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科學家的使命?
2010/10/01 23:39:17瀏覽973|回應2|推薦25
今天看到一則新聞:「台大校長李嗣涔在資優生科學營大談特異功能」。果然,引發不小批評聲浪。本文對李校長是否發言不當,不予置評,也無意對任何特異功能現象背書。但有篇相關報導,讓我們覺得很難過。

根據報載:「有位教授(姑隱其名)表示:『他確曾想研究氣功或特異功能,但不到一年就決定放棄,到現在也沒後悔。因為沒時間練氣功,加上看到一些不能解釋、也不能重複驗證的現象,擔心投入一輩子也一事無成。 』」

這告訴我們什麼?

是否「不能解釋、不能重複驗證的『真實現象』,以及『可能浪費一生』的課題」,都不在科學家研究範圍內?我對報載這位教授所言,理解是如此。

但,這是一位科學家應有的態度嗎?

湯瑪斯‧孔恩(Thomas S. Kuhn)於1962年發表其鉅著《科學革命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1962)說明科學知識的發展乃建立在所謂「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上。所謂「典範」,是指「一個具有內在統一性和穩定性的解釋模式」(當代雜誌第132期)。這種解釋模式,是基於一群特定科學社群成員們所共享及持有之信仰、價值與工具等而形成的。不同社群的科學家,擁有不同的信仰與價值觀。因此,孔恩認為, 典範之間是不可共量(incommeasurable) 的。也就是說不同典範中看事物的觀點,是完全不相容的。

一個新典範之形成,是極為辛苦的。當新的觀點與想法第一次被提出時,是不見容於當時的「主流科學」(normal science)的。只要想像哥白尼當初提出地球繞日的想法時,受到基督教會控制,而瀰漫著頑固守舊氣氛的中古歐洲,是如何將之列為邪說異端,我們就不難發現,由提出新的觀點開始,想要由「革命科學」(revolutionary science)的地位轉變為「主流科學」,達到「典範轉移」,有多麼的困難。大多數的科學家,只能進行「累積性」的研究,為舊有的典範多堆砌一個無足輕重的磚塊。所幸,在人類的歷史中,除了哥白尼之外,還有不少「另類科學家」:達文西、牛頓、萊特兄弟、愛迪生、貝爾、愛因斯坦等。他們的研究與發現,現在看來不過是常識或早被熟練運用的技術,在當年可是得甘冒大不諱,生命受到威脅,或被當成傻瓜、瘋子一樣鄙視。他們受到的冷嘲熱諷,造就了今日的人類文明。

大多數的科學家,要有量化的數據,或實驗室觀測得到、做得出的結果(且可一再驗證),科學家才願意承認、接受這些「事實」的存在。也因為如此,大多數的科學家,只能為當時的「主流科學」(normal science)做出一些貢獻,而哥白尼與牛頓在歷史上並不多見。如果每一個科學家「看到一些不能解釋、也不能重複驗證的現象,擔心投入一輩子也一事無成」,就不去研究,甚至否定它的存在,恐怕現在的人類,還停留在茹毛飲血的階段。

前陣子讀到一篇報導:「科學證實,金錢買不到快樂」,幾位美國教授設計出一套工具證明這件事。還有一篇「慢跑有助中小企業的經營」,發表在國際的學術會議上。「金錢買不到快樂」,「和運動的人身體好,身體健康做事容易成功」,竟然需要動用到教授級的人,花了大量的金錢和時間,來證明這些常識。學術圈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我們當然不能要求科學家「浪費一生」。但是,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想像力是科學研究的實在因素。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誌著科學的真正進步。」

我們的科學家,不論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除了安心、安全地用量化或實驗來證明自己的論點,堆砌出許多為了升等而發表的無足輕重(trivial)的文章,是不是可以多一絲想像力、多一點勇氣、放大一些格局?畢竟,現代科學家早已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很優渥的位置了。

但願報載有誤。也但願因為「看到一些不能解釋、也不能重複驗證的現象,擔心投入一輩子也一事無成」而放棄進行「革命科學」的科學家,也愈來愈少。若能如此,也許,哪一天你我也可以看到哥白尼或牛頓在台灣出現。

(與 Anthony 合寫於 2006.8.16)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tuscolumbia&aid=4462719
 引用者清單(1)  
2014/09/23 14:56 【udn】 這有其他產品!一生 救命 飲食 健康比價

 回應文章

止善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科學家的使命?
2010/10/04 23:22
我想提出一個不同的觀點參考。

如果妳是這位教授﹐只是得知充斥坊間有關氣功的資料﹐自己苦練了將近一年﹐一點感受都沒有。對於其他人所傳述的資料﹐既無法了解體會﹐也無法提出深入的見解。請問妳能做出什麼樣的研究貢獻?如何繼續投入?妳還會繼續多久?

再說臺灣的學校裡現在每年也要求發表研究論文﹐如今已經有一年是空白了!另找一個自己了解﹐有基礎﹐有興趣的研究課題﹐還是繼續在一片混沌中摸索?請問妳的合理抉擇是什麼?

我倒覺得科學家的使命不是追隨時尚潮流﹐而是找到自己的問題和道路﹐也許摸索﹑回頭﹑轉向了大半輩子﹐才能遇到一個真正有意義的大問題和大方向。沒被發現和可能有貢獻的研究題目太多了!為何放棄了氣功研究﹐就等於是放棄了追尋科學發現和真理?放棄了重大科學發現的可能?
Jessie Ant(lotuscolumbia) 於 2010-10-05 00:09 回覆:
謝謝您的觀點!

如果如您所言,「苦練」一年,完全沒感覺;發表一年,完全空白,那真的不要繼續。去研究其他有興趣的題材吧。

但這位教授的情形和您提出的假設,完全不同:他「沒時間練」,卻「看到一些不能解釋、也不能重複驗證的現象」,表示什麼?雖然他練的時間不多,但出現了一些「奇特現象」。他放棄了這「不能解釋」的現象和研究。我們在意的,不是因為他放棄氣功的研究,而是他放棄的「觀點與理由」。

對我而言,這位科學家的好奇心和想像力少了一點。相反的,Stephen Hawking 教授一再探索未知的宇宙,這種對知識的渴望,才是我敬佩的。或者,李校長的心態,我也很欣賞呢!

當年提出「地動說」的人,被當成傻瓜瘋子,現在呢?


羅伯特亞當斯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他很迷唷
2010/10/04 20:45
 在還沒當校長前,他就很沉迷於氣功的研究,全校皆知!
Jessie Ant(lotuscolumbia) 於 2010-10-04 21:30 回覆:
聽說他要女兒學中醫,可惜她不依。
不然他可以研究的,就更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