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0/07 00:20:43瀏覽1372|回應0|推薦80 | |
我朝向的目標真的是自己要的,且正確嗎?
一位擔任某基金操盤手的朋友跟我說了這麼一個故事: 兩位經濟系學生要去找教授,經過校園,不遠處看見地上一顆爛蘋果。 甲對乙說:「你吃了它,我給你五千萬。」乙吃了。 繼續走,又看見一爛蘋果,這次乙對甲說:「你吃了它,我也給你五千萬」。甲吃了。 兩人在回家路上都很鬱悶,覺得自己沒得到半點好處卻白白吃了一顆爛蘋果。到了教授那兒,教授聽了兩位學生分享分才幹下的蠢事,竟拍案叫絕道:「兩位真是經濟系的奇葩,你們剛剛為國家貢獻了一個億的GDP!」 § 不順心,不是你的生活出了問題,而是你的生活方式出了問題。 有一次課堂上,學生問我:「面對來談者,諮商是要讓來談者知道現實?面對衝擊?還是安慰他未來將會一帆風順?」 這是學習諮商的學生經常遭遇的問題。 有的學生會抓住那句古老的箴言,認為:「幻滅是成長的開始。」所以面對來談者應當要直接了當。 這時,我通常會反問學生:「當諮商師與來談者都是同一個人,展開自我療癒,這時候諮商師還能如此淡然嗎?」 § 幻滅是成長的開始,但幻滅很痛苦,你確定自己準備好了嗎? 諮商師有如教師,一種教師告訴學生人生有許多滋味,不只是好的、以及不好的;為來的選擇有很多,不只是往東或往西。這種教育看似開放,卻也會使人迷惘,並且也不是每個人都需要那麼多選擇。 有些人他想要的是清楚明瞭的指引,就像哲學課,有的人會覺得「為什麼不給一個直接的,唯一的解答?」 另一種是把自己的價值觀,所謂好的未來以及價值教給學生,然後要學生複製同樣的道路。就像高中的時候,有些老師除了某些熱門科系,其他的都不推薦,但那個老師瞭解其他科系的發展嗎?當然我們不能說老師的價值觀是錯的,但是否太狹隘了呢? 幾間大學的醫、法、商都會請在外頭有任職、有實務經驗的工作者回來兼任,我覺得這蠻不錯的。世界不是只有學校裡頭、書本上描述的那些而已。很多事情是要去社會上走一遭才能看得清楚,也才能和理論進行辯證。 諮商經驗豐富的老師,他對諮商的態度、想法,以及應對,那和沒有諮商經驗,僅僅是做理論研究的學者,那是不同的。給予學生更寬闊的視野,給意見但又不會強勢的介入。 「寬容而開放」,面對自我,何嘗不是如此? 有一次,我和學生們試圖透過各種方式來類比人像是什麼東西。有學生說女人像雲,捉摸不定;有學生說,男人像狗,聞到「好吃」的就過來了。 學生分享完後,對每個心都有一個對於人的類比觀念的學生,我說:「也許人就像氣球。」 有的人氣球,自我膨脹到一個程度,爆炸了。炸掉之後的氣球剩什麼呢?就剩一面皮,遇到好人會把皮縫補起來,氣球還能繼續充氣。但縫補過的氣球能充的氣就比不上過去了,更容易爆炸。 每次爆炸,氣球就減損一點份量。爆多了,恐怕就再也補不回來了。 就剩下皮。 這時候氣球可能會想,「當初如果不要充太多氣,看起來似乎軟軟的,好欺負,沒那麼顯眼。」 但不充氣的氣球,也不會有人說這不是氣球。 《道德經》所謂:「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正是這個道理,人生在世不一定要持有很多,一旦緊抓太多東西不放,無法疏通,身與心超載,就會報炸。 § 心力就像打火機裡頭的硝化級二甲苯,就算你不用,還是會隨著時間慢慢消逝。 理想,是的!理想或許值得我們暫時迷失自己,像是為了趕案子通宵熬夜,或是為了探訪而深入險境,但不表示應該永遠使自己迷失於過度對於未知理想的執著。 生活越來越忙碌,朋友間互相問對方:「過得好,還是不好?」 當一個人回答好,或者不好,或者很不好,這些答案在我看來都不錯。可是當一個人忙碌到,連自我感受自己好不好的空間都沒有,這比覺得好與不好更糟糕。 從存有論的角度說,這個主體的主體性已經失落(lost)了,什麼是失落? 失落就是跌進一個黑暗的空間,失去的是自我感受、認知,就像在沒有光的房間中,就算有鏡子你也不可能看見自己。 忙碌於追求理想的道路,忙碌於生活瑣事,我們不時問自己:「我是朝向目標在努力吧?」、「可是我真的有因為努力而前進嗎?」 以上兩個問題都比不上另外一個問題重要:「我朝向的目標真的是自己要的,且正確嗎?」當我走在這條路上,我以為會通往某處,也許是一個人的心房。可是我卻失落了,那麼我的失落會有終點嗎? 燃燒自己,精神的與肉體的,我體內的硝化級二甲苯什麼時候會燃燒殆盡? 也許就是因為我已經失落於黑暗中,所以才需要這麼做,因為唯有照亮幽暗的洞,我才能見到自己的本真,好問自己:「這就是你要的嗎?」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