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陸學者:馬英九必須尋找新的執政密碼(三)
2010/06/07 10:38:47瀏覽185|回應0|推薦0

第四,臺灣內政治絲益棼,藍綠對峙有增無減。馬英九致力於藍綠和解、朝野對話,多次邀請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溝通、對話,最終在今年4月26日舉行“雙英辯論”,開創了朝野辯論的先例,奠立藍綠互動的新模式。但藍綠對峙氣氛沒有絲毫改變。行政區劃改設“五都”,“地制法修正案”、“產創條例”等法案、健保、教改、稅改等,無不淪為朝野角力的戰場。二年來臺灣始終在藍綠、“統獨”、左右之間無謂的耗損、擺蕩,理性、溫和的中間選民、中道力量難以成長。馬英九無力改變臺灣內部藍綠對峙、朝野互嗆的非理性結構。

第五,拼經濟成績黯淡,乏善可陳,重創馬聲望。2008年“大選”中馬英九提出“六三三”、“九萬兆”、“馬上好”等競選政見,但遭遇金融危機重大沖擊,馬及其行政團隊雖祭出振興經濟、擴大公共投資、發放消費券、開放陸客赴臺等措施,但收效甚微。臺灣經濟急轉直下,就業萎縮,失業率飆升,2009年失業率高達5.86%,失業人口多達63.9萬人,均創歷史新高。經濟發展失速,2009年經濟增長率為-1.87%,平均薪資降為42451元新臺幣,比前年同期減少近5%,倒退至6年前的水準。劉兆玄被迫修改“馬上好”為“漸漸好”,馬解釋“六三三”要等8年後才能實現。在野黨譏諷馬劉體制為“九流政府”、“馬長劉”。

看來,馬英九執政二年有為有守、有得有失,有亮點也有敗筆,因為民眾望治心切,馬的謹守分際、堅持改革的作法飽受苛責,使馬蒙塵。“不容青史盡成灰”,有別於扁當局的荒腔走板,馬英九力圖將臺灣政治風貌定格於清廉、正派、打拚的圖像中,並在“深耕臺灣、開放兩岸、聯結亞太、布局全球”的戰略框架中取得突破,為臺灣贏得前所未有的戰略空間,也創造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歷史契機,兩岸關系進入螺旋上升的新境界。“馬上,未必都好;但馬上,兩岸確實好!”

執政危機

執政伊始,馬英九民調支持率曾高達66%(《聯合報》),對於馬英九的“三不”政策接受度達81%。誰曾預料,上臺不久,馬英九聲望急劇下跌,“馬英九現象”快速崩塌,民調支持率滑落至20-30%區間擺蕩,最低時只有16%(TVBS民調),而不滿意度高達60%以上,跌破各界眼鏡(參見表一、二)。“批馬”成為“全民運動”,政論家南方朔重批馬英九“沒有智慧、沒有膽識、沒有能力”,喻馬為“崇禎皇帝”。馬甚至被當成“票房毒藥”遭遇黨籍候選人婉拒輔選。

馬英九執政危機表現在四個方面。

其一,執政能力備受質疑,馬被貼上“無能”標簽。當代領導能力理論大師Warren Bennis認為執政能力就是將願景轉化為現實的能力(translating vision into reality)。政治家必須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一種權力、眼力、心力、魄力、魅力、凝聚力、突破力、推進力、平衡力、韌性耐性的綜合。馬英九曾稱魄力不是寫在嘴上,而是“堅持做對的事情”、是一種“沈默的魄力”。但馬英九及其團隊的政治判斷力、決策力及執行力遭人質疑,在處理油電漲價、“八八水災”、“美牛事件”中暴露無遺。政治人格上的缺陷,制約了馬英九的執政能力。一是格局。馬英九註重細節、舉輕若重,缺乏戰略思考與宏觀格局。二是人和。馬的美式作風,受蔣經國熏陶,追求天威難測的政治性格,疑似“柔性的剛愎自用”,不茍同別人“下指導棋”。馬團隊同質性高、排他性強,不容權柄旁落,導致決策圈狹窄、封閉。這些政治人格缺失導致馬執政團隊難以在臺灣復雜的政治環境從容應對,常陷於一籌莫展窘境。

