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1/04 03:47:45瀏覽6378|回應13|推薦0 | |
《山村無歲月,猴硐有春天》 前幾天,帶著攝影班去了侯硐﹝猴硐﹞,這裡是近年來很夯被炒熱的景點,初冬天氣猶熱,都因人擠人有了「貓」的緣故。 我對侯硐﹝猴硐﹞的最初印象不是貓,而是放眼黑黑的煤塊,最初的記憶是 …. 我少年時期來回台北與宜蘭火車上,一定會經過的中途一個小站,只知道它是要往平溪轉車的中途站,下車的旅客總是不多的三三兩兩,但這裡一直載運出一車車的黑煤。 過去,火車只要在猴硐靠站,總是見到黝黑的月台與地面,較其他車站多了不一樣的色彩,就是「黑」金閃著光澤,還有空氣中瀰漫著焦油似的煤煙味,莒光號、觀光號列車並不停靠,少年時為省幾塊車錢,總是搭乘慢車或平快,也就有很多機會在猴硐站暫停。大人說:這,攏是炭坑﹝都是礦坑﹞ …… 。其實這裡跟金瓜石、九份一樣當年也產金,煤礦產量更是豐富,那時車站周圍最大建築,都與炭礦業有關,「瑞三」還是我記得的字眼。 大人說:古早時拵﹝日據時代﹞,台北、宜蘭兩邊的鐵路還沒開通接軌,猴硐就是北邊終點站,往宜蘭的旅客還得揹行囊,徒步揮汗翻山越過三貂嶺到貢仔寮﹝貢寮﹞,然後大里簡﹝宜蘭縣頭城大里﹞進北關到頭圍﹝宜蘭頭城﹞,才能抵達蘭陽平原,繼續下個旅程。直到後來六千多公尺的三貂嶺長隧道打通,原來還能留宿旅客的猴硐終站,瞬間變成台北宜蘭火車中途小站,然後變成繁華都市外的邊鄉。 失去來往旅客停留,但並沒停息煤炭開採繼續發達,這裡默默出土的黑金,半世紀一直貢獻台灣工業推展的一股力氣,直到礦坑越挖越深,深到海平面下數百公尺,深到成本已不符效益,進口的煤炭更廉價,到民國 80 年煤礦業開始在台灣蕭條沒落;這中間包括民國 73-74 年間連著發生瑞芳煤山煤礦、三峽海山煤礦、海山一坑煤礦的礦災,奪走上百條人命,著著實實打擊台灣礦業,礦坑一一封坑,而這三起礦災我也都曾現場採訪。 失去礦業生產,猴硐近二十年早已被遺忘在山間,它還只是北迴線上台北宜蘭間,很容易被遺忘的小站,如果你搭的是對號快車過站不停,你難以知道有這樣一個小站,在你旅途中間出現過。 「猴硐」地名由來,是因為這山區曾有一個山洞,聚集生活著一群猴子而得。猴子,其實在猴硐已很難尋,如今卻因貓多再被青睞,嚴格說來在鄉下任何地方野貓都多,但只是幾十戶的小山村,野貓聚集一百多隻而難得,這裡的貓彷彿感染著侯硐這小山村的閒適,度著慵慵懶懶與世無爭的歲月,或山村無歲月就是這般光景。 現在到猴硐一日遊的旅客,如過江之鯽擁擠,絕大多數都是喜愛小動物、攝影的民眾,甚至偏愛著寵物、貓咪,少部份人是趕風潮到此一遊,還有極少部分人喜愛著山村氛圍,尋找樸實礦場遺跡與人文,我則咀嚼著舊時光與少年回憶,耳邊有長長一列火車嘎啦嘎啦壓過枕木的聲音,還聞到「過磅空」﹝過山洞﹞時煤煙撲鼻的味道。 純樸小山村的美,在於經過歲月洗鍊,還保留著歷史斑駁影像,但一群野貓的留連,讓山村又被記憶起。在這裡看見人與動物的和諧,看見遠離塵囂的自在,這些都不是在美術館、博物館裡所能接近感受的立體美,瀰漫著很貼近生活、很親近土地、很平實庶民的美感。 ………………………………………….. 《美與藝術不該是疏離》 只是現代人對於「美」的定義,天馬行空也常頓失所以,無需根據流派,現代科技思維海闊天空下,先行者說它是一種新的觀念、藝術,笨瓜如我只想找回藝術本質? 