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做個溫柔的人,難在哪裡?
2023/02/11 02:02:13瀏覽1773|回應0|推薦18

前兩天,音樂聲打擾了我的睡眠。我聽見書房的HOMEPOD MINI傳來音樂聲。我大致猜到原因,伸手摸了摸床頭櫃,拿出手機把音樂聲關閉。

沒過五分鐘,音樂聲再次響起,音量還不斷增大。我立刻跳下床,走到書房。只見我的貓在書桌上,好奇的嗅聞HOMEPOD MINI,我把它從桌上趕下來,關掉HOMEPOD MINI,並且不放心地把插頭拔了,以免後患。

我看著桌面上的貓腳印,心想這放肆的小玩意兒到底把主人當什麼了。好吧!我想它知道我這個主人拿它一點辦法也沒有,這時我想到某些家長對孩子的態度,估計他們也跟我一樣,喜愛與討厭著他們的孩子,理性知道他們應該盡點監護人的責任,無奈情感上不允許。

這讓我想起我的工作,諮商師在諮商中,很多時候需要對來談者表達的內容進行思考,但思考只是過程的一部分,另一部分通過對來談者的感受來完成。

感受是人與人的,思考則更多是人與物的。諮商師在諮商中要是太關注思考,很容易遺忘諮商是在「與人對話」,導致忘了來談者的存在。

就像當我們把焦點放在一個人的問題上,我們就很容易關注於問題,忘了提問題的人。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鉅細靡遺的科普文章,傳播的效力,深入人心的效果達不到某些飽含情感、簡單但易於使人共鳴的軟文。

實則那些軟文並不「軟」,而是溫柔。這種溫柔是一種對於他人心靈的承接,而每個人的心靈都像水晶,需要一個溫柔的墊子才能避免在與其接觸時,一個不小心把對方的心靈給敲碎。

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分得清「軟」和「溫柔」的差異,導致某些人習慣當好好先生、好好女士,他們對別人的要求總是言聽計從,並且很難抗拒他人的情感勒索,尤其害怕對方顯露出負面情緒,或是對自己表達不滿與抱怨。

好好先生和好好女士,他們更像是軟骨頭,就像每個人都能把他們彎來折去,要他們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但軟不等於溫柔,溫柔才是我們追求的,因為溫柔可以很堅強,可以很堅定,得以保護自己,同時堅守自己的原則與界線。

前提

溫柔,是一種態度,這種態度就像前面說的「墊子」,具有一種吸納衝擊並給予他人保護的作用。這種吸納可以說是一種「接納」,但接納不是無條件的,而是有條件的。

這裡又牽涉「條件」的意涵,多數情況,人們將條件視為一種與「物質利益」相關的籌碼。條件就是拿來談判的,是拿來換取個人最大利益的說詞。

從邏輯的角度,條件比較接近「前提」的概念。

舉個例子,今天你想要買最新款的手機,前提是你要有足夠的錢。這個前提就是你買手機的條件,沒有這個條件,你買不了手機。

當然,有些事情可以同時有多個條件,或者有多個條件需要滿足才能實現我們的目標。這個目標超出物質利益,甚至不能簡單用利益來概括。

比如我們渴望愛與被愛,實現這一點的條件是我們需要找個能夠去愛,並且有可能愛我們的對象。假使我們不願踏出這一步,我們把自己關在家裡,不願意與人接觸,那麼我們就無法實踐我們的目標,因為我們不願完成目標的條件。

有些條件是硬性的,像是徵兵的體格要求,身高少於標準一公分就不行。

這樣看來,我們做人所堅持的某些條件,便是所謂的「原則」。

一個人可以溫柔,但他同時可以堅守原則,這兩者並不矛盾。溫柔的人,不等於沒有原則的人,就像我們都可以待人很友善,但如果對方因為我們的友善而試圖傷害我們,我們可以拒絕對他友善,並尋求公平正義的處置方式。

如果我們任由他人傷害我們,那我們就不是溫柔,而是軟,這種軟便是所謂的「懦弱」。

有些人很懦弱,在於他誤解了軟和溫柔。其中有些人,甚至面對傷害他們的人,他會這麼跟自己說:「我更有節操!」。可事實並非如此,因為一個把懦弱視為溫柔的人,他接受了軟,也就接受了軟的反義詞,「硬」。

