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三位新任人社組院士的省思
2016/08/02 21:43:09瀏覽790|回應0|推薦12

三位新任人社組院士的省思

  中研院院土會議於昨日選出二十位新科院士,其中人文社會科學組只有三位,為近年來最少低,人社組院士在選舉前就指出人社組提名院土者太少,恐會有斷層。果不然只有三位當選,讓人社組院士只得成任務小組,擬定改善提名策略,,只要不是中國籍的華人知名學者,都可列人提名資料庫之中。

  中研院院士是終身無給職,能當選院土者乃象徵學術之最高榮耀,也顯現其學術研究成果的被肯定;同時就各類組院士當選人數也突顯,國家所重視學術研究成果與領域,並也影響到中研院所主導的學術研究方向。

  目前中研院院士有263人,其中生命科學組有90位,居所有組別之冠,就可看出台灣整個學術研究主流就在生命科學的領域所主導,而近幾屆的院長都是由非人文組的院士所擔任,可見得人文學術研究在台灣日漸趨微,此一現象不只見於中研院,在大學高等教育的轉型中亦是如此,一些人文類組的科系一一停招或是減招改名,便見一般。

  中研院院士段綿成很感概指出,現今社會的潮流追求的是就業而非學術,念人文的博人愈來愈少,當然人文院士就會更少。現在的教育部亦是把高等教育當做就業訓練所,一個系所的評鑑一定要跟實習、產學合作和學生就業率綁在一起,則人文科系何能符合這些評鑑指標呢?

  原本以學術研究為主的中研院亦是一切向錢看,要求中研院能夠多做一些技術移轉,日前傳出前院長翁啟惠若是受聘國外生技公司之顧問就可享有年薪二千萬美元傳聞,試問,還有多少人甘於做那些無法技術移轉的人文研究呢?

  中研院院士憂心人社組院士愈來愈少,而想要以擴大提名來增加當選人數的想法,老實說,這只是想去擴增其人社組院士的勢力,並非是全面去思考台灣人文教育和學術研究如何提昇的問題。

  以哲學專長獲選中研究院院士的勞思光教授,在其病逝後華梵大學就以有限經費成立勞思光研究中心,積極整理保存其學術研究相關文獻,並自行募款去整理其生前在華梵授課的語音檔,以保存此位哲學大師思想成就,但靠一點點經費何能去推展其文化思想呢?想對地,中研院對這些有卓越學術成就的院士做了什麼嗎?已逝人社組的院士也才不過七十人,中研院編列了多少經費去對這些闡揚這些院士的學術思想成果呢?特別是好幾位終死於台灣,將其一生學術研究成果奉獻給台灣的院士們,中研院對他們做了什麼?

  中研院所做的只是想利用這些院士生前的學術研究果來榮耀中研院,卻不是以中研院的經費和預算去深化這些院士的研究成果。特別令人不解的是其院士以國內跟國外的分法,其意義何在?這些常年不在國內的國外院士對台灣的學術研究有何貢獻呢?只因他只是華裔,就代表中研院的學術成果與地位嗎?

  人社組院士的多寡固然可以顯示人文思想是否被重視的依據之一,但更為重要的是院士們的學術研究成果能否延續發揚光大,特別是這些大師們思想結晶能否在大學中傳承,可以落實在人文科系中,方是彰顯人社組院士當選的意義。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uching&aid=68714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