我也記得一個笑話,一個一心想要成為畫家的年輕人問:「怎樣畫才會是藝術?」閑言者說:「只要亂畫隨便塗塗,畫到別人都看不懂,不敢多說 … 可能就是藝術了 …. 」原來,藝術是很難懂?還是別人只要看不懂,不敢批判就是高深莫測起來? 從幾個故事說起,朋友 D 君談起近年看一些展覽經驗:「好多的『展品』我都看不懂,不知美在哪裡?是藝術進化得荒唐?還是我迂腐沒能跟上時代腳程?」一連串的問號,他驚覺對現代藝術感到蒼茫與陌生? 朋友 L 君也敘訴觀展經驗:「太八股沒創意,跌回老日子老罁老醬,失去新鮮味觀之如嚼蠟;太前衛,天馬行空新觀念,放個屁拉把尿都可以是藝術行為?」 朋友 Y 則說:「自以為的藝術是不是真的就是藝術?藝術若需要時間印證,我願意開闊心胸去欣賞,但請開導我創作者表達的理念,是我不懂的先知?還是隨興沒根據的作為。」 說來有些沉重,絕對沒有詆毀新藝術的想法;對許多創作者來說,不脫離潮流、派別,不去標新立異,永遠會如一粒砂歿入無垠沙漠中。「藝術家總是走在不被看好、看懂路上孤獨創作」,這就是給我這些朋友的回答。 以繪畫來說,寫實到印象,立體到野獸然後抽象、普普,變異的畫風都因時代進步。現代藝術除繪畫、舞蹈、音樂、建築 …… 許多前衛的裝置藝術、行動藝術甚至爆破也是藝術範疇,加上近些年數位普及精進,可成為藝術的空間素材,已鋪天蓋地給予更寬廣空間,這些都要有「雅量」去接受,畢竟時間會去證明與正名,今天我們不懂的當代藝術,或許明天的歷史會將定位。 我只是比較感嘆,美食、美服、美屋、美車配美人,所有的「美」被狹隘的思維、眼光、品味侷限;「美」與「藝術」會有地域性、文化性、親近性,而非掠奪搶取的扭取改造與套用,那就是世俗的物質,非精神層面真正精髓,懂得、感受的藝術不應該是一昧的疏離。 胸無大志,或我沒有能力去建構打造一個「庶民藝術」的普及,只是我願意鋪陳力行出一種「庶民美學」樣貌,藝術可以是很親近生活的創作。 …………………………………………… 現代生活食衣住行已被五光十色漂染,我們忘記山水的原色、四季的容顏,那種接近土地可就近取財的基本顏料,其實可能就在咫尺外,可供庶民心身靈來揮灑。 懂得欣賞美,任腳邊一草一木都有它的美點,懂得藝術也未必要在美術館內尋得。山村的春夏秋冬會千變萬化,山林的枯榮多面貌、溪水的濕涸多姿態、山風吹來的方向都有不同的芬芳,晨昏光影細緻變化,是人工光源不能製造,錯落的燈火撚亮的山村,也非刻意的燈光設計所能安排,偶會經過的火車疾駛聲響,也不是搖滾音樂可產出,在在都會發現美妙的組合,彷彿只適合這裡。 「這裡」 …… 是指在每一個你日常周圍的地方,貼近生活、親近土地、平實庶民的地方。 與生活貼切 與土地親近 與生命結合 與自己交心 與大眾交融 在每一個這樣小小角落,我們都可以找回庶民易懂的美學。 無需高深學問與論述,日常生活中,美與藝術也可以簡單俯拾與擷取。 ........................................................................................ ............................................ 延伸閱讀: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