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讀阿德勒偶得~尋找米爾頓‧艾瑞克森的源頭
2012/04/02 10:04:11瀏覽426|回應0|推薦0
米爾頓‧艾瑞克森(Milton Erickson ,5 December 1901 in Aurum, Nevada – 25 March 1980 in Phoenix, Arizona)像是一道智慧的泉源,

對於NLP和策略式催眠的學習與應用者來講,

他就像是最偉大的魔術師,

似乎要甚麼就能變出甚麼來。


而在遇到以往不曾遇過的情況,

我也習慣再一次的閱讀艾瑞克森的作品,

從中汲取智慧的營養。







這麼多年來,我越來越折服於他的睿智,
同時,

我不能不好奇,在西方的科學與哲學傳統來說,

從來沒有一個學派是無中生有憑空而來的。

那麼,艾瑞克森呢?

他的視野和態度,真的只是天縱英才四個字來解釋嗎?



從他的得意弟子Gilligan的作品還有從他課堂上的教導的內容來看,

我可以很確定Gilligan受到很深的榮格的影響,

對於70年代經受過靈修藏傳佛教禪學等思潮洗禮的嬉皮那一代人,

從那裏接上榮格是蠻順理成章的事情。

然而,出生於二十世紀初,

四零年代就已經完成自己理論和臨床風格的艾瑞克森,

我想在他形成自己治療理論與風格的30年代,

榮格的理論對於美國人來說相對還是陌生的,

更別提榮格的最後一些重要的理論在三零年代還沒有最終成型。


因此,在閱讀榮格的作品的時候,

雖然常常會覺得可以跟NLP或者艾瑞克索尼亞(Ericksonian)相互闡發,

但是,還是覺得有一定的差距。

這個感覺最近越來越強,但是也只能先放在心裡面。



直到最近,拿起阿德勒的著作來看,有一些發現,



因為從理論的成型早在1920年代,

還有阿德勒在1926年以後的生涯重心就開始放在美國來看,

讓我猜想,或許艾瑞克森受到阿德勒蠻深的影響。

******************************

讓我引用一段對於阿德勒的治療觀的敘述:

  在病人的重新分析與教育的過程中,阿德勒學派的心理醫師拋棄所有個人權威。這和心理分析的觀點是成明顯對比的,心理分析者要求完全的奴性,不允許病人使用他的批判能力。

   阿德勒學派的重新教育是病人與醫生之間的一種合作研究,病人從自己的生活裡提供材料,醫生提供解釋和鼓勵,心理醫生盡量縮小化任何個人在見解方面的優 越。他好像所有好的教育者一樣,利用他的位置去鼓勵,而不是去羞辱他的學生。他們一起訂出一個新的目標----一個積極的人文主義的目標---以及完全適 合於個人需要的完成目標的新技巧。

  在會談的最先幾個小時,對情況的分析通常就可以有一個大概,因此,沒有很多時間會花在已死的過去的 研究上,這種研究在(生活)樣式確定以後,也只能對樣式提供更多的佐證用以肯定它的存在(而不能用來幫助病人),更多的時間式花在綜合上,把已存在的有價 值的因素綜合成一個新的,更為有效的樣式。

  在這樣的研究裡沒有說教的空間。心理醫生沒有比病人擁有更好的道德的想法。他的態度永遠是:在甚麼樣的情形下,在追求甚麼樣目標的過程中,我也會採用同樣的生活技巧呢?
   
    心理醫生知道所有的神經症基本上都是氣餒的產品,因此他給予病人簡單的任務,是他完全有能力解決的。這樣,病人---在阿德勒新理學裡面,病人與醫生 的關係更像是老師與學生的關係---擴大了(病人)他原來在擁氣與社會感方面的本錢,而其結果將會得到更為困難的任務,這樣循環下去,一直到病人的行為模 式在三個人生問題上達到正常為止。醫生並不希望把病人變成一個完美的人。(只希望)病人能用較小的錯誤取代神經症(neurosis)的重大錯誤,這是 (病人)他新獲得的見解所給予他的好處。生活得更充實,他也就能夠生活得更快樂。


******************************


有沒有在上面這段引文當中,讀到很多跟艾瑞克森的治療觀相同的概念?

至少我個人覺得對於"治療"不是把病人變成一個完美的人,

而只是讓他在"行為模式"上達到正常就可以,

的這種看法,覺得非常親切。

當然,如果我們考慮到阿德樂學說的重點,

每個人的問題行為都是為了克服他的一個自卑的點(inferiority)所過度發展出來的一種追求(心理上的)卓越(superiority)的方式。

如果我們用"每個行為背後都有一個正向意圖"來轉譯這個看法,

有沒有更親切一點呢?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fetree&aid=6287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