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5/16 23:37:07瀏覽325|回應0|推薦1 | |
腦中風是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多種慢性病的終結者,而這些慢性 病的發生與長期的飲食習慣有莫大的關係,因此在防範腦中風的發生, 保健營養佔有相當重要的一環。甚至在腦中風發病後的飲食調製與預防 再發中風,也是病患家屬所關心的。 因為高血壓、肥胖、糖尿病、習慣吃太鹹食物、抽菸、血脂肪太高、喝 酒過量,皆為腦中風之危險因素,因此腦中風的預防飲食,可從上述疾 病的預防著手。 根據專家的估計:營養對於健康占有約70%的影響力,生活方式約占 20%,其它共約10%,如何來掌握這項對健康占有70%影響力的 影響因素呢? 一、均衡的營養:沒有一種食物含有人體需要的所有營養素,為了使身 體能夠充份獲得各種營養素,每日必須從六大類的基本食物中,均 衡普遍多樣化的攝取,以獲得維持身體正常的生長、發育及新陳代 謝所需的各種營養素。每天應攝取五穀根莖類、奶類、肉魚豆蛋類 、蔬菜類、水果類及油脂類的食物,食物的選用,以多選用新鮮食 物為原則。 份量如下: ‧五穀根莖類3~6碗:米飯、麵食、甘藷等主食品, 主要是供給醣類和一些蛋白質。 ‧奶類1~2杯:牛奶及發酵乳、乳酪等奶製品, 含有豐富的鈣質及蛋白質。 ‧蛋、豆、魚、肉類4份:蛋、魚、肉、豆腐、豆腐干、豆漿等, 含有豐富的蛋白質。 ‧蔬菜類3碟:各種蔬菜主要供給維生素、礦物質與纖維。 深綠色與深黃紅色的蔬菜,例如: 菠菜、甘藍菜、胡蘿蔔、南瓜等, 所含的維生素、礦物質比淺色蔬菜多。 ‧水果類2個:水果可提供維生素、礦物質與纖維, 例如:橘子、柳丁、木瓜、芭樂、鳳梨、香蕉等。 ‧油脂類2~3湯匙:炒菜用的油及花生、腰果等堅果類, 可以供給脂肪。 ‧每日飲食指南 類別 份量 份量單位說明 五穀根莖類 3~6碗 每碗:飯一碗(200公克); 或中型饅頭一個;或土司麵包四片。 奶類 1~2杯 每杯:牛奶一杯 ( 發酵乳一杯 ( 乳酪一片 約30公克 蛋豆魚肉類 4份 每份:肉或家禽或魚類 或豆腐一塊(100公克); 或豆漿一杯( 或蛋一個。 蔬菜類 3碟 每碟:蔬菜 水果類 2個 每個:中型橘子一個(約100公克); 或蕃石榴一個。 油脂類 2~3湯匙 每湯匙:一匙油(15公克)。 ‧本「飲食指南」適用於一般健康的成年人,但因個人體型及活動量 不同,可依個人需要適度增減五穀根莖類的攝取量。 ‧每類食物的選擇應時常變換,不宜每餐均吃同一種食物。 烹調用油最好採用植物性油,並需注意用量。 蔬菜類中至少一碟為深綠或深黃色蔬菜。 ‧青少年、老年人及孕乳婦由於生理狀況較為特殊, 可依本飲食指南做少許改變: 青少年:增加五穀根莖類、奶類及蛋、豆、魚、肉類的攝取量, 尤應增加一個蛋或一杯牛奶。 老年人:可適量減少油脂類及五穀根莖類的攝取。 孕乳婦:六大類食物均應酌量增加,為避免骨質疏鬆症,最好每日 能增加一至二杯牛奶;必要時,可以低脂肪代替,以降低 熱量的攝取量。 二、控制熱量、避免過胖:要維持體重,便應控制熱量的攝取。避免無 謂的攝食,少吃點心、零食及含糖或熱量高的甜食、飲料及酒類。 烹調方式多採用蒸、煮、燉、烤,少用煎、炸、炒,脂肪含量高的 堅果類如花生、瓜子、腰果、核桃少選用。 三、限制總脂肪、飽和脂肪及膽固醇的攝取:烹調用油應採用含多量單 一不飽和脂肪酸的橄欖油、芥花油、芝麻油等,避免使用肥肉、豬 油、牛油、奶油等飽和脂肪酸較高的油類。富含膽固醇高的內臟類 (肝、腦、腎)、魚子、蝦卵、蟹黃等減少食用,全蛋的攝取量以 每週不大於3顆為限。另外富含蛋白質高的紅肉類(牛肉、豬肉、 羊肉)也含有豐富的飽和脂肪酸,選擇則宜採用含脂肪較少的雞和 魚類,豆類製品所提供的植物性蛋白質可以替換部份的肉類。 四、增加纖維質的量:由於現代社會外食機會增加,蔬果較少吃,以致 纖維質攝取不足,纖維質是血管及腸道的清道夫,多吃富含纖維質 的食物如新鮮蔬果、糙米、全穀類及豆類,可以幫助排便、預防便 秘、穩定血糖及降低血膽固醇。 五、少喝刺激性飲料:咖啡、茶都屬於含咖啡因的飲料,也是興奮劑, 要適可而止。 六、飲食宜清淡:調味及烹調宜清淡,太鹹及味道太濃重宜避免。為了 減少鈉的攝取,醃漬食品、臘味、蜜餞及各種調味料如食鹽、醬油 、味精、罐頭及加工食品用量宜少。 七、抗菸戒酒:香菸中的尼古丁等成份會導致微血管收縮,阻礙血液循 環,提高中風的機率。另外適量的飲用紅酒雖可幫助血液循環,提 升好的高密度脂蛋白,但酗酒會造成熱量攝取過多,影響正常飲食 而致營養不均衡,還是少喝為佳。 經濟愈發達,我們社會各種食物愈豐富,飲食愈趨向精緻化、若不注重 預防,中年以後所謂成人慢性病的發生率將越來越高,這些慢性病的預 防應儘早開始,而不是到了中年期才開始,最好是青年的時代就要注意 ,將上面所提飲食原則應用於日常生活,使其生活化,如果已有慢性病 的病友,則其更應該針對其疾病給予個別化的飲食調整,使其病情控制 在最理想的範圍之內,減少併發症或降低危險因子的產生。 本文由【臺大醫院郭月霞營養師】提供 |
|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