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晚節不保
2007/09/05 16:02:44瀏覽860|回應1|推薦3

唐玄宗皇帝名叫李隆基,是唐代在位最久的一位皇帝,共在位45年。唐玄宗有3個年號,「先天」只有1年(實際上只有幾個月),「開元」有29年,「天寶」有15年,所以總共45年。唐玄宗在唐代的歷史裡有他特殊的地位,並不是因為他在位最久,而是他即位初期,也就是開元時期建立了唐代的盛世,歷史上稱為「開元之治」。可是在他的後期,也就是天寶時期的末年,卻產生了唐代的第一次大動亂,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亂」,這場動亂結束了唐代的盛世,也讓唐朝繼續中衰並內戰了一百多年。一個皇帝身兼治世名君和亂世昏君,這在歷史上是很少見的。

開元盛世

李隆基的父親是唐睿宗皇帝,他並非唐睿宗的嫡長子,在中國傳統的嫡長子繼承制度之下,李隆基本來不可能繼承皇位。但是李隆基少年時代喜歡結交豪俠之士,在他的伯母韋后干預朝政時,李隆基發動了軍事政變推翻了韋后亂政,擁立了自己的父親登基,所以唐睿宗的皇位是李隆基替他取得的,因此唐睿宗即位後,在許多兒子中,就屬李隆基功勞最大,自然就立李隆基為皇太子,後來唐睿宗讓位給太子,李隆基才得以繼位當上皇帝。所以李隆基能夠坐上皇位,是經過政治鬥爭而來的,他即位之初,知道創業維艱,得來不易,所以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勤於政事,於是開創了開元之治的盛世。

唐朝詩人杜甫曾對開元之治盛世有一段詩來形容:「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寶。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織不相失。」此外同樣是唐代年間的杜佑,其所撰的《通典》也形容開元年間是:「東至宋汴,西至岐州,夾路列店肆待客,酒饌豐溢,每店皆有驢賃客乘,倏忽數十里,謂之驛驢,南詣荊襄,北至太原、范陽,西至蜀川、涼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遠適數千里不持寸刃。」又《唐語林》也同樣記載:「開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訛,不六七年間,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安西諸國,悉平為郡縣。自開遠門,亙地萬餘里,入河湟之賦稅,滿右藏,東納河北諸道租庸,充滿左藏,財物山積,不可勝計,四方豐稔,百姓樂業,戶計一千餘萬,米每斗三錢,丁壯之人,不識兵器,路不拾遺,行不齎糧。」從上述史籍資料中,我們大概可以看出開元年間情況是這樣的:

一、經濟上十分富裕:這時候物價低廉,一般百姓也衣食無缺,出外旅行甚至不必攜帶乾糧。這點在今天現代人看來一定很奇怪,現在人出門旅行已經沒有人帶乾糧,可是唐朝初期時很少有飯店餐廳,所以出外旅行常常需要自帶乾糧,否則的話是找不到東西吃的。但是就在開元年間,旅行者不必帶乾糧出門,因為每個百姓家中都有剩餘糧食,所以旅行人可以到老百姓的家借住,或到百姓開的商家旅店中飽食一餐旅居一宿,所以老百姓大致上都可供應客人的餐飲,可見此時是社會上經濟富裕,且相當均富。

二、治安良好:由於社會經濟富裕,老百姓衣食無缺,所以社會上盜賊甚少,這時大概是唐代史上治安最好的時期。

三、政治風氣清明:此時極少發現貪汙風氣,這主要是因為唐玄宗出身於民間,深知民間疾苦,所以對地方官的選拔十分慎重,他會把地方官的姓名寫在自己能時常看到的地方,加以考核,因此當時的地方官無不戰戰兢兢,而且做得好的地方官會得到皇帝賞識進而升遷。所以當時的地方官不但素質良好,而且品德較佳,不會壓榨百姓,所以這是一個政治清明,百姓受害極少的時代。