但因為溫柔不等於軟,所以溫柔的人並不覺得有必要用一種強硬的、硬梆梆的方式面對他人。

溫柔的反義詞是不溫柔,也就是對某些人,不拿出溫柔的態度。比如對於那些傷害我們的人,我們無須拿出溫柔的一面,但不表示我們就成了不溫柔的人,而是我們有智慧地行使我們的溫柔,我們用溫柔回報他人的溫柔,就像孔子說的「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堅定

回到諮商諮商師對來談者溫柔,但絕對不是軟。軟和硬是一體兩面,如果諮商師誤解了軟和溫柔,他面對來談者無理取鬧的要求、企圖打破界線的攻擊,他就會陷入兩難:「我該軟下來,還是硬起來?」

實則,兩者都不對,軟等於把自己變成沙包,任由來談者毆打,這對來談者的康復並無好處。硬,等於要和來談者互毆,這會讓關係惡化,同樣對來談者沒有好處。同時,兩者都會讓諮商師陷入危機,而諮商也瀕臨破裂的邊緣。

諮商師該做的,是保持溫柔而堅定,他要讓來談者知道,他可以溫柔,也願意溫柔,前提是來談者願意同樣表現溫柔。

往往那些非軟即硬的來談者,在他們的人生中,沒有人為他們解釋軟和溫柔的不同,以至於他們有些像是好好先生、好好女士,和諮商師有矛盾也不敢說,壓抑著自己的不快,承受著內心的痛苦。

有些則展現出攻擊的姿態,小心翼翼地防衛自己的心靈,他們很難把自己交出去,因為在他們的體驗中,軟就是挨打,就會受傷。

很遺憾地,某些父母就誤解了這個道理,以至於有些父母對孩子十分縱容,他們以為他們是對孩子溫柔,其實只是軟,他們不敢在孩子需要被糾正的時候用力,不敢在需要清晰表達立場的時候承受與孩子衝突的代價,所以孩子越走越偏,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也越來越無力。

反之,有些父母硬得不得了,他們在家的角色更像一位法官,一位審判者。這也不是溫柔,因為家庭不是執法場所,家庭當是家人休息、放鬆的港灣。

當某些家長把家庭當成執法場所,他們就無法「下班」。當他的家人就會很累,很辛苦。想像一下,如果你成天跟一位24小時上班的執法者在一起生活,他們永遠覺得你有罪,這個家非但不溫暖,還會讓你想逃。

不傷害

諮商師確認來談者誤解了軟和溫柔,諮商師正好利用這個機會澄清軟和溫柔的差異,通過諮商關係讓來談者瞭解「溫柔而堅定」的意義與生活方式。

如此,來談者就能從一味挨打的軟心態,或慣於攻擊的硬心態中走出來。他們得以實現他們有原則的溫柔,進而使自己在生活中更加自在,其自我的完整性也因此更加鞏固。

做個溫柔的人,難,也不難。

難在我們可能誤解了溫柔,以至於我們以為溫柔就是一種自我放棄與接受攻擊的姿態。那麼溫柔自然很難做到,因為那等於要一個人變成他人發洩情緒的工具。

換個角度,溫柔其實不難,因為溫柔的前提是把握我們做人的原則,包括人與人相處的尊重、公平,以及維護彼此自我空間的正義。

試著溫柔,前提是「不傷害」,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這難嗎?聽起來好像是人際交往的基本道理。如果你這麼想,那就對了,溫柔的前提是回歸人性,我們渴望愛與被愛,渴望溫暖與關懷,這些需要是溫柔的前提。只是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時我們沒有得到充分對待,以至於我們受傷,進而遺忘。

所以當我們想要溫柔,意味著我們要拾回真實的人性,回歸真我。那裡有溫柔的起點,以及溫柔的答案。

【作者】高浩容。哲學博士,前台灣哲學諮商學會監事。著有《孤獨白》、《心靈馴獸師》、《別害怕當個流淚的大人》等書。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engreen&aid=178345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