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9/03 01:23:57瀏覽370|回應0|推薦13 | |
在人生的風雨中,我們常常呼喊「堅強」,然而這兩個字究竟代表什麼?它真的是一種來自內心深處的堅韌,還是只是一種自我欺騙的幻覺? 事實上,當我們面對困難時,這種「堅強」常常並不如我們想象中那般真實。它更像是一道防禦機制,幫助我們在現實的壓力下站穩腳跟,甚至成為我們生存的必要條件。這種自我欺騙雖然在某種程度上保護了我們,但也揭示了人類心靈深處的脆弱與矛盾。
自我欺騙的進化意義 「自欺的堅強」力量是人類在面對生存挑戰時進化出的一種心理機制。早在人類的遠古時代,祖先們便要面對極端氣候、猛獸襲擊和疾病肆虐。如果沒有一種內在的欺騙機制來安撫自己,他們可能早已被恐懼所吞噬。 正如生物學家羅伯特.特里弗斯(Robert Trivers)在《The Folly of Fools: The Logic of Deceit and Self-Deception in Human Life》中所指出的,自我欺騙是一種進化策略,幫助我們在社會競爭中佔據優勢。當我們對某個錯誤的信念深信不疑時,這種信念反而可能讓我們更有說服力,使我們在競爭中更具優勢。 然而,自我欺騙並非總是無害的。過度的自我欺騙可能導致災難性後果。 例如,1982年佛羅里達航空90號航班的墜毀便是因為機師在自我欺騙的情況下低估了機翼結冰的危險,最終導致了飛機失事。這種自我欺騙不僅能成為我們的力量來源,也可能帶來致命的錯誤。
幻覺作為心理防線 在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來自外界的壓力和內心的掙扎,這些都可能使我們感到無力和沮喪。此時,堅強的幻覺便成為一道心理防線,幫助我們在困難面前不至於崩潰。事實上,這種防線是我們內心深處的一種保護機制,讓我們能夠在風雨飄搖的世界中保持穩定,繼續前行。 例如,一位獨自撫養孩子的單親媽媽,每天為生計奔波。她告訴自己:「我必須堅強,否則我的孩子怎麼辦?」 這種堅強,其實是一道心理防線,讓她能夠面對無數的挑戰。內心深處,她或許知道這份堅強並不牢固,卻依然選擇咬牙堅持,因為她別無選擇。這便是生活中常見的堅強幻覺:即使前路困難重重,依然選擇相信自己能承受。 再比如,一位剛進入職場的年輕人,面對無休止的加班、苛刻的上司和競爭激烈的同事。他告訴自己:「我不能倒下,因為這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途徑。」 這種堅強實際上是一種自我欺騙,他依舊隨時可能在壓力下崩潰。即便如此,他依靠自欺得以忽視內心的疲憊,堅持前行。這種自我欺騙幫助他在職場的困難中找到一絲力量,甚至讓他在競爭中佔得一席之地。
唐吉訶德:幻覺的雙面刃 堅強的幻覺不僅存在於現代人的生活中。 早在幾個世紀前,米格爾·德·塞萬提斯的作品《唐吉訶德》便生動地揭示了幻覺與現實之間的矛盾。 唐吉訶德,一個痴迷於騎士小說的老紳士,決定自己也要成為一名騎士,保護無辜,懲治邪惡。於是,他穿上破舊的盔甲,騎著瘦弱的馬匹,手持長槍,踏上了他的英雄冒險。 這場「冒險」更多是幻覺的產物,而非現實的真實體現。唐吉訶德將風車當作巨人,把旅店當作城堡,並認為自己是上天選中的勇士。這一切,都是他沈迷於騎士幻想的結果。 唐吉訶德的故事告訴我們,幻覺能使我們堅強,使我們強大;但幻覺也同樣會使我們陷入不必要的麻煩。在唐吉訶德的心中,他的每一次冒險都是神聖的,每一個挑戰都是上天賦予他的使命。 這些挑戰在現實中往往與他的幻想大相徑庭。他的堅強源自於對自己角色的堅定信念,這種信念雖然為他帶來了無窮的勇氣,卻也讓他屢次遭遇挫敗。 這種幻覺與現實的衝突,揭示了人類內心深處的自我欺騙:我們往往選擇相信那些符合我們期望的幻象,因為這些幻象讓我們感到安全,讓我們覺得自己可以掌控一切。 然而,當這些幻象與現實相悖時,問題便隨之而來。我們會發現自己在追逐一些並不存在的目標,並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
