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拉美西斯大帝
2009/05/14 22:20:17瀏覽3034|回應0|推薦3

拉美西斯大帝(Ramesses the Great, 1279~1213B.C.)即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 II.)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1292~1190B.C.)的第三位統治者。他毫無疑問的是一個有名的國王。他在位的66年內,埃及在經濟、文明方面一度達到輝煌的盛世,尤其他的外交手腕,更是讓埃及與外交國處於長達50多年的和平。許多的埃及學學者亦都給予極高的評價。舒格(Schlögl, H.)稱他為 「一個有智慧的政治家並且他是一位有外交藝術的大師!」格利瑪(Grimal, N.)亦表示:他「絕對是在埃及歷史上有名的國王,他是一個文明的象徵就如同埃及的金字塔。他的統治威名遠播!」埃及學學者那比勒(Naville, E.)說:「很少有一個國王可以像拉美西斯二世一樣使埃及學學者的眼睛為之一亮,也很少有國王可以像他一樣,威望名聲可以揚名立萬!」奇群(Kitchen, K. A.)道:「拉美西斯二世的作為以及處世態度在今日社會中無疑是驕傲自大和瘋狂的,但在當時的世界中他卻被視為最完美的理想象徵。」

拉美西斯不只發動了不少長征,北至今日的以色列、黎巴嫩和敘利亞等地,南至今日蘇丹;同時,也下令雕刻了數不清的自雕像、碑文,並建築了許多的神廟。他統治年間的所有英雄事跡,透過這些遺蹟而流傳萬世。

軍事才能的顯現

拉美西斯二世的霍魯斯名(Horus name)是「強壯的公牛,被瑪特(Macat)所寵愛」;兩女神名(Nebty “two ladies” name)是「埃及的保護者,一個把敵國都擊退的人」;金霍魯斯名(Horus of Gold)「萬萬歲,有著偉大的戰績」;上下埃及之王名(Throne name)是「瑪特的雷是強大的」;生之名(Personal name)「被雷所生的」。他的父親是埃及王塞提一世(Seti I., 1290~1279 B.C.),母親是圖雅(Tuya)。他有兩個姐妹、一個兄弟,皇后則是有名的芮芙塔莉(Nefertari)和依西斯芮芙特(Isetnofret)。他除了有40個女兒以外,還有45個兒子。父親駕崩後,拉美西斯以將近20歲的年齡登上王位,統治埃及,直到最後以高齡辭世。

拉美西斯5歲的時候,祖父拉美西斯一世(Ramesses I.)去世,他的父親塞提一世繼承王位。他從小就跟著皇家書記官提亞(Tya)學習各種事物,而提亞也成為他所信任的官員之一,因此,在拉美西斯二世的百萬年神廟(Temple of Million years)的碑文中時常可以看見提亞的名字。10歲的時候,父親塞提一世給予拉美西斯一個「主軍隊的指揮官」的榮譽頭銜;12歲那年,他便陪著父親塞提一世參加了他生平第一次戰役。之後,他獨當一面的帶領軍隊來到敘利亞(Syria),阻止了西台(Hittite)的進攻,進而取得奧倫德河(Oronte,今日的那阿計河)旁卡德墟城(Kadesh,於今日敘利亞與黎巴嫩的邊境)的控制權。在與西台處於和平狀態之後,他便返回埃及。15歲時,他的父親冊封他為攝政王,命其一同統治國家。公元前1287年,拉美西斯平定了庫許(Kusch,即今日的蘇丹)的反叛,俘虜了近千的戰俘。22歲時,他在父親的指令下,接受了庫許以及瓦瓦特(Wawat,今日蘇丹北部)所獻的貢品,也平定了貝都因人(Bedouin)的反叛。拉美西斯也在尼羅河三角洲地帶反擊了海洋民族的侵襲。之後,塞提一世過世,他便以25歲之齡繼承王位,成為第十九王朝的第三位統治者。

