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Christmas in Ohio with Andrea's folks
2013/01/01 03:52:53瀏覽856|回應0|推薦9

   當初加入IFI的英文對話夥伴計畫,無非是為了更加了解在地美國文化和加強自己的英文口說能力,但在認識了Andrea以及她的家人之後,他們給我的遠比我期望的還多太多太多了!

  雖說我生命裡有十五年光陰裡都在台灣度過,身邊朋友中卻不乏亞裔美國人,或許是膚色,亦或許是那存在於兩種文化間的微妙地位,使我比其他人更容易和他們產生連結。此外,也擁有來自於世界各地的朋友,遠自歐洲的法國、比利時,到亞洲的日本、韓國、新加坡、南美洲的哥倫比亞、大洋洲的紐西蘭,以及中東地區的阿拉伯共和國等,說來奇怪,就獨獨沒有土生土長的美國白人朋友,這一點亦成為我來到Ohio後,極力想要達成的目標。

  事實上,也不能說我的朋友群中不曾有美國白人,只是時間、距離、文化沖淡了可能繼續維繫的友誼,多年後, 回到美國念書才真正理解到我母親當初那句語意模糊的預言:「有一天你會明白,你和『他們』是不一樣的!」 自我認知裡,我一直明白自己是華人,這個不爭的事實, 黑髮、褐眼、黃皮膚,我的的確確和兒時玩伴們長得不太一樣,但我未曾覺得這是可能造成隔閡的原因,直到文化、種族認知、歷史像一把利刃一刀刀的切開人和人那友善而純粹的連結。

  當別人問起: Where are you from? 這麼一個簡單的問題,背後隱藏著太多太多的玄機,我不假思索的回答「台灣」的同時,一個音節發出的腔調,出賣了我的身分,"Where do you learn English?"  接著,亦如我重複數年如一日的答案:「我在美國出生並且住了五年多,隨後,在台灣接受人生中大部份的教育。」, 所以我到底是哪裡人? 成了一個別人回答一句就可以, 我要回答好多句的問題。

"Do you consider yourself an Asian American?" 被別人掛上亞裔美國人的標誌, 此刻我會意了,因為這個社會告訴我們,即便具有相同國籍,出生在同一片土地上,你我依舊不同。為了社會學導論報告,我意外從書上讀到一段訪問白人對於亞裔學生的看法: 「他們總是聚在一起,感覺上很排外,很難認識他們。」我企圖從我的日常生活有出可以推翻這個說法的依據,結果... ...我徹底失敗了,問起身邊的亞裔朋友,他們答:「因為這樣有家的感覺(Cuz it feels like home.)。」而會出現在白人團體裡的亞裔真是太少之又少了,往往都只有一個二個被一群白人圍繞,文化大融爐到底怎麼了? 這名詞是在說假的嗎?

 以上的種種,讓我更想要明白真正在地Ohio洲人的想法,這個White town的人是怎麼看我們的,他們又是怎樣的?

  Andrea是土生土長Ohio洲人,德裔第四代,並且與多數美國人一樣是虔誠的基督徒, 一年多前因傳教的緣故,曾於印尼居住半年,這部分解釋了為何她對於亞洲文化充滿濃濃的好奇感。一年一度的聖誕節是美國文化中相當重要的日子,想當然爾,我的朋友們出國的出國,回家的回家,難得哥倫布市如此神似過年時候的台北市,想說可能會和韓國朋友Minju過聖誕節,卻因她不巧中流感而作罷,眼看就要過寂寞聖誕節了,收到Andrea從紐約傳來簡訊,問我要不要跟她的父母以及其他IFI學生一起過節,不甘寂寞的我,於是隔天上了Andrea爸爸Mark的車,與其他兩名中國女生、一名印度男生,一起前往他們家作客!

