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3/06 10:25:52瀏覽6792|回應4|推薦36 | |
路過臺北縣中和市好幾次,偶然看到「烘爐地」的標示, 只覺得很鄉土的名字,女兒笑我更土,這個地方有一個很大的土地公廟,晚上很熱鬧也長塞車,眺望夜景很美,然而我只是漫不經心的聽。 所以決定非假日的大白天出門。 到烘爐地,山角下的停車處,在入廟的半山腰,仰望是一尊土地公巨像及巨龍,資料記載 土地公下卻有一屋內供著曾經被棄置的神,但這裏並非土地公本廟,而是需在旁的四百多的階梯才會到「烘爐地土地公廟」,但開車上山也行。 「烘爐地土地公廟」香火鼎盛,聽說可以擲筊向土地公借錢,有人說要借六億,我好奇問道:會借嗎? 原來廟方用寫的, 但是我想是訛傳吧!景氣不好,借錢不易, 我想:土地公一向都是保佑大家生意興隆、財源廣進,是當地正神, 而烘爐地有這樣大的土地公在,一定會讓來此地有所求的人,早早實現願望… 資料顯示:「烘爐地」是因方及左右各有三塊山頭,形似「烘爐」而得名。在正下方有一塊巨岩,在地理上稱為「火母」,就是火種,代表烘爐地風生火起,生生不息,而「烘爐地土地公廟」被視為財神一般,香火很盛..,正式名稱是「南山福德宮」。這個土地公廟的歷史,是漳州的移民呂德進,開墾中和南勢角時所建,到目前約有260年,1952年重建,還將最早的小廟留在新蓋的廟內,形成「廟中有廟」的現象。 土地公介紹: 土地公的正稱是「福德正神」,一般人稱他為「土地公」。相傳在帝堯時代,有一位專門教導人們耕種方法的農官,後代的人為了感謝他的恩德,就把他奉為土地神。 俗語說:「田頭田尾土地公」,祂是土地的守護神,是無所不在。農曆每月初二和十六日(元月除外),也是民間「做牙」的日子。這節日的起源為:古人買賣交易時,都利用「朔」、「望」這兩天,大家在約定的定點「以物易物」,拿自己生產的東西,換取其它日常生活必需的物品,等到規模越來越大,就成為市集;大家在市中互換物品,所以這種交易方式,就叫「互市」。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