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教的香道文化聞妙香守善德通心智
2014/12/03 11:22:34瀏覽23|回應0|推薦0

佛教的香道文化聞妙香守善德通心智

作者:  發佈時間:2014-12-03

  佛家認為香與圓滿的智慧相通。佛家認為,香道文化與人的智慧、德性有特殊的關係,妙香與圓滿的智慧相通相契,修行有成的賢聖,甚至能夠散發出特殊的香氣。據經書記載,佛於說法之時,周身毫毛孔竅會散出妙香,而且其香能普熏十方,震動三界。
  在佛教的經文中,常用香來譬喻證道者的心德。如《戒德香經》所記,佛陀對弟子阿難講述,持守善德的人具“戒香”,此無上之香普熏十方,雖順風逆風也暢達無礙,非世間眾香所能相比;《六祖壇經》中,慧能大師即以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講述了五分法身之理;在《楞嚴經》中,大勢至菩薩闡述修持者若能專誠地憶念佛性,則能受到佛的加持與接引,將之喻為“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佛家還把香引為修持的法門。其中最著名的是《楞嚴經》中的香嚴童子,以聞沈水香,觀香氣出入無常而悟道。據經中記載,在楞嚴法會上,香嚴童子敘述自身得悟的因緣,就是以聞香入手。“我於居處靜堂養晦自修,看見比丘們燒沈水香,香氣寂然,入於鼻中。我觀察這個香氣,並非本來就有,也不是本來就空;不是存在煙中,也非存在火中,去時無所執著,來時無所從來。我由此心竟頓銷,發明無漏,證得阿羅漢果位。現在佛陀問我達到圓通所用的法門,如我所證悟者,以香的莊嚴為最勝。”另有一位孫陀羅難陀,也是觀鼻中氣息出入如煙而悟道。據《楞嚴經》記載,孫陀羅難陀曾自述,“當初我出家隨從佛陀入道時,雖然具足戒律,但是心卻常常散動,無法證入無漏解脫。於是世尊教我觀鼻端一片白,我開始定心諦觀,經過二十一日,只見鼻中氣息出入如煙,內在身心虛空清淨如琉璃。後來,這個煙相逐漸消失,鼻息成為白色,心中開明,煩惱盡除,出入的呼吸都化為光明,遍照十方世界,由此入道,得阿羅漢果。” 
  在佛家描述的極樂世界中,還有一個“香積淨土”,即“香積世界”、“眾香國”。其處之佛為“香積如來”,以香開示眾生,天人坐於香樹下,聞妙香即可獲得圓滿的功德。
  佛家認為香對人身心有直接的影響。好香不僅芬芳,使人心生歡喜,而且能助人達到沉靜、空淨、靈動的境界,於心曠神怡之中達於正定,證得自性如來。而且好香的氣息對人有潛移默化的熏陶,可培扶人的身心根性向正與善的方向發展。好香如正氣,若能親近多聞,則大為受益,故佛家把香看作是修道的助緣。佛教認為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相應於六根的為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由於這些外境很容易使人心思迷惑、執著,如同塵垢覆蓋清淨自性,因此稱為“塵”。六根、六塵雖然容易使人執著、迷妄,但卻也是最佳修行悟道的入手處。因此,與鼻根相應的香塵,也是極佳的修行法門。
  佛家自古就提倡在打坐、誦經等修持功課中使用熏香,在寺院內外也是處處熏香,以營造好的修煉環境。而且對香道文化的品類也是精心選擇,不僅使用上等的單品香料,還要按照特定的配方調和製做更適用於修煉的合香。甚至不同的修煉法門還要使用不同配方的香。許多修煉有成的法師同時也是調製合香的高手。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