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5/07/28 15:09:26瀏覽4959|回應7|推薦29 | |
中國詩歌的歷史,淵遠流長,從《詩經》﹑《楚辭》之後,其作品繁多不勝枚舉,詩人亦接踵輩起,遂使中國成為詩的民族。中國的古典詩歌,若從形式上來區分,大致可分為三大類:即古體詩﹑樂府詩﹑近體詩。 古體詩:又稱為古詩,與近體詩相對。「古詩」一詞,最早見於梁 劉勰所著的《文心雕龍》和蕭統所編的《昭明文選》之中,在《文心雕龍》〈明詩篇〉有云:「古詩佳麗,或曰枚叔。」其文所提的「古詩」,便是指《古詩十九首》;而《昭明文選》的選文共分三十七類,其「詩」一類的「雜詩」裡,則收錄有《古詩十九首》,古詩之名,始於此也。 古詩大多分為五言(五言古詩:簡稱「五古」)或七言(七言古詩:簡稱「七古」)。古詩的作法,不受句子的多寡限制,其長短主要依內容來決定,古詩的字句也完全不受平仄的約束,古詩雖有對稱句,但其限制並不嚴格。古詩的用韻較寬,可以通押,亦可換韻,讓人能夠自由抒寫。 此外,古體詩和樂府詩是同時產生的。 樂府詩:樂府詩之名,起源於漢代,漢惠帝曾命夏侯寬任「樂府令」,而漢武帝時更設立了「樂府」官署,由李延年任協律都尉,因此,「樂府」即為「音樂的官府」簡稱,也是漢代朝廷的行政機關。它的執掌是大量採集民間的各地歌謠(其範圍遍及黃河﹑長江流域一帶),或取自文人雅士所寫的詩加以配樂,做為朝廷典禮或宗廟祭祀,乃至於君臣宴會時所使用的詩歌。樂府是合樂的詩歌,也就是音樂和詩各占一半的「音樂文學」。所以,後代人稱民歌為樂府。(樂府也成為民歌的代稱) 樂府詩的範圍:舉凡可以合樂的詩,可以歌,都稱為樂府,其範圍之廣還可擴大到宋代長短句的詞或元代的散曲小令。例如:宋 蘇軾的詞集稱為《東坡樂府》,而元 張可久的散曲集子則稱為《小山樂府》。 一般來說,樂府詩的標題上常留有合樂入樂的痕跡,大多會出現有如下列所述:「歌」﹑「行」﹑「吟」﹑「弄」﹑「曲」﹑「調」﹑「章」﹑「引」等的名稱。 兩漢樂府的內容及特色:兩漢的樂府民歌,大多為〈清商曲〉﹑〈鼓吹曲〉﹑〈相和曲〉和〈鐃歌〉,以寫實為主,不僅極富詩趣,又具有諷諭或勸化的作用,因此常發展成為敘事詩的型態,足以反映漢代地方的民情風俗。亦即「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敘事特點。其中,最長的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內容便是描寫焦仲卿和劉蘭芝夫婦倆的感人肺腑之愛情故事,由於婆婆不喜歡媳婦,加上當時整個社會的大環境﹑性格及命運種種因素驅使下,導致後來造成焦﹑劉兩家的倫理悲劇,這故事多少也具備些教化﹑勸導或警世的效果,並能顯示出漢人的思想與一般生活模式。 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也是唐代所開創的新體詩,包括了「絕句」和「律詩」。絕句共四句,有每句五個字的五言絕句(簡稱「五絕」)和每句七個字的七言絕句(簡稱「七絕」)。律詩分為八句的「今律」和八句以上的「排律」兩種。(排律較不流行) 近體詩的由來:從詩歌的發展來看,應該是先有絕句,後有律詩。漢代稱四句的短詩為「斷句」﹑「截句」,其後又有「短句」﹑「絕句」等說法。然而,短詩的作法,其字數雖少(僅二十字或二十八字),卻能將人的情意完全涵蓋於內,以臻於「言有盡而意無窮」文學表達之最高意境。 近體詩在形式及結構上有嚴格的規定。其句子的多寡有一定限制(絕句四句,律詩八句),近體詩每字平仄的用法,也皆有約束,用韻較嚴且只限一韻,不能通押或換韻。尤其是,近體詩的律詩,規定二三兩聯務必對仗,非但內容需要對偶外,就連上下聯的平仄都得相反,不能讓人隨意抒寫。 舉例說明:五言仄起格的絕句,其格律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因此,近體詩在中國古典詩歌中,不論在形式結構上或內容上,都已到達最完美的境界。 (此文筆者參考並改寫自《國學常識》)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