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摩里沙卡 - 林田山
2014/04/24 01:05:21瀏覽3315|回應17|推薦99

 

 

花蓮鳳林的鄰鄉名喚萬榮,據說同是一處客家人居多的地方。台九丙線至萬榮的一處平交道右拐,跨過鐵道,距鐵道不遠處是一家小食店,這食店的老主人名叫滿妹,相傳滷製的豬腳與家常客家菜特別有名,但未及一嚐,老主人已然仙去。近聞滿妹的兩名後生相繼另起爐灶,在原址與台九丙線上做起對門生意,食客一時難辨底細。

 

 

可想像我對滿妹的豬腳已不存殘念,這右拐直去約三公里遠,摩里沙卡,林田山舊林場的入口已隱約可見。摩里沙卡(MOLISAKA)是日語森坂之意,乃林木茂盛的所在。

 

 

只聽聞九份有小上海之稱,而林田山則有小九份的美名,兩者前後皆隨礦業或林業的消褪,而幾乎為人所遺忘。九份因早期藝術家的進駐與電影的攝製,美景漸為人熟知,導致過度開發破壞,明珠黯淡。林田山在1989年全面停止伐木,林務局改以林木保育為重點,山林得以喘息,但整體舊有社區與林班鐵道則日漸傾頹、凋敝,不復昔時豔色。於是有人在1996年提議效法當年的九份,讓藝術家進駐創作,並假藝術村之名發展觀光。這顯然是本末倒置的,所幸經地方有識人士努力保護,未衍生過度破壞。

 

 

林田山位屬森榮里,全盛期有四、五百戶,兩千多的人口,比之1939年至1945年日據期的伐木工與眷屬合計的千餘人口更盛。這林場當年設有小學、幼稚園、醫務室、消防隊、福利社、雜貨店、米店、洗衣部、理髮部、冰果室、大食堂、旅社等,儼然是一處獨立山區的小城鎮。值得一提的是,林田山設有中山堂一座,平日專門放映電影,是東部第一家電影院。

 

中山堂 , 東部第一家電影院

森榮國小舊址

居民出入林場的對外鐵道

低音歌王郭金發的舊海報

空屋處處

 

可嘆1972年三月的一場森林大火,一舉燒掉兩千多公頃林地,延燒月餘未止,造成生態浩劫。1973年,民營的中興紙業正式將林場交還給林務局,原有的伐木工與眷屬逐漸遷離,至2008年統計,約剩60戶,僅僅150餘人,且多為老人、小孩。與全盛期的兩千餘人相較 ,幾乎成了廢場。

 

 

那天我們懵懵懂懂,大約知曉這林場的梗概,見中山堂、小學、木雕展覽館盡是遊客,一個念頭想尋個清靜的角落,所以沿著萬里溪方向走去,直到發現這一處鮮無人跡的黑毛氈聚落。

 

 

說它鮮無人跡是過了些,我們見溪畔顯然有背服衣物之類正晾曬著,這證明此區仍有住戶。但由晾曬的數量判斷,可能住戶絕少,頂多是兩三戶不到,其餘皆是閒置的空屋了,所以四周顯得格外靜肅,幾聲蟲鳴,幾隻飛鳥,馬上能察覺異狀。我們深為這陽光底下的冷冽所着迷,所以肆無忌憚地、穿街走巷地,一戶捱過一戶,見黑毛氈聚落確是蒼茫、蕭瑟,聲調也跟著大了起來,直到隱約聽到幾聲微弱的收音機播音傳來,才慌忙收斂起音量。

 

 

我們估量著這處聚落究竟有多少戶,保守估計約有兩百以上,這兩百戶的主人都去了哪兒 ? 遠走它鄉另謀生計 ? 兒女已長大離鄉,僅剩老人獨守 ? 昔日的小學生如今安在 ? 可見老聚落的老故事與老記憶是無數的,是令人強烈好奇的,只是景物依舊,人事已然全非,僅一旁萬里溪的潺潺水流未曾稍變。

 

 

