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如果讓你重新當一次孩子,你願意嗎?
2022/09/26 00:25:21瀏覽1501|回應1|推薦17


1.

談到兒童,我會想起每年總會來到一次的兒童節。

說真的,我還挺「怕」這一天。

這一天會有很多公眾號的文章,有些專家、家長,迫不及待想要教人們怎麼教育孩子。 但是過了這天,他們又是怎麼對待孩子的呢?

之前讀過一篇論文,談到父母是老師的家庭,孩子自殺的比率更高。

為什麼會這樣呢?

會不會是當有些老師忙著告訴別人怎麼教育孩子,把很多精力放在學生身上,結果冷落了自己的孩子,因為他們留給自己孩子的時間反而變少了。

我曾經聽我母親說過類似的話,當談到我的時候,她多次跟別人提過,她忙著教育學生,沒什麼時間教育我,但她很高興我自己有所成就。

 

2.

談到兒童節,這兩年兒童節的回憶都跟工作有關。

去年跟一個工作室,還有東方衛視做了直播,大概講了五個小時,介紹也推廣了很多書。

今年則是跟十點讀書,和雅君主播對話,談談我的書。

兒童節,到底兒童的意義是什麼,都會讓我想到讀教育系博士班的時候,我記得那時候特別辛苦,因為臺北市立大學教育系博士班有規定,如果以前沒修過教育系碩士班的課,要把那些課補回來。

我是半路出家,碩士讀的哲學,所以讀教育博士的時候,就要多補很多課。

這個苦倒不是讓人痛恨的苦,而是過程辛苦,同時卻是我想要且願意承受的。 因為那個過程,讓我真正有機會去瞭解到底培育教育工作者的場所,他們是怎麼看待教師這個工作,看待教育的意義。

很多人一生都在當學生,但他們不知道教育的意義,他們沒有機會,或者沒有勇氣去問這個問題。 他們就是被動的接受安排,這有好有壞。

這就是多數孩子的人生,或者幾乎可以說是所有孩子的人生起點,「接受安排」。

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們很弱小,不得不接受安排。 這也是為什麼原生家庭的創傷最難處理,因為那是我們最脆弱的時候受的傷。

這就是家長的責任了,因為你必須面對一個人最脆弱的時候,這時候你幾乎擁有無限的權力,那麼你選擇當天使家長,還是惡魔家長,全看你自己。

所以人與人之間,真正考驗一個人人格的時候,往往是他突然擁有權力的時候,比如一個人突然成了父母,或者在疫情期間,擔任居委會工作的人。


3.

談到孩子,也許我們需要回到成為孩子之前,我們才能更好的理解童年的意義。

存在心理治療的開拓者羅洛・梅,他談到對於兒童觀,有一種是「盧梭式」的兒童觀,這種兒童觀基本把孩子視為小天使,認為兒童是善的、美的,成人受了社會等因素的影響,才變得不純粹,或者說變得「醜陋」。

存在心理治療基本不贊同盧梭式的兒童觀,因為存在心理治療肯定人的本性有理性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一面,所以兒童不是天使,他的天性就有破壞、毀滅、憎恨、嫉妒等可能造成他人不快,製造社會混亂的一面。

但這就是人性的一面,也是人性的可貴,人不會完全依從自己本性中的黑暗面去生活,人在光明與黑暗之間做選擇,選擇的程度決定人的複雜程度。

如果你帶過孩子,或者你教過孩子,你就會知道,孩子不是生來就是天使,他有善性,也有其他的本性,我們之所以做教育,就是説明孩子面對他一生的考驗。

這個考驗,就是「自由」。

存在心理治療肯定人有自由,而自由就是在面對各種考驗的時候,我們有做選擇的權力。

比如我很喜歡的電影《美國麗人》(American Beauty),男主遇到中年危機,工作升遷無望,比他年輕的領導看不起他。 在家沒有威望,妻子和女兒不拿他當回事。

男主幾乎要放棄自己了,直到有天他看到女兒的女同學。 這位女同學的青春美麗燃起男主追求青春的勇氣,這份勇氣,他自己都遺忘好久。

於是男主開始健身,開始重拾生活的動力,他願意跟主管開撕,甚至辭職去做自己更喜歡的事情。

到了中年,男主才開始正視自己的需要,真正去做一個別人可能不喜歡,但自己喜歡的自己。

有天,女兒的女同學投懷送抱。 但這時,男主反而清醒了,他安慰小女孩,給了他一個長輩給年輕女孩的建議和溫暖,他沒有逾舉,就像他終於意識到,他要面對的最大問題是他自己,而他已經處理得很好了。

自由,就在於面對各種考驗,包括誘惑時,我們可以聽從我們的自我意識做出各種決定。 如果我們總做出相同決定,那麼自由意志還存在嗎?

