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4/23 19:34:56瀏覽286|回應0|推薦1 | |
提到釋迦,很多人腦中想到的是台東的日出之鄉太麻里。由於風土環境適宜,經過多年栽種發展,太麻里已成釋迦之鄉,也是日出之鄉最重要的特產。 遊人來到太麻里,隨處可見掛滿一樹或剪成禿枝的釋迦果園,隨著果農透過剪枝和照燈調節產期,使得釋迦結果期大幅延長,當中口感微帶酸的鳳梨釋迦僅產在冬季,甜度高、廣受喜愛的傳統釋迦,從夏冬兩季都能品嚐到。 台東釋迦之所以能一年兩穫,源於2、30年前一場颱風意外,果農為搶救被風刮倒的果樹,剪去枝葉回種後,沒想那年冬天釋迦竟開始長葉開花,就這樣無意間發現釋迦一年兩穫的秘密,從此太麻里釋迦夏冬兩季均有牛產。 釋迦,又稱番荔枝、佛頭果、釋迦果、亞大菓子、亞大樹、林檎、嘜螺陀、洋波羅、假波羅等,為釋迦科釋迦屬多年生半落葉小喬木。多種做經濟作物,果肉白而甜,原產熱帶美洲,多栽種於熱帶,目前全世界以台灣栽植最多。 釋迦在台灣多分布東部及南部,以台東種植最多,品質最優良。據農業年報統計,迄2015年,全台栽植面積5800公頃,台東縣約5750公頃,占全台99%,台東縣為台灣釋迦主要產地。2005年起中國開放台灣水果外銷,釋迦一直是台灣外銷中國第一名,數量逐年上升,到2017年,台東釋迦面積又增200公頃。 釋迦樹高3-5公尺,枝葉細密且低垂。單葉,互生無托葉,葉正面深綠反面灰綠。花單生,附生於葉腋或枝端,4-9月開花,花瓣3枚呈橢圓長形,顏色淡綠花身下垂,散發濃厚果香。果實為聚生果,果皮表面呈圓形、心臟形、橢圓或圓錐形,未熟果表深綠色,成熟果實淺綠或綠黃色,形狀神似荔枝,故原名番荔枝,又因果皮突起形似釋迦牟尼佛頭部,別名「釋迦」。 釋迦之名,有一說來自印尼語srikaya,荷蘭人自印尼引進時,台灣人採用台語音譯稱呼。釋迦種子為黑褐色橢圓形狀,光滑堅硬;果肉雪白口感綿密,香甜又帶點微酸。 據台灣府誌記載,荷蘭人引種入台栽培,至今有400多年,原產熱帶美洲。釋迦可與其它同屬物種雜交栽培,如鳳梨釋迦即是本種與秘魯釋迦的雜交種。冬春季節來到台東,可同時品嚐到酸甜適度的鳳梨釋迦與傳統釋迦。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