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9/12/11 05:24:48瀏覽7000|回應20|推薦0 | |
引用文章秋天,記得到新埔去看柿餅婆 在臺灣,喜歡攝影的朋友都知道,只一季秋天,柿餅婆姐妹不知要謀殺多少底片?現在相機數位化了,千百萬億計的記憶卡,都留住過她們的影像。 今天就來寫寫我感受到的柿餅婆印象:相機焦點光環外,新埔劉家只是深耕這塊土地的庶民,只是認真的勞動者,卻傳承不可多得的農經文化產業。在節奏飛快的這年代,願意以自然、時間、勞力付出,換得滿足與開心,這難得,讓我心有戚戚焉的感動。 「攝影‧讓我謙卑貼近自己的土地」 一直是我努力的小小願望,接觸攝影近四十年來不敢或忘。快三十年的新聞工作,見識的人何其多,黑白三教九流何其複雜,除了因為工作必須,名器裏的所有色彩人事物,不曾斗膽攀附私流為朋友,或個性使然,不喜政經藝能江湖虛假做作聲張;讓我感動的往往只是卑微、庶民小人物,他們認真生活、他們快樂、他們滿足、他們讓人由心不得不羨慕;沒有高調、沒有吹噓、沒有爾虞我詐、沒有敵死我活、沒有政治貪婪、沒有遊戲人間或紙醉金迷、最重要他們真真心過著日子 …… ,緊貼著自己的土地。 我想,人們終不能悖離土地,那是一種無法割捨的臍帶關係,連結最深沉的真心與感情;離開自己的土地,遊子所以會漂泊無根,政客所以會被選票唾棄。 從新竹新埔劉家的柿餅製作,我看到最直接的人與土地貼切連結,那是一種親密無可挑剔的虔誠與敬仰,人與土地是永不可分離。 「柿餅婆」說:從有記憶裡,阿公就是種著柿子,歷史還要追溯曾祖父或更上一代,直到祖先渡海來台那年代。秋冬柿子黃了,家裡總依傳統方法製作柿餅,晴日太陽曬、雨時大灶烘烤,柿餅在那年代並不是可掙錢商品,客家人勤儉惜物遠慮,只是把滿樹果實製作成另一種可長久保存的家中食物儲藏,就像歷史以來客家人從中原逃難南遷,製作可長可久的各種醃製食物,以備不時之需那樣簡單想法,傳統就是這般被默默延承下來,有豐足的收成與保成,日子才有依靠。 劉家傳統柿餅製作,沿襲上一代父執輩傳統做法,日曬、煙燻八日夜,漫長的費工才把生澀青柿轉化成甜美的滋味。時下許多製作柿餅的烘烤機械,當年也是柿餅婆父親所研發,但畢竟速成的製作方式乾澀失真,無法達到原有天然傳統美味,他們最後還是捨去省時的機械,重新回到古早年代費時費力的製作,只為追求天然美味與品質。畢竟科技的發達,無法與天然時間一分一秒孕釀相擬,就像一罈好酒不是科技速成所能匆忙充數。 我的另一個感動,她們感恩土地、感恩祖先,柿餅婆說:新埔旱坑這裡丘陵地給予柿子好的生長環境,感謝祖先把柿子種在這裡,過去兩三層樓高的柿子摘採不易,父親砍除重新栽種新品種、然後矮化,適宜照顧採收,一點一滴的汗水,最後還能披蔭著下一代。 言談中,柿餅婆不停稱讚她木訥的五弟守成了祖先產業,兄弟姐妹多人唯他繼承柿餅製作,每年也收購其他果農數十萬斤柿子,變成一個傳統曬製柿餅工坊,雖然也經歷慘澹經營與困境,但還是硬撐走了過來;兄姊曾勸他放棄這辛苦農作,不忍弟弟總忙到凌晨兩三點,天一亮又要一日忙碌,她弟弟總說,少做了 …… 那些果農怎麼生存?不做了 ….. 每年都會來的攝影朋友怎麼辦?那些前來分享豐收喜悅的遊客呢?總不能讓大家失望。一個趕集般的豐收喜悅,劉家樂於與大家分享。 所以,姐妹也只能相挺到底。秋冬豐收這季節,柿餅婆姐妹一個從台北、一個從台南周周假日回到新埔老家,變成最佳代言人,她們成為外場麻豆與公關,讓弟弟放心製作他功夫下的美味,她們變成曬柿餅場的焦點,抹殺了全台灣的底片。 