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9/05 19:07:26瀏覽1021|回應0|推薦38 | |
「賽德克● 巴萊」的意思是「真正的人」,那,何謂「真正的人」呢?
在魏導的訪問中他提出:「真正的人就是做他應該做的事,而台灣的原住民就應該是在山中狩獵,而不是為日本人搬運木頭」,「只要做自己應該做的事,那就是〝真正的人〞」 這部片我覺得厲害的地方在於情感上的刻劃,就像封面上寫的「孩子啊,你們白淨的前額能走過彩虹橋嗎?」 在賽德克族的傳統中,男孩在第一次出草後,就可以得到紋面的資格,當戰士死後,靈魂會到「彩虹橋」前,要是臉上沒有屬於戰士的印記,就無法穿過彩虹橋,到達祖靈之家,相傳哪裡有座肥美的獵場,而只有最勇猛的戰士能守護它...
但日本人將出草視為一大陋習,禁止蕃人再出草,所以三十年過去後,額上還有紋面的人只剩下當初那些部落中的勇士,而年輕人與小孩都已經無法在臉上留下「勇士的印記」,只能有著「白淨的前額」,那他們還能穿越屬於他們的「彩虹橋」嗎?
「莫那●魯道 」一個只要是台灣人一定都不陌生的名字,在這部電影中卻好像真實的站在眼前,就像一隻趴臥在地的猛虎,半闔的眼中透漏出的是決心,是殺氣,是一種穩重卻又令人發寒的凝視! 林慶台在詮釋中年時的莫那●魯道時,他的確給了我這些感受,令人佩服選角的功力實在深厚。
以前總是覺得「霧社事件」好像是螳臂擋車,一群原住民怎麼會想跟日本人對抗呢? 但電影中的一句臺詞已經將一切說明了「我們已經失去了山上的獵場,不能再失去彩虹那端的獵場」,或許是不得不反吧,即使這次的出草歸來,獲得的不是部落的酒宴和讚揚,而是日軍給的選擇死亡的方式,還是一定要做的。
「日本人比森林裡的葉子還密,比濁水溪裡的石頭還多,但,我反抗的決心卻比奇萊山還堅定」,因為祖靈之家才是他們真正的歸屬。
電影中我覺得最讓人振奮的就是最後在水中兩支部落的衝突,水花,血水,慢動作的攝影和不停轉換的鏡頭給人一種緊張、刺激的感覺,而最後鐵木死前眼中看到的是莫那●魯道的幻影,導演運用光影和色彩的變化,將過去、現在和幻像融合在一起,鐵木最大的敵人其實不是莫那,而是在他心中那永遠揮散不去的憎恨、恐懼和憤怒。
這部電影另一個巧妙之處在於他不是透過漢人或是日本人甚至原住民的觀點來看待「霧社事件」,導演用了更高、更精神層面的觀點及信仰來拍攝這部片,卻也不像單純紀錄片,而是有生命、有活力的展現在眼前。
「太陽旗」是屬於日本人的信仰,「彩虹橋」是屬於賽德克人的信仰,而這次事件就是兩種不同民族、不同信仰,在台灣所發生的衝突,而在衝突終於結束後,才發現彼此所信仰的其實是同一片天空(這句其實是魏導訪問中提到的~)
它不像傳統抗日片,總是給人「日本人很可惡啦」「日本人欺壓原住民」的感覺,片中也有好的日本官員,願意去瞭解、去接觸台灣原住民的「小島先生」,但這位「好」的日本官員,他的妻子小孩卻也都在事件中被殺害了,這如何能叫人不心痛呢?於是他轉變成了利用不同部落間的對立,來「以蕃制蕃」,甚至引發「二次霧社事件」的「壞」日本人,歷史中何謂「好」何謂「壞」呢?我想這是永遠找不到答案的吧!
電影最後,那位日本長官(我忘記名字了QQ)看著山櫻花說了一番話:「三百個戰士,不是戰死就是自盡,為何我在這台灣的偏遠山區,看到了我們遺忘百年的武士精神呢?」
太陽旗、彩虹橋,以及貫穿了整部電影的山櫻花,真的像魏導所說的吧!「一切結束以後才發現,彼此都是在仰望同一片天空」
心得大概到此,真的不得不佩服導演在文字方面的功力,一句些話、一個眼神,彷彿把當年那些視死如歸的戰士們全都召喚了回來~~
「彩虹出來了/一個人走來了/一個驕傲的人走來了/是誰如此驕傲啊?/是你的子孫啊/賽德克 巴萊啊!」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