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漫話絲綢之路
2007/01/04 22:19:57瀏覽351|回應0|推薦2

  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16世紀,有一條東起中國長安,西到東羅馬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城),並連接、延伸中亞、南亞、西亞和歐洲各國的漫漫長路,這就是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一條偉大的中西貿易商道,一座輝煌的「人類文化橋樑」。由於這條道路的開通起初是為了進行絲綢貿易,所以德國著名的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形象地稱之為「絲綢之路」。

  綜觀史籍、傳說,這條橫跨亞歐的「絲綢之路」在《穆天子傳》中就初顯端倪。《穆天子傳》中記載了周穆王暢遊西域的軼事。但是從現存的記載看,以中國政府官方身份出使西域的第一人是漢代的張騫。張騫把西域各國的情況介紹給了中國的人們。此後,中西方的交往日益頻繁,北魏《洛陽伽藍記》的「胡商販客,日奔塞下」就反映了西域各國與中原朝廷在政治、經濟上交往的盛況。隨著政治和經濟交往,在古人精神領域中佔有相當地位的佛教也通過絲綢之路由古印度傳向中國。中國曹魏時期的朱士行,西晉時的法顯,南北朝的宋雲、惠生等,出於對佛教的求疑解惑也接踵西行。這些絲綢之路上的先行者們經歷了沙漠的飛沙走石,經歷了世界屋脊——蔥嶺的冰雪風暴,還要忍耐無盡的孤獨與寂寞。從表象上看,這只是一種宗教旅行,但實際上他們的行為卻對中外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

  同時,他們的著作比較詳細地記載了西域,尤其是古印度的各方面情況,為今天的人們研究西域及古印度提供了寶貴的資料。絲綢之路的正式開通要追溯至2500年以前。那時,在中國河西走廊的西部活躍著一支彪悍而強大的遊牧部落,歷史上稱其為「月氏」,其勢力從蒙古高原西部一直延伸到河西走廊西端以及新疆天山以北到阿爾泰山附近。後來,匈奴人逐漸強大起來,打敗月氏而雄據北方。匈奴不斷地騷擾、進犯西北、北部邊境,掠奪牲口、破壞生產,同時壟斷了漢王朝與西域的貿易,坐收其利,這些都對當時的西漢王朝構成了很大威脅。到漢武帝時,由於國力大盛,漢王朝對匈奴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同時又派張騫、甘父出使西域尋找月氏以求聯盟攻擊匈奴。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雖然沒有達到聯合月氏的政治目的,但其經歷卻對河西、西域、包括中亞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他拓展了漢王朝的視野,引發了漢王朝與中亞、西亞各國相互貿易的強烈願望,促成了西漢政府對絲綢之路的開闢和經營。通過張騫出使西域,漢王朝和西域各國建立了非常友好的關係。張騫出使西域,是中國有史記載以來的第一次中外交流,史稱「張騫鑿空」。

  自張騫鑿通西域和西漢對匈奴的戰爭勝利以後,絲綢之路便暢通無阻,貿易興旺。這條由中國人開闢的絲綢古道在它的東段有三條路線,即北道、中道、南道。北道是從長安沿著涇河到達涇川、固原、繼而北上經過景泰,沿騰格裡沙漠邊緣到達武威、張掖、酒泉、敦煌。中道從長安出發到蘭州,經過永登翻過烏鞘嶺抵達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南道同樣從長安出發到蘭州,然後到西寧經過扁都口到張掖、酒泉、敦煌。三條路線總匯於敦煌繼而向西延伸。

  在絲綢之路上,河西走廊是通往西域的咽喉要地。漢唐歷代王朝為了保證絲綢之路的暢通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西漢為了更好地控制河西、保證絲路的暢通和抵禦匈奴,先後設立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時將邊塞、亭燧、長城等防禦體系構築至鹽澤(羅布泊)以西;並組織了數次大規模的移民,使得河西人口達到了40萬左右。其次,在今天的輪台正式設立西域都護府,統領西域各國,以確保絲路的暢通。西域都護府的建立迫使匈奴打消了稱霸西域的雄心,這標誌著西漢政府已經對西域各國開始了有效的統治。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戰亂頻仍、地方割據,絲綢之路的繁榮不比兩漢,但始終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隋煬帝大業五年(公元609年),隋朝為了平定河西吐谷渾之亂,進一步掃清絲綢之路上的障礙,發展和西方的貿易,隋煬帝親自西征,由扁都口到張掖,歷盡艱險。在西征過程中,隋煬帝於張掖兩次會見高昌、伊吾等西域27國使者及商人。同時為了保障絲綢之路的安全與暢通,隋王朝派大將薛世雄及裴矩經營西域,絲綢之路因此「商旅不絕,相望於道」。由此可見,絲路貿易的繁榮興盛只能誕生在這樣強大的帝國和統一的時代。

  隨著七~八世紀大唐盛世的來臨,絲綢之路也迎來了貿易最繁榮、文化交流最活躍的全盛時代。東羅馬、阿拉伯半島、印度、波斯等國都和唐王朝通過絲綢之路建立了非常友好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關係。當時沿著絲路與中國有關係的國家有上百個。

  為了經營和維護這條貿易、友誼大道,唐王朝同樣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當時影響絲路的主要勢力是西突厥和吐蕃,唐王朝先後在新疆、青海、河西地區與西突厥、吐蕃進行了多次激戰,最終還是徹底控制了新疆、青海、河西,在河西走廊分別設立了涼、甘、肅、瓜、沙五州,在新疆天山南北設置了安西、北庭都護府,這樣就保證了絲路的暢通。隨著絲路貿易的進行,沿途有許多商埠也發展起來。這時的河西出現了唐代詩人岑參筆下「涼州七里十萬家」的盛況。

  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中記載了7世紀天竺境內一百多個國家、地區的政治、經濟、語言、文字和風俗民情,對今天研究古代印度得益頗豐。同時,《大唐西域記》還詳細地記述了今天新疆的焉耆、庫車、高昌、于闐、葉城、樓蘭等地的名稱、地理方位、民族、宗教、文字以及社會經濟情況,為今天人們認識古代新疆的歷史保留了珍貴的資料,所以玄奘是親歷絲綢之路最偉大的旅行家。

  元朝時在中國遼闊的疆土上的絲綢之路已經基本上沒有漢唐時的種種人為威脅了。雖然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對陸上絲綢之路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仍有不少的西方商人、旅行家沿著這條古道來到中國,比如馬可·波羅;中國也有不少的使臣、商人由此前往西方各國,比如耶律楚材、長春真人等。明代以後,由於東南水道的開通,海運的發達,使得絲綢之路漸趨蕭條。這時的絲路僅僅在中國西北和中亞、西亞這樣區域性的貿易中起著一些作用。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由於明朝勢力的衰弱,明朝前期設立的關西七衛全部撤入嘉峪關以內,這條繁榮了近1700多年的經濟文化大動脈終於在大漠風沙中停止了搏動。

  絲綢之路的開拓與繁榮,促進了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gionra&aid=632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