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00-1台灣美術與文化課程-第十五週課堂紀錄:空間與藝術&小組報告(上)
2011/12/24 08:34:04瀏覽270|回應0|推薦22

‘Gothic’ by Kate Mccgwire, 2008
  本週藉由影片分享現代藝術,讓同學了解藝術並非有一個固定型態,他其實也可以是沒有固定形狀的,更棒的是他並不一定需要一個名稱去將他限制住。
  這就是現代藝術所想要傳達給觀眾的,有趣的是用絲襪、用空氣、水許許多多想像不到的東西,你都可以成為藝術。眾要其實就是那種呈現的手法與技巧,及一顆勇於嘗試的心。
  接下來,第一組進行分組報告,該組報告美麗的城市-宜蘭。藉由飲食文化奶凍的出現到三星蔥的發展,如何從一個外來種變成一個美味甚至是成為宜蘭代表的過程,更帶領大家進入宜蘭的糕餅世界,著眼分析劉師傅的熱忱,將他對宜蘭的愛充分發揮到對牛舌餅的執著。正是一份愛著鄉土的心情,使他不斷的對糕餅改良進而將公司開放參觀間接提生宜蘭的觀光產業,並且增加工作機會用心細心進行耕耘,這也是一種藝術的表現方式。用自己的想法,執行並且逐步實現,
  報告後老師更是細心解說報告內容的呈現方式,並且透過第一組的報告,讓大家了解一個地方的文化,是多元且豐富的,抓住一個重點深入,這就是對一個地區的文化涵養最負責的表現。

                   紀錄者- 祖賢

《以下為各組詳細報告資訊》
-此處組別為本週上台報告次序-



第一組

主題:由特產側看美麗宜蘭
內容大綱:
    我們討論用宜蘭三大特產分別為奶凍捲,三星蔥,宜蘭餅作為介紹宜蘭的媒介,因為這些產品是從宜蘭發展出來的,和當地的人文,地理環境天氣也有關系,也因為這 些產品的加持,宜蘭更顯他的觀光價值,發明奶凍捲和宜蘭餅的師父,在宜蘭建立產業,他們努力的過程也很值得我們學習,三星蔥原本不是宜蘭本土的蔥種,是種 植到宜蘭之後受到環境地理位置天氣的影響,改良出來的美味蔥種,可以用三星蔥的生長環境讓大家了解宜蘭的天氣地理背景且吃的東西感覺和我們很親近容易和台下同學產生共鳴,且資料容易收集,美味好吃的東西很容易感動大家的心,我們也購買奶凍捲和宜蘭餅現場請同學們品嘗,想用簡單又輕鬆的方式,讓同學們藉著好吃的食物認識宜蘭。
小組心得:
    這次的報告可圈可點,謝謝老師在我們報告完後指導我們的PPT編輯和其中的內容,這對我們受益良多。
    宜蘭在很多人眼裡是一個純樸風景優美,空氣親近的城市,聽住在宜蘭的同學說,宜蘭有很多地方很好玩,值得我們去那裡逛逛,且宜蘭有許多好吃的美食,住宜蘭的 同學很熱情的介紹夜市和其中好吃的店家給我們,在我們對宜蘭不熟又很好奇(其實是餓了)的情況下決定用宜蘭美食延伸介紹宜蘭這個美麗的城市。
    這次我們用三種宜蘭特產作為側看宜蘭的媒介,奶凍捲原本是日本奶凍蛋糕,被宜蘭糕餅師父品嚐後,將這種美味的甜點帶回宜蘭發展,台灣人不喜歡吃太甜,新鮮水 果,原料不適合從國外運入,因為保存期限很短,所以選擇用台灣現有的原料加以研發,雖然只是一塊小小的蛋糕,在他裡頭孕含多少汗水和心思,一塊好吃的蛋 糕,來自於師父用心的製作,我覺得糕餅師父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也可以看出宜蘭人認真踏實不太吃苦的精神。
    三星蔥原本不是宜蘭出產的蔥種, 但因為受到宜蘭沖積扇平原,多雨,氣溫較低的影響,原本普通的蔥受到環境而改變,生長期變長,蔥白變多,纖維變少,口感也變的滑順不嗆口,這些美好的改 變,源自於"宜蘭"這裡的影響,從三星蔥的生長可以側看宜蘭地區的環境和氣候特色,這對我們來說,也是很輕鬆能認識宜蘭的方式,而三星蔥的美名廣傳國外, 有些日本餐廳,還特別指定要使用三星蔥入菜,雖然只是普通的青菜,卻因為受到宜蘭環境的"薰陶"變得美味又受歡迎,甚至變成大家心裡的第一好蔥。
    而發明宜蘭餅的劉師傅更是傳奇,將原本又硬又厚的牛舌餅加以改良,變成輕薄味美的宜蘭餅,甚至研發出許多特色口味,帶給消費者新奇的感受,劉師傅熱愛宜蘭, 也因宜蘭餅事業起步,便在宜蘭成立"宜蘭餅發明館"提供消費者參觀工廠,了解產品,還有互動專區,影音欣賞的活動,提供外來觀光客參觀,提升宜蘭的觀光事 業發展,更重要的是他細心耕耘宜蘭餅事業,打出名號,卻不數典忘祖,將產業就地方展,給宜蘭增加工作機會,更提升宜蘭"美麗城市"的名聲。
    雖然這三種食物都很普通,但背後卻蘊含深遠沉厚的故事,美味的食物來自於"宜蘭"這個舒適美麗的城市。
成員名單:
組長:段立璿
組員:張法慈,林明穎,楊育純,簡碧瑩,劉家玲,陳仲璇,李佳蓉,黃彥廷,黃崧軒
工作分配:
收集資料,新聞:全體組員分工合作
PPT製作:段立璿,李佳蓉
成立網路社團提供討問:黃崧軒
購買宜蘭特產:黃彥廷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g8811&aid=5961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