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35 新客觀 (Neue Sachlichkeit)
2007/09/11 19:01:21瀏覽2129|回應0|推薦0
新客觀 (Neue Sachlichkeit)

背景:
在1918-1933年之間,德國新一代的藝術家和知識分子認知他們對社會的責任感。性客觀的潮流宣示他們這種態度及於文學、電影、攝影、建築及繪畫等範疇。藝術家選擇形象為題材,並刻畫細節處理,揚棄情感的抒發和表現主義式的繪畫,還有知識分子的思辨。他們之中有不少人是出自達達運動。在1925年,一項名為「新客觀,自表現主義以降的德國繪畫」,由藝術史家Gustav H. Hartlaub 策劃,於Mannheim 的 Kunsthalle舉行,於是致力於此類繪畫的推動。

特色:
1.藝術家熱中於畫像和自畫像,他們以嚴峻又帶悲觀主義的角度分析當代的社會。
2.畫面常常呈現比較陰沈的工業化城市,引領出一種帶有黯淡前景的及不健康的社會之景象,並且常出現掮客、戰爭之受益者、軍閥、因戰爭而殘疾者,妓女和匪徒等人物。他們的面貌呈現簡化又具有個性化,相反的,處理物體的細部方面,則十分細緻。
3.畫面常有直角的構圖,使空間具節奏感,並且圍繞著人物。
4.素描方面,以相同的細緻手法分析前景與背景。
5.藝術家以不帶情感式的筆觸凸顯出畫面的冰冷感。

代表藝術家:
*Max Beckmann (1884-1950)
*Rudolf Schlichter (1890-1955)
*Otto Dix (1891-1969)
*George Grosz (1893-1959)
*Christian Schad (1894-1982)
*Albert Carel Willink (1900-1983)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u921&aid=122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