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翁氏入閩分六姓──三峽小暗坑的「六桂堂」故事
2011/04/09 20:41:43瀏覽5504|回應0|推薦1

三峽小暗坑地區,開發的緣起,應始於清道光二年(西元1822年),中國福建泉州安溪人翁添攜眷來台,先是在艋舺做生意,賺了許多錢,在清道光十四年,親自回到原鄉招募翁姓、洪姓、江姓、方姓、龔姓、汪姓等親族移民台灣,組成了金聚成墾號,就以三峽的成福一帶為基地,大量開山墾荒,以種植大菁、茶等,做為回銷中國的物產。

金聚成墾號的墾務相當順利,過沒幾年,墾拓的勢力便擴及竹崙、大寮以及小暗坑一帶,同時更吸引翁姓、汪姓、洪姓、江姓、方姓及龔姓人士入墾,因此小暗坑地區,早在清道光、咸豐年間,便己有相當規模的墾拓,並且建構了許多個小聚落。

令人好奇的是,為什麼翁姓的墾首,卻會帶來不同姓氏的移民呢?如果你親自來訪過小暗坑,會發現許多人家的堂號,寫的是「六桂堂」,所有的秘密,也都在這「六桂堂」裡!

根據《六桂淵源》的說法,六桂的遠祖乃是周昭王的庶子夫人,觀白虹所生的兒子,原本應為姬姓,但出生時卻兩手握拳不開,直到周昭王去叫喚,孩子才把兩手掌打開,發現「左手有紋曰『公』,右手有紋曰『羽』,加公於羽為翁,遂賜姓曰翁…」

到了唐朝末年的五代十國,翁氏第34世祖翁軒攜子入閩,傳到第39世祖翁乾度,曾入朝為官,拜閩國補闕郎中,娶妻林氏,生有六子,卻因為五代後晉太祖天福年間,閩國被南塘和吳越瓜分而亡,翁乾度為避國亂,攜眷歸隱莆田縣福興里的竹嘯莊,並將六子分別改為洪、江、翁、方、龔、汪六姓,以避抄家滅族之禍。

西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王朝,翁乾度的六個兒子,在宋朝開國初期的三次科舉中,先後高中進士,長子處原,改姓洪,早在宋太祖建隆元年(西元960年),便和三弟翁處易高中同榜進士,洪處原特授承議郎,兼殿中丞上柱國,賜緋魚袋,翁處易官至劍南少尉;次子江處恭和六子汪處休,同為宋太宗雍熙三年(985)的進士,江處恭官拜泉州法曹,汪處休官拜朝散郎、韶州通判;四子方處樸和五子龔處廉,同為宋太祖開寶六年(937)的進士,方處樸官拜泉州法曹,龔處廉官至大理寺直,監察禦史;兄弟六人不只被譽為「三科六進士」,更在同朝為官,家世齊榮,顯赫一時;中國封建社會的科舉時代,中舉之人被美稱為「折桂」,家裡有兩人中舉,則稱為「雙桂」,已經非常難得了,莆田這個地方,居然有六兄弟皆登進士第,因而更被讚頌為「六桂聯輝」,「六桂堂」的堂號,也在這個時候,成為這六姓人家共同的榮耀與堂號。

六桂堂顯赫之後,各姓分別傳到江南各地發展,成為長江以南,非常重要的一個世系,六桂的六姓雖然和其他世系的姓氏相同,但他們一直堅持的「六桂堂」傳統,既使歷經過了一千多年,仍不致於和其他世系的姓氏同流同化,也因此,無論「六桂堂」中姓洪、姓江、姓翁、姓方、姓龔、姓汪的人家,都清楚自己正宗的世系源自於翁姓,堂號都稱「六桂堂」,和其他各姓以地名為堂號的世系,姓氏雖然相同,血緣上卻是沒有任何關連的。

明清兩代,中國沿海的福建一帶,連年兵禍,再加上荒旱成災,逼使得「六桂堂」人,紛紛往海外發展,清代初葉,始有「六桂堂」人東渡台灣,至於三峽小暗坑的「六桂堂」家族,則是清代中葉,才在翁添的招募下,來到這山區開荒墾地,並且慢慢建立家業的。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u580220&aid=5070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