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還月(本圖文有著作權,禁止以烤貝的方式轉貼到你的Google+、臉書、部落格或任何網頁,但歡迎以連結的方式,分享到你的世界) 第一次探頭去看八瑤灣,是在1993年的事了。那時期我在滿州進行《馬卡道族民族志》的田野調查工作,剛開始進入主題不久,便反覆聽見族人口中的八瑤灣,於是開車上了台200線公路,來到名叫平埔的小聚落,看著盛夏時節翠綠的海岸以及湛藍的海水,心中疑惑的是:為什麼諾大的一個平靜海灣,幾百年來卻少有人在這裡建立捕魚的基地呢? 那年初冬,灰面鷲初到恆春半島的時候,我第一次採擷到山後鳥的故事,留在筆記本中的故事是這樣寫的: 阮个祖先住在安南,有一遍出海抓魚,結果乎風一直吹,收到台灣尾船破了,大家卡緊爬到岸上,沒想到查甫人全部乎「傀儡仔」(排灣族)殺死,查某乎伊強佔去做某… 安南个親人看出海的人攏沒轉來,心內非常著急,就派山後鳥去找,鳥仔春天時出門,一路向北找,真沒簡單才惦這找到阮,就停在厝頂叫阮愛轉去,但是大家攏沒法度逃走,只好將子弟叫到灶下,流帶目屎講卡早祖先按怎漂流來這个故事…。 老向婆口中的船破地點,就在八瑤灣,誰能想像那個美麗的海灣,染血歷史的那一頁,是如何寫上去的? 那一年的落山風似乎刮得特別淒厲,我卻喜歡開始往台200線公路的東段跑,除了去當時仍被中科院擋住去路的港仔,看看落天風揚起的漫天風沙之外,更常待在平埔聚落的制高點,看著整個海域捲起的白浪以及布滿著鹽霧而顯得蒼茫的海岸和天空;我當然知道山後鳥的故事,只是流傳在馬卡道族部落中的神話,但每一年入冬之後,都得面對疾風與惡浪的族人,還有什麼故事可以更溫暖他們的心呢? 馬卡道族人在八瑤灣受難的神話,彷彿讓我看見這個看似平靜的大海灣,海底下藏著的無盡兇險,住在八瑤灣海岸的老漁人也說:「這片海只有春天時還可以作業,熱天有風颱,秋天呷寒天有落山風,風一吹起來就像把船壓在海底的尖石上,什麼船有才調擋?」 原來整個八瑤灣海域,都遍佈了珊瑚礁岩,且大多為淺海地帶,風浪平靜時,漁人還可以小心地控制好船,循著較深的水域進出,但只要強風一刮起,無法控制的船立即被吹到礁石上,就像乩童上了釘床一般,根本動彈不得。 發生在清同治年間的八瑤灣事件,更是一次因船被風吹離了航道,不只讓鮮血染紅了珊瑚礁岩,更因此引發了後續的重大涉外事件──牡丹社事件。 所謂的八瑤灣事件,乃是在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 十月十八日 ,琉球國的兩艘朝貢船,從宮古島到首里上繳年貢後準備返鄉,沒想到船隊在歸途時,卻遇到大風吹襲,其中一艘船下落不明,另一艘漂至南台灣附近,不久後擱淺在八瑤灣,爬在珊瑚礁岩上岸的琉球漂民,計有六十六人之多,這些人在堅硬銳利的岩石上爬行,致使手腳都被劃破而全身染血,好不容易上了岸,卻先後被高士佛社人殺害,最後只有十二個人被漢人救走,沒想到日本以琉球國為其藩屬國之名,要求清廷賠償,清廷竟回覆說:「生番係我化外之民,問罪與否,聽憑貴國辦理。」,「化外之民」的說法自然成為日本出兵台灣的依據,不只因此而引發了「牡丹社事件」,事後,琉球國更因此而被日本吞併。 凝結在歷史冊頁中的牡丹社事件,不只被美化成原住民勇敢抗日的義勇篇章,古老的戰場更成了觀光景點;引爆事件的八瑤灣,從來都沒有什麼人會去關注這段歷史或是這片海灣,少數出現的歷史片語,記載的卻是高士佛社、牡丹社以及竹社的排灣族人,如何追殺琉球國船民的過程,至於這片海灣,何以會成為早期過往船隻的墳場?又還有那些船遭遇過類似的際遇,三大社的排灣族人,又是用什麼態度來面對這些漂流之民的,卻極少會有記錄…。 讀過八瑤灣的歷史檔案之後,每一次我去看那片海,都到舊高士佛社的遺址,這裡曾經荒廢了很多年,但沒有族人會忘記這裡才是祖靈的安息之所。我總是靜靜地看著八瑤灣,想著幾百年來在這個半島上生活的族人,和那片海灣既親近、又疏離的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