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
2009/02/04 08:05:59瀏覽8582|回應0|推薦4

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   

                       弗蘭克著 趙可式、沈錦惠()(2004)。台北:光啟文化

內容摘要:

 本書分為兩個部份

第一部是作者敘述他從「集中營歷劫」歸來的感人故事,這一部分是作者的親身經歷,內容極為感人,我認為讀者需要親自去讀不必摘要。

 

第二部份則是作者從前面的經歷中所發展出來的「意義治療法」,以下做了較為詳細的摘要。

1.        求意志的意義

a.        人要尋求意義,是其生命中原始的力量。

b.       這個意義是唯一的、獨特的,惟有人能夠且必須予以實踐。

c.        人要創造他自己,他要設計其自身的「存在」,也就是說:他設計自己,包括「我應該是什麼?」或「我應該成為什麼?」而存在的意義並非由我們來創造,而是要由我們去探尋發覺的。

d.       「價值觀」並非人的內驅力,它不能「推動」人(push),反而「拉扯」人(pull)

e.        人不會被驅使去做道德的行為,而是他「決定」要作合於道德的行為。

2.        存在的挫折

a.        一個人求意義的意志也能遭受挫折。

b.       「存在」(Existential)一詞的三種用法:

(a)     表達「存有」本身。

(b)     表達存在的意義。

(c)在個人的存有中,努力去尋找具體的意義。(也就是前面所提的「求意志的意義」)

3.        心靈性精神官能症(p126)(起源人類存在的心靈層次。)

a.        起源於道德的衝突。

b.       通常是一種「存在的挫折」。

c.        「意義治療」的任務是:協助病人找出他生命中的意義。

d.       作為一個人,最重要的關懷是實現意義與價值。

4.        心靈動力學(p129)

a.        人的尋求意義與價值可能會引起內在的緊張而非內在的平衡,這是應該被肯定的。

b.       這是上沒有什麼東西能幫助人在最壞的情況中還能活下去,除非人體認到他的生命有一意義。

c.        心理的健康奠基於:人「已經達成」與「還應該完成」二者之間的緊張。或者是人「是什麼」與「應該成為什麼」之間的緊張。

【人】  「已經達成」、「是什麼」    

健康的心理=上下兩者之間的緊張(實現自身潛在的意義)

【意義】「還應該完成」、「應該成為什麼」

d.       沒有緊張的狀態,那將是心理衛生上的一種危險錯誤的觀念。

e.        人真正需要的並非不緊張,而是為了某個值得的目標而奮鬥掙扎

5.        存在的空虛(p131)

a.        人類要成為真正的「人」,必須經歷雙重的失落:

(a)     喪失了一些基本的動物性本能。

(b)     一向作為他行為支柱的傳統迅速的削弱。

b.       求意義的意志受到挫折,於是用其他不同的作為取代,像是求權力的意志、求金錢的意志、求享樂的意志……等。

6.        生命的意義(p134)

a.        人不應該去問他的生命意義是什麼?

b.       他必須要認清:「他」才是被詢問的人。

c.        每一個人都被生命詢問,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

d.       只有藉著「負責」來答覆生命。「能夠負責」(Responsibleness)是人類存在最重要的本質。

7.        存在的本質(p135)

a.        「假設你已經生活在第二度的生命中,並假設你第一次作錯了,而現在亦行將做錯一樣。」(按:此句為「意義治療法」的重要名言。其涵義應該是:努力為第一次的錯誤改過,並尋求生命的意義,為第二度生命的正確性負責。)

b.       使病人深深的理會到他自己的責任,因此必須讓他自由抉擇,為了什麼?對什麼或什麼事負責?把判斷的責任還給病人。

c.        意義治療者的的角色在於,放寬及開闊病人的視野,以使他能意識到整個意義與價值體系。

d.       人是一種能夠負責任的受造物,他必須實現他潛在的生命意義。生命的真諦必須在世界中找尋,而非在人身上或內在精神中找尋,因為他不是一個封閉的體系。

e.        生命的意義會改變,但是永遠不失其為意義。

f.         我們能藉由三種不同的途徑去發現這個意義:

(a)     藉著創造、工作。

(b)     藉著體認價值。

(c)     藉著受苦。

8.        愛的意義(p137)

a.        愛是進入另一個人最深人格核心之內的唯一方法。

b.       第三種發現生命意義的途徑是藉著受苦受難。

9.        苦難的意義(p138

a.        當一個人遭遇到一種無可避免的、不能逃脫的情境,當他必須面對一個無法改變的命運,他就等於得到一個最後的機會,去實現最高的價值與最深的意義,即苦難的意義。當其時,最重要的便是他對苦難採取了何種態度,他用怎樣的態度來承擔他的痛苦。

b.       人主要的關心並不在於獲得快樂或避免痛苦,而是要瞭解生命中的意義。這就是為什麼人在某些情況下,寧願受苦,只要他確定自己的苦難具有意義即可。

c.        例如癌症,如果醫生既不能治癒這種病,也無法減輕病人的痛苦,就應該激發他的潛能去實現痛苦的意義,更進一步還要使病人再獲得受苦的能力。因此,需要去發掘痛苦的意義。

d.       在某些情況下,如果勇敢地接受苦難的挑戰,生命至最後一刻都仍深具意義。

e.        在集中營裡的某些天,其他難友的疑問是:「我們能在集中營活下去嗎?如果不能,所有的痛苦便沒有意義!」但困擾作者的是:「所有生命中的痛苦,我們四週的死亡,有意義嗎?如果沒有,那麼人的生命終究毫無意義。如果生命的意義只依賴一些偶發事件,那麼人生終究不值得一活。」

