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性」與「愛」談論性不再是禁忌 男人女人都會性幻想 (愛的心靈)
2011/03/30 18:11:10瀏覽5603|回應0|推薦11


「性」這個題目對中國人而言﹐永遠像忌諱似的﹐我們都少有公開地談論它。在同性的圈子或者會談論﹐但都不會直接提及當中的名詞。

就如電視劇「男人之苦」中﹐Miss 與姊妹討論多久與丈夫「咩咩」一次﹐「咩咩」不就是「做愛」嗎﹖為什麼在非公眾場合還要如此避忌﹖劇中 Miss 的丈夫又為什麼如此介意別人甚至家人知道自己「不舉」﹖

這問題比想像中更難解答。我自問也不是保守的人﹐那主張性開放的 吳敏倫博士 的書﹐從前也看過不少。但對於「性」﹐也只是像一般人般﹐往往避而不談﹐甚至不去細想。

性慾像食慾本身沒有善惡﹐被演化出來的原因很容易被理解﹐就是為了繁衍後代。想想﹐如果整個群族也是性冷感的﹐它們那可能有下一代﹖早就被淘汰掉了!先不去計算代價﹐性慾最強的成員也即是最多子孫那位﹐因此人類均有性慾是必然的演化。

既然理性上性慾是如此正常﹐而在文化上﹐現代人思想都開放了﹐那為什麼要如此避忌﹖我只想到一個原因﹐這是因為性慾本身是與「愛」及「人權」等祟高的理念是相違背的。

你能夠想像一個天天召妓﹐非禮下屬的人﹐會宣揚關於「愛」及「人權」等祟高的理念嗎﹖不可能﹐因為單純的性慾是動物性的﹐是破壞性的。除非此人是極端地虛偽或精神分裂。

雖然﹐在某程度上﹐食慾與佔有慾也是如此﹐但是它們也大多不用跟別人扯上關係。性行為﹐卻絕大多數是與他人有關的﹐更可以是侵犯性的。即使是性幻想﹐也總有對象。

很吊詭﹐原來我們在做一個當動物還是當天使的選擇﹐沒有第三條路可行。我們如果公開地﹐隨便地向人分享自己的性經驗﹐表達性慾﹐就似是在犯罪﹐並且變得低級。

看來﹐除非能夠完全泯滅「愛」、「人權」等理念﹐或當一名清教徙﹐這問題是永遠不能解決的。難道這真是一個魚與熊掌的問題﹖

原來﹐我們已經有一個折衷又常用的方法﹐就將「性」與「愛」兩種本質上相反的觀念合體。因此﹐西方人觀念中﹐男女之間的性行為是「做愛」。對比中國人性即「性交」、「交歡」的觀念﹐可真是一天一地。因此﹐中國人的性觀念比西方人保守﹐是完全可以了解的。

(一夫一妻制﹐看來也是以「做愛」為基礎發展出來的。)
(愛情的對象只有一人﹐是我們一般人的理念或幻想。)

在佛洛依德的觀念中﹐「愛」只是性慾的昇華﹐我卻認為「愛」本身也是人的一種渴求。如佛洛姆所言﹐人每時每刻也在追求「愛」﹐只是他們的方向卻都偏向「被愛」。

或者人大了﹐不會完全相信某大師的言論。個人認為﹐人性是偏向惡的﹐卻又有善的一面﹐這不是兩面討好﹐而是因為這根本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問題。有一本挺出名的書﹐名為《厚黑學》﹐開宗明義地﹐教人面皮要「厚」心地要「黑」去獲得成功。我沒有看過﹐因為認為這樣的思想是太過極端﹐也太過野蠻了。看了只會有害無益。

歷經了大地震之後,很多人開始也想被震一下。

做色情的人腦筋總是總得比精蟲快,社群網站臉書facebook已出現山寨的「搞書」fuckbook,還將色情片取名為「日本大地震」,在「搞書」上會出現免費之色情影片、圖片及色情文學,讓大家face to face之餘,也可以fuck to fuck。只能說,色情產業日新月異,不會上網不會玩臉書,生活就少了一點淫味。日本大地震災情慘重,台灣有家號稱「正妹俱樂部」的業者還趁機狂發簡訊,聲稱世界末日要到了,請大家盡情,「享受人生」,在下一次災難來離之前,無論如何把款拿出來大嫖一次,才不枉此生。

也許,長治久安的人們總是比較挑嘴,常常愛做不做的,有砲當打也嫌東嫌西,在網路上釣魚也是挑來挑去,好不容易上勾了,卻不趕快約出來吃,常常拖著拖著,就淡了。或許日本的大地震提醒了大家,趕快回家看電視關心災情之餘,也要把握時間做愛。據了解,遠方發生災難時,彼方更容易產生動物性衝動,大量交媾,大概是末日情結影響,精子為求生存因此較強猛,容易著床,因此有很多嬰兒也在這時候受精的。

越危險的地方,就越容易產生姦情。根據美國監獄的前獄卒爆料,監獄中有許多女獄卒趁著午夜輪班時,和男囚犯亂搞性關係。女獄卒單身又寂寞,面對這些曾經殺人放火又強姦婦女,如今打著赤膊穿著拖鞋、全身刺青穿環的男囚犯,便覺得充滿著野性的誘惑,加上男囚犯也需要情慾出口,老是一坐牢就變性搞斷背山,趁別的囚犯彎腰撿肥皂時偷捅別人媲椅也不是辦法,於是女獄卒與男囚犯
就相約午夜,藉著監獄的門是電子鎖,不怕有人不小心闖進來的安全性,大搞監獄風雲。

人性總是能從「性」上看到潛力,日本發生大地震,除了防災的啟示外,或許台灣男女也要把握難得的安寧機會,趕快把那些瀕臨生鏽的情趣玩具拿出來用一用,給自己一個不悔的餘生!

( 心情隨筆愛戀物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li2011&aid=503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