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碑文(上)
2019/07/19 20:54:53瀏覽319|回應1|推薦0

黃金雖然為金瓜石帶來繁榮,相對的,也為金瓜石帶來殺戮和死亡 !

     以世居金瓜石銅山里數代自許的耆老,對於日據時期金瓜石礦山黃金產量

,曾高達近七萬兩,被譽為亞洲第一貴金屬礦山之事,至今仍深以為傲。至於

這麼多的黃金都到那裡去了?未見耆老作進一步說明。

     二戰末期,日本軍方在金瓜石成立戰俘營,第一批盟軍戰俘524名,於19

421114日抵逹台灣,在基隆碼頭下船,改搭火車至瑞芳火車站下車,在車站附近空地停留了一會兒,以步行方式至金瓜石戰俘營

      至於這本讀者文摘中文版1984年元月「大慈大悲」,可以說是:金瓜石戰

俘營史實中譯第一手記錄,原作者曾在金瓜石戰俘營担任軍醫的惠少校,以讀

者文摘每月的銷售量,讀者「遍及台灣」四字形容並不為過。

         大慈大悲

    惠勒少校在二次大戰惡名昭著的日本俘虜營內,將秘密日記隠藏了三年

多之久.保存這種記錄會招致野蠻的懲罰,但這位年輕的加拿大醫生郤認

為值冒險一試.日記成為他活命之寶,是他與愛妻妮爾保持聯繫的生命線。

又幫助他努力救護那數百名難友。

  發黃的日記冊頁上記載的情節,是本文的重要部分__內容人至深.

道出惠勒醫生忍受非人待遇的勇氣,難以置信的醫療奇蹟.以及真摯的

愛心,他歷經最慘醋的戰爭而堅定如故,委實可『大慈大悲常無懈倦。』

      民國七十七年(1988年)8月2日,聯合報報社派出兩位記者到金瓜石採訪,向當地耆老以口述方式記錄戰俘營史實,再將這場採訪記錄以文字記錄,分做兩篇,於8月14.15發表

金瓜石紀事    戰爭枷鎖

採訪:曾清嫣

攝影:郭東泰

   金瓜石戰俘營的房址已改,鐡絲網已拆;礦坑已埋,但無情的戰爭却使金瓜石蒙上殘酷的陰影。

 没有戰俘的日子,金瓜石小鎮平靜.純樸而繁華。

    戰俘來了,金瓜石開始背負戰爭的枷鎖。滾滾金沙銅礦,原是當地居民引以為豪的財富,如今郤成了羈絆戰俘的話柄。

 戰爭的無情,郤讓金瓜石蒙上池魚之殃的嗚咽!

  自從愛德華茲著書,描述金瓜石戰俘營那段千難萬劫的悲慘遭遇後,四十餘年的往事,再度浮現,為金瓜石居民帶來心田的波瀾。

   為了進一步了解這段斑斑歷史的傷痕,到戰俘營遺址做一番巡禮和考查是必要的。

   民國七十七年八月二日,晴空萬里,和二次大戰時戰俘前來的綿綿細雨天大不相同,時間也足足相隔約四十五年。

 近在山頭的戰俘營遺址,風景不殊,草木繁盛,只是房舍已改.鐡絲網拆;礦坑已埋,當年的皇軍已不復存在,附近的居民生活已無邊無礙。

   金瓜石居民叫鼻樑高聳的白毛戰俘為「阿督仔」,稱他們所住的工寮為「督鼻仔寮」。依現在的地形,戰俘營遺址正好位於經濟部所屬台灣金屬礦業公司正前方,金瓜石(瓜山)國小的後方,祈堂廟的右側山谷;據台金高級職員邱鴻瓊表示,時戰俘營旁邊遍植的濃蔭樹林,如今依舊青翠,只是戰俘所住的宿舍,現在己改為民宅,戰俘營的痕跡己看不出來。

   據祈堂廟堂主簡金傳回憶,戰俘還没來時,這裡約有十棟平房,是日本人的工寮。民國三十一年冬天,戰俘被遣送到瑞芳,然後列隊步行上金瓜石。當天細雨紛霏,戰俘踩著泥巴,披塑膠布,沿路有說有唱,既無怒目切齒的神情,也未表現出俘虜的無奈。

   今年七十二歲,在金瓜石土生土長的簡金傳,當時是派出所義警團長,負責維持現場秩序。他依稀記得,從南洋來的英國戰俘,大約有五百人。他們在金瓜石做些扒土、推車、採礦的工作。