10.     超越的意義(p145):超越於人類有限的智能之上。

a.        人所要求的是,要去忍受自身無能力以理性抓住生命的絕對意義。

b.       本身沒有意義的東西,並不能因為其永久存在而變為有意義。

11.     生命的短暫性(p146)

a.        使得人生看起來沒有意義的是,除了痛苦,還有瀕死;除了疾病,還有死亡。但是我願意強調:生命中唯一真正短暫無常的部分,是他的潛在力。

b.       我們存在的短暫性決不會是沒有意義的,反而構成了我們的責任感,因為每樣事情的關鍵點就在於我們知道它是短暫的,所以人必須不斷地抉擇,何者成為生命的痕跡,什麼樣的事物成為他存在的里程碑。

c.        沒有一樣東西可以被毀滅,也沒有一樣東西可以被廢除,存在過了就是一種最確實的存在。

d.       意義治療學牢記著:人類存在的短暫性本質,它不僅不悲觀,反而非常積極。

12.     意義治療是一種技術(參看p148~154)

a.        關於「預期的焦慮」、「過分的意願」、「過分注意」、「過分反射」,意義治療法發展出一種稱作「矛盾取向法」的技術,即是使畏懼症的病人故意去要他所害怕的東西。

b.       不過這些方法都只是方法,除非我們引導病人再度發現其生命的意義及天賦使命,否則仍不能徹底協助他。

13.     集體性精神官能症(p155)

a.        源自於「存在的空虛」與「生命的沒有意義」。

b.       當然人是有限的,因此他的自由也受到限制,但是人並非具有脫離情境的自由,而是面對各種情境時,他有採取立場的自由。

14.     泛決定論的批判(p156)

a.        「泛決定論」忽略了人面對任何情境時有採取立場的能力,人並非完全被制約及被決定的。

b.       人最後是自我決定的。人不僅僅是活著而已,他總是要決定他的存在到底應成為什麼?下一刻到底要變成什麼?

c.        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他可以超越自我。

d.       人是可以自由決定的,決定皈依天主或反對天主,以及決定心向著人還是反對人。若非如此,那麼宗教只是一種妄想,而教育只是一種錯覺。

e.        宗教與教育的先決條件必須有自由。

15.     精神醫學的信條(p159)

a.        一個無法治療的精神病患可能失去了他的「有用性」,但是仍然保有作為一個「人」的尊嚴。

b.       如果病人再也沒有人性的尊嚴了,那麼「安樂死」就可以使用了。

16.     再賦予人性的精神醫學(p160)

a.        一個精神醫師應該將病人視為一個能夠自我決定的「人」,而不是一部機器。

b.       人最終是自我決定的,他要成為什麼,他就成為什麼,即使在天賦資質與環境的限制下。

c.        人在他的自身內有兩種可能性,去實現哪一種?是由他自己抉擇,而非視情境所定。

 

心得分享

人生在世,我們經常會觸及到的就是人活著有什麼意義?我是一個儒家信仰者,我相信人性本善,因此人的一生在於實現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換言之,不斷擴充人與生俱來的天賦善性,不斷的「與人同善」便是生命的意義。可是即便這是我的信仰,我仍不免在困頓之餘,對人性產生動搖。雖然我終究還是相信人性,可是如果人性本善,何以呈現出來的結果可以如此地南轅北轍。是以「生命的意義為何?」這樣的問題一直存在。

更進一步我開始思考,除了今生之外,生命的意義可以從過去來承接嗎?可以探向未來嗎?如果生命具有某種超越肉體形式而存在的永恆性,那麼過去的種種勢必影響將來,而現在的一切作為也必將因為過去所種下的因,必須付出該有的代價,並且現在的努力也將影響到未來。

如果生命是永恆的,那麼此生的一切從生命之流來看便是連續性的,就如同一趟旅程,我們可能為了休閒度假、可能為了開拓視野、可能為了追求新知、可能為了某種目的而出發、……這樣的旅程在生命中,無論如何都應該有其意義與目的。但是,由誰決定?誰可以告訴我們生命的意義為何?即便我努力的探索之後,我總是期待著有一個終極的歸宿,然後有人為給我一個原先就放置在那裡的標準答案,好讓我可以評斷這一生!