與西台帝國的戰爭

他的兩位皇后芮芙塔莉和依西斯芮芙特在共治時代時就已存在於文獻中。芮芙塔莉這個名字在埃及文的原意是「最美麗的事物」,她的出身不詳。在拉美西斯尚未登上王位之前就已與她成親,並且生下後嗣。至於依西斯芮芙特,埃及學學者則推測她可能是一名敘利亞公主,因為她跟拉美西斯的女兒被取名為賓塔娜娜(Bintnanat),意指女神阿娜特(Anat)的女兒,而阿娜特是當時敘利亞的神祇。這兩位皇后以及拉美西斯的母親圖雅在他的統治期間都有著「偉大的皇后」的頭銜。公元前1258年,圖雅過世,葬於皇后谷(其墓穴在皇后谷編號為QV 80)。拉美西斯詔令他的女兒賓塔娜娜接續圖雅的頭銜。公元前1255年,芮芙塔莉過世,由眾多的建築物、雕像以及碑文可以得知,芮芙塔莉對拉美西斯的重要性。芮芙塔莉在皇后谷的墓穴(QV 66)至今依舊保留完整,讓世人可一睹她風華絕代的容貌。

公元前1246年,依西斯芮芙特過世之後,拉美西斯實行聯姻政策,分別娶了兩名西台公主。原本被立為儲子的卡姆威塞特(Khaemweset)因為英年早逝,拉美西斯則在公元前1225年,重立他的第十三個兒子梅任普塔(Merneptah)為儲子。

在位期間,拉美西斯發動了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戰役。首先,他在位的第四年(1276 B.C.)對敘利亞發動了第一次戰爭,奪回了被貝特須那(Benteschina)占領的侯爵領地阿姆魯(Amurru,大約在今日幼發拉底河和那阿計河之間);接著便是發生於公元前1247年有名的卡德墟戰役。卡德墟城從第十八王朝以來就是個兵家必爭之地,此戰役不只在埃及方面有詳細的記載,在西台國也有楔形文字的相關記錄。這一役,也是有史以來,埃及王拉美西斯二世與西台王穆瓦塔利二世(Muwatalli II.)直接正面交鋒。拉美西斯整合了2萬名的步兵以及戰車,組合成4個軍團,分別以埃及神祇阿蒙(Amon)、雷(Re)、普塔(Ptah)和塞特(Seth)來命名,士兵裡也包含了從努比亞來的精兵部隊。主要攻擊武器是複合弓箭以及銅盾牌。而西台的軍隊則大約有3萬7000名的步兵,基本上,他們全是來自於與埃及敵對的屬國,例如:那哈利(Naharina)、阿瓦德(Arwad)、卡克米許(Karkemisch)等等。此外,穆瓦塔利二世還與來自小亞細亞和地中海的海盜結合成軍,形成了一隻特別部隊。西台軍隊共有2500到3500部的戰車,而盾牌則是以鐵為主要原料。

埃及軍從埃及啟程往敘利亞出發,到達距離卡德墟16公里城外,軍隊跨越奧倫德河紮營在支流旁。根據戰役表的記載,正當阿蒙軍團拉美西斯與他的衛隊被包圍時,雷軍團則在奧倫德河岸迎戰了西台軍;而第三與第四軍團還尚未趕上,阿姆魯城則已被西台占領。但是埃及這方派出了一隻精兵沿岸線往北行動,來到卡德墟城的西方,試圖攻占卡德墟城。根據學者對於此戰役的研究結論,事實上是因為拉美西斯下令重整隊伍,再加上支援軍的來到,才一舉攻下了卡德墟城,以戰勝自居。但在埃及的官方紀錄(也就是拉美西斯國王碑文)中,則是誇耀的敘述拉美西斯透過阿蒙神的神力保護獨自孤軍奮戰,擊敗敵人。

