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生死關懷期末作業:讀書心得
2009/01/12 14:39:37瀏覽58|回應0|推薦0

書目:當綠葉緩緩落下  On Grief and Grieving
‧作者: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大衛.凱斯樂
‧原文作者:Elisabeth Kubler-Ross,David Kessler
‧譯者:張美惠
‧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當初在老師提供的書目中,之所以會選定【當綠葉緩緩落下】這本書作為我期末讀書心得報告的書目,純粹是因為,早些年我曾經讀過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醫生寫的:【天使走過人間】,藉著那本書,讓我認識並且喜歡上了伊麗莎白.庫伯勒醫生;欣賞她追求真理面對生命的勇氣。所以我毫不猶豫的就選了她的書。
傾讀這本書是個美好又感人的經驗。它勾起我以往所曾經歷過失落與傷痛的故事,讓我重新省視自己過往處理傷痛的經驗。對照書上的小故事和我自己的切身經驗,我深深的領悟兩件事:其一:身為傷痛失落者本身,要學會正視傷痛,接納自己一切的步調,給自己足夠的時間與空間復原。其二:身為安慰者,應該時時表明同在與支持的立場,並且尊重當事人的步調。如同聖經上雅歌二章七節所說的「…我指著羚羊、或田野的母鹿、囑咐你們、不要驚動、不要叫醒我所親愛的、等他自己情願。」要有耐心陪在一旁,等所愛的自己情願,關心的過與不及都不是美事。
面對失落與悲傷,永遠沒有最好的姿勢,悲傷永遠是個人的事。最好的陪伴就是讓對方知道身旁有人,並且保持安靜。忍住不要亂上建言,不要自以為是的想要拉人一把。人生的路上誰也不能強勢的主導誰,誰也不能給誰強烈的建議,因為誰也沒有辦法替誰扛下一生的責任。生活,終究是當事人要面對的;日子,終究是當事人要過的;而當事人的心究竟有多痛,要痛到什麼時候才能終止,也永遠只有當事人自己清楚,誰也無能置喙。內心世界的療癒過程絕對是獨特且個人的事,無法制式化。

失落與悲傷絕對不是簡單的五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五大部份可以一言道盡。有時候從失落悲傷的痛苦到接受並且面對事實的過程,會循環不斷的重覆著某些階段,直到新的定位、新的道路確實的產生作用為止。就如同西藏生死書中所說的一段例子:【我走上街,人行道上有一個深洞,我掉了下去。我迷失了......我絕望了。這不是我的錯,費了好大的勁才爬出來。我走上同一條街。人行道上有一個深洞,我假裝沒看到,還是掉了進去。我不能相信我居然會掉在同樣的地方。但這不是我的錯,還是花了很長的時間才爬出來。我走上同一條街。人行道上有一個深洞,我看到它在那兒,但還是掉了進去......這是一 種習氣。我的眼睛張開著,我知道我在那兒。這是我的錯。我立刻爬了出來。我走上同一條街,人行道上有一個深洞,我繞道而過。我走上另一條街。】誰知道什麼 時候他會站起來走上一條新的路呢?只有問當事人的心,只有當事人自己知道。

如果是一個長久懸而未決的問題突然結束,當事人在感到失落與悲傷時會伴隨著解脫的感覺,矛盾的是當事人也同時會感到遺憾、想哭、自我責怪、怨恨、內心孤立、自覺受懲罰的痛苦。在這樣的狀況下當事人還得重新安頓情緒、重新適應變局,試圖能合宜的掌控所有事,努力用意志力學著堅強,談何容易?除此之外,當事人必需同時面臨許多改變:角色的重整、信仰的重整、人生觀的重整。這其間沒有誰可以表現的盡如己意,更遑論能如人意。所以,誰也不能論斷誰不理性,說誰不堅強,說誰沒頭腦。天生我材,人人不同,誰也不能穿上誰的心替誰走誰的路,因為悲傷與失落的經驗只能在感性上被認知,不能在理性圖謀秩序,更不能被比較評 量,它是絕對個人化的事,需要每個人用心的按著自己的力量,一步一步踏實前行。

書中有許多安慰人心的話語:「不能說數百年的狂風暴雨是在處罰大峽谷,應該說是風暴創造出大峽谷的壯觀景致。」,「創造你的神絕不可能為了逞罰你而讓你失親,上帝賦予你不可思議的力量,得以抵抗最嚴酷的風暴。」,「堅強與悲傷並不衝突,一個人必須夠堅強才能夠面對悲傷,到了最後,悲傷能牽引出你從不知道的堅強力量。」」。尤其是作者在後記【悲傷的恩典】中,有好幾段擲地有聲的話:「……悲傷是情感、精神、心理的治療之旅。」,「…當你承受無法承受的失落,每天早上都不想起床,覺得沒有活下去的理由,因為你的靈魂已經破碎。既便如此你仍然不能絕望,因為悲傷可以讓你生命產生蛻變。」,「……沒有人會白白悲傷。悲傷永遠有治療力量。」「……悲傷是上天的恩典!…」,「……悲傷是必經的人生體驗,…雖然悲傷是每個人共同的經驗,多數人歷痛苦時卻像一座孤島。周遭的人不知如何伸出援手,當事人即使想求救,也不知需要何種援助,……這種痛苦會讓周遭的人很不安,因為他們會想到自己的痛苦,醒悟自己的人生也同樣無常。因此當別人說「要堅強一點」或「都己經半年了,難道你要厭遠悲傷?正反映出他們的痛苦與不安。」,「……失去所愛的痛無法忘懷,但你會帶著這份痛活下去……但你再也不是原來的你了,你不應該也不會希望自己完全沒有改變。」,「經歷悲傷的洗禮後,你將飽嘗豐熟的果實,或許你才剛沉浸於悲傷,其實已不知不覺從預期性的悲傷重新活過來,完成感情強烈起伏循環。然而這不等於遺忘,也不代表喪親之痛不會再度來襲,而是你從生到死,完整經歷人生況味。證明你未被傷痛打倒,能夠讓悲傷的力量治療你的心,帶著親人的愛繼續活下去。這是悲傷的恩典。悲傷的奇蹟。悲傷的禮物。」

這是一本好書。 一本讓人知道如何好好面對不捨與失落之痛的好書。實用又溫馨並且不淪於教條化。我會把它送給我面臨悲傷失落的朋友。因為一本好書所能提供的安慰遠遠勝過千言萬語。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fe2008&aid=2558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