有時我們犯錯,做了讓我們後悔的決定,但那正是自由的展現。 這就是基督宗教說的「原罪」,這個罪正是我們被賦予自由的代價。

如果人像機器,對同一件事只會有同樣的反應,那就沒有自由,也就沒有原罪。

這是你希望的嗎? 當機器,而不是人。


4.

如果有天我有孩子,我想告訴他:「做人很難。 做大人很難,做孩子也很難。」 但我也不寄望他能瞭解,因為生活的難不是靠語言能傳遞的,唯有自己親身經歷方能明白。 而每個人至多至少都會經歷一些,這也是一種公平。

兒童節這天,我在想,要是大人都能對孩子誠實說出自己的難處,其實很多親子之間的問題都會變得簡單許多。

很多事情,孩子不是不懂,而是大人覺得沒必要告訴孩子。 可是不告訴孩子的事情,大人就能自己承受嗎? 好像也未必。

大人是孩子的某種放大版本,而孩子是大人的某種縮小版本。 彼此都承繼著相同的本性,差別可能是遭遇的考驗不同。 孩子少一點,大人多一點。

保護孩子,不是什麼都不說,而是告訴孩子適當的知識,並且告訴孩子「你能靠我」。

就像《睡美人》的故事,公主被詛咒,於是國王為了女兒,把全國的紡錘都沒收,因為公主碰到紡錘就會陷入永恆的沉睡。

在我看來,這壓根是一個性教育的故事。 要是國王早點告訴女兒紡錘的危險,那首先公主能辨認出什麼是紡錘,不會因為沒見過而胡亂去碰。 同時她也清楚紡錘帶來的後果,所以她碰之前會思考一下碰的代價。

《睡美人》故事里,想要保護孩子的國王,他就犯了這個錯誤,他把孩子當成智障,然後想要隱瞞真相,藉此保護孩子。 結果他錯失教育孩子的機會,社會會幫他補上。

這種事情到現在還是經常出現,比如有的家長要孩子大學好好讀書,不准戀愛,但卻要孩子一畢業就早點結婚。 這不是矛盾嗎? 孩子沒有戀愛經驗,他怎麼知道怎麼跟異性相處,怎麼挑選適合的伴侶呢?

就像上海封城,感覺某些領導好像把人民當成智障,覺得沒必要提前教育你,你遵守命令就好。

就像六月一號解封,沒有什麼科學依據,就像六月一號這個日子,我們理當就能克服新冠疫情的影響。 真令人匪夷所思。

 

5.

兒童節開始,上海人每72小時就要做一次核酸。

你快樂嗎?

我不知道。

至於我自己,我感覺不自由。 這種不自由的生活,已經持續兩個月了。

不自由的生活會讓人快樂嗎?

受虐狂都不敢這麼說。

曾經有人問我,「如果有機會讓你重新當一次孩子,你願意嗎?

我的回答是:「我不願意。」

對方問我:「為什麼不願意?」

我看著他的眼睛,緩緩說:「我選擇自由。」

 

 


作者:高浩容。輔仁大學哲學博士,前臺灣哲學咨商學會監事。 著有《小腦袋裝的大哲學》、《寫給孩子的哲學思維啟蒙書》等著作。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engreen&aid=177208936

 回應文章

udn02
2022/09/26 11:00
『全球娛樂城』,穩定出款中 !
拉霸/PK10/捕魚/百家/體育/電競

🎊首存即贈1000元
🎊二存加碼送300元
🎊續儲回饋獎勵10%

✅快速入金
✅穩定出款
✅優惠福利最多

網銀/ATM/超商/USDT 皆可儲值

《客服隨時在線》
LINE@222ctydr
更多優惠好康,詳見紅利優惠區
https://www.gbet123.com/promo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