國王消滅了西台首領整個的部隊,連同所有聯邦的將領;他們的步兵和騎兵死亡枕藉。國王在他們的陣地中殺戮他們;他們倒斃在他的馬前;而陛下獨自一人,沒有別人跟他一起。我的陛下讓西台的軍隊落入奧倫德河中,一個壓著一個,就像鱷魚一樣滑入水中。我如同神獸一般地追逐他們,我獨自一人攻擊所有的外邦。因為我的步兵和騎兵背叛了我,沒有一個人停下來往回看。(譯文出於:蒲慕州《尼羅河畔的文采》,台北,遠流,頁29~30)

自此之後的16年中,拉美西斯不斷的向北方出兵。他在位的第七年,他再度出兵到敘利亞,這次的戰績輝煌,不僅成功的戰勝西台,疆土更一度到達今日的大馬士革。接下來的兩年裡,他又趁勝追擊,帶領軍隊占領阿姆魯城的北方,立下自己的石碑。第十年,他甚至在靠近今日貝魯特的地方建立了石碑,宣告主權。回程時,埃及軍與西台軍再度交戰,拉美西斯取得在瑞德魯(Retenu)以及那哈利的城鎮。但基本上此次戰役就如同卡德墟戰役一樣,兩國並無因為此戰奪得多大利益。

西台王穆瓦塔利二世過世之後,他的繼承人姆許里里三世(Murschili III.)被叔伯哈圖許利三世(Hattuschili III.)陷害失去王位,而到埃及尋求庇護。此時,西台國保受鄰國亞述國(Assyria)的威脅,因此,哈圖許利三世對埃及一如反常表示友好,因而促成埃及與西台的和平條約的成立。在數月的來往書信與討論之後,埃及與西台雙方終於在公元前1259年9月20日(也就是拉美西斯在位的第二十一年)簽定了和平條約,此條約分別以埃及象形文字(Hieroglyphic)以及西台的楔形文字(Cuneiform script)書寫。根據艾德(Edel, E.)的研究其內容如下:

第一、拉美西斯二世(埃及)與哈圖許利三世(西台)保持和平。
第二、二國之間禁止開戰。
第三、二國互相幫忙抵抗內憂外患,以及相互支援。
第四、拉美西斯應保證哈圖許利三世的兒子圖哈利亞四世(Ththallias IV.)是西台國的繼承人。
第五、以及赦免和送回西台的俘虜和逃亡難民者。
第六、相反的,哈圖許利三世也應送回埃及的俘虜及逃亡者。

 
在簽定了和平條約之後,兩國也締結了外交聯姻,哈圖許利三世在公元前1246年迎娶了拉美西斯的女兒;而拉美西斯也先後娶了兩名西台的公主。文獻中亦指出,哈圖許利三世還曾向埃及要求醫療幫助。除此之外,他的繼承人圖哈利亞四世也在公元前1235年造訪埃及,覲見了埃及王,之後,哈圖許利三世也造訪了當時埃及的首都皮拉美西斯(Pi-Ramesses,於今日尼羅河三角洲)與拉美西斯會面。此後,兩國國王一直保持著書信往來,維持友好關係。

除了往北,拉美西斯也向南發動了長征直達第一瀑布區,他和其中的二個兒子出兵平定了努比亞的叛亂。此外,也有文獻顯示埃及人在拉美西斯時期活躍於地中海沿岸,雖然沒有直接的證據表示,拉美西斯曾在這裡發動軍事攻擊,但是依據阿斯旺石碑(Stela of Aswan)的記載,拉美西斯曾與他的父親塞提一世攻打過利比亞,建立了一道防線。

拉美西斯的遺蹟

拉美西斯在位30年之後,按照古埃及的慣例為自己舉行了捷特儀式(Sed festival),此儀式為一種古埃及國王特有的典禮,用以慶祝其在位達滿30年。國王需穿戴上下埃及的王冠、儀式特製法衣和儀式特殊的圍裙,圍裙外加動物的尾巴,自己並手拿皮鞭,然後,以此裝扮拜訪眾神的神壇,將神像移位。接著,他便坐在轎子裡頭,讓人抬送到達聖地;按照習俗國王必須在聖地裡拉弓射箭,透過這些儀式使自己神化。