   當地也曾聴說俘虜被迫去開拓「大東亞開鑿坑」,協助開採金銅礦。

   金瓜石礦坑雖有八九個坑道,不過戰俘都集中在第六坑道工作,六坑的位置離戰俘營約兩百公尺。初期,戰俘是跑步入坑,後來日本皇軍擔心戰俘逃逸,才在戰俘營內打了隧道,直通六坑,附近居民從此看不到戰俘在地面上活動的情景。

  「戰俘營四周都用鐡絲網圍繞,刁斗(警衛)森嚴,每隔三十公尺,各站一名衛兵看守。」簡金傳說,他曾到礦區探望過戰俘,發現戰俘的生活雖然不自由,但並未受到凌辱或虐待。

   戰俘營內有收音機,俘虜常收聴大戰的情況,也未見被斥責。

  戰俘的團隊精神很好,上下坑皆集體走坑道,一路哼哼唱唱;合音優美。

  戰俘初抵金瓜石,仍存著劫後餘生的樂觀之情,以後一旦分派入坑採礦,情

緒就開始不滿。

  台灣金屬礦業公司職員陳繼祖說,坑道內流金礫石,酷熱難耐,戰俘赤裸採礦,不免有「日坐愁城」之嘆;再加上有些人因水土不服,倒了、病了、死了,戰俘眼看自己的同伴被抬出去,倍覺「英雄末路」痛苦不堪(二之一)

         

    本地礦工也和戰俘一起工作,但因言語不通,彼此多少有所猜忌。不過簡金傳說,台灣同胞大都對戰俘相當同情,許多礦區連絡員常私下送食物給戰俘吃。據他瞭解這些連絡員,戰後都被帶到美國接受「禮遇」。

   當然,受雇於皇軍,為日本人工作的台灣同胞,在戰後被俘虜反告一狀,抓去上海審判坐牢的人也不少,這些人都是戰爭的犠牲者。

    台金公司退休職員張君德,就是在這樣情況下落難上海數年,而後被遣至日本,再回台灣。

   日據時代,張君德曾担任戰俘虜管理員,對於戰俘,他深覺「問心無愧。」

   張君德說 :「我也是日本統治下的犠牲者,能怨誰呢?」戰俘營那段辛酸而不光彩的歲月,令他不忍回想,也不願回想。

   不管勝利或失敗,戰爭的冷酷與無情,都會留下累累的傷痕。金瓜石的居民,遙遠「督鼻寮」時代,並不認為台灣同胞應該承受這段歷史的罪名。

   住在戰俘營對面的董永田太太說 :「戰俘來時,大家都知道這是皇軍抓來的,和台灣人亳無瓜葛;民眾既不害怕,也没有不歡迎。有時,戰俘在營內走動,附近民眾透過樹叢,隠約可以看到;小孩子還認為看到戰俘,很高興,很親切。」

   另一位曾在日據時代金瓜石礦山醫院服務的張老先生說,戰俘以絶食來抗議入坑採礦,是一種哀傷的「愚行。因為,當時大戰己接近尾聲,大多數戰俘都堅持「最後一刻」的勝利,有什麼不能忍的呢?

    戰俘在台灣光復後半年撒離金瓜石。據祈堂廟堂主簡金傳記述,國際法規定,戰俘只能在礦坑外做工,不能入坑採礦;但因日本人太強硬,戰俘不得不從。民國叄卅四年初,盟軍透過國際紅十字會交涉,將戰俘轉送到新店龜山種番薯,約五六個月後,戰爭就結束了。

   簡金傳說,那些病逝在金瓜石的戰俘,日本皇軍並没有棄屍不顧,戰俘死後,被裝進木板箱內,由十個人協力挑到金瓜石附近的新山里公墓埋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人還把屍骨抬回去。

    一具屍體,一個回憶.住在戰俘營遺址的附近現有民眾都認為,愛德華茲親歷剝膚之痛,他的控訴,可以理解.然而戰俘死於礦坑,本地礦工也死於礦坑。日本皇軍所種下的歴史,不應該由中國人來承擔。也不應該由金瓜石礦區的「聲名」來擔負那段令戰俘肝腸寸斷的歷史陰霾 !(二之二)

