中已被北管所取代,乃因北管有著清楚與熱鬧的節奏,較易禿顯出醮事中整場科演氣調。經道教科儀中所改變的佛式科儀中,掛式的佛圖中於外二神將還是以道教神尊的為用居多。
科演的過程或法式,難以個人之習慣而貫演整場科儀。若只是學習如何演教科儀,那是較為簡單的一種學習,如要了解科教的目的與法場上的細節,就需要用點心去學習道教五術中的學問及知識,而醮場上的儀法只是醮事中應該有的知識而已,而屬配樂上的學習與知識,乃個人於外更應學習的一科,故 ~ 執醮事大科者也非等於了解於用法科上的小法,二者乃有所不同,一般師承多願授度科醮的法事,而較不願傳度小法科儀中的知識與法演,因小法可以依個人之力而演法行事解厄,教授小法那也如同多一競爭的環境,這便是目前道教傳演的一種普遍的現況。
道教科儀的吉慶醮典之神聖總是有著各地方祈醮後神奇的美妙色彩與神積流傳於世代,拔度齋事的超薦.超拔.祈保.渡亡.....等都顯著於世代中國人對神靈的信仰與託付。道教齋事科儀的信念於對亡者的尊重及神聖的超拔與渡亡後,過往親人對陽世親屬之交付等等也有著明顯的慰己,一切都在家屬所得到踏實的心靈感受,不論是否有其冥陽間的感應與神奇,再歷代世傳冥陽二界,已有著難已更改的習俗與科儀存在的重要性。
反觀現代,道士使命對世要濟生渡死,而於此過程裏,於亡儀齋事中,卻已然被葬儀社所包攬,以前是葬儀社來拜託道師,而現確有部分人士卻反之討喜葬社,而無法真對全科齋事真演教,真丟了道家的臉。加上外在假比丘比丘尼,理足的光頭披上迦桬便成了渡亡的使者,佛教團體於儀館中搶屍也顯日益嚴重,唉啊!這種戲碼在正統道壇中是看不到的,是有損道家的人格。
葬儀社之服務乃全套承攬,減少其喪家對此種人生事件的過程中之心理負擔,但其亡者拔薦科儀諸事卻落入了葬儀社的之手,葬儀對喪葬諸事包裝堪稱一流,外表項次的運作可以很隆眾很體面,但在法事的齋事科儀中,卻是錙銖必較的壓低金額來超拔亡者,但這對喪家只有絕對的壞處,此壞處非說道士對齋事科儀過程的不盡心力,而是對齋事科儀之儀法儀事是很難減少其步驟及過程,一環節的減少便對亡者少了一份實質幫助的力量與好處及利益,若齋事價格過低,葬社會要求道士減少其齋事內容,這對亡者超拔等儀科法無有利益,對亡者只有吃虧之論,有部分科儀中該得的卻無法得到,在齋事科儀的重點是要讓亡者安心好走,不虞匱乏的死亡過程有所依靠與實際幫助。外在的禮堂或臨壇當然要莊重有序,非是要讓陽世之人覺得風光有體面,勿將費用花在不必要且過於支出的部分,那真正該得到的人卻得不到本該有的演教幫助。
其實喪家對臨壇法事大部分都意見較少,只要能力許可,對亡者有幫助之事,於物質上或心力上大都很願意配合且盡心,問題絕大環節都出自於葬儀社之手因為當道壇法事承做的價目呈列出來,葬社總是要賺取較多的利潤,故會將項目數增加來將整體價格提高,雖喪家有出其相對的代價來辦理親屬後事,亡者卻得不到該有的禮教拔薦,且在葬社手中給予喪家資訊中,若喪家認識親屬中有道壇可以承做齋事,但一經詢知其價反而高一些,這便是葬社的承攬手法,科儀拔度的費用葬社是依人而開價,於此說並非所有葬儀都是這般,但承攬費用真是因人而異。 曾有例: 喪家辦理後事其法事金額20多萬,已足以圓滿齋事科儀的拔薦與幫助,葬社對道家科儀的價格與項次都有程序與價表,但葬社自行報價後科儀中少了某部分,當齋儀開演前道士對葬社說少了某科,要增加某科儀方可,葬社便對喪家開價,其價喪家無法接受,故而沒有演壇此科,事後喪家自行連絡,謂亡者託夢,缺了某東某西且過得不好,於後便再開立功德壇補行了科儀法要,才圓滿了此事。這般問題出在誰身上呢? 而道教科儀為何承衍至今,它定有某種與冥界特別的關聯,所以才能深信於民。
於上述之論,並非論殯葬業之呃,乃實為服務的良心事業,應有慈憫之懷,才能行遠於眾信。 |
|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