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5/04/01 22:54:36瀏覽407|回應2|推薦18 | |
有時,我內心會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衝動,彷彿肩負著某種責任,必須將某些想法訴諸筆端。 今年清明節前夕,這份內在的騷動尤為強烈,它提醒著我,有些事物值得被記錄,某些人生的階段需要透過文字來完成其使命。 清明,這個慎終追遠的節日,在我的記憶中,始終與死亡的主題緊密相連。然而,弔詭的是,在我的義務教育乃至大學生涯中,卻鮮少接受過關於死亡的正式教育。
死亡第一次真正走進我的生活,是在我讀初中的時候。 我的外婆罹患肺癌,經歷了漫長的病痛折磨後離世。我對她臨終前的日子記憶深刻:呼吸機能的逐漸衰退,每天必須依賴呼吸機維持,以及無休止的咳嗽和疼痛,有時甚至需要借助儀器吸取痰液來緩解痛苦。 我曾多次聽到外婆後悔,說不該吃那冰冷的食物,在她看來,那一次的冰品似乎是引發一連串病痛的開端,從感冒演變成肺炎,最終導致了肺癌。當然,這樣的推測並不科學。 外婆罹患肺癌的另一個可能原因是她作為教師,長期吸入粉筆灰。然而,並非所有教師都會得肺癌,凡事總有例外。正如我過去聽聞一位白髮老人分享他的長壽秘訣竟是吸煙。 生命的長短,敬畏與付出似乎並非唯一的決定因素,時機和命運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些人極度注重養生,卻可能因一場意外而喪失生命。 生命是如此脆弱,或許這正是許多人不願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的原因,因為他們自己也未曾真正想好如何面對這份脆弱。面對自身的脆弱是困難的,尤其是面對死亡,這是一種無論如何努力、防衛,累積多少財富與名聲都無法擺脫的終極喪失。
我認為,唯有教育工作者擁有直面生命真相的勇氣,才能真正引導孩子面對死亡,成為死亡教育的推動者。令人欣慰的是,現在已有有心人士願意投入其中,將死亡的真相告知孩子,這是一項艱難但必要的任務。 有時我不明白,為何有些人會將脆弱與真相聯繫在一起。真相並非總是揭露人的脆弱,它也包含著人生的美好、積極與潛能。首先,脆弱本身又有何妨?脆弱並不等同於被傷害。 有些人遭受傷害並非因為他們脆弱,而是因為他們遇到了不善之人。遇到惡人,無論你是否脆弱,他們都可能傷害你。如同真正的騙子,他們並非只挑老實人下手,只要有足夠的利益,他們一樣會鋌而走險,甚至採取更暴力的手段。 談到這裡,我以為有必要陳述我對華人情感教育觀察,或者更嚴謹的說,想談談情感教育的「缺失」,在我看來,這與死亡教育的缺失同樣重要。 有些人將情感視為人類脆弱的象徵,這本身就是一種誤解。 這種觀念導致某些人不了解情感的本質,不明白愛是什麼,因此不知道如何與他人建立真正的關係。建立真誠的關係,需要我們能夠接受愛的真相。 有些人或許在學業表現上很優秀,但在人際交往方面卻顯得笨拙。他們只知道如何展現自己的優秀,卻不懂得如何獲得他人的關心,以及如何去關愛他人。他們可能贈送許多禮物,卻無法真正給予對方需要的東西。 到了一定年紀,你會發現,學歷是所有跟優秀有關的字眼中,最不重要的。 一個人真正需要的,往往並非物質,而是需要真正的傾聽、了解、接納,以及在必要時刻真誠的道歉與懺悔,這是一種情感的能力。 如果一個人缺乏這種能力,沒有直面關係的勇氣和心理準備,那麼無論他做了多少事情,關係都難以更進一步,因為他害怕付出真心,害怕對方,也害怕關係本身。 從某種角度來說,這是非常可惜的,因為這些能力並非不能學習、不能教導。更令人遺憾的是,我發現有些人以一種扭曲的方式看待被愛。 當有人愛他們時,他們會將對方的愛視為一種脆弱的表現,進而想利用甚至踐踏這份脆弱。然而,他們踐踏的並非真正的脆弱,而是愛本身,他們扭曲了愛的本質。 所以,當有一天對方不再愛他們時,他們才可能幡然醒悟,或者忽然發現自己對對方有高度的需要,但為時已晚。 真正懂得愛的人會珍惜愛,不會將愛視為展現脆弱的方式,也不會將他人的脆弱視為自己可以欺凌的理由。這種愚蠢且惡劣的行為,即使一時能矇騙他人,終有一天也會被識破。