拉美西斯在位期間,建造了無數的神廟、宮殿、石碑和雕塑。透過這些建築物,他的碑文也得以流傳千世。此文只列舉幾處作為介紹:首先,他建造了一座新都皮拉美西斯(埃及文原意:拉美西斯的房子),位於尼羅河三角洲的東方,形成了當時埃及的樞紐中心;城裡的主要神廟是由21隻大型柱象所建的阿蒙─雷─哈拉哈特─阿圖神廟(Temple of Amun-Re-Harachte-Atum)。在古埃及的文獻中有一段對於皮拉美西斯的描述:

他的陛下為自己建造了一個碉堡,為它起名為「勝利最大」,它在加里(Djahi)與塔梅利(Ta-Meri)的中間。它是照著合里波里斯(Heliopolis)所建,太陽照進它的邊界裡頭昇起與落下,每個人都想離開家鄉住在它的附近。它的西邊是阿蒙的廟;南邊是塞特的廟;阿斯塔特(Astarte)在東邊;瓦吉特(Wadjet)在北邊。它就是天堂的地平線一樣。(原文出於:〈紙莎草阿那斯塔斯〉)

而阿布辛貝(Abu Simbel)的神廟,埃及學家阿諾德(Arnold, D.)稱它為:「努比亞建築中的極品,岩造藝術中的大作」。拉美西斯共在阿布辛貝造了二座神廟,其中較大的神廟主要是奉獻給阿蒙雷(Amun-Re)、霍魯斯(Horus)、普塔以及神化後的自己。神廟主要是以岩石所造,雖然沒有埃及傳統的雙塔門(pylons),但卻有4座大型22公尺高的拉美西斯自雕像,而在自雕像腳邊小的雕像則是他的母后圖雅、皇后芮芙塔莉以及一些皇家成員。神廟中充滿壁畫和碑文,大多數都與拉美西斯的事跡有關。此神廟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每年兩次分別在10月20日2月20日出現的「光之奇蹟」。在固定的時間太陽會射進聖地,聖地中有四座神像:普塔、阿蒙雷、雷哈拉特(Re-Harachte)以及神化的拉美西斯,太陽光會依序停照在他們的臉上。因為亞斯文水壩的建築計畫,將會使多數古蹟沈沒。聯合國決議把相關遺蹟遷徙至高位。此座神廟被搬移之後,「光之奇蹟」則在現今每年的10月21日以及2月21日出現,跟古時候出現的時間只相差一天。而這兩個時分也相當於春季與秋季來臨的時間。

而另一座在阿布辛貝的小神廟是奉獻給哈特女神(Hathor)以及為了紀念他的愛妻芮芙塔莉。此座神廟也是由岩石所造,神廟正面分別有6座10公尺高的雕像,分別為:芮芙塔莉、哈特和拉美西斯本身各兩尊。神廟裡面為6個大型柱子所構成的柱廳,外加二個側廳和一個聖地,壁上同樣刻有浮雕以及碑文。

而位於底比斯(Theben,今日的Luxor路克索)西邊的拉美西屋(Ramesseum)則是拉美西斯的百萬年神廟。此座神廟有兩座埃及典型的雙塔門,48個柱子所建成的廳堂,還有一個小聖地。壁上大部分都是浮雕,內容絕大多數都是有關於卡德墟戰役的描繪;除此之外,在神廟的天花板上還有用黃金圖像,以及祭祀他母親圖雅以及皇后芮芙塔莉的神龕。

