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7/28 08:35:08瀏覽174|回應0|推薦3 | |
劫貧濟富的政府
台灣過去二十年實質GDP成長了15%以上,而薪資卻是負成長,百分之五十的經濟成長果實被企業盈餘吃掉了。 企業盈餘一部份來自減稅,特別是對促進就業很小的高科技產業減稅。高科技產業實質繳稅約6%,傳統產業約15%,這種不公平稅率,造成逼迫傳統產業剝削員工的工時、保費和薪水。 稅基流失及不公,政府卻以財政不足為藉口,推卸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險方面該負的任務。 二0一二年台灣的稅率僅佔GDP的8.4%遠低於新加坡的13.4%、香港的13.9%、韓國的25.6%、北歐的42-49%、歐洲的40%-50%以及美國的42%。台灣人繳稅很少,得到好處的卻是富人,全國排名前四十名的大富豪中有十五位繳稅不到總所得的1%,有8位甚至免繳稅。 政府一直在規避該做的重大政策:財富重新分配、社會福利的增進及社會保險的加強。 政府劫貧濟富,讓富者愈富,卻可減稅;政府任由勞工被迫休無薪假,失業又無社會保險,低薪又無社會福利;這些造成了加班過勞死、自殺、偷、搶的社會問題。 如果政府現在不做及時的因應及改變,台灣的少子化將使台灣人均所得持續下降,遇到必來的能源危機,失業人口將飆昇,社會衝突將激化,一系列危機連續發生,未來二十年至三十年將是台灣社會動盪甚至流血的時代。 諾貝爾經濟獎的得主史迪格里茲(Joseph Stiglitz) 已證明:當代經濟的主要問題不是財富不足,而是財富不均,生產效率持續提高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製造愈來愈嚴重的失業問題。 台灣應該學習北歐和德國的混合經濟和社會民主制度 (social democracy),促進傳統產業升級,發展低耗能的中小企業,發展公共運輸系統,抑制私人車輛;優先補貼有助於緩和貧富差距的中小企業和創造就業的產業;以合理的稅收來進行財富重新分配;支持較完整的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險制度。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