我想起最近的新聞,關於金秀賢和已故的金賽綸。 據報導,金賽綸在給金秀賢的最後一封信中,因負債而向對方求助時寫道:「你是我的初戀,也是我的絕戀。」 這句話基本上已將金秀賢視為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根據報導,金秀賢似乎並未意識到這一點,他可能將一個女孩對他的愛視為女孩的脆弱,並加以利用。 在我看來,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惡魔,有的只是做出惡行的人。死亡教育也好,情感教育也罷,其根本都指向一種存在哲學,探討「面對生命的真相」。 如同哲學家海德格所言,唯有當一個人真正面對死亡,他才能真正開始生活。假裝死亡不存在,生命便無法真正展開。 海德格的存在主義哲學也深刻地探討了死亡。他提出了「向死而生」(Sein zum Tode)的概念,認為認識到我們終有一死的事實,能夠引導我們過上更真實的生活。 海德格認為,死亡是人類存在最本己、最不可替代的可能性,它揭示了我們存在的有限性。透過真誠地面對死亡,我們才能從日常的平庸和「常人」(das Man)的支配中解放出來,更清晰地認識到生命的可能性和責任。他強調,死亡並非生命的終結,而是在我們存在的那一刻就已經內在於我們的「尚未完成」的狀態。 這種對死亡的預期並非恐懼,而是一種覺醒,它促使我們更珍惜當下,更勇敢地做出選擇,活出真正的自我。海德格認為,只有當我們意識到死亡的確定性及其不可預測性時,才能真正把握存在的意義。 克里希那穆提也有類似觀點,他認為死亡並非生命的終結,而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將死亡視為通往超越時間、思想和自我的維度的門戶。他從不宣稱擁有關於死亡的最終答案,而是強調個人深入探究死亡本質的重要性。進而鼓勵人們每天都與死亡同在,向自己的執著、恐懼和慾望死去,從而在死亡中找到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同樣地,如果大人不去面對死亡,不去面對情感,卻期望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這本身就是不切實際的,如同讓孩子在掩耳盜鈴的狀態中尋求真我。這無疑只會讓情感與死亡可能帶來的風險永遠籠罩在孩子頭頂,卻不允許他們抬頭正視。 我不知道「金賽綸之死」事件最終將如何收場,我只知道金秀賢總有一天會死亡,我們所有人也都會。但我們需要的是在死亡之前,好好活著,好好去愛,好好真實地面對我們的人生。 如果在清明節這個關於死亡的日子,我們能夠提醒自己生命中必須面對和學習的重要課題,那麼清明節的意義才能真正豐富起來。 死亡並非生命的對立面,而是生命旅途中深沉的一部分。當我們有勇氣凝視死亡的真相,反而能映照出生命最溫暖的光芒。 敬天祭祖固然重要,但在我看來,逝者已矣,我們能真正造福的只有活著的人,特別是那些尚存無限希望的孩子。 他們理應得到大人的尊重,而欺騙絕非尊重。唯有幫助他們面對生命的真相,以適當的方式引導他們在死亡之前以自己的方式好好生活,這才是對孩子的尊重,也是對生命的尊重。 作者:高浩容。哲學博士,道禾實驗教育基金會兒童青少年哲學發展中心主任研究員、台灣哲學諮商學會(TPCA)監事。著有《小腦袋裝的大哲學》、《心靈馴獸師》等書。課程、講座或其他合作邀約,請來信studiomowen@gmail.com。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