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登陸/抗日
2014/04/28 09:53:06瀏覽695|回應0|推薦1

    八十年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為充實本縣地方文獻史料,促進鄉土尋根,落實地方文化建設,加強採集耆老口述史料,以彌補文獻之疏漏與不足,在全省各地舉辦耆老口述歷史座談會,由鎮公所推薦耆老名單,透過地方耆老的敘述,加上專家學者的記錄,合併梳理/再三考證/編排成冊出版。 

台北縣瑞芳鎮耆老口述座談會_第四批次。
      主辦單位: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北縣政府
      主辦單位: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承辦單位: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各鄉鎮巿公所. 
      日  期:民國八十五年五月十六日,
       時  間:上午九點三十分至同日下午四時三十分,
       地  點:汐止圖書館茄冬分館
        當天遊覽車接送時間和地點如下:
        早上7:00 貢寮~ 7.30  雙溪 ~  7.50  瑞芳 ~ 8.30 汐止。
       辦理報到:8.30分~9.00.  參加座談會的耆老.憑身分證/印章/個人照片乙張,才能辦理報到。
     主 持 人:廖編纂春金     
     紀   錄:葉麗卿 
      台北縣瑞芳鎮耆老口述座談會,是第四批次。

     『林衡道教授致詞 : 
      大家好,很高興今天來到汐止參加這場耆老口述歷史座談會。政府自民國八十三年起規定所有國民中小學都加入鄉土育課程。因此現在各地方都開始自動蒐集鄉土史料。而這其中楊順德教授又是這方面做得很成功的一位。還有淡水也好,各鄉鎮也都同時在進行。我相信不出幾年,我們的鄉土歷史都能展現出來,而臺灣省文獻會對於資料的搜集,真是花了不少力氣和金,.相信過幾年以後,一定能做出一些非常好,而且完整的歷史資料.  
     今天邀請的各位是:汐止、瑞芳、雙溪、貢寮,四個鄉鎮。.汐止、瑞芳是日據時代全臺灣最出名的煤礦都巿,二個煤礦大王都出自汐止和瑞芳。雙溪以前是雙條溪水流過,而貢寮在以以前出現怪獸,也因此而得知名。瑞芳從前是店名,而汐止以前是叫「水返腳」,日本人改為汐止。這些地名都是日本人命名的,臺灣光復後没有更改,實在是非常遺憾的事。我感覺這汐止應該更名為原來的「水返腳」才更具有意義。 
     很遺憾的是今天臺灣有很多處偽造歷史,澳底有抗日紀念碑這是假的,實際上是瑞芳才有過抗日活動,而澳底只是登陸港口,實在差太多了。所以今天請各位父老前來將真的歷史說出來,做為真實的記錄,是非常必要的。謝謝各位,真是辛苦了!』

         什麼?澳底底紀念碑竟然是假的,那真的呢?!

    這是當天的記錄:

   多年前,曾聴過一位文史工作者分享他的經驗之談,他說:「以記憶力為主的口述地方史實記錄,時間一久,誤差逐漸叢生,可以借日據時期資訊來對証。」抱著死馬當做活馬醫的想法,上網搜購日據時期的資訊,這份記錄取自:日據時期台灣碑文集成:   

      以下這張圖片我是透過網路找到的,紀念碑近拍,還附有碑文為佐證,碑文字體筆劃一清二楚。

以下這段記錄和圖片皆取自網路。

「姓名: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性別:男
     
出生日期:1847年4月1日
     
去世日期:1895年11月5日

甲午戰後,日本派遣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軍領臺,於明治28(1895)5於三貂角附近的澳底登陸,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在海灘上設帳,以船上的沙發當座椅,樺山資紀來探視,兵士用兩張畚箕給樺山當座椅,後離去時,日軍在此地立了木製的紀念碑,以紀念日本皇族首次登台之地。     

     這就是「日軍登陸澳底紀念碑」,抗日紀念碑的前身。

      18964月,日人將木製的紀念碑改為花崗石打造,上半部以得自清軍的砲彈來改鑄,成為「北白川宮征討紀念碑」。碑高6尺,鐵塔高6尺,石臺三段共6尺,總共18尺。換算公尺為8.8公尺。碑是甲午戰爭日本戰艦上的「砲彈」,因故障而沒能發射使用,而裝在征討碑上。因為外殼為銅製成,所以當地居民私底下都稱為「番仔銅拱」,「番仔」指日本人,意為日本蕃

  北白川宮征討紀念碑

 明治二十七八年戰役之後臺澎全土歸我版圖矣而

土匪起頑抗我北白川宮以近衛師團長遂能奏討賊

之功其偉蹟赫赫耀于萬世三貂嶺我軍初上陸置師

團司令部之地今乃建石此地以傳後世

     明治二十九年四月    臺灣總督海軍大將樺山資紀謹誌

                      臺北砲兵工廠陸軍砲兵少佐從六位勳五等  南部茂時

                                         陸軍砲兵大尉正七位勳六等  時澤有一

                                                        陸軍技手勳八等  松本六雄

                                                                      鑄工  酒井藤兵衛

                                                                      模工  千 田 恒 雄

                                                                                            謹製

     第一手記錄到手,接下來是到現場作進一步確認,2014年2月23日,當天一大早就出門,以大眾交通工具代步,門口有兩座方形石柱,右邊柱子刻著:塩寮海濱公園,左邊刻著:塩寮抗日遺址,需購票才能入園。

     當天,園區內冷冷清清,没有看到其他遊客身影,拿起相機拍了幾張照片,証明自已曾到此一遊。 雖然是以「抗日紀念碑」為名,解說版導遊覽圖,郤是以日軍登陸為重點,至於抗日烈士照片和相關記錄,不知置放何處?難怪會被林衡道教授以「偽造歷史」四字形容 

    台 灣 抗 日 紀 念 碑 碑 文

  光緒三十年甲午之後,日人肆虐,翌年乙未三月,索割我台灣及澎湖群島,臺胞聞耗,上書清廷,哀籲請止,不報;乃自組義軍,以圖死守。是年五月, 日人遣其大將樺山資紀率師侵臺。先以軍艦窺淡水、基隆二港,以我戒備森嚴,未能入犯;遂沿海東向,見澳底鹽寮沿岸,兵力薄弱, 乃於月之六日下午,由其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所率之近衛師團,潛師此處登陸。守軍寡不敵眾,小戰即退,鹽寮遂陷。日軍乘我部署未定,兼程疾馳。 十五日陷臺北府城。時義軍蜂起,殊死抵抗。十一月十七日,相約圍攻臺北府城。本鄉烈士林李成首先發難,遂復頂雙溪及三貂一帶, 致基隆至宜蘭之交通,斷絕者數日。一時北臺義幟,爭先奮起;日軍遂疲於奔命。自是之後,義士赴難,烈士灑血,於日人據臺五十年中,無時或歇, 直可驚天地而泣鬼神,誠我偉大民族精神,有以致之。適值本省光復三十週年,緬懷先烈,爰立碑於此,以資紀念。

                       臺北縣貢寮鄉長洪進添 謹誌              

     中華民國六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立          

     

     後記;地方史實記錄靠日積月累而成,以「真」為主,其他次之。清朝學者龔自珍曾說:「欲要亡其國,必先亡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ucywu3984&aid=12869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