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的發現
超商便當微波 溶出塑化劑
國科會研究 溫度越高 時間越久 溶出越多
業者:年年檢測合格 就怕消費者沒依指示加熱
【聯合報╱記者曾懿晴、史榮恩/台北報導】2011.06.04 環保署近期重新評估塑化劑分類列管標準,其實早在二○○四年,國科會專題研究就已發現部分冷藏、冷凍食品及超商便當都會溶出塑化劑。微波餐盒加熱溫度越高、時間越久、與保鮮膜接觸越緊密,塑化劑溶出量越多。
超商業者表示,依食品衛生管理局的要求,相關容器一直都在監控中,每年都會定期檢測,DEHP必須在一‧五ppm以下,DBP要在○‧三ppm以下,至今檢測結果都合格。
統一超商表示,店員用微波加熱時會依包裝指示操作,就怕消費者拿回家自行加熱時會有疏忽,也提醒消費者在家加熱時一定要依包裝指示,方可安心食用。
全家超商表示,超商使用的包材近年來沒有太多變化,且會參考日本同業的使用方式,目前使用容器以PP及OPS材質為主,耐熱達攝氏一百二十度,在耐熱測試中除看食物中心及表面溫度外,也會觀察外觀是否變形。通路使用的容器在今年四月才送SGS做過檢測,均未測出塑化劑。
關於國科會二○○四年的研究,兩家超商公關部門都表示,沒有相關單位對此指正的記憶,現所使用的便當容器一切合乎政府的塑化劑安全認定。
國科會在二○○四年間委託陽明大學環境衛食研究所檢驗超商便當、冷藏火腿等廿五種冷藏、冷凍食品,結果全數檢出塑化劑。其中六款取自便利商店的微波便當,檢出六種塑化劑DEHP、DBP、DOP、BBP、DEP、DMP;就算依指示加熱,DEHP溶出量還會激增數十倍。
成大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主任李俊璋表示,目前歐盟建議的塑化劑每日容許量,每公斤體重的DEHP容許量為五十微克,美國環保署建議不得超過二十微克。若以六十公斤成人計算,每日DEHP攝入量最好低於一千兩百微克或三千微克。
研究發現,一個附有保鮮膜的四百克超商便當,冷藏時DEHP溶出量為四十二微克,加熱三分鐘後,DEHP溶出量會高到一千七百微克;若以美國標準,已超過成人一日限值。
上文↑《7年前的發現 超商便當微波 溶出塑化劑》源自【20110604sat.聯合報a4要聞】
食物別接觸塑膠
容器耐高溫≠不釋出毒物
【聯合報╱記者蔡永彬、陳俐君/台北報導】2011.06.04二○○四至○六年,陽明大學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陳美蓮、中山醫學大學職業安全衛生學系主任毛義方(當時在陽明任教)曾共同研究市售微波食品包裝塑膠在加熱時的塑化劑溶出問題。
陳美蓮表示,她研究公共衛生、也「身體力行」,平常自己帶便當、少吃速食或微波食品;她認為目前塑化劑影響人體的主要管道是「吃進去」,相對之下,擦保養品導致的塑化劑吸收量就沒有那麼多。她建議不要用塑膠接觸食物、裝油性物質或加熱,才能降低風險。
毛義方說,歐盟目前已經規定食品器皿中禁用有「生殖毒性」的幾種塑化劑,但如果是一般器具則可以。他認為生活中有必要「和毒物共存」,只要把毒物量控制到最小,多半不會有問題。
台北榮民總醫院臨床毒物科主治醫師楊振昌建議,民眾購買超商便當,最好帶回家倒入瓷器後再加熱,以免吃進塑化劑。
成大環境醫學研究所教授李俊璋指出,現今超商微波餐盒材質多為PP(聚苯烯)或PS(聚苯乙烯),儘管多數廠商都宣稱PP可耐熱近一百四十度,PS可耐九十度高溫,但耐熱度只代表容器不會變形,「不表示塑化劑在加溫後不會被溶出。」
楊振昌說,便當外層包裹的PVC(聚氯乙烯)保鮮膜,超過八十度就會釋出塑化劑,「也要特別小心。」
李俊璋也建議,日常微波食品,千萬別包著PVC保鮮膜加熱,除了避免塑化劑溶入食物中,也能減少增加空氣中的塑化劑濃度。
上文↑《容器耐高溫≠不釋出毒物》源自【20110604sat.聯合報a4要聞】
以下↓是書生我的『自訂文章分類』歡迎點選閱覽…
Thanks for Browsing my Blog... Have a Nice 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