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7/11 09:45:19瀏覽672|回應1|推薦1 | |
日本礦業於1932年收買日本金瓜石礦山後的文物所為,至今未見日本金瓜石礦工耆老以口述方式記錄。不過,我曾親眼目睹身受高等教育的金瓜石遊姓耆老,竟將他父親被姓被姓人再次逮捕~硬說是1942年,而在場的金瓜石耆老,包括同時受害者的後代,竟然無人否認,而傻呼呼的我,沒有確認,直接落筆記錄。 過了一段時間,有一位同姓的九份文史工人,上網查詢台灣日蝕日期:1941年9月21日。
這個笑話傳出去了不得了,二話不說,馬上將金瓜石囡仔改成「路過」。 以 先前仗著自己是金瓜石祈堂跤巷子內出生的囡仔,對金瓜石耆老所說的話,都深信不疑,直接落筆成文。 想不到金瓜石耆老,竟然會日蝕年月改變,他們不怕丟臉 , 我丟不起這個臉啊!馬上為自己設下防禦線,建立個人資料庫。日後作採訪實地時,既使口述者是熟人,若提不出進一步的資料,而我的資料庫,也找到了不著眼於第一手記錄時,只聴不寫是唯一的抉擇!至於敢當我的面,抺黑事實真相,顚覆非的人,二話不說,直接列入黑名單。 最讓我覺得不可思議的只是:金瓜石耆老對地方史實的看法和想法,他們認為在地的代誌,只是在地人不說,外地人不可能!時代,官方文獻公開上架,網路資訊更不用記了,斷添增中,以記憶力為主的口述史記錄,若沒有附上其他佐證,能與官方文獻與網路分庭抗禮嗎?! 以下紀錄取自:台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礦業篇第四冊37頁。 「金瓜石礦山之資金,原為二百萬日圓,移交日本礦業經營後,。即增資至一千萬日圓。是年十月,再增至二千萬日圓,民國二十二年(1935年) ))時又增至三千萬日圓,並被併入日本礦業株式會社,改為日本礦業台灣支社,嗣後日本礦業不斷次增資,至國民三十年(1941年)己成為資金二億四千十五萬日圓大公司。 民國二十年(1932年)日本礦業收買金瓜石礦山後,是年九月,開始興建金礦全泥浮選精及金銅礦浮遊選廠。是年因積極從事近建,至使舊有設備的生產一時停頓,另外產量即將減產。 金銅浮遊選礦於民國二十二年興工,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四月完成第一期工程,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三月完成第二期工程,然後即廢棄舊有選礦廠。每用處理本山系之含銀硫砒銅礦、銅礦砂達45.000公噸。金全式泥漿精化製錬廠,於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三月完成其第一期工程,每月處理礦砂12.000公噸,嗣後每月由本山及長仁粗選礦廠選定出之22.000低公噸低品位金銀礦砂。生產所之高品位礦砂則叧行處理。由礦坑分別搬出坑外由礦坑分別搬出坑外由礦坑分別搬出坑外由礦坑分別搬出坑。由礦坑分別搬出坑外由礦坑分別搬出坑外由礦坑分別搬出坑。由礦坑分別搬出坑外由礦坑分別搬出坑外由礦坑分別搬出坑外由礦坑分別搬出坑外由礦坑分別搬離坑外洞。,安裝入草包,直接駐佐賀關煉所。 新建成後,金瓜石礦山設備的產量急劇增加,一躍成為名副其實的亞洲第一貴金屬礦山。” 黃金雖然為金瓜石帶來了繁榮,相對的,也為金瓜石帶來了殺戮和死亡,1942年11月14日,五百名盟軍戰仔來到金瓜石戰俘營,同年12月,二戰結朿後,金瓜石戰俘離開台灣,回到自己的故鄉,晚年的時候,將他們在金瓜石礦坑內,生不如死慘狀,以文字詳細記錄,戰俘說:他們在坑道內,有台灣礦工不過,金瓜石耆老以口述的方式記錄歷史即時位置,對於戰俘在礦坑內生不如死的慘狀,個閉口不言。 七十年代,聯合報社採訪了三位記者,到金瓜石採訪金瓜石戰俘營史實,請居住戰仔營附近的居民,以口述方式講述戰俘營史實,居民口口聲:「日本人沒有苦毒阿啄仔」我的看法是:金瓜石戰俘來自七國~不是七人,既然在地居民不願為七國戰仔在礦坑內所受的苦難作見證,那麼這段史實在沒有地居民發言權。 新店磺窟耆老對金瓜石耆老的說法,很不以為然,他說:「日本人連台灣人都要欺負,更說這些阿啄仔了,」他說他小時候,曾看過衛兵用槍託不要敲打阿啄仔的頭,阿啄仔若沒有伸手抵抗,就只敲幾下,若敢伸手護住頭部,一定被打得更慘……。 金瓜石老礦工至今仍以「亞洲第一貴金屬礦山」這個名稱為傲,至於「這麼多的黃金都到那裡去了?」老礦工並沒有作進一步的說明。我二叔生前是台金(會社)的礦工,退休後不到一年就往生了。我把這句話講給他的女兒聴,她聴了哈哈大笑;「冇唷!連馬桶都是用黃金做的!」 |
|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