幻覺的真實;真實的信念 幻覺與信念之間的微妙關係正是我們人類心靈最深處的矛盾體現。信念,在某種意義上,不過是一種有意識的自我欺騙——它並非來自外在世界的客觀真理,而是源於我們內心深處對於自我、未來和生命意義的強烈認定。 在心理諮商的現場,這種信念的力量經常被忽視。一些來訪者在面對人生的困境時,會因為失去信念而陷入無盡的絕望之中。他們無法再依靠自我欺騙來支撐自己,於是失去了對未來的希望。 這時,諮商師的角色便是幫助他們重新找回那種信念——即便這種信念在本質上仍是一種幻覺。諮商師需要引導來訪者理解,信念的價值不在於它是否完全符合現實,而在於它能否為人提供一個繼續前行的理由。 信念,或者說自我欺騙,並不總是理性的,它往往建立在不確定性和未知之上。 即便如此,這種信念卻是理性活動的基礎。如果我們要求所有的信念都必須經過理性的驗證,那麼人類幾乎無法持有任何信念,因為現實世界中有太多變數和不可知的因素。我們只能在這些不確定性中尋找某種內心的支點,這便是信念的力量所在。 唐吉訶德便是這種信念的具象化。他的冒險雖然荒誕不經,但卻源於一種信念——他相信自己是一位騎士,一位可以改變世界的英雄。這種信念雖然最終導致了他一次次的挫敗,但也讓他在那樣一個平凡的世界中,活出了屬於自己的非凡生命。
哲學諮商與心理諮商的差異 在這裡,我們不得不提到哲學諮商與心理諮商之間的微妙差異。 哲學諮商師致力於幫助來訪者認清現實,哪怕這是一種痛苦的覺醒,就像從美夢中醒來,直面現實的殘酷。哲學諮商強調的是一種認知上的轉變,要求來訪者在面對殘酷現實時,能夠通過理性的思考來重新理解自己的處境。 而心理諮商則不同。心理諮商師不會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來訪者之上,他們尊重來訪者的生活方式,但會幫助來訪者對真實與幻覺有一定的認識,並尊重他們的選擇。 心理諮商更多地關注來訪者的情感需求,幫助他們在自身的生活背景中找到一種平衡,而不是強迫他們去面對殘酷的現實。 很難說哲學諮商或心理諮商哪一種更好,因為生命是複雜的,沒有單一的標準答案。哲學諮商或心理諮商的觀點,放在整個人類生命歷史的長河中,不過是小小的兩個水花而已。 每個個體都是獨特的,諮商師的職責便是在瞭解來訪者需求的基礎上,選擇最適合他們的諮商方法。
結論:擁抱幻覺,活得堅強 我們活在一個充滿挑戰的世界中,這些挑戰要求我們時刻保持堅強。然而,這種堅強往往只是我們用來抵御恐懼的一道心理防線。儘管如此,這份幻覺卻不可或缺,因為它能幫助我們在逆境中找到力量,繼續前行。 我們也必須謹記,自我欺騙的雙刃劍效應。過度沈溺其中可能會帶來嚴重後果,但適當使用這種心理機制,則能幫助我們在現實中取得成功。在現實與幻覺之間取得平衡,找到屬於自己的力量與安穩,這是我們在這個不可知的世界中活下去的秘密。 幻覺與信念的力量,不僅僅是心靈的慰藉,更是我們面對困境時的希望與動力。信念,雖然有時只是幻覺,但它卻是我們生存的重要支柱。正如唐吉訶德在他的冒險中展現的那樣,信念讓我們有了繼續前行的理由,即便這個理由並不總是符合現實。 無論是哲學諮商還是心理諮商,最終的目標都是幫助來訪者找到他們在這個複雜世界中的位置。 哲學諮商或許更加直接,帶有痛感,迫使我們面對現實的殘酷;而心理諮商則更加溫和,幫助我們在幻覺與現實之間找到一種平衡。兩者各有優劣,關鍵在於我們如何理解並運用這些工具。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要接受幻覺的力量,也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理解這種矛盾,接受它,並學會在這種矛盾中生存,這便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學會的課題。 幻覺可能使我們堅強,甚至強大,但它也會讓我們陷入迷途。通過哲學和心理的雙重視角,我們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人類心靈的複雜性,從而在生活的挑戰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條道路。
作者:高浩容。哲學博士,道禾實驗教育基金會兒童青少年哲學發展中心主任研究員、台灣哲學諮商學會(TPCA)監事。著有《小腦袋裝的大哲學》、《心靈馴獸師》、等書。課程、講座或其他合作邀約,請來信studiomowen@gmail.com。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