如果你看到柿餅婆影像,你一定覺得親切如村姑,一如鄰家阿嬤般。但 …... 她其實是坐辦公桌近三十年的公務員,還沒退休也還是研究所的在學生,小孩都已遠在國外深造,她卻賣著「老面子」回娘家幫忙著弟弟保有的傳統當義工。台灣話:打虎抓賊親兄弟,這血濃於水的親情,也造就一偶鄉土佳譚。客家女人的愛家、持家讓人讚嘆。 小時候就聽過,台灣人深植的一句話:「娶就客人仔某,千萬不通嫁客人仔翁。」意即,娶媳婦要客家女人,可以勤儉持家,但絕不要嫁入客家庄,那會勞身勞力辛苦一輩子,原來就是這樣。但用勞力付出所得,更覺滋甜,親近土地的辛苦,獲得更覺踏實。不管男人或是女人 ………… 寫這篇,不為柿餅婆劉家製作的傳統柿餅廣告宣傳,那甜美讓人嘗過就會有記憶的美味,無需我添足多費口舌推薦;至於柿餅婆劉家訊息這些年報章雜誌、電視網路報導如過江之鯽,隨便敲字搜尋多不可計數。這篇,我只是想寫一種真心,謙卑貼近自己土地的一個家族,讓人感動的台灣鄉土味。 真正來自對待泥土的真心,我感佩。 我只是喜歡:真正喜歡、貼著這塊土的的人們。 …………………… ↑柿餅婆為遊客解說柿子製作,不是推銷,是讓大家更了解土地如何種出來美味。 ↑↓陽光+九降風,不美味都難........... ↑與遊客合照,稚子之心油然而生........ ↑遊客跟著她到果園,柿餅婆說:「紅透的柿子大家可以隨意摘來吃,嚐嚐「在叢紅」的滋味....。」分享土地的滋味......... ↑↓留下柿餅婆在果園的影像,文字就省略,看的就能體會......... ↑兩隻愛犬總是跟著她上山,柿餅婆說:這椪柑你不能吃啦.......。.............因為.......「林老師卡好咧!」,下一秒就被吝老書.......下肚了。 ↑↓滿肩豐收.........土地賜與。 ↑↓難得的幾分鐘閒暇,天真與愛犬玩樂。 ↑趕著雞群回巢也是一種福分的樂趣......... ↑↓太陽下山了,遊客走了.......劉家才是真正又一次忙碌的開始。 ↑還沒離開的電視紀錄片繼續拍著............ ↑↓沒有陽光的夜,柿餅回家了........,一竟夜還要輪流三溫暖,進到烘烤箱中醞釀。美味就是這樣產生。 後記: 2009 的十月中旬,帶著攝影班學員回到曬柿場,也到劉家的果園攝影,纍纍還青澀的柿子滿樹,我說:當柿子黃紅了,配上藍天 ….. ,不知將有多美。 柿餅婆知道了,她固定每週五在我網誌留言,告訴我柿子生長狀況。 20091205 半夜從奧萬大賞楓回到台北,看到柿餅婆留話: 「林老師 : 您好 ! 最近假日天氣都不理想 明後天應該還好 ! 您想拍金黃色的柿子掛滿枝頭嗎 ? 我們果園的柿子預定下週一 12/7 上午要全部採收 , 所以 12/5 12/6 及 12/7 上午是最後的機會 如果您抽不出時間 就只好待明年或後年了 ! 如果您 12/7 上午可以來 我可以休假半天 陪您 ! 」 第二天 20091206 中午睡醒,不假思索車子就往新埔開去。我只是想,如果錯過今天, 2009 將會留些遺憾。 這是今年最讓我歡喜的照片,豐收的喜悅躍然螢幕,與大家分享。 ..................................................... .................................................................. 更多照片請見個人相簿: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