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9/02 02:16:06瀏覽1952|回應2|推薦41 | |
勃拉姆斯的一生,與兩個人的命運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用等邊三角形做比喻,勃拉姆斯、舒曼、克拉拉,就是三角的三個點。 就勃拉姆斯來說,無論對舒曼,或者是對克拉拉,距離是相等的; 也許,對克拉拉的情略重?可是對舒曼的義,就在天秤上加了砝碼...... 所以分量與距離是相當的,很難說清楚輕重或近遠。 若就克拉拉‧舒曼來說,舒曼是她從小就愛慕的人, 勃拉姆斯,則是她後半生遇到,一直默默陪伴著她的人........ 兩個人在她的心中,也是矗在一個等邊三角形的位置嗎? 對羅伯特‧舒曼來說,何嘗不是處在一個等邊三角形的困境呢? 他深愛克拉拉,婚後性格、曲風完全改變,........ 但他不是也愛勃拉姆斯嗎?他甚至認為勃拉姆斯是貝多芬的再世! 他精神病還沒未發作前,多少也清楚他們三人微妙關係吧? 不然,怎麼會在勃拉姆斯離開他們後, 在天寒地凍的冬天,跳進萊因河尋短呢? 這個有點複雜、撲朔迷離的世紀之戀,故事要從舒曼說起........ 舒曼,是一個很有文學修養的出版商之子, 母親是外科醫生之女,是個氣質高雅又敏感浪漫的女士, 他從小就受父親的影響,酷愛文學、詩歌, 他七歲開始學鋼琴,12歲就已展露即席作曲的天賦....... 九歲立志要做一個鋼琴演奏家,也得到父親的支持, 但是很不幸,16歲時他的父親驟然去世; 原本美滿的家庭生活,突遭變故,只好聽從母親,去攻讀法律。 於是,舒曼離開故鄉 zwickau 茨維考,進了萊比錫大學....... 放棄音樂改學法律,舒曼是很痛苦的, 但萊比錫是德國的音樂文化中心,許多優秀的藝術家都集中在此, 每天他都被各種頻繁的藝術活動所吸引,讓他感到無比的興奮; 那個要作鋼琴演奏家的夢想,開始又蠢動起來, 他去拜著名的鋼琴老師 佛德烈里奇‧維克 Friedrich Wieck 為師, 他就是克拉拉‧維克的父親......... 1830年,他搬進老師家,成了入室弟子,兩年裡他進步神速,並已成功開了演奏會,母親也不反對他學音樂了。 舒曼潛心學習,為了將琴藝快速提升,自己想出一個怪招, 將手指用細繩綑綁吊掛在天花板上,偷偷練琴, 希望能練出強而有力的觸鍵和靈活的指法, 可惜方法很不科學,他的手指嚴重受到損傷, 作一個偉大鋼琴家的夢想,從此幻滅! 雖說他不能彈琴作演奏家,但是不影響他成為偉大的作曲家, 可是一個作曲家的聲譽與收入是不如演奏家的, 那時,克拉拉維克已經是一個頗有名聲的演奏家了, 老維克認為舒曼已經沒有前途了,自然是反對他與女兒戀愛的, 不過,克拉拉維克從小就是個很倔強、很有主見的女孩; 她與舒曼青梅竹馬,她對這個大哥哥是很仰慕的, 大概 9 歲左右,有一天舒曼聽見她在彈奏他寫的曲子, 忍不住過來親吻她,她對舒曼說: “我還太小,等我長大以後,你再親我吧!” 根據舒曼的日記記載,他們第一次親吻,克拉拉16歲。
因為父親阻擾他們戀愛,舒曼只好離開維克家, 而克拉拉不顧父親反對,偷偷與舒曼約會,還鬧成社會醜聞; 不過,藝術家們多半是支持舒曼與克拉拉的...... 最終,他們的婚姻自主權,是靠打官司爭取來的。 舒曼的“狂歡節”,還有“維也納狂歡節”, 在米凱蘭傑里的精彩的詮釋下,格外動人......... 舒曼的“童年情景”,是根據回憶克拉拉 9~13歲的生活譜成, 在13首曲子裡,到處可見克拉拉天真活潑的影子, 充分表達了她快樂的童年時光........ 舒曼曾對克拉拉說,“因為回憶你的童年,我在維也納寫下這部作品”。 因此這小品是他們的秘密情書,也是一部音樂的素描......... 勃拉姆斯在結識舒曼夫婦時,克拉拉34歲,有6~7個孩子吧, 我不確定是幾個,有的資料說,她16年婚姻生了8個孩子, 有的說是7個,不論是7個或8個,總之是食指浩繁...... 加上舒曼後來住了精神病院,生活壓力可想而知。 勃拉姆斯愛上克拉拉,卻無法接受自己背叛舒曼, 於是選擇離開,後來得知舒曼生病跳河自殺, 旋即回來幫克拉拉去療養院照顧舒曼,直到舒曼去世。 之後,勃拉姆斯再度離開克拉拉,他們從此40年不曾見面,....... 但是他們彼此保持聯絡,維持好友的關係,....... 他給克拉拉寫過許多表白的情書,但是從來沒有投郵; 他的理智戰勝了感情, 他們之間,一直沒有跨越道德的紅線! 雖然如此,勃拉姆斯隨時關心克拉拉的生活, 也曾資助她作全德國的巡迴演出,演奏舒曼的作品....... 1855年,他開始譜寫“C小調鋼琴四重奏”, 那時舒曼已經住在精神病院, 這部作品寫了20年,1875年完成,獻給克拉拉舒曼。 他將自己愛的思念與痛苦,都轉化成音符, 他說“我最美好的旋律,都來自克拉拉”......... 他一生未結婚娶妻,他所創作的樂譜手稿,都寄給克拉拉...... 舒曼去世後四十年,克拉拉也走到生命的盡頭,..... 1896年63歲的勃拉姆斯,拖著病危的身軀,奔波在歐洲大陸, 從瑞士趕到德國的法蘭克福,去參加克拉拉的葬禮, 可是,因為過於焦慮痛苦,他上了一列開往相反方向的火車, 等他到達法蘭克福時,葬禮已經結束,........ 他孤獨地站在墓前,那裏睡著他再也無法見到、最思念牽掛的人...... 他在肩上架起小提琴,拉出一首沒人聽過的淒美的曲子, 他訴說了心中隱藏43年的情愫,40年的相思....... 長眠在那裡的是~克拉拉舒曼,他的師母、他的夢中情人。 克拉拉去世的前幾天,他完成了最後的一部作品:“四首最嚴肅的歌” 後來,他寄給克拉拉的女兒瑪麗亞,並在信中說: “你演奏不了這部作品,因為你理解不了。 請把它當作一件祭品獻給你的母親吧!” 一年後,勃拉姆斯也跟隨克拉拉離開人間。
如果有一種高貴的情操叫做“柏拉圖式的愛情”, 那麼,勃拉姆斯式的愛情,應該更珍貴吧?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