四、開元年間很少發生戰爭:開元年間的唐玄宗並不鼓勵發動戰爭,所以在邊疆上很少跟外族發生大規模戰爭,由於戰爭很少,就不必抽調老百姓去邊疆當兵戍衛,所以絕大多數的百姓都可在自己家中從事自己的事業,這樣對社會的安定,經濟的發展,都有很大的貢獻。

明君賢相

大致說來,開元時期是一個太平而富裕之世。然而我們要問,何以會造成開元之治呢?大概有幾個重要的原因:

一、唐玄宗本人勵精圖治:由於唐玄宗不是靠世襲的關係得到皇位,他幾乎是跟創業君主一樣,皇位是用努力爭奪而來,所以他十分珍惜這份得來不易的成果,也像其他朝代的創業皇帝一樣,戰戰兢兢,努力勤政,不敢懈怠。中國古代是個君主專制的時代,君主的一切作為絕對會影響當時的政治社會和經濟,唐玄宗以這種積極的參政態度來處理政務,且處處深恐有失,當然會使當時政治十分清明,經濟亦相當繁榮。

二、任用賢能的宰相:在中國古代,皇帝當然是一個政府最高領袖,但是推行政務方面還是要靠行政部門官員來推行,而推行政務最重要的人就是宰相。唐玄宗即位之初就非常重視宰相的人選,他在開元年間所挑選的宰相也都是十分優秀的,有才能,有品德。譬如姚崇、宋璟、張嘉貞、杜邏、張說、張九齡等人,都是唐代政治史上的名相,尤其姚崇、宋璟,和唐太宗時代的房玄齡、杜如晦,並稱為唐代四大名相。這些有能有德的人擔任最高行政首長,不但使政治很有效率,且風氣非常清明,這是造成開元之治非常重要的原因,所以皇帝運用執行政務官員恰當與否,會對政局發生直接的影響。

三、政策的正確:開元時期,唐玄宗跟宰相們經過討論後定下來的政策,是「不鼓勵軍功」,也就是不鼓勵邊疆將領發動戰爭,所以開元年間對外很少有大規模的戰事。如此,對整個社會的安定非常有幫助,因為戰爭需要抽調民力,也就是抽調人民當兵去邊疆作戰,如果沒有戰事,則老百姓就可以留在自己家中安居樂業而不用去邊疆冒生死苦難。所以這個政策非常正確,也造成當時社會安定與經濟繁榮。所以對一個政府而言,政策的正確是極為重要的。

寵信貴妃

但到了開元末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第一個大變化是楊貴妃的出現,第二個則是李林甫跟楊國忠兩位無能無德的宰相相繼執政。

先談楊貴妃,在開元末年,楊貴妃的出現,真是一笑百魅生,美艷奪姿色,讓唐玄宗為之銷魂,深深感覺到自己已墜入夢幻的甜蜜情網中。唐玄宗跟楊貴妃在一起時,深覺自己一生中從未有過的愛情甜美滋味,於是把每天大部分的時間用在跟楊貴妃卿卿我我朝夕相處。當然,愛情是人世間美好之事,唐代有些詩人也在歌詠唐玄宗跟楊貴妃之間的甜蜜愛情,譬如白居易《長恨歌》便是歌詠他倆夢幻愛情故事的一段著名美詩。但是皇帝手上是握有極大政治權力的人,當皇帝過度沉湎在愛情美味之間,就會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情過問政事,於是就會將政治事務撒手給別人執掌。

然而唐玄宗的皇帝身分不會因為他談戀愛就因此退休消失,他仍是當時政治上最有權力的人物,所有國家重大事務都必須他決策與同意。對於一個有政治實權卻無心去瞭解當時實際環境情形,也無法好好去思考政務的人而言,這是相當嚴重的事情,也就是說當一位皇帝如果只沉迷愛情,卻對當時國家的發展,社會的情況,經濟的強弱,都無法也無心來好好思考時,便會產生兩個重要而可怕的後果:一、是會用錯人,也就是皇帝會無心思好好觀察各個手下的忠良或奸佞,就很可能會錯誤任用替皇帝掌握政務執行的重臣,錯把唯唯諾諾的奴才當英才使用,也就可能會造成政治危機。二、就是皇帝本人對任何事物都越來越不瞭解,他下的決定往往會錯誤。晚年的唐玄宗,不幸地自認為自己擁有愛情,也沉醉在愛情的甜脂中,但是卻把整個國家給賠了進去也攪得大亂。