後來又聽聞林田山僅是林場的一小部份,山上的索道、鐵道錯綜複雜,五條支線各自銜接索道,索道再各自接上鐵道,如此將原木源源不絕引向山下。光是高登一線鐵道即綿延34公里,海拔約2600公尺,整個林場鐵道蜿蜒60公里,多沿山谷、山壁冒險鋪設,原住民出力甚鉅。沿途風光旖旎,雲海壯麗,景致絕美,比之阿里山鐵道猶奇,可惜60公里鐵道早經荒廢,古蹟般的蒸氣車頭與載具被煙沒在荒煙漫草裡,徒引人遐想。

 

處處空屋

穿街走巷

一戶捱過一戶

難以避免的電線 , 以及數量不多的晾曬衣物

蒼茫

蕭瑟

林田山鐵道  (該圖引用自http://blog.udn.com/stonejung )

 林田山林場分佈圖  (該圖引用自http://blog.udn.com/stonejung )

 

 

 

Schubert - Winterreise No.24, Der Leiermann(街頭樂師)

男中音: Thomas Quasthoff

鋼琴: Daniel Barenboim

 

 udn德奧歌曲行家" 好希望 "兄所翻譯的絕美歌詞 , 這是我認為最好的譯作 >>

拉風琴手

(或譯:街頭樂師)


村外風琴手
指凍猶自彈
赤足寒冰上
踉蹌如欲醉

盤中總無物
無人願傾聽
過客皆漠視
唯犬低吠鳴

順其自然也
老翁猶自彈
手搖風琴聲
久久仍未歇

老翁聽我言
吾可追隨乎
曲曲吾悲意
可否為之彈
(試譯)

24首冬之旅來到最後一首。詩人在村外遇到一位潦倒落魄的老漢,連鞋子都沒有。雪地冰冷,腳步踉蹌,仍不改其樂,自彈著手拉風琴。儘管沒人聽,沒人看,甚至連依靠觀眾施捨的微薄收入連一毛錢也沒有,只有不友善的野狗環繞低鳴數聲。這樣的場面,極為淒涼,詩人似乎有所感觸,想要追隨這老漢,彷彿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聽!那手搖風琴彈出來的曲調,感覺似曾相似,絲絲入扣!詩人問老漢能否為之彈一首「晚安」、再彈一首「春夢」、再彈一首「菩提樹」?詩人踏上了拉風琴手的後塵,流浪不能歇止。24首反覆循環,只是當詩人再次回到舊愛家門時,是否也會帶著手拉風琴,將學成曲調一一演奏?而那待嫁的有錢新娘,有可能回心轉意嗎?啊!天下雖大,愛人難得,知音難尋,不如歸去!

 

 

Winterreise No.5 , Der Lindenbaum(菩提樹) 

 

 

 

 

( 興趣嗜好攝影寫真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tj0111&aid=12749530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
靈魂
2014/04/24 21:15
阿本兄文中提及曾經風光的林場過往風貌 可以感受那人聲鼎沸卻又純僕無比的 或許宛如桃花源般的所在 
東部第一家電影院的曾經 對照無情大火的摧殘 屋毀人散的哀愁 相對當下的鮮無人跡 
所謂蒼茫蕭瑟
阿本兄不免的提問 當時的主人與孩子安在?
穿街走巷 處處空屋 景物依舊人事全非..
於是 詩人的多感於散文的情感抒發裡 與影像中的天空 蒼穹下那孤寂的屋巷道與邈無人煙的門戶 遠方莫名也顯寂寥的山巒連成一氣.....
拜讀者不知為何而成的落寞與不捨隨著文字的尾聲來到難解的懷想境地..

感謝阿本兄的好文篇
"摩里沙卡" 是行旅 是懷念 是歷史 是記事 也似詩篇
每一張影像 更於一回回的瀏覽之中像是帶著不滅的靈魂之火 訴說著前塵過往
那林田山呀 
曾經的美麗與哀愁阿.....











 










 


 




 
筆記阿本(ltj0111) 於 2014-04-24 22:30 回覆:

日本人在1918年發現了這個林田山林場的開採價值 , 他們的船隻與戰略物資需要大量的台灣原木 , 所以在1939年開始有計劃地採伐 . 林道、 索道、 鐵道 比之阿里山更深入 .當然,這一切到了1945年都有了改變 , 日本戰敗 ,台灣光復 , 國營單位接手管理 , 後來又轉為民營的中興紙業管理 ,林場的盛況來到頂峰 . 而一場森林大火卻又讓這一切歸於沉寂.