數天後,「去你媽的萬歲」公開發表

  去你媽的萬歲

  萬象系列,

  書摘精華

   杭達/

    客居香港,當年是金瓜石礦區戰俘的英國人愛德華茲,二次世界大戰後隨戰爭犯行動調查小組來到台灣,在金瓜石戰俘營司令官住處,發現日本軍部下達屠殺戰俘的絶對機密指令。因而悸動難安,直到今天,為慰難友在天之靈,特撰 :「去你媽的萬歲」一書,揭發此暴行。   

   

   許多人或許會納悶,我幹嘛要等到四十二年後才出面,讓這一段恐佈的金瓜石礦坑經驗重見天日。答案其實很簡單,過去一想起戰俘營生活片段,總是令我悸動難安,難以下筆。

   但是,我又很難擺脫這個歷史角色。二次大戰結朿至今,搜尋戰犯的歷史任務未曾稍息。納粹戰犯「死亡天使」孟格里博士、「里昂屠夫」克勞士遁跡多年,終難逃制裁.有「恐佈伊凡」之稱的坦決傑尼爾克正在以色列受審。連奧地利總統華德翰也遭到猶太組織、美國新聞界的窮追猛打,絶不善罷干休,只有日本人戰爭罪行受到遺忘。

      日本人也一直掩飾他們在戰爭中所犯的罪行,文部省纂改教科書,硬是要

把「南京大屠殺」解釋成並無犯意的一時錯亂行為,並將侵略行動看成「擴張」、「運動」,說起來好似西方才是萬惡不赦的惡徒。實際上,英軍在遠東地區遭俘五萬人,有三萬多俘虜不堪凌虐而死;相對的,歐洲戰區有十四萬兩千盟軍被俘,郤只有二十分之一喪生。

    在金瓜石戰俘營內,日本人根本不把俘虜當人看,充其量只算是「能下礦坑工作的動物」。日本皇軍認定,戰士若不能捐軀沙場,也得自行了斷。神風特攻隊的自殺性攻擊就是顯明的例子。日本皇軍自然看不起這些豎白旗投降的白人;受命看管俘虜營的皇軍也不能算是就「最好的戰鬥位置」,這些守衛在心理不平衡之下,對付他們所鄙視的俘虜手段極為殘酷。

     這類戰俘營的罪行,跟當年東京大審所揭露六百萬平民遭殘的事實一樣令人髮指。令人遺憾的是,現在世人的眼光集中在長崎、廣島的原子彈浩劫,日本人也成功的利用世界各地反核人士的訴求,重塑他們在戰爭中遭受迫害的印象。

    實際上,長崎、廣島的原子彈浩劫所挽救的世人,遠比受害者要多得多。如果不是美軍投下原子彈迫日本投降,包括我在內這一批金瓜石礦區戰俘,早已被屠殺殆盡。

    當年傳說日本軍部下達指令給東南亞各地戰俘營,如果日本戰敗,便屠殺戰俘。我在戰後隨同戰爭調查小組到台灣,曾在金瓜石戰俘營司令官住處,發現這些指令文件,詳列日軍可以用炸藥、毒氣、毒藥、水淹以及斬首方式處決戰俘,絶不淮許戰俘脫逃,要全部殲滅,不留痕跡。這些文件後來神秘失踪,最後收藏在美國華盛頓國家檔案處,我後來花了六年時間找到一九四四年八月一日戰俘營總部公報,文史明白表示,美軍如果攻台,戰俘將無一活口。

事隔多年,我仍無法平心靜氣翻閱這類文件。我後來重返戰俘營遺址,拍攝「戰時的故事」紀念影片,聴金瓜石當地人說起當地鬧鬼的傳聞,再加上當年患難的難友惠勒醫生的受難日記重見天日,才促使我下定決心寫下這段苦難歲月,以慰埋身金瓜石礦區戰友在天之靈。

「去你媽的萬歲」(Banzai You Bastards)一書,希望能給埋藏金瓜石礦坑四十多年的戰爭苦難作一番見證。(十五之一)

    這篇記錄在于民國七十七年(西元1988年)八月公開發表1900年去你媽的萬歲」(Banzai You Bastards)出版。看起來譯者應與艾華士交情深厚,否則艾華士不會在書未出版前,就將原稿交給譯者翻譯。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ucywu3984&aid=128163124

 回應文章

嵩麟淵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12/16 00:37
「1900年再度被發掘」,1900年可能有誤。
山城歲月(lucywu3984) 於 2020-12-20 15:36 回覆:

感謝指教,己更正,請過目,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