權臣誤國

再談李林甫跟楊國忠。李林甫在開元二十四年當了唐朝宰相,深得玄宗的寵信,因為李林甫是一位攻於心計的人,他為了要取得唐玄宗的信任,常常收買宮中的妃嬪跟宦官,打聽唐玄宗的消息,所以玄宗在宮內的言行舉動,李林甫都有情報來源。因此唐玄宗每次跟李林甫對話時,李林甫總是能揣摩到玄宗的心意,加以迎合,所以玄宗就龍心大悅,認為李林甫的想法跟他一樣,深得朕心,是位可相信的人,於是唐玄宗便非常寵信李林甫。

但是李林甫實際上卻是一位品德非常不好的人,李林甫當政時,第一個缺點便是他常排除異己。李林甫曾對當時朝廷的官員們說:「你們不要來勸誡皇帝,因為皇帝已經非常聖明,大家只要遵從皇帝的旨意辦事就可,千萬不要提出諍諫。難道你們沒看到那些『立仗馬』(在皇宮前作儀仗用的馬)嗎?那些皇帝儀隊身邊的馬,一匹匹都雄赳赳氣昂昂,多麼威風!他們吃的糧草是等同三品大官俸祿的上等飼料,他們身上披掛的裝飾是那麼雄偉亮眼,但是這些立仗馬是不能叫的,他們若叫了一下,影響到皇宮儀仗的威嚴秩序,就會被牽走,再也不能成為儀隊的立仗馬,也再不能享受那麼好的飼料。所以你們不需要多講話,也不需要提出不同意見,只要附和皇帝就可以了。」

在李林甫這種指示下,文武百官再也不敢提供意見,唐玄宗也逐漸被蒙蔽,再也不聽到外面不同意見的聲音來糾正他,於是唐玄宗許多錯誤的決策的就繼續錯下去。同時李林甫本人也極貪汙,他對於那些正直清廉的官員如芒刺在背,把他們一個個摒除於朝廷之外,所以李林甫當政以後,朝廷的正直清廉大官逐漸一一被斥也越來越少,政治就敗壞下去,所以李林甫是毀壞開元之治的罪人,在《唐書》中,李林甫就被列入〈奸臣傳〉。

其次再談楊國忠,楊國忠是楊貴妃的堂哥,當楊貴妃得勢後,楊國忠也隨之得勢。尤其在天寶十一載(公元752年)李林甫死後,楊國忠大權獨攬,所有政治大權都握在楊國忠一人手中。楊國忠是一個政治暴發戶,不學無術,他甚至沒有李林甫那樣處理對人對事的本領,但是他的貪汙跟趾高氣昂卻更盛於李林甫,所以在楊國忠執政後,政治風氣更敗壞,貪汙更嚴重,政府也就更加無能。

在天寶初期,邊疆上出現了一位將領叫做安祿山。安祿山是一位胡人,也不識字,但卻很攻於心計,很會討好對他有利的人物,包括唐玄宗跟李林甫都在內都是他亟欲討好的對象,而討好他們最好的方法就是送禮物跟甜言蜜語。由於安祿山採取了廣泛的送禮攻勢,在天寶初年就擔任了范陽節度使這個重要的國防要職,駐守在今天北京一帶的長城附近,後來他又陸續接了盧龍節度使跟河東節度使,一人兼了三個節度使,管轄的區域跟權力也就更大,從今天的遼東半島經過河北到山西都是他的轄區,也就是說整個北方的國防線上的武力幾乎都在安祿山控制之下,麾下擁有幾十萬能征善戰的兵馬。