林田山的建物遺址僅是林場的一小部份 , 我實在好奇遺留在高山上綿延60公里的鐵道,以及鐵道沿途的高山景致 . 曾有登山高手探訪多次仍未走透 , 但紀錄的影像已十分令人着迷 . 這需要上好的體能方能辦到 , 我若想有生之年能親炙這風采 ,那非得緞練體能不可 . 但年齡漸大 , 希望漸小吧 ?

 

 


冠慧~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4/24 16:37

古老 地方 走走看看 滿回味

隨然風華已退 還是留著美好一面

讓大家回憶過去風光 美麗

感謝分享 祝福順心

筆記阿本(ltj0111) 於 2014-04-24 22:39 回覆:

冠慧好

那天我們懵懵懂懂,大約知曉這林場的梗概,見中山堂、小學、木雕展覽館盡是遊客,一個念頭想尋個清靜的角落,所以沿著萬里溪方向走去,直到發現這一處鮮無人跡的黑毛氈聚落。

 


牛仔3號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4/24 12:00

原來您去了這處古早地!

n年前和團體來到此處,當時落雨紛紛,增加了園區的蕭瑟.走經宿舍區(?)只有遊人間或的說話聲,到了鐵路斷頭,成了都市孩子的玩樂場所,那時心裡想:應該要再來一趟.

那麼,這一趟尚未行,又要感謝阿本兄您的前導了!

 

筆記阿本(ltj0111) 於 2014-04-24 12:12 回覆:

萬里溪畔林場邊陲的黑毛氈聚落相當寧靜 , 牛3小姐下回或可一探 ,保證有"收獲" .

我非常好奇山上綿延60公里的鐵道 ,聽聞相當美麗 ,海拔約2600公尺 , 許多古董車頭就棄置在山上 . 可惜政府不重視這一線高山鐵道 , 要不然阿里山真要被比下了 .

這組照片攝於2012 , 拍得不好 , 故閒置經年 .

 


電老大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4/24 11:21

這是我的招牌歌

自悲自嘆 歹命人 燒肉粽

Victor 得意


[AVの館:電老大][溫哥華 千里傳音]
筆記阿本(ltj0111) 於 2014-04-24 12:15 回覆:

燒肉粽是較中期的郭金發 ,  你看他年輕時的唱片明明寫著"最後的談判"+"賣豆乳"呀 .他當時賣的是豆乳 . ^圂^

 


多硯坊 (休)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4/24 10:15
舊鐵道
老木屋
風華逝去
徒留淡淡的美麗與哀愁
筆記阿本(ltj0111) 於 2014-04-24 12:40 回覆:

自1939年開始伐木 ,至1972年發生森林大火 , 林田山林場由盛轉衰 ,人口逐漸凋零 , 徒留昔時的美麗在人間 . 幸虧這些年未過度開發破壞 , 財團的觸角未延伸到這兒 , 乃躲過第二場浩劫 . 台灣東部的確不需要擠榨生態美的觀光客 ,而是能真正體驗在地生活的內行客.

 


Jenny***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
2014/04/24 08:31

到了文章的最後.想要寫下回應.看到一部您PO的影片.

一早上就停留在這裡.一開始.我以為我眼花看錯了.

看到兩隻短短的手.還有走起路來搖搖晃晃的身軀.很不忍.

直到聽了"Song to the evening star ".眼淚就掉下來了.

這麼好的聲音放在這樣的身軀裡.造物主打得甚麼算盤?

剛生下來.他的父母親應該受到極大的打擊.沒有放棄他?

等老爺子下班.來找他的生平.真是傳奇.

 

筆記阿本(ltj0111) 於 2014-04-24 12:33 回覆:

本想明日再將男中音Thomas Quasthoff 的音檔置於內文 ,並重新做個整理 ,未想被閣下給事先注目了 . Thomas Quasthoff悠遊於古典與爵士樂 , 音色似天籟 ,造物主為他開了一道玩笑 , 同時為他開了另一扇窗 . 他的成就在提醒世人莫喪志 ,莫自滿 , 要謙遜看待世間物 .

 


筆記阿本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Thomas Quasthoff
2014/04/24 01:15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