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9/29 22:05:47瀏覽5681|回應3|推薦14 | |
最近到內觀中心禪修,閉關十多天。一出關便往苗栗拜訪老友,從他們那裡聽到一個消息:「白文正自殺了!」
白文正是誰?我還誤指為奧美總裁,哦,原來是寶來集團才對。聽說身價上百億。為何自殺?哦,與考試院長提名有關,政治因素。因為當時頗睏,這部分資訊不甚了了,但聽到三個字我立刻清醒:「憂鬱症」。原來,這麼不快樂? 問一般人,「什麼是快樂?」 答案保證五花八門:吃美食、唱歌、旅遊、長得好看、打電動遊戲、和朋友哈拉、蒔草弄花、看小孩成長、逛街、血拼、打牌、打球、開車兜風、和家人相處、買到新的XX產品、買名牌貨、住豪宅、看電視電影影片、上網、和寵物玩、一個人靜一靜、看書、聽音樂... 等。高明一點的說:「知足者常樂」,或「助人為快樂之本」。功利觀點:賺很多錢、中頭彩、拿高學歷、嫁入豪門、娶到公主。是啊,都對,你說我拉個嚇死人的小提琴就很快樂,別人也無法反駁。倒是,有些人的快樂比較讓人頭痛,必須以「犧牲他人」為代價,例如嘮叨、挑剔、找人麻煩,相當程度反應他們其實很不快樂。 總之,快樂是「絕對主觀」的感受,如人飲水,你無法命令一個人快樂或不快樂。 似乎有股趨勢,現代社會裡不快樂的人愈來愈多了,如果達到生病程度,就是憂鬱症。 有人說憂鬱症是文明病。背景原因為,工業革命拉開急速發展,讓人經歷過劇的生活型態變遷。在人類歷史上,我們花了幾十萬年才從荒野搬進鄉村,卻在短短兩百年內鄉村人口就大量湧入都市。人們在心理上還來不及適應硬梆梆的水泥叢林和冷冰冰的人際關係。 有人說十九世紀肺結核大流行,二十世紀是癌症,到了二十一世紀就是憂鬱症了。人類彷彿受到宿命般的咀咒。 有人將憂鬱症喻為「現代黑死病」,教人駭然。 黑死病(The Plague),十五世紀令人聞之色變的瘟疫,猖獗肆虐之下讓全球人口銳減20%。固然,黑死病殺人極速極狂,但對手是「有形」的細菌。憂鬱症呢?你怎麼去對抗看不見也摸不著的影武者? 我對憂鬱症一向極有興趣,看過不少相關書籍與資料,領域包括醫學、心理學、大腦科學等,內容主要為病因、病程、治療方法、病人自述、生理構造、心理狀態變化、大腦病變等。病因從基因、體內化學物質、教養、環境、個人際遇等,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治療方式從諮商、藥物、切除大腦組織到電擊,都有人使用。 預後如何?有人終其一生為憂鬱症所苦,有人完全康復。根據調查,西醫治療憂鬱症的「治癒率」為40%左右,而這40%之中仍有復發的可能。所有精神科醫師、心理醫師、心理諮商師都會同意,這種疾病治療起來相當棘手,所以「預防勝於治療」,在憂鬱症尤其如此。 因為「預防」對憂鬱症而言如此重要,我想到,如果快樂,不就遠離憂鬱症?於是我開始找「快樂」相關的書籍閱讀,包括心理學、宗教、勵志等方面。當然,我想得到,專家更不用說了,這方面的研究早已蓬勃發展。 除了【生活的藝術】的作者葛印卡老師,另位在「快樂領域」最令我心儀的是美國賓州大學心理學教授 Martin Seligman,他突破傳統心理學著重「精神疾病」的窠臼,劈荊斬棘研究「正向心理學」。雄心萬丈的他覺得,心理學應該擔負「找出生命的快樂和意義」之責。 他寫了幾本令人擊節喝采的好書:【真實的快樂】(Authentic Happiness)、【學習樂觀‧樂觀學習】(Learned Optimism)、【教孩子樂觀】(The Optimistic Child),揭露真正讓人內心平靜快樂的秘訣,也告訴我們,樂觀是可以學習、教導的,為憂鬱症的防治開啟了一扇又一扇的窗,同時也給晦黯的精神醫療帶來無限希望與光明。 這裡要介紹的是【真實的快樂】。書中有系統羅列出讓人真正快樂的因素,以及可能矇蔽心靈的虛歡假樂,並提出各種有趣的觀察與研究,我將之喻為「快樂的解剖學」(The Anatomy of Happiness)。