安祿山能那麼得到信任,一個人身兼三個節度使,主要是唐玄宗跟李林甫對安祿山的信任,而安祿山能得到他們信任當然是有手段的,第一個手段就是廣泛送禮,中央政府內幾乎人人都曾收到安祿山送的禮物;第二個手段是他對李林甫畢恭畢敬,儘量討好,讓李林甫覺得安祿山是可信賴的人;第三是儘量討好唐玄宗,原因當然是玄宗才是政權最高掌握者。但是要討好唐玄宗必須先討好楊貴妃,所以安祿山在楊貴妃身上下了許多功夫,楊貴妃也因此非常喜歡安祿山。安祿山是個大胖子,但是他卻善於跳胡旋舞,胡旋舞是一種胡人的舞蹈,金雞獨立,原地旋轉,很像今天的芭蕾舞。試想想,一個大胖子來跳芭蕾舞的原地旋轉,會有怎樣的「笑感」啊!所以安祿山每次進宮去表演他的胡旋舞,都會讓宮裡面上下嬪妃宦官們樂不可支,因為安祿山非常會逗趣,懂得在嚴肅的皇宮裡面帶來許多笑聲,這是很難得的。因此楊貴妃對安祿山很有好感,後來竟然認楊貴妃做義母,也由於安祿山能夠討好楊貴妃,所以深得唐玄宗的信任。

在李林甫執政的時候,雖然安祿山一人兼了三個節度使,但是他不敢心生非念,因為李林甫政治手腕非常厲害,使得安祿山每次看到李林甫都會緊張得汗流浹背,但是不幸在李林甫死後,楊國忠執政,楊國忠是個會赤裸裸做壞事可是卻沒有才幹的人,安祿山也就非常輕視楊國忠,所以兩人之間發生了嚴重的政治衝突,相互猜忌。楊國忠於是便常常在唐玄宗面前說安祿山要造反,但是唐玄宗不相信,因為安祿山在唐玄宗面前也表現得太好太乖了,讓唐玄宗覺得安祿山是忠心耿耿的軍人,絕對不會造反,所以楊國忠的話,唐玄宗沒有聽進去。不過這種事情卻讓安祿山非常擔心,因為安祿山長期駐紮在河北,而當時的首都卻遠在長安,也就是今天陝西的西安,從河北要到西安來距離很遠,他每年最多只能進京晉見皇上一次,有時候幾年才能進京一次,所以他很害怕唐玄宗若哪天會聽進了楊國忠的話,就會對自己下手,這就是讓安祿山心裡很不安,也是使他最後會決定起來造反的主要原因。

天寶之亂

至於天寶年間的情況,我們大致可以用下面幾點來說明:

一、經濟方面:天寶年間,經濟雖然沒有變得太壞,但卻產生嚴重的貧富不均現象,有錢的人貪圖享受,因為晚年的唐玄宗本身就帶頭奢華,使社會風氣奢侈糜爛,有錢人當然也就學皇室的享受風氣。可是一般的百姓卻是越來越貧窮,這就形成所謂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種貧富差距懸殊是社會不安定的一顆炸彈。

二、政治方面:開元年間的政治清廉情形消失了,取而代之是貪汙風氣的普遍,由於李林甫、楊國忠都極其貪汙,所以大家都被他兩人帶動的風氣下盡情貪汙,於是貪官汙吏遍地都是,可憐的百姓就深受剝削。

三、軍事方面:北方邊境國防重鎮上有強大的武力,但大部分都是掌握在安祿山的手裡。而北方地區跟中原地區也逐漸產生很大的文化差距,因為中原地區由於長期缺少戰爭,加上唐玄宗本人也提倡文風,所以中原地區文風鼎盛,開始都重文而輕武,逐漸地武事荒廢,每個州縣的兵器庫常常數年不開,裡邊的兵器也都生鏽毀壞無人維修,可見當時中原地區武備之鬆弛。可是邊疆地區剛好相反,他們比較沒有沾染到中原的崇文氣息,傾向重武而不重文,所以此區的人相對地非常強悍好鬥,文化素質也較低,於是在北方邊境跟中原之間產生嚴重的文化對立,這種對立是日後會產生衝突的一個非常重要之因子。

