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看見風雨中挺立的民族──莫拉克颱風前後的沙阿魯阿族、卡那卡那富族與下三社群自序之一
2011/11/03 10:02:43瀏覽582|回應0|推薦0

陳逸君
拒絕遺忘
特別在探望小林部落之後,更加懸念那瑪夏,那些記憶中美好的山村,被無情的風雨土石蹂躪成什麼樣子?而音訊全無的朋友們,是否都平安無事?站在掩埋著小林的大坍方上端,不見前方道路,天地同為塵泥一色,未來是如此脆弱的遙想。    
    當那瑪夏第一條救災便道搶通時,劉還月說,我們進去看看族人吧!
那是一條嘉義大埔經茶山、青山到那瑪夏區的道路,劉還月和我兩人,開著裝滿救災物資的車,一路顛頗前行。
大埔橋轉入嘉129線的鄉道,已被曾文溪吞沒,車行駛在河床上,與強勁的溪流平行,令人萬分恐懼,但走到這個地步,已經沒有退路了。
好不容易抵達茶山,原本的產業道路同樣殘破不堪,處處是剛剛回填的土方,許多路段僅剩一部車可行的寬度。有些地方則難以分辨方向,不知往哪邊才是道路。更糟糕的是,雨後路面泥濘,在膽顫心驚當中,竟也通過最危險的一段──玉打山北峰附近托亞奇伊溪小支流的向源侵蝕地。
越過兩縣界碑時,界址上的圖騰印入眼簾,我注意到旁邊寫著卡那卡那富族人射日的故事。這讓我非常驚訝:那瑪夏區的主要住民不是布農族人和南鄒族人嗎?這卡那卡那富族是從那裡冒出來的呢?
之後數次的回訪中,認識了卡那卡那富族人,也參與了他們的祭典。面對這群操著布農族語的卡那卡那富族人,心中有更多一層的親切,同時也感佩他們對族群根源與文化保存的堅持。
除了物資救濟,我們還希望為這些受傷的族群做些事。於是,將「四社熟番」的歷史與遷徙寫成《滾滾塵石下的族群離合-莫拉克颱風前後的楠梓仙溪與荖濃溪部落變遷史》一書後,我們也希望再接再厲,為這個區域的原住民族留下一些調查記錄。
因為,不管是歷史文獻中所謂的「四社熟番」、「四社生番」、「傀儡番」以及「內優番」,經歷莫拉克颱風後,這些族群正處於十字路口上,惶恐地思索延續發展的方向。
旁觀他們的痛苦與迷惘之時,我們同時見證了這些原住民族的勇氣。我們能做的,是完成他們族群生命的記述,因為我們和他們一樣,拒絕遺忘先祖留下來的故事與教訓。
建構中的族群認同
 1996~7年,為翻譯必麒麟(W A Pickering)的《歷險福爾摩沙》,曾經造訪那瑪夏區和桃源區,當時對這個區域的族群互動感到迷惑,「我族」與「他者」的界線竟是那麼細薄,兩者(或三族、四族)之間容易跨界,甚至來去自如。
 2009~11年再次拜訪,各原住民族認同意識強烈、鮮明,正如豎立在各部落入口處的族群意象或圖騰。
什麼是族群?在學術討論裏,族群是一個因主觀或客觀認定而界定出來的群體。族群成員的結合,與血緣、親屬關係、語言、宗教信仰、地理或區域位置、歷史經驗…等因素,有著密切的關連性。因此,族群標記所指涉的意義,是隸屬於一個共同名稱,是擁有共同祖先,是與一塊特定土地有密切連結(如現居地、原鄉、故鄉),是抱持同屬一個群體的凝聚感,通常此一標記具有高度的排他性。
在當代,認同機制與聯結力變化多端,群體可以以其他各種方式,「想像」為一共同體。即便如此,族群仍需要一些共享性要素,如某些信念、價值、道德規範、情感、風俗習慣或共同利益等,始能將族群成員緊緊地鏈結在一起。
在這漢人邊緣的南台灣山裡,特別又對在布農族邊緣生存的沙阿魯娃族、卡那卡那富族而言,族群名稱竟成為荒謬的標記:歷史文獻中的「四社番」,並不僅指沙阿魯娃族;所謂的「內優番」,其範圍擴及阿里山上的鄒族人。真實世界中,分佈在那瑪夏區卡那卡那富族人,以及桃源區的沙阿魯娃族人,根本不認同自己是南鄒族人,也不認同彼此是同一族人,即便日常使用布農族語,與其他族有親屬關係的連結,仍堅持自己是異於其他人的族群。
居在同部落、屬同群體之人,沙阿魯娃族或卡那卡那富族對血緣、祖源、原鄉、歷史經驗、信念、價值…等,都有不同的記憶。而兩族之外的布農族,對於他們又有相異的宣說。
族群間相互滲透與「融合」,文化也產生趨同現象,益使其認同愈加錯綜複雜,這處處反映在他們的族名選擇、身份認同危機與正名運動中,成為他們的當代命運。而這地方知識的運用與族群自我身份的建構,未嘗不是歷史演變與社會情境所對應出來的結果。
那瑪夏區和桃源區的原住民族群,教導我們認知族群、身分認同的變動性與複雜性,打破了以漢人或優勢族群為中心的定義邏輯。
長久以來,大眾對台灣原住民族的認識,大多停留在表象的層面,且被九族、山地、出草、祭典、美食…等符碼所概括化,多少人會主動地去理解原住民族問題。所以,當我們想表達真心關懷原住民族時,是不是應該從認識他們的歷史與文化開始?
悲痛可以超越嗎?
莫拉克後,山崩地裂,許多人頓失摯親好友,生命一如山河,失去大自然鮮豔色彩。
逃過一劫的人們,身心傷痕累累,但也感恩造物者的慈悲。於是,山風仍清拂樹林、岩石、花朵與家屋,小林的大滿族人依然在天梯下迎接太祖,南沙魯布農婦女繼續低頭編織,高中的沙阿魯娃族老人要翻過山頭接水管啦,卡那卡那富族慎重地舉行各種祭典,在慈濟大愛村的dina與dama們在花園中採收樹豆…。
萬物繼續成長,一如布農族藝術家海舒兒老家前院的杏花,純白潔淨,是生命最溫暖的啟示!

陳逸君和劉還月合著的新書《挺立在風雨中的「內優社群」─莫拉克颱風前後的沙阿魯娃族、卡那卡那富族與下三社群》,交由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出版,十月二十一日正式發行,每本定價450元,八折優待,郵購請加60元郵資,三本以上免郵資,請郵撥11789479劉魏銘帳戶,謝謝。

這本書市面不售,只能向劉還月購買,更歡迎和榮獲第三屆國家出版獎「入選獎」的好書《滾滾塵石下的族群離合-莫拉克颱風前後的楠梓仙溪與荖濃溪部落變遷史》合購,優惠價750元(含郵資)。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u580220&aid=5806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