他學養豐富又風趣幽默,加上妙筆生花,讓整本書沒有硬澀的學術氣味,讀者了悟之餘,不時捧腹哈哈或會心一笑,給大腦輕鬆愉快的活絡一番,是令人極為享受的知識饗宴。 那到底什麼才是「真實的快樂」?Seligman 教授從事各種實驗、檢驗許多研究論文、組成團隊大規模調查,歸納出「世界上所有宗教、所有哲學學派都支持的」六種美德: 一、智慧 二、勇氣 三、人道 四、正義 五、修養 六、心靈的超越 由這六種美德又可衍繹出二十四種個人特殊長處。展現這些個人長處,就可以得到最多的滿足感與真實的快樂: 一、智慧與知識: (一)好奇心/對世界的興趣 (二)喜好學習 (三)判斷力/判斷性思考/開放胸襟 (四)原創力/實用智慧/街頭智慧 (五)社會智慧/個人智慧/情緒智慧 (六)觀點見解 二、勇氣: (一)勇敢和英武 (二)毅力/勤勞/勤勉 (三)正直/真誠/誠實 三、人道與愛: (一)仁慈與慷慨 (二)愛與被愛 四、正義: (一)公民精神/責任/團隊精神/忠誠 (二)公平與公正 (三)領導能力 五、修養: (一)自我控制 (二)謹慎/小心 (三)謙虛 六、心靈的超越: (一)對美和卓越的欣賞 (二)感恩 (三)希望/樂觀/對未來充滿期望 (四)心靈上/有目標的/信仰/宗教的 (五)寬恕與慈悲 (六)幽默與好玩 (七)熱忱/熱情/熱衷 簡而言之,建構「長處和美德」(strength and virtue),你就能找出生命的意義,得到真實的快樂,進而獲致亞理斯多德所謂的「美好人生」了。 對許多人而言,這份名單令人驚訝... 這二十四項,沒有任何一項與「有名」、「有錢」、「高學歷」、「成功的事業」、「美麗的外表」、「嫁入豪門」有直接關係,而這些目標正是人們一心嚮往羨慕,從小立志,甚至花上大半輩子汲汲追求。這正可以解釋,為何現在不快樂的人那麼多,因為,他們搞錯方向啦。 當然,你可以說成就大事業的人應該有「勇氣毅力」吧,為何還得憂鬱症?是啊,沒錯,但為何得病?我能想到的原因是,他的美德可能太少了。如果一個大企業家財大氣粗、沒愛心、沒品味、志得意滿、充滿偏見、心狠手辣、唯利是圖、貪得無饜──那他會很快樂?怪了吧? 對一個極不快樂的人,財富、美貌、名氣、學歷根本毫無意義,所以張國榮、白文正可以拋下「人人稱羨」的生活,毫不眷戀地走了。我為這些自我了斷的人生感到遺憾,但不驚訝。真正教我搖頭太息的是,這類例子早已多到不勝枚舉,卻仍抵擋不住大家瘋狂追求虛無的快樂,簡直像盲目跟著魔笛聲跳入海中的那堆渾人。 你懷疑,難道有「假的快樂」嗎?事實上,讓絕大多數人貪愛的「感官享受」,帶來的快樂只有曇花一現的效果。試想,你吃了超讚的冰淇淋、看了精彩的電影、買了名牌包包、搶到頭香買最新產品、飆車、心中候選人高票當選、心儀的球隊奪冠、聽演唱會,能快樂多久?良好感受八成迅速消失。甚至中頭彩,快樂最多維持一年吧,一定會回復到原來狀態,甚至更糟。這些無法持久,無法帶來長久滿足感的活動,都不算真正的快樂。 而根據 Seligman 教授,過低的自我價值觀、自我浸淫、過度的個人主義、過度的仰賴暫時的快樂與便捷生活等都是憂鬱的因素。 中國人說:「助人為快樂之本。」Seligman 教授也說:「快樂的人有一個共通的特點,就是利他行為。」 他還做了個實驗證明這點。 他班上有項功課,學生分別去做一件可以帶來快樂的事,和一件好事,然後寫成報告當作業。結果,「做可以帶來快樂的事(如與朋友在一起哈拉、看電影或吃巧克力冰淇淋聖代)與做好事的感覺相較之下黯然失色。當我們很自然地去幫助別人時,一天都會過得很愉快。」學生自然大感驚奇,但這次經驗將會讓他們一生受用無窮了! 結論:「正向的感覺是來自長處與美德,自己賺來的才是真正值得的快樂感覺。」就像開車上山的人,永遠無法知道攀越山峰那種暢快的感受,除非你願意下車來,親自走上一遭。 (寫于 Jul 18, 2008)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