從上面三個情況看來,天寶末年時實際上已經醞釀出一個大動亂的溫床,這時候只是看誰來點火,安祿山點了一個火柴引發了這個火藥溫床,所以引發了安史之亂,可是事實上若沒有安祿山點的火,也會有其他的邊境猛將出來點這個火反抗中央,這就是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安祿山從范陽(今北京市)起兵開始攻打唐朝中央長安的大動亂之發生背景。安史之亂發生的中間,唐玄宗慌張地逃出京城長安,狼狽不堪,帶著楊貴妃跟嬪妃、宮女、太監、和少數官員,向西倉皇而逃,到了馬嵬驛,玄宗的軍隊竟發生兵變,他們集體強迫楊貴妃自殺,也將楊國忠殺掉,玄宗在兵亂中根本無能為力,亂兵們也進逼玄宗的太子領一部分兵力北奔靈武(今寧夏銀川)投靠大將郭子儀去了,唐玄宗只好帶著一些文武官員繼續往四川成都逃難。這個安史之亂,結束了唐玄宗燦爛輝煌的政治生命,使唐玄宗剩下的晚年非常狼狽,也是一個悲劇的下場。

開創開元之治和天寶之亂的關鍵人物,毫無疑問,都是唐玄宗一人。當開元年間,唐玄宗是何等英姿煥發,何等精明能幹,勤於政事,極其有為。可是到了天寶年間,唐玄宗竟然變成一個昏庸糊塗,錯用奴才,不問政事的君主,簡直判若兩人,真讓人不禁有晚節不保的慨嘆。

權力使人腐化

唐玄宗何以會晚節不保?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在位太久。玄宗並非一位虛位君主而是擁有實權的皇帝,一個擁有實權的皇帝若在位太久,就會對外界的事物越發隔閡,也越會沉迷於自己的權力跟財富美夢中,他難免會走上倒退的人生。這就是西方政治學者常講的一句話:「權力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的腐化」,這句話若擺在中國政治史上,一點也不假。

唐玄宗擁有絕對的權力,所以他也一步步走向絕對腐化的路子,造成了他最後的晚節不保,前功盡棄。在天寶年間,有一天,唐玄宗跟他最寵愛的宦官高力士在宮中聊天,玄宗當時正沉迷於他與楊貴妃間的愛情美夢中,就對高力士說:「現在天下太平無事,朕可以高枕無憂了,朕不如自此開始享受人生吧!朕想把國家一切政事通通交給宰相李林甫,你覺得怎樣?」高力士在唐代歷代的權宦中,算是比較有良心的一位大宦官,當時高力士知道李林甫在外面的聲名不好,李林甫所做的壞事,高力士也心知肚明,但是高力士不敢對唐玄宗明講,只是輕輕地婉轉表示:「啊!現在好像邊疆地區還是不太寧靜,恐怕還是會有點事情喔!請皇上您要多多考慮。」結果唐玄宗一聽大為生氣,心想這個高力士是怎麼搞的,怎跟以前言聽計從也事事順從的高力士完全不相同了?於是生氣地擺下臉來,嚇得高力士立刻跪在地上,趕快磕頭說:「臣罪該晚死!臣罪該晚死!」從此以後,高力士再也不敢跟玄宗談政治問題。

從這就可以看得出來,天寶時期的唐玄宗已經完全失去納諫的胸懷,他已不能聽一點點跟他自己意見不相合的話,這樣的君主會走上自以為是、錯誤的路子而不自知。唐玄宗之所以會有這種心理,主要就是因為他在位太久了,覺得自己的權力非常鞏固所導致。而且在位太久的人還會有一個錯覺,那就是會自認自己做的決定從不會有錯,自己都是英明萬能,所以任何跟他自己看法不相同的意見都越來越不能接受,於是就造成許多決策都會走上錯誤的路子。我們試看在中國歷史上在位超過30年以上的皇帝,幾乎沒有一個是晚節得保,下面我們舉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例子。