其二、面面俱到卻無法取信於民,馬政治信譽遭遇藍綠兩大陣營的雙重擠壓。泛藍民眾不滿馬任用一批綠營人士,沒有及時清理綠朝舊官僚,沒有將更多資源投放給藍軍,藍營不滿馬對扁案的處理。取消18%優惠利率、“考績法修正案”3%丙等也不同程度傷害到廣大軍、公、教階層對國民黨的支持度。施政、用人采取“嚴以律友、寬以待敵”、“逢藍必硬、逢綠必軟”的立場,無法獲得藍、綠民眾任何一方的好感,藍營深感“做馬英九的敵人比做朋友好,因為馬重視敵人重於朋友”。泛藍選民含淚不投票,旨在給馬英九一個教訓。“棄馬保藍”傳言甚囂塵上,不啻給馬“下馬威”。而綠營選民不論馬如何謙卑、放低姿態、放軟身段,都不會接納馬的“外省人原罪”。即使馬英九對綠營肝腦塗地,他們也不會為之感動而投票給馬。

其三,危機處理不當,主導政局不力。馬英九上臺後遭遇一連串政經、“外交”、軍事風波,馬團隊危機因應處置能力不足,面臨失控危險。“八八水災”重創馬英九執政團隊,沒有及時啟動“國安機制”,發布緊急命令,動員各方力量救災,事後態度不夠誠懇,無法挽回災民的心。“八八水災”是馬英九執政逆轉的轉捩點,此後馬的滿意度始終低於不滿意度。其他如新流感H1N1疫苗危機、“美牛事件”、稅改、調漲健保費、“廢除死刑”爭議等等,都顯示出馬當局決策不周延、團隊內部溝通不暢、對外宣導不力等問題。允許達賴訪臺,則踩到兩岸紅線,有損兩岸互信,危及兩岸關系進程。ECFA、“陸生”法案有利兩岸,但馬政府宣導不力,失去輿論主導權,任由民進黨逆勢操作,頻添變數。

其四、國民黨改造後繼乏力,進退維谷。改造國民黨這一百年老店是馬英九2005年競選國民黨主席的重要目標。如今,馬繼續打出改革的旗幟,實現黨機器轉型,要求黨產歸零,停止黨營事業經營,將黨產捐作公益,導致資源銳減,黨部人事精減,黨工士氣消沈,人心浮動。馬英九和地方派系基本上沒有淵源,寧肯敗選也不向地方派系屈服,雙方漸行漸遠。在縣市長選舉失利後,馬英九堅持“坦然面對,記取教訓,堅持改革,大步向前”。馬英九改革理想性過高,忽略了泛藍內部生態結構與臺灣政治現實的可行性,危及馬的執政基礎。

執政前景

馬英九執政時間還有二年抑或六年?這在馬“就職”時或“就職”一周年時不是問題,但如今成為懸念。今年3月下旬裏昂證券發布報告,預測國民黨若自亂陣腳將輸掉“大選”。綠媒《自由時報》據此斷定馬英九已跟2012年說再見。馬剩余的任期無疑充滿了挑戰與風險,執政前景堪慮。馬能否幫助臺灣民眾找回“失落的八年,贏得黃金十年”,端看馬能否扭轉乾坤,力挽狂瀾。

目前,馬英九的基本面仍保留得較好,藍綠基本盤仍沒有發生結構性變化,藍綠比應是五五比四五。馬的兩岸開放政策獲得多數民眾支持,ECFA對臺灣經濟推升作用漸漸顯現,將有更多的臺灣民眾分享到兩岸和平發展的紅利,國際社會亦多所肯定兩岸情勢緩和。然而,民進黨轉型前景不明,內部凝聚力不足,外部吸引力不夠,其執政綱領、執政能力短期內無法贏得臺灣大多數民眾信任。以目前態勢而言,民進黨無論誰出馬挑戰,馬英九仍具一定優勢。但無論藍、綠,年底“五都”選舉與2012年“大選”均面臨苦戰。

當年杜魯門告誡甘乃迪:“一旦當選總統,就要停止選舉”;對馬而言,只有心無2012,才能贏得選舉。臺灣正處於歷史變動期,作為臺灣的領航者,馬英九應放大格局,提升高度,超越自己。深化臺灣核心價值論述,擁抱泛藍,爭取中間,拉攏淺綠,化解深綠,兼顧理想與現實。在兩岸關系上更應順應歷史潮流,牢記乃父“化獨漸統、協弱扶強”囑托,做大歷史、大視野的創造者,成就兩岸盛世,締造和平發展的豐碑。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vehua&aid=4104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