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4/25 20:52:58瀏覽1676|回應1|推薦1 | |
彰化平原上,有許多客家人的墾地,只是這些客家人幾乎完全被福佬化了,因此被稱為「福佬客」,這個名字雖然不一定適合他們,卻是最能代表他們現況的「代稱」。 不管是來自那裡的「福佬客」,都會有源自原居地的信仰,事實上,只要能夠充分掌握這些信仰,便能完整掌握這些二次移民的遷徙歷史! 竹塘醒靈宮 如果以現在的行政區域來看,竹塘的客家人較少,且都和福佬人混居在同一村中,七界內的客家人信仰中心醒靈宮,卻蓋在竹塘鄉的牛稠仔庄,的確是令人費解,但如果站在地理位置的角度來看,竹塘鄉的四個小聚落,和二林鎮境內的其他鄰近聚落,根本同屬一個帶狀的範圍之內,對客家人而言,根本是同一個生活區域,把廟宇蓋在生活區域內的小山丘上,本就是理所當然的事。 事實上,醒靈宮最初從苗栗分香到七界內,原始的落腳處,並非現在的廟址;最早移墾二林地區的蔡登財等十八人,迎來三恩主的分香之後,選在彰化縣二林支廳深耕堡,犂頭厝的下洲仔一帶(今彰化縣二林鎮興華里州仔巷),建造茅屋一間,做為暫時供奉神靈之所。 自從三恩主分靈到二林的犁頭厝之後,由於鄰近的七界內,陸續遷來許多客家移民,三恩主崇祀本就是客家人的傳統信仰,很自然的,犂頭厝下洲仔的鸞堂,也就成了這些二次客家移民的信仰中心,自此後更因神威顯赫,老幼咸沾恩澤,致使香煙鼎盛,信徒日眾。 到了日本大正二年(民國二年,西元1913年)八月,三恩主公自行做主,現身於牛稠仔之金牛山麓(今竹塘鄉民靖村),信徒看見三恩主的顯化,於是在金牛山麓,建造了宮闕巍峨,神光顯耀的三間正殿,同時將醒世堂易為醒靈宮,擇定良辰吉日後,隆重地舉行安座大典,是為醒靈宮之初貌。 溪洲覆靈宮 位於溪州鄉成功村岸角巷的覆靈宮,主神為關帝聖君,副神是孚佑帝君(呂洞賓)、司命真君(灶君公張宙),共稱「三尊聖帝」或「三恩主」,這座廟便是二次客家移民,堅守的客家信仰。 覆靈宮所在地的聚落名叫岸角,乃因位於濁水溪堤防轉角處而得名。聚落中雖然只有二十四戶居民,這些居民大多是日本時期,被日人招募前來開墾的客家人,有的來自竹塘的七界內,也有直接來自於竹、苗一帶的客家庄,由於原本的移墾地無法容納他們,才被迫來到這裡墾拓獨水溪的河床荒埔,只是濁水溪經常泛濫成災,不少人又遷移他處,也因此,才會出現這樣的一個迷你客家庄。 覆靈宮的緣起,是在民國四十二年,最早是在陳金富家中開堂,命名為警善堂,靠著武乩生施方救世,由於屢建奇功,前後兩年餘的時間,乞求香客日益眾多、宮裡香火鼎盛。 民國四十九年,由五大創鸞人發起,邀集信士代表開會決議興建宮宇,並正式派人募捐,很快獲得迴響,入冬後便在現廟址處興建宮殿,共有三間正殿及拜亭等,且更名為覆靈宮。 覆靈宮設有管理委員會,負責管理廟務,委員十多人,無任期制,主委每四年一選;另設正副爐主各一人、頭家十人,負責祭拜事宜,爐主頭家每年一任,卜筊產生,時間在年尾法會時舉行,有樂捐的信徒都可以參加卜筊,最多筊者為正爐主,次多筊為副爐主,頭家別依各聚落(角頭)產生,這些聚落包括:岸角巷、成功村頂寮岸角、西畔村西畔溪底、圳寮村圳寮岸角、三條村廣東巷…等。 覆靈宮例行的祭典,首要的便是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