一、漢武帝:漢武帝在位55年,他繼位之初,雄才大略,經營邊疆,討伐匈奴,非常有成就,也造就了「大漢天威」的強盛局面。可是到了漢武帝晚年,卻變得昏庸糊塗,最後發生了「巫蠱事件」,漢武帝竟然將自己的皇太子劉據都殺掉,皇后衛子夫也被逼自殺,即使過了幾年後,漢武帝自己感到很後悔,但也早已來不及,這可謂真是晚節不保。

二、南北朝的梁武帝:梁武帝在位48年,篤信佛教,由於他太相信也太沉迷於佛教,所以一切的國家紀律都為之鬆弛,朝廷裡面變得貪汙腐化,所有非法勾當都背著他出現了。當然很多非法勾當是梁武帝不知情的,但即使梁武帝知道了,竟也不加懲罰,因為梁武帝認為自己有佛性,也錯認為有佛性的自己都要原諒別人,所以也竟然不嚴格執行法律懲奸除惡。梁武帝是南朝中的梁朝開國君主,但是到了晚年時竟然出現「侯景之亂」,梁武帝竟然成為侯景的階下囚,最後餓死,真是命運悽慘。

三、唐高宗:唐高宗在位35年,即位之初是繼承了父親唐太宗貞觀之治的餘蔭,所以政風非常清明,國事也非常強盛,可是唐高宗晚年由於有「風眩之症」,不能處理政事,造成了皇后武后當權,在高宗死後,武后竟然奪取了唐朝政權,做了女皇帝並改國號為周,所以唐朝竟曾因此暫時短暫滅亡。

四、明神宗萬曆皇帝:在位時間49年,萬曆皇帝之昏庸無能,幾乎讀過明史的人都相當清楚,他在位後期,數十年不肯上朝聽政,任由宦官橫行霸道,朝風也更加貪汙腐敗,所以明朝的衰敗是從明神宗萬曆年間開始,明神宗應該是明朝政權的罪人。

五、清聖祖康熙皇帝:在位時間61年,康熙在即位之初,表現出他的雄才大略,消滅三藩之亂,收復台灣,統一全國,並還親自率兵出長城遠征大漠,何等氣魄。但是在他晚年時,卻也是政事廢弛,貪汙風氣非常盛行,政局變成非常混亂。所以在康熙皇帝死後,他兒子雍正皇帝繼位,不得不用嚴刑峻法來整頓官紀,才把頹風扭轉過來,所以康熙皇帝實際上也是晚節並不好。

六、清高宗乾隆皇帝:在位60年,乾隆在即位之初是位非常有為的皇帝,他對外的武功非常強盛,對內文治也非常好。但是到晚年卻竟然培養出一個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貪官和珅,清朝由盛而衰的關鍵人物就是乾隆皇帝。

以上所舉的這些例子,都是大家所熟知的中國歷史上皇帝,他們都在位30年以上,但卻都晚節不保。所以長期掌握實權的政治領袖,對整個國家來說確實是不利的,對他本人來說實際上也是不好的。對國家來說,這樣容易讓國家由安定走向混亂,對他個人來說,也會由一個好的令名轉變成壞的惡名。所以一個政治領導者實在不能長期掌權,否則真是容易晚節不保。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gionra&aid=1211529

 回應文章

張 正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很多
2007/09/06 15:41
領導者在位久了,很容易自大、自傲,開始偏聽、寵臣,並喪失即位之初的興業打拚精神,種下敗因。一些大企業也是這樣垮的。
Legionra(legionra) 於 2007-09-07 16:49 回覆:
對啊,我想這是人的一種惰性吧