可是,從這本書的角度來看,從弗蘭克的經驗來看,這樣的想法看來只對了一半。生命確實應該是永恆的,不然人生的荒謬將遠超過「薛西佛斯的神話」,因為我實在無法理解生命是一段在一個瞬間即可斷滅,而無始無終。果真如此,生命不必有意義,而我發自生命深處,追尋意義的呼喊所謂何來?所以生命理當是具有永恆性的。弗蘭克告訴我們,生命的意義卻不在於我們想要什麼成為什麼;而是在於我們應該要成為什麼!這對我而言是生命意義的理解上的一種「哥白尼式的轉向」,《活出意義來》這一本書之於我也像「蝴蝶效應」一般,向我的生命不斷擴散、發酵,力道持續在增強之中。

不斷的向生命提問,不斷的在面對困頓之餘,向生命呼喊,並且堅持下去。就像孔子告訴子路的:「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問題出在面對挫折與困境時,如何可以去「固守」?這背後便是「生命的意義」。所以我很認同透過存在的挫折,體現生命的意義,這也與孟子所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相類,或者就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吧!

生命中的許多衝突未必就是負面的,如果能夠透過衝突去發現存在的價值,便可以提升自我的靈性,找到生命的意義。換言之,現實生活的衝突總是落在個別的事情上面,如果我們能夠發現其中的關鍵在於人性,開始擺脫事物的困擾,便能逐漸探索到靈性的層面,找到存在的意義。所以,接受自己生活中的衝突與緊張,面對現實上的種種問題,從「是什麼」提升至「應該成為什麼」,生命的動力由此而生。因為一般而言,人們在面對壓力的態度總是認為它是負面的,以至於失去了提升生命的動力,而我們真正要面對的不是壓力,是突破壓力之後的成長。

可是我們失落太多也太久了,所以當我們面對現實的壓力時,考量的不再是道德上的是非善惡,取而代之的是利益多寡、權力高低,就樣孔子所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一般小民所思考的就是金錢財貨優先,名聲權位優先;唯有君子,得其存在之意義,明其生命之價值。儒家講的:「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懂得反向思考,總能更加的擴大生命的格局,就像弗蘭克所說:「人不應該去問他的生命意義是什麼?」、「每一個人都被生命詢問,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這樣的途徑對我們而言真是太重要了,我們的年輕人不想工作,缺乏創造力,找不到生活的重心,找不到生命的價值,當然更不能受苦。於是生活只有失落,只有不斷的疑惑,終於生活陷入迷惘,生命因此更加失落。我們的社會缺乏愛,我們的教育缺乏教給孩子愛的能力。以高中生的教育為例,老師從一開始就訂出進度、然後上課、板書、教學、考試、處罰、背誦、約談、成績、作業……。然而沒有真心付出愛,就感動不出更多的愛。沒有教給孩子愛,所有的一切都將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

對人性而言,從有限走向無限,從軀體走向靈性,就是一條從苦難走向超越之路。對人性而言,死亡所宣示出來的如果只是困在軀體之中的有限生命,那麼這樣的生命與宇宙之間的任何一種無生命的東西毫無分別,都只是某一個長度的週期表現罷了。所以,如果我們具有建構價值的能力,我們具有靈性昇華的特質,那麼不斷的突破有限生命、不斷的接受苦難的考驗,對人性而言毋寧具有非凡的意義。這不僅是對個人如此,更引領著無數的心靈,創造出生命的無限價值。「人所要求的是,要去忍受自身無能力以理性抓住生命的絕對意義。」確實,當我們對生命缺乏一種敬畏之心的時候,許多深刻的事情就被看的太輕易,許多重要的事情就會被狂妄地對待,不夠謙卑的結果就是錯估人性的價值,錯失永恆的生命。從這樣的觀點來看,生命究竟是短暫或永恆、是悲觀或樂觀、是消極以對或積極努力……,關鍵在於我們的態度!面對困境的態度、面對無常的態度、面對生命短暫的態度!然而,生命畢竟是弔詭的,就是因為如此,生命充滿豐富的意義。就如佛教的釋尊,要解決在菩提樹下所證悟的生命之苦,唯一的方法是「面對」,換言之,佛陀所說的「滅苦」其實就是吃苦,脫離苦如果不能在承擔苦的過程中脫離,那麼這樣的離苦只是逃避,並不能超越而得樂。

回到老師的角色來反省,那麼真正的教育便應當是讓我們的孩子學會「自我決定」,學會面對生命的苦難,學會不斷的生活中超越自我。而所謂「人性的尊嚴」,這更是所有與人有關的一切工作之最高信仰,並且這「人性的尊嚴」不僅是個人的特殊性,更具有普遍性。作為一個教師,我常常在反省的問題是:什麼是教育?如何讓教育有意義?在現在的教育體制下,教育如何可能?透過現在的「知識教學」,有可能嗎?面對學生,我是在教育一個人,還是在教一個學會各種技能卻逐漸迷失人性的動物?我是在教給孩子認識生命的能力,還是讓他們學會努力的尋找各種面具遮掩不真實的言行?

這本書讓我瞭解到超越「知識教學」,不以利益而以是非作為生命的方向舵,不以物性而以善性為生命的定盤針,是一個老師的責任。這一本短小雋永的深刻著作,讓我更加確定:人性就是人性,無分東西方;人性就是人性,無分基督與佛陀;人性就是人性,超越相對的是非善惡,純然至善的人性,只待我們去面對、去決定、去擴充、去實現。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feeducaiton&aid=2615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