除了上述的神廟建築外,拉美西斯也在埃及各處留下了大大小小的建築:卡納克神廟(Temple of Karnak)裡頭的阿蒙神廟和許多關於卡德墟戰役的浮雕;蓋伯巴卡(Gebel Barkal)的阿蒙神廟;阿瑪納(El-Amarna)的阿蒙神廟;以及在艾方提那(Elephantine)、艾卡伯(El-Kab)、阿比多斯(Abydos)等等都可以看見他留下來的遺址。

拉美西斯在位66年又2個月之後離開人世,他的繼承人梅任普塔因而繼位,成為第十九王朝的第四任統治者。他的屍體依照慣例被製作成木乃伊,葬於國王谷(墓穴KQ 7)。但是他的墓穴卻在第二十王朝的時候被盜墓者潛入,盜走所有財寶;到第二十一王朝時,才又被重新葬於他父親塞提一世的墓室(QV 17)。而今日,拉美西斯的木乃伊則被存放在開羅埃及博物館裡頭。根據木乃伊的顯示,拉美西斯有一個鷹勾鼻、厚下巴,並且有一般古埃及人的身高(約170公分)。公元1974年,埃及學學者將他的木乃伊運到巴黎以做探測,科學家在木乃伊中發現了一些被處裡過的傷口以及舊傷疤。專家推測他在位晚期的時候,可能罹患脊椎的毛病,甚至有發炎的跡象,因此得執拐杖走路。透過顯微鏡檢測他的髮根,可以猜測他的髮色可能偏紅;專家更從他下頜骨查出拉美西斯可能是因為牙齒膿腫而導致感染發炎,成為死亡的主因。

拉美西斯二世不僅在埃及歷史中非常重要,也在當時古西亞世界中具有特殊意義。在《聖經》〈出埃及記〉第1章第11節中提到:「於是埃及人派督工監視他們,為了要以勞役害他們。他們為法老建造積貨城,就是比東和蘭塞」;第12章第37節:「以色列人從蘭塞起,往疏割去;除了婦人孩子,步行的男丁約有六十萬」;〈民數記〉中第33 章第3節:「正月十五日,就是逾越節的次日,以色列人從蘭塞起行,在所有埃及人的眼前昂然無懼的出去」;第33章第5節:「以色列人從蘭塞起行,安營在疏割」。有些學者把這《聖經》中提到的法老視為拉美西斯二世,蘭塞視為當時的首都皮拉美西斯。但是對於這個論點也有其他學者抱持著不同的意見,因為在埃及,至今尚未發現如同《聖經》裡頭所描述的文字,也沒有類似的文獻被流傳下來。因此,這個論點到目前為止一直是爭論不休的。

然而,在今日的世界中,拉美西斯的影響力依舊存在。不少的小說、電影,甚至是文學作品都可以看到他的影子。公元1817年英國作家雪萊(Shelley P. B.)著名的十四行詩《奧茲曼迪斯》(Ozymandias)就是以拉美西斯的希臘譯名來命名,本文就以此詩來做為結束,作為對拉美西斯大帝永恆的追思:

我遇見了一個從古國來的旅客,
他說:「二隻巨石所做的腳,沒有軀體的站在沙漠中,
在他們附近,還有一個在黃沙中被淹沒破碎的石雕的臉;
他微皺的眉和脣,流露蔑視和冷傲的目光,
透露著那雕塑家如何精確的讀出他那未逝的激情,
以刻劃在這些無生命的東西上,
那被仿繪的手,和那被填補的心,
以及那底座上都顯現了這些字:
『我是奧茲曼迪斯!王中之王!
注視我的豐功偉業,你們的強權無法相比!』
沒有什麼存留著!只有在巨石下的廢墟,無止盡,
只有一片荒蕪與寂寥的黃沙。」
──雪萊,《奧茲曼迪斯》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gionra&aid=2949841
 引用者清單(1)  
2014/09/26 17:07 【udn】 這裡更便宜!很少 鄰人 月夜 瑪莉亞比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