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4/08 07:44:14瀏覽1542|回應0|推薦2 | |
清中葉之前,文山堡所轄區域包括:景美、木柵、深坑、石碇、新店、坪林、烏來等鄉鎮,當時這一帶仍屬未開發的地區,只有少數漢人前來墾地種茶;晚清時,茶成了北台灣最重要的產業,墾拓的面積益廣,文山區才有漸多的漢人入墾,尤其是臨近台北盆地的幾個地區,如景美、木柵、新店等地,雖仍被石牌、北投、淡水等地的居民視為「內山」,但已處處可見漢人的足跡,平野各處稻禾蔥綠,丘陵淺山則遍種茶樹,新興的市集交易熱絡,居住在這些地區的人們,大都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 胼手胝足的歲月 同屬文山區,位處深山峻嶺間的石碇、深坑、坪林等地,由於交通不便、土地貧瘠,前來墾植的漢人少,作業的收成更不理想,且常遭天災蟲害,致千里迢迢來到此墾荒闢地的移民,雖日日早出晚歸,胼手胝足地種茶育稻,卻經常寅吃卯糧,生活本就較為困苦。沒想到有一年,竟遭蝗蟲肆虐,成群而來的蝗蟲遮蔽了天日,等這些可惡的害蟲過境之後,原本蒼綠的山頭焦黃一片,居民辛辛苦苦栽育的作物毀於一旦,不少人眼見這幅慘境,都忍不住紅了眼睛,但卻沒有任何人能給他們什麼幫助,有些人只得捨棄辛苦奮鬥的成績,搬到其他地區另創家業,有些人甚王徹底絕了望,回到唐山大陸去了,留下的都是一些不甘半途而廢的人,他們咬緊牙關,決心再把家園塗上翠綠的色彩。 嘗盡天災人禍的「內山」茶農,雖有決心重新把家園恢復原有的色彩,但長久以來的荒旱之苦,使他們失去了應有的信心,不少人自怨自艾地過日子,對未來實在一點把握都沒有,然而,光是抱怨、嘆息,一點都不能解決問題,比較積極的人也就開始想辦法,至少,他們希望能夠找到足以依靠的精神支柱。 在那個教育不普及、民智未開的世代裏,人們的失意、徬徨,最能傾吐的對象便是神明了。果然,有位住在石碇鄉永安村的村民決意要請媽祖娘娘前來鎮災,以祈求大地早日恢復顏色,這個議案一提出後,村民們馬上就同意了,並出錢出力地去請北部最靈驗的關渡媽祖前來「瘟庄」(祈繞境袪災之意)。說也奇怪,自從關渡媽祖「瘟庄」過的地區,作物很快地恢復生機,而且收成也較過去豐盛,其他村里眼見媽祖的「神靈」,乃紛紛仿效起來,流傳至今,便成了文山偏遠地區特有的民俗。 文山偏遠地區的媽祖「瘟庄」,並非每年都舉辦,而是每隔五年才從關渡請媽祖來,其餘時間只舉行小規模的祭典而已。根據老一輩人的說法,每隔五年才請媽祖前來,主因這些地區素來貧困,根本沒有能力每年舉辦,居民們擲筊請示媽祖後,決定每五年請媽祖前來繞境。 除了媽祖外,他們也從台北市六張犁的「石泉岩」請來清水祖師。這座老廟,建於清道光年間,當時文山地區居民來往台北的唯一孔道,就在廟旁,他們挑著一擔擔的茶葉,來到台北盆地換取米糧、衣服、日用品,再一擔擔地挑回山裏,「石泉岩」正是中途歇腳之處,廟裏供奉的清水祖師,自然成了他們信奉的主神,因而每逢請媽祖的同時,必定也同時迎奉清水祖師的。 一山熱鬧過一山 每逢歲次丁、壬年,是文山地區迎請媽祖的年份,在那一年,過了熱鬧繽紛的正月,北宜公路上的山櫻開得正鬧的時候,各村各里的居民也都為迎請媽祖而忙碌、興奮起來,一方面忙著邀宴親友,一方面得準備殺大豬、宰大雞,迎神前一天,神明會的兄弟們便先到關渡與六張犁分別請來媽祖與清水祖師,安奉在村中的廟裏或神明會的壇中,第二天清晨,附近村里的各式陣頭便鑼鼓喧天一路熱鬧而來,共襄迎媽祖的盛舉。 等所有的陣頭到齊,編整好隊伍,為期一天的繞境活動便馬上開始,村裏二、三十歲的年輕男子,或參與陣頭,或抬著神轎,熱熱鬧鬧地繞庄而去。 雖然戰後的文山區,交通已大幅改善,尤其是產業道路的開闢,對作物的產運更有絕大的幫助,但無論道路闢建得如何完備,山仍然是山,迎神繞境的隊伍要繞完全村,往往得攀山越嶺,有時候走了一個多鐘頭,竟沒有一戶人家,路旁盡是蒼綠的茶園,迎神隊伍穿梭其間,倒也真符合祈求農作物豐收的原意了。翡翠水庫完工後,有些村莊位處淹沒區的邊緣,使得這項已有百餘年歷史的迎神賽會,除了步行,還得搭乘渡輪,更增添了它的新鮮感。 規模並不算大的迎神隊伍,上上下下,爬山涉水地繞過全村後,大約在午後回到村子裏的神壇中,這時候小小的山村,早已擺滿了村民們虔誠敬獻的神豬及五牲祭品,廟前臨時搭起的戲台,也上演著歌仔戲或者布袋戲,熱鬧喧嘩的各式陣頭,當然也免不了要表演一番,為這些平素寂寞、寧靜的山村帶來喜氣與生機。 從傳說中蝗蟲成災的那個時代開始,這些地區的迎神賽會便是每村個別舉行,一直流傳到今天,也同樣是分別舉行。從 也許,這不該只是一個迎神賽會的故事,而是台灣開拓史上的一個動人傳說。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