  開過了一片又一片被積雪覆蓋的玉米田,聽說這一望無際的銀白原野,皆屬他們祖父的資產,開進一條羊腸小徑就抵達了傳說中的Andrea's父母家,果然是很緊密的一家人,祖父母、父母和小孩都住的相當靠近,卻又各別擁有自己的生活。

  Biscup一家五個小孩都是由母親一手帶大的,高中之前的學業都是home schooling, 我相信單就學術層面來說,我們在台灣受到的教育真的很扎實,小時候家長就天天送補習班,每個人都琴棋書畫樣樣通,上中學之後,學的是最難最刁鑽的數學、化學、物理,鳳頭虎尾豬肚,三十分鐘寫完長篇作文,但回到最根本的,去問這些學生你們最喜歡什麼? 你們對什麼有興趣? 大多數人會給你一成不變的迷濛眼神,並且重複一樣的可悲答案: "我不知道",這也是我長年在台灣感到很汗顏的部分,身邊盡是一些聰明絕頂的人才,卻連自己對什麼有興趣都答不出來,這樣的教育是什麼教育?

  長女Andrea對音樂有興趣,於是在學習八年鋼琴之後,她開始研究音樂、寫歌作曲,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到上大學讀音樂系;Braynt和我一樣都是OSU的大三生,他主修機械, 並且把課堂學的理論實際化,應用在工藝作品上,小小的工作室裡,擺放著各式機器,手繪草稿,讓人不敢置信的是他的休閒娛樂就是自製樂器! 家中陳列的一把一把吉他,都是他的得意作品;還在上高中的Alison,對文學有著濃厚熱情,希望有朝一日能到OSU主修文學,她的其中一樣特別興趣,就是書寫Elivish(精靈語),托爾金筆下的不同種族,各具不同歷史文化,其中精靈語具備獨特文法結構、書寫方式以及發音形式,Alison和男友為保隱私,平日就以Elivish書信。

  以上乍聽之下,或許有些不切實際,但又有幾個人能真的把興趣延展成專長呢? 專業化自己的興趣,把興趣變成一種自身的特色,熱愛所學,活用知識,不更該是學習真正意義所在嗎? 讀死書,我們可能都讀了太久太久了死書了。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回到餐桌上,美食當前,除了要餵飽肚子,腦子也得補充點營養,一夥人開始了餐桌上的文化大交流,從飲食習慣講到飲食文化、從語言講到文字演變、從教育講到學習觀點, 其中我提及了一個朋友的理論:「高層度教育場所是給那個不夠有才華的人去的地方。」 難道不是嗎? 那些音樂家、藝術家他們哪裡需要上大學,聽老師吹牛瞎扯淡呢? 而那些企業家又有幾個上過有超過高中的學歷呢? 女主人笑了,她希望我再講一遍我剛剛說的那句話,我如實照做了,她表示這就是她長久以來想要告訴她孩子們的核心理論,知識不該被禁錮在象牙塔裡,學習該像活水般,隨地可取得,男主人Mark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好學的人,賴在電腦前看維基百科就是他個人的小嗜好,接著,一場場激烈的善意辯論,唇槍舌戰間,儼然成為一場學習饗宴,Biscup一家人一再再挑戰我舊有的認知,我可能知道些什麼,也或是 我什麼都不知道。  

Dutch card game 

   在我們三個黃炎子孫七嘴八舌的說文解字完,該換他們教教我們德國文化, (吃馬肉這部分我們還是算了) ."Dutch Blitz"一個你們不是朋友,玩完大家都會變朋友的紙牌遊戲, 遊戲的大概念跟接龍很像,一共四種顏色,同色接同色,從一接到十,但是要用搶的把自己手中的牌全部都出出去,最快出完的人要喊Blitz!(意指"閃電") 結束這一回合。大家開始回收出出去的牌,出了多少牌,加多少分,沒出完的,手上剩幾張,就其扣乘二的分, 一路玩到一百五十分者贏,結果證實在下的牌運實在太好了,好到從第一名玩到倒數第一名。

    經過這天的相處,忽有一種錯覺,一種在家的錯覺,好自在,揮別他們一家人,心裡只覺得不捨,彷彿回到了幼稚園那純真無邪的年代,彷彿已經認識他們許久,這屋頂下充滿了愛、尊重和包容,永遠都要保有自己的文化,同時也要也開放尊敬的態度去面對其他文化,用科學的語言來說就是讓自己成為可以相容的不同成分,這特殊的一家人傳授給子女的不是知識,而是態度,而我非常榮幸能成為他們的家族之友。  

( 休